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复制对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变化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定量PCR、ELISA法检测136 例不同类型慢性肝病患者(102例慢性乙型肝炎和3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95例HBV携带者及20名健康献血者(对照组)外周血HBV-DNA复制与IL-12和IL-18表达水平。结 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组IL-12及IL-1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DNA高复制组(HBV-DNA ≥105•mL-1)IL-12及IL-1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HBV-DNA <103•mL-1)(P<0.05);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炎肝硬化患者组及不同HBV携带者组之间IL-12及IL-18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肝病患者HBV复制水平与IL-12和IL-18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r=0.74,P<0.05;r=0.80,P<0.05)。结论: HBV复制活跃程度影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12及IL-18的表达,HBV复制程度越活跃,慢性肝病患者IL-12及IL-18表达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8(IL-18)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正常体检成人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中hs-CRP(免疫比浊法)、IL-12和IL-18(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的含量,比较不同临床特征中的表达差别。结果观察组hs-CRP、IL-12、IL-18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hs-CRP、IL-12、IL-18的表达量与病变分型及累及血管的数量有关。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hs-CRP、IL-12、IL-18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hs-CRP、IL-12、IL-18在冠心病患者中高表达,三者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hs-CRP、IL-12、IL-18的联合检测对早期判断冠心病患者病变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急性乙型肝炎66例,慢性乙型肝炎68例,86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A 24例、B 37、C 25)及正常对照组50例。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IL-18和IL-10水平。结果急、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随急、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血清IL-18水平升高、血清IL-10水平下降(P<0.01);Child-Pugh A、B、C级三组肝硬化患者血清IL-18和IL-10水平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血清IL-18和IL-10呈负相关(P<0.01)。结论检测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可作为监测病情演变的可靠指标之一,并为临床设计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特征,关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2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应用ELISA检测观察组脑脊液中TNF-α、IL-6和IL-18的表达。结果观察组不同分期患者TNF-α、IL-6和IL-18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TNF-α、IL-6和IL-18的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TNF-α、IL-6和IL-18高表达及协同性对促进患者病程的进展可能有一定价值,联合检测TNF-α、IL-6和IL-18的表达可能对判断病情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在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了解其与MMP-13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对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2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进行血清MMP-13、TNF—α及IL-6检测,并分别对健康对照组进行检测。结果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MMP-13与对照组及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较,有显著增高(P〈0.05)。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中TNF—α及IL-6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增高(P〉0.05)。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TNF-α及IL-6水平与MMP-13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MP-13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TNF—α及IL-6对慢性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MMP-13表达的影响甚小。  相似文献   

6.
关于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IL-18的检测报道较少,且都局限于慢性乙型肝炎及HBsAg携带者,而急性肝炎目前未见报道。MaruyamaT等报道,IL-18在PBMC中的表达与病情活动直接相关,随着病情缓解IL-18的表达下降,在活动期,IL-18的表达水平趋于正常。我们检测了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HBsAg携带者及正常人PBMC培养上清液中IL-18水平,并探讨其与谷丙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exacerbations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AECOP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第三医院呼吸科病房确诊为AECOPD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治疗组28例。对照纽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两组均在治疗前后检测动脉血气分析、血清IL-1β、IL-18水平,并与由30名健康体检者组成的正常对照组的血清IL-1β、IL-18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治疗前AECOPD患者血清IL-1β、IL-1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较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可降低AECOPD患者血清IL-1β、IL-18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炎症反应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4):10-13
目的 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及辅助性T细胞1(Th1)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35(IL-35)及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本院皮肤科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50例和同时期体检中心健康者3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IL-18和IL-35表达水平,分析其水平差异及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UA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SU患者外周血IL-18表达水平为(125.75±19.10)pg/mL,较健康对照组的(68.96±10.65)pg/mL显著升高,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U患者外周血IL-35表达水平为(41.86±6.13)pg/mL,较健康对照组的(77.38±13.19)pg/mL显著降低,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35及IL-18在CSU发病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可能为CSU的临床评价和治疗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h17细胞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在慢性荨麻疹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Th17细胞的表达,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述研究对象外周血血清IL-17水平,并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Th17细胞阳性率和IL-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Th17细胞与血清IL-17水平呈正相关(r=0.896,P〈0.05)。结论 Th17细胞和IL-17可能参与了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支气管哮喘是以Th2型细胞因子增高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白细胞介素-13(IL-13)可诱导B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IgE合成,活化嗜酸性粒细胞,延长嗜酸性粒细胞的存活,诱导气道高反应性等,在哮喘的发生中起重要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25(IL-25)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及临床缓解期各30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哮喘患儿血清中IL-8、IL-25水平,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哮喘患儿的急性发作期组和临床缓解期组血清中IL-8及IL-25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急性发作期组显著高于临床缓解期组(P<0.05).结论 IL-8、IL-25可能在哮喘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望作为儿童哮喘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2.
IL-13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的IL-1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3(IL-13)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调节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系膜细胞的IL-12蛋白水平和IL-12p40 mRNA的表达。结果未受刺激的系膜细胞无IL-12mRNA的表达及其蛋白分泌。LPS诱导系膜细胞的IL-12p40mRNA的表达及其蛋白分泌。IL-13在1~100ng/ml的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系膜细胞的IL-12分泌及其mRNA的表达。结论LPS诱导系膜细胞分泌IL-12,而IL-13则抑制LPS诱导的系膜细胞IL-12的表达;IL-13可能通过抑制IL-12的产生,调整了体内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作为抗炎性细胞因子在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IL)-10、IL-1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5例子宫内膜癌、15例良性子宫疾病患者外周静脉血清中IL-10、IL-17的表达,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SABC)免疫组织化学 (IHC)染色法分别检测两组标本组织中IL-10、IL-17的表达,IPP 6.0图像分析软件计算目的蛋白的积分光密度 (IOD)值,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IL-10水平及组织IL-10的IOD值均高于良性子宫疾病患者 (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及组织IL-17 IOD值与良性子宫疾病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IL-10水平在ⅠB~Ⅱ期、G2~G3级、有肌层浸润、有脉管癌栓者高于ⅠA期、G1级、无肌层浸润、无脉管癌栓者 (P<0.05),各组织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IL-17水平在ⅠB~Ⅱ期、有肌层浸润、有脉管癌栓者低于ⅠA期、无肌层浸润、无脉管癌栓者 (P<0.05),在细胞分级、组织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0的过表达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抑制IL-10的表达可能解除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耐受;IL-17的低表达参与子宫内膜癌的进展,促进IL-17的表达可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腔黏膜中的表达与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5例鼻内镜手术并资料完整的患者鼻腔黏膜中IL-1,IL-8进行检测,以12例单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患者为对照组。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IL-1、IL-8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2)IL-1、IL-8在II、III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I型组,P〈0.05。(3)IL-1、IL-8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中的表达正相关,P〈0.01。结论IL-1、IL-8可能与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发病有关;IL-1、IL-8高表达与组织炎症程度有关;IL-1与IL-8在炎症反应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亚型哮喘患儿的IL-5、IL-17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5(IL-5)、IL-17在不同亚型中重度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5例不同亚型中重度哮喘患儿及2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CD3单克隆抗体(0.2mg/L)及CD28单克隆抗体(1mg/L)刺激下分泌的IL-5、IL-17水平,了解IL-5、IL—17与儿童哮喘病情及气道炎症的关系。结果嗜酸细胞型哮喘(EA)组患儿PBMC表达IL-5水平(79.75±13.49)pg/ml显著高于非嗜酸细胞型哮喘(NEA)组(69.73±9.17)pg/ml及正常对照组(51.30±14.33)pg/ml(P〈0.01),NEA组患儿PBMC表达IL-17水平(5684.1±884.74)pg/ml显著高于EA组(4938.1±465.58)pg/ml及正常对照组(2685.0±1081.03)pg/ml(P〈0.01),慢性持续组IL-5、IL-17水平显著高于临床缓解组(P均〈0.05)。结论中重度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5、IL-17表达水平升高,并与临床分期相关,IL-5在EA中的作用较NEA更为突出,IL-17在NEA中的作用较EA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列腺按摩液(EPS)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在Ⅲ型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CAP/CPPS)]诊断和分型中的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50例临床诊断为Ⅲ型前列腺炎患者EPS中IL-8和IL-10水平。结果:ⅢA型组EPS中IL-8及IL-10水平与ⅢB型组比较,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ⅢA型组EPS中IL-8水平明显高于ⅢB型组和对照组,ⅢB型组EPS中IL-10水平高于ⅢA型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EPS中IL-8水平与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呈正相关,而IL-10则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前列腺液IL-8和IL-10的检测结果有助于区分ⅢA型和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并可作为了解病情和治疗效果评价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2p40(IL-12p40)、白细胞介素-12p70(IL-12p70)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12p40、IL-12p70在41 例CHL组织、92 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及20 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RLH)中的表达. 结果 IL-12p40、IL-12p70在41例CHL及92例DLBC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 51. 22%、70. 73% 及 0. 00%、4. 35%,20 例 RLH 中未见 IL-12p40 及 IL-12p70 表达. IL-12p40、IL-12p70在CHL 中及各亚型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DLBCL及RLH(P<0. 05). IL-12p40及IL-12p70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块大小、B症状、临床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国际预后评分等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 IL-12p40与IL-12p70在CHL中的表达有相关性(P<0. 05). 结论 IL-12p40、IL-12p70在CHL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开腹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外科临床已广泛应用,但有关两种手术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FN-α)影响的比较研究报道甚少。本文对胆囊炎胆石症患者采用传统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后血清IL-18、IL-1β和TFN-α进行观察,旨在了解其对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 37(IL-37)、白细胞介素 6(IL-6)、白细胞介素 18(IL-18)和干扰素 γ(IFN-γ)进行研究,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IL-37 的表达及其与其他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2012 年 12 月 -2015 年 12 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风湿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32 例和体检中心正常健康者 32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 32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将 32 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 IL-37、IL-6、IL-18 和 IFN-γ 水平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37 mRNA、IL-6 mRNA、IL-18 mRNA 和 IFN-γmRNA 的表达。结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组患者血清IL-37、IL-6、IL-18 和 IFN-γ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健康者( <0.0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 IL-37 与血清IL-6、IL-18、IFN-γ 均呈正相关(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IL-6、IL-18、IFN-γ 水平是血清 IL-37水平的影响因素(均 <0.05)。系统性红斑狼疮组 IL-37 mRNA、IL-6 mRNA、IL-18 mRNA 和 IFN-γmRNA 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 <0.0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IL-37 mRNA 与 IL-6mRNA、IL-18 mRNA 和 IFN-γmRNA 均呈正相关(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L-6 mRNA、IL-18mRNA、IFN-γmRNA 表达量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IL-37 mRNA 表达量的影响因素(均 <0.05)。结论新发现的炎症因子 IL-37 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过程,与 IL-6、IL-18 和 IFN-γ 炎症因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方法:采用ELIAS对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清sICAM-1、IL-18水平进行测定,用荧光定量PCR仪检测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DNA含量。结果:肝硬化组患者血清sICAM-1、IL-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sICAM-1水平与IL-18呈显著正相关(r=0.432,P〈0.01);肝硬化患者HBV-DNA阳性组血清sICAM-1水平与HBV-DNA阴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HBV-DNA阳性组血清IL-18水平与HBV-DNA阴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ICAM-1水平变化与HBV的复制水平无关,继发性免疫反应导致sICAM-1表达,sICAM-1造成肝细胞损伤;IL-18水平变化与HBV复制活跃程度相关,测定IL-18活性,在监测HBV病毒复制状态及抗病毒治疗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