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拜阿司匹林及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抗栓对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PAF患者663例,并随机单盲分为4组:A组154例(拜阿司匹林150 mg/d),B组132例[华法林抗凝,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1.2~1.6],C组197例(华法林抗凝,INR控制在1.7~2.5),D组180例(华法林抗凝,INR控制在2.6~3.0),随访近5年,记录4组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与A组、B组比较,C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总主要事件、总事件所占的比例均明显下降(P<0.05,P<0.01);D组患者主要出血事件增加,总主要事件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PAF患者的抗凝治疗,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7~2.5安全有效,而再增加抗凝强度并不增加获益,反而增加出血及其他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中高危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是否需要予华法林抗凝及适宜强度.方法 选取门诊及住院的老年中高危PAF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六组,分别予阿司匹林抗栓及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抗凝进行抗栓治疗,随访记录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次要出血事件、计算总主要事件(主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总次要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次要出血事件)及总事件(总主要事件+总次要事件),比较上述事件的差异.结果 对老年高危P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较应用阿司匹林抗栓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P=0.006)、次要终点事件(P=0.006)、总主要事件(P=0.023)及总事件(P=0.004),对老年中危P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较应用阿司匹林抗栓各种事件均无差异(P>0.05);对老年高危PAF患者,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8~2.5)较予阿司匹林抗栓及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2~1.7)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总主要事件及总事件(P<0.05),不增加主要出血事件及次要出血事件(P>0.05),而当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2.6~3.0)较予阿司匹林抗栓及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2~1.7)虽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P<0.05),但作为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总主要事件及总事件无下降(P>0.05).结论 对老年高危PAF患者,需予华法林抗凝,华法林的适宜抗凝强度为INR在1.8~2.5,对老年中危PAF患者,华法林抗凝并未显示出优势,建议予阿司匹林抗栓.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抗栓治疗方案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162例,根据抗栓治疗方案分为A组48例、B组37例、C组41例和D组36例。A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B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C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氯吡格雷治疗,D组患者给予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4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年。比较4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出血风险及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血栓栓塞风险。结果 D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高于A、B、C组(P0.05);A、C、D组患者出血风险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A、B、D组,D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A、B组,A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0.05)。A、D组患者血栓栓塞风险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患者血栓栓塞风险低于B组(P0.05)。结论随着抗栓强度增强,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风险降低,但出血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出血发生率及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即标准抗凝强度A组(2.0INR3.0)、低抗凝强度B组(1.5INR1.9)、阿司匹林C组,各50例,观察三组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出血发生率以及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A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与C组,但总体来说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的三组患者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明显比治疗之前低,治疗前与治疗后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明显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明显要低于其他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组患者的抗栓疗效比B组与C组患者的疗效要好,且华法林抗凝维持INR值在2.0~3.0时,能够降低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出血发生率,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和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确诊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35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和中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观察三组栓塞、出血和上腹部不适的发生率.结果 低、中强度华法林抗凝组栓塞及上腹部不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轻微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中强度华法林抗凝组(P<0.05);三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 低强度华法林抗凝能降低非瓣膜病房颤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华法林与拜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明确NVAF患者抗栓治疗的最佳选择。方法:根据国际指南中关于NVAF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建议,入选120例NVAF患者,随机均分为华法林组(目标INR 2~3)与阿司匹林(100mg/d)组,比较两组脑梗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脑梗塞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1.67%比8.33%,P<0.05)。华法林组7例(11.67%),阿司匹林组6例(10.00%)发生出血,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严重岀血情况。结论:华法林抗凝效果明显,可以安全、有效地减少和防止脑梗塞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华法林联合脉血康胶囊对心房颤动病人的抗凝疗效。方法对符合本研究标准的96例永久性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为华法林联合脉血康胶囊治疗组(治疗组)和华法林对照组(对照组)。观察服用华法林剂量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各组病人栓塞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INR在2.0~3.0时,治疗组华法林维持剂量1.25 mg/d~3.75 mg/d(2.05 mg/d±0.13 mg/d);对照组华法林维持剂量为1.88 mg/d~4.37 mg/d(2.86 mg/d±0.52 mg/d),INR在安全范围内,两组华法林的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与抗栓治疗相关的出血例数比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脉血康胶囊治疗心房颤动,在达到有效抗凝的INR值时,华法林使用剂量相应减少,可以起到同样的抗凝疗效,同时出血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现状与安全性和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老年房颤患者343例,根据抗栓治疗不同分为无抗栓组56例,阿司匹林组120例,氯吡格雷组24例,联合组20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组106例,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组17例。分析各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无抗栓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联合组、华法林组和NOAC组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2%vs37.5%vs 25.0%vs 25.0%vs 5.7%vs 5.9%,χ~2=76.02,P=0.000)。总出血发生率华法林组为13.2%,阿司匹林组为11.7%,联合组为10.0%,无抗栓组为5.4%,NOAC组为5.9%,氯吡格雷组为0,各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P<0.01)。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必须行抗栓治疗以减少脑卒中等栓塞事件发生风险,在抗栓治疗中首选华法林或NOAC治疗,NOAC在栓塞预防及出血风险方面并不优于华法林,尤其在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应注意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华法林联合脑心通胶囊对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服用华法林及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仅服用华法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华法林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栓塞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INR在2.0~3.0时,观察组华法林维持剂量1.88~3.75 mg/d(2.25±0.12 mg/d),对照组华法林维持剂量为2.25mg~4.50 mg/d(3.25±0.34 m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与抗栓相关出血例数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脑心通治疗心房颤动,在达到有效抗凝的INR值时,华法林使用剂量减少,出血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与华法林预防低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的125例低危NVAF患者,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69例,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O]和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抗血小板治疗(联合治疗组,56例,阿司匹林100mg 1次/d+双嘧达莫100mg 3次/d)。观察两组患者死亡、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和外周动脉栓塞)及各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随访12~28个月。华法林组失访3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严重出血1例,轻微出血3例;联合治疗组失访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周围动脉栓塞1例,轻微出血2例,无严重出血病例。与联合治疗组相比,华法林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具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66)比5.6%(3/54),P=0.220];出血事件发生率呈现升高趋势,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6.1%(4/66)比3.7%(2/54),P=0.556]。结论无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低危NVAF患者,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抗血小板治疗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华法林在瓣膜性心脏病并房颤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瓣膜性心脏病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行拜阿司匹林片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INR达标所需时间、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INR达标所需时间平均为(16.42±5.12)d,对照组为(24.25±5.32)d,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栓塞、外周血管栓塞、左房附壁血栓、TIA发作及死亡的总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26.66%,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黑便、牙龈出血、鼻出血、痔疮出血及皮肤瘀斑的总发生率为8.34%,对照组为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在瓣膜性心脏病并房颤抗凝治疗中的效果显著,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并发永久性房颤(PAF)患者接受华法林和阿司匹林两种抗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02例CHF并发PAF患者,根据抗栓治疗方案分为:华法林组(46例)和阿司匹林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外周动脉栓塞和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系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阿司匹林组相比,华法林组的TIA(23.21%比13.04%)、脑梗死(28.57%比10.87%)、外周动脉栓塞(33.93%比17.39%)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或0.01);而两组患者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系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华法林组的猝死率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能降低充血性心衰并发永久性房颤患者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但不增加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及猝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在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的高龄患者中,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及华法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75岁的持续性房颤患者217例,分为4组,华法林高抗凝组『2.0〈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3.0154例,华法林低抗凝组(1.6≤INR≤2.0)53例,阿司匹林组(325mg/d)47例,阿司匹林组(200mg/d)63例,观察各组中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高抗凝组与低抗凝组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325m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矿=6.487,P=O.011;矿=7.929,P=O.005;r=6.354,P=O.012;r=7.771,P=O.005);华法林高抗凝组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抗凝组和阿司匹林组(200m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8%'US.0m0,P〈0.05);华法林高抗凝组与阿司匹林组(325mg/d)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于年龄≥75岁的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低抗凝强度华法林(1.6≤INR≤2.0)安全有效,其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长期口服抗凝剂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抗栓治疗方案。方法:选择长期口服华法林钠,并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和支架术(PCI)的患者,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出院用药方案进行分组,比较组间基线特征,以及支架术后再梗死、死亡、脑梗死及出血等事件之间的差别。结果:符合要求的90例患者分为华法林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三联治疗组(A组)、华法林钠+氯吡格雷二联治疗组(B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二联治疗组(C组)。最常用治疗方案是停用华法林钠,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3个治疗组患者的再梗死、死亡、脑血管意外、严重出血及输血治疗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危血栓栓塞风险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应予三联治疗,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而对于低危血栓栓塞风险的患者停用华法林钠,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案是可行的。本项调查观察样本量小,证据不够充分。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相应的抗栓治疗方案,才能在获得良好抗栓疗效的同时减少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5.
赵小娟  董火林 《内科》2012,7(1):22-23
目的 探讨华法林对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3月治疗的房颤患者84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36例)、阿司匹林组(48例),分别给予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均可降低和防止血栓栓塞发生,可以避免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6.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简化抗凝指标检测法及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可行性。方法108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低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6~2.0]和标准抗凝强度组(INR2.1~3.0),服用华法林后第3天采血检测INR,以后每周至每月检测1次,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106例患者第3天检测INR≤3.0,2例INR>3.0;平均随访2.9年,低抗凝强度组栓塞年发生率0.62%,标准抗凝强度组未发生栓塞,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年发生率分别为1.23%和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简化抗凝检测方法是可行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可考虑应用低抗凝强度华法林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并直视射频消融术后华法林的抗凝治疗方法。方法将130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分为2组,A组(60例)行瓣膜置换并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服用胺碘酮治疗6个月,同时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B组(70例)单纯行瓣膜置换术治疗,术后仅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16个月,A、B组死亡各1例,均为非抗凝相关死亡。A组出现抗凝所致轻度出血5例、血栓栓塞0例,INR异常升高4例;B组分别为3、3、1例。两组比较,P均>0.05。达抗凝稳态时,两组不同术式患者华法林剂量比较,P均>0.05。达到抗凝稳态时,A组华法林剂量为(2.43±0.58)mg/d,INR为1.83±0.55。结论瓣膜置换同期直视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应加强抗凝监测,根据INR适度减少华法林用量,避免发生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有华法林抗栓指征的患者,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联合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3例心房颤动(有1项以上危险因素)、机械瓣置换术后和左室血栓的患者,冠脉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联合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组)治疗,严格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6~2.5,观察1年总的和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选择同期86例冠心病患者,植入冠脉支架后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组)治疗,64例有华法林抗凝指征的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抗凝组)治疗(INR2.0~3.0)进行比较。结果三重抗栓组1年总的出血发生率为17.4%,与双重抗血小板组(4.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抗凝组(10.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严重出血事件三重抗栓组显著高于其他两者(13.3%vs 1.2%,4.7%,P<0.01或0.05)。结论三重抗栓治疗明显增加患者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间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54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比较两组终点事件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抗凝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4月榆林市星元医院老年病科和普外科的房颤行射频消融术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36~78岁。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各50例。华法林组患者术后2.5 mg/日华法林,利伐沙班组术后利伐沙班10 mg/日进行治疗。三个月后观察疗效。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统计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情况和出血情况。结果利伐沙班组治疗后INR高于华法林组[(2.6±0.4)vs.(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有41例患者达标,达标率为82.0%,华法林组有25例患者达标,达标率为50.0%,利伐沙班组达标率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患者发生外周血栓栓塞1例(2.0%),轻微出血1例(2.0%)。华法林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2例(4.0%),分别为外周血栓和脑血栓,轻微出血5例,少量出血4例,严重出血1例。利伐沙班组出血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2%vs.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较华法林可显著提高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抗凝效果,降低患者出血发生率,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