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在重度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AF)抗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89例重度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AF患者,依据患者CHADS2评分及HAS-BLED评分情况给予不同的抗栓药物,分为两组:研究组(n=43),应用华法林治疗;对照组(n=46),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缺血性事件(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栓塞)和出血事件(包括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系出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显著降低,分别为:4.65%vs.15.22%、11.63%vs.21.74%、2.33%vs.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出血性事件包括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系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33%vs.2.17%、9.30%vs.10.86%、9.30%vs.8.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猝死率分别为:6.98%vs.6.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CHADS2评分及HAS-BLED评分情况进行选择,华法林能降低重度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AF患者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而不增加出血性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中高危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是否需要予华法林抗凝及适宜强度.方法 选取门诊及住院的老年中高危PAF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六组,分别予阿司匹林抗栓及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抗凝进行抗栓治疗,随访记录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次要出血事件、计算总主要事件(主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总次要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次要出血事件)及总事件(总主要事件+总次要事件),比较上述事件的差异.结果 对老年高危P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较应用阿司匹林抗栓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P=0.006)、次要终点事件(P=0.006)、总主要事件(P=0.023)及总事件(P=0.004),对老年中危P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较应用阿司匹林抗栓各种事件均无差异(P>0.05);对老年高危PAF患者,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8~2.5)较予阿司匹林抗栓及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2~1.7)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总主要事件及总事件(P<0.05),不增加主要出血事件及次要出血事件(P>0.05),而当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2.6~3.0)较予阿司匹林抗栓及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2~1.7)虽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P<0.05),但作为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总主要事件及总事件无下降(P>0.05).结论 对老年高危PAF患者,需予华法林抗凝,华法林的适宜抗凝强度为INR在1.8~2.5,对老年中危PAF患者,华法林抗凝并未显示出优势,建议予阿司匹林抗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华法林、阿司匹林对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的临床疗效,为抗栓治疗提供循证医学方面的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1年6月门诊及内科住院治疗的65岁以上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234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78例。A组:阿司匹林治疗。B组:华法林抗凝治疗,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1.6。C组:华法林抗凝治疗,INR值1.7~2.5。比较3组血栓栓塞(TIA、脑栓塞、外周血管栓塞、左房附壁血栓等)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鼻、牙龈、胃肠、泌尿道出血,以及皮肤淤点或淤斑等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B组、C组血栓栓塞等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5%、21.8%和9.0%,A、B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显著低于A、B组(P0.05)。A组、B组、C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7%、9.0%和10.3%,A、B、C三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的华法林临床疗效与阿司匹林无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的华法林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现状与安全性和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老年房颤患者343例,根据抗栓治疗不同分为无抗栓组56例,阿司匹林组120例,氯吡格雷组24例,联合组20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组106例,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组17例。分析各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无抗栓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联合组、华法林组和NOAC组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2%vs37.5%vs 25.0%vs 25.0%vs 5.7%vs 5.9%,χ~2=76.02,P=0.000)。总出血发生率华法林组为13.2%,阿司匹林组为11.7%,联合组为10.0%,无抗栓组为5.4%,NOAC组为5.9%,氯吡格雷组为0,各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P<0.01)。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必须行抗栓治疗以减少脑卒中等栓塞事件发生风险,在抗栓治疗中首选华法林或NOAC治疗,NOAC在栓塞预防及出血风险方面并不优于华法林,尤其在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应注意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CHADS2评分为1分的持续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于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房颤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共选择460例CHADS2评分为1分的患者,将其以1:1随机划分为华法林组(试验组)和阿司匹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卒中的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平均随访(11.3±4.7)月,华法林组未观察到缺血性卒中发生,阿司匹林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2.7%(6/225),华法林组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027,95%CI:1.005~1.050,P=0.030)。华法林组轻度出血发生率为4.2%(9/216),多于阿司匹林组(0.9%,2/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848,95%CI:1.035~12.699,P=0.033);华法林组与对照组颅内出血发生率相近,无统计学差异(OR=1.042,95%CI:0.065~8.762,P0.05)。结论对CHADS2评分为1分的低危房颤患者,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导致微出血的发生率增高,但华法林能够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高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不同抗栓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高龄冠心病并房颤患者100例(时间所选为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简单化分组,对照组实施阿司匹林抗栓方案治疗,实验组则实施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抗栓方案治疗,分析两组高龄冠心病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结果。结果两组高龄冠心病并房颤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栓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血栓发生率(16.00%),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并房颤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抗栓方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且用药安全性较高,更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华法林联合替格瑞洛在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7例符合特定条件的PCI术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103)为华法林+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三联抗栓6个月,之后改为华法林+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 mg/d)抗栓至12个月,试验组(n=104)为华法林+替格瑞洛(90 mg/d,2次/d)双联抗栓6个月,之后改为华法林+替格瑞洛(60 mg,2次/d)抗栓至12个月,两组均给予其他规范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12个月内出现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MACE事件、出血事件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PCI术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12个月华法林联合替格瑞落和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抗栓效果相似,且出血风险未增加,提示本研究中华法林联合替格瑞洛双联抗栓策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冠心病合并永久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抗栓治疗情况并随访。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05年9月我院因冠心病行PCI术入院并伴有永久性非瓣膜病房颤的患者62例,将资料完整的56例患者分为华法林治疗组(n=33)和非华法林治疗组(n=23),了解患者术后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状况,并对患者在PCI术后1年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56例患者年龄(69.6±8.9)岁。PCI术后有33例(58.9%)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中含华法林;23例(41.1%)术后未使用华法林。女性患者中应用华法林治疗的比例较男性低(P<0.05)。随访期间非华法林治疗组2例发生脑栓塞,与华法林治疗组比较栓塞发生率(8.7%比0)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8)。支架内再狭窄率和严重出血发生率非华法林治疗组与华法林治疗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由于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据,对于既有抗凝又有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指征的永久性房颤患者在PCI术后,实际临床上给予患者的抗栓治疗方法有多种,对于这部分患者的抗栓治疗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老年房颤(AF)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老年AF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患者被分为华法林组(51例)和阿司匹林组(49例),两组均随访治疗1年。观察比较两组终点事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阿司匹林组失访1例。终点事件:华法林组:脑梗死2例;阿司匹林组:脑梗死7例、外周血管栓塞2例、死亡1例。华法林组终点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3.92%比20.83%,P=0.010)。不良反应:华法林组:皮肤瘀斑3例、牙龈出血1例;阿司匹林组:黑便3例,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934)。结论:华法林能显著降低老年AF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华法林与拜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明确NVAF患者抗栓治疗的最佳选择。方法:根据国际指南中关于NVAF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建议,入选120例NVAF患者,随机均分为华法林组(目标INR 2~3)与阿司匹林(100mg/d)组,比较两组脑梗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脑梗塞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1.67%比8.33%,P<0.05)。华法林组7例(11.67%),阿司匹林组6例(10.00%)发生出血,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严重岀血情况。结论:华法林抗凝效果明显,可以安全、有效地减少和防止脑梗塞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拜阿司匹林及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抗栓对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PAF患者663例,并随机单盲分为4组:A组154例(拜阿司匹林150 mg/d),B组132例[华法林抗凝,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1.2~1.6],C组197例(华法林抗凝,INR控制在1.7~2.5),D组180例(华法林抗凝,INR控制在2.6~3.0),随访近5年,记录4组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与A组、B组比较,C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总主要事件、总事件所占的比例均明显下降(P<0.05,P<0.01);D组患者主要出血事件增加,总主要事件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PAF患者的抗凝治疗,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7~2.5安全有效,而再增加抗凝强度并不增加获益,反而增加出血及其他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抗栓治疗在房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5年2月~2016年7月,我院接收的房颤患者,共计102例。按照奇偶数字分组原理,将102例病例分成A、B两组,每组51例。A组采用华法林抗栓疗法,B组采用阿司匹林抗栓疗法。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比较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1.96%,B组为7.84%。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上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华法林抗栓疗法积极用于房颤中,可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PCI术后房颤患者100例被分成二联组(接受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51例)和三联组(在二联组基础上加用华法林,49例),疗程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三联组有1例失访,最终剩余48例。终点事件包括新发脑梗死、外周血管栓塞、左房附壁血栓及死亡;三联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二联组(4.17%比19.60%),P=0.019。出血事件包括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黑便等;两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933。结论:在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房颤患者中应用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短期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间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54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比较两组终点事件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华法林在房颤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126例房颤患者,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63例,服用拜阿司匹林抗凝)和华法林组(63例,服用华法林抗凝),比较两组凝血功能、血脂、不良反应及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华法林组总胆固醇[(5.8±0.5)mmol/L比(5.2±0.7)mmol/L]、甘油三酯[(2.6±0.4)mmol/L比(2.4±0.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7±0.5)mmol/L比(2.4±0.3)mmol/L]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0.2)mmol/L比(1.3±0.2)mmol/L]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28.3±11.7)s比(36.9±10.4)s]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1.9±0.4)比(2.4±0.5)]明显增加(P均0.05)。华法林组脑梗死、外周动脉栓塞等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3.17%比23.81%,P0.01)。并发症发生率:华法林组23.81%,阿司匹林组为26.98%,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对于房颤患者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采取不同抗栓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NSTEMI合并永久性房颤的老年患者129例,出院后给予不同的抗栓策略分为4组,A组41例: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B组31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C组35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C组35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D组22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D组22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对出血和主要心脏复合终点(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栓塞)随访1年,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 A组、B组、C组、D组病死率分别为12.2%、16.1%、14.3%、9.1%。观察1年,8.5%因出血再次入院,20.2%因主要心脏事件再次入院,各组出血及主要心脏事件无统计学差异,但与B组比较,D组出血风险最高(HR=1.267,95%CI:0.3402.5)+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对出血和主要心脏复合终点(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栓塞)随访1年,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 A组、B组、C组、D组病死率分别为12.2%、16.1%、14.3%、9.1%。观察1年,8.5%因出血再次入院,20.2%因主要心脏事件再次入院,各组出血及主要心脏事件无统计学差异,但与B组比较,D组出血风险最高(HR=1.267,95%CI:0.3404.718,P=0.25)。C组有低风险趋势(HR=0.911,95%CI:0.3194.718,P=0.25)。C组有低风险趋势(HR=0.911,95%CI:0.3192.597,P=0.37)。结论随着抗栓力度的增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相对出血的风险加大,华法林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对于主要心脏复合终点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华法林在瓣膜性心脏病并房颤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瓣膜性心脏病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行拜阿司匹林片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INR达标所需时间、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INR达标所需时间平均为(16.42±5.12)d,对照组为(24.25±5.32)d,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栓塞、外周血管栓塞、左房附壁血栓、TIA发作及死亡的总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26.66%,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黑便、牙龈出血、鼻出血、痔疮出血及皮肤瘀斑的总发生率为8.34%,对照组为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在瓣膜性心脏病并房颤抗凝治疗中的效果显著,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赵小娟  董火林 《内科》2012,7(1):22-23
目的 探讨华法林对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3月治疗的房颤患者84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36例)、阿司匹林组(48例),分别给予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均可降低和防止血栓栓塞发生,可以避免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近5年抗栓治疗现状及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6月入住我院的年龄≥75岁房颤患者206例,记录主要合并疾病、抗栓治疗方法及5年内栓塞、严重出血及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06例房颤患者中共发生栓塞事件47次,年发生率为4.56%。严重出血事件3次,年发生率为0.29%。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70例,氯吡格雷治疗66例,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1例,未行抗栓治疗56例。行华法林抗凝治疗3例,随访期间更换为抗凝治疗11例。抗凝时间平均2年1个月。结论老年房颤患者栓塞事件年发生率高,预防栓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华法林抗凝治疗率低,抗凝治疗时间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变化,了解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对心房颤动患者内皮素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分为合并房颤组(36例)和单纯性高血压组(50例),以36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测定3组血浆内皮素水平,心脏超声下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各项指标。合并房颤组36例再随机分为华法林组(18例)和阿司匹林组(18例),分别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和调整剂量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3)]治疗并随访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的内皮素变化。结果合并房颤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1),合并房颤组较单纯高血压组左房内径显著增大。治疗后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的内皮素水平均下降(P<0.05或P<0.01),全部患者在治疗随访期间未见脑血管和周围血管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无胃肠道特殊不适。结论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内皮素在原有高血压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左房进一步扩大,内皮细胞功能进一步受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抗栓治疗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房颤患者的内皮功能,华法林抗凝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