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coro narysyndrome ,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非Q波心肌梗死(NQMI) ,Q波心肌梗死 (QMI)等一组病症。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将ACS病人又分为ST段抬高的和ST段不抬高的ACS。ST段不抬高的ACS (包括NQMI、UA)又称为不稳定型冠脉疾病 (U CAD)。他们的发病机制都是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 ,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ACS (有Q波AMI) ;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 ,或虽为闭塞性 ,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2.
观察不同抗栓方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脏事件、出血风险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开放试验、入选患随机分为静脉滴注普通肝素组和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组。入选对象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死,入选前48小时以内至少有一次心绞痛发作,ST段无抬高。肝素100IU/kg静注,续1000IU/h,维持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活化的全血凝固时间(ACT)于正常的1.5-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治策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Q波心肌梗死 (NQMI) ,Q波AMI(QMI)及缺血性心脏猝死。根据ECG有无ST段抬高而将ACS分成ST段抬高的ACS及非ST段抬高的ACS ,后者包括UA及非Q波心肌梗死 (NQMI) ,两者合称为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病 (U CAD)。1 ACS的诊断及危险分层ACS中ST段抬高者需要紧急冠脉血运开通 ,而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 ,其危险程度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因此应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并针对不同病情进行相应处理 ;对非ST段抬高的ACS ,尤其UA ,可根据胸…  相似文献   

4.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包括Q波急性心肌梗死 (AMI)、非Q波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他们的主流机制都是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AMI,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 ,或虽为闭塞性 ,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 ,多造成非Q波AMI或UA ,统称为无ST段抬高的ACS。梗死相关冠脉血栓性闭塞率在ST段抬高的Q波性AMI、无ST段抬高的非Q波性AMI和UA中分别占90 %、2 0 %~ 40 %和 10 %左右。急性血栓形成的速…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包括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 ,非Q波性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他们的主要发病机制都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性AMI ,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或虽为闭塞性 ,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 ,多造成非Q波性AMI或不稳定性心绞痛 ,统称为无ST段抬高的ACS。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率在ST段抬高的AMI、无ST段抬高的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分别占 90 %、2 0 %~ 40 %和 10 %左右…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分层与治疗策略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Qian X 《中华内科杂志》2001,40(5):293-295
人们熟悉的“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AICS) ,是由于不稳定性斑块的破裂 ,引起冠脉内血栓形成所致严重心肌缺血而产生的一组进展性的疾病谱 ,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UA) ,非Q波心肌梗死 (NQMI) ,Q波心肌梗死 (MI)及心脏性猝死。而不稳定性冠脉疾病 (UCAD)则包括UA和NQMI。UCAD可视为稳定性心绞痛与Q波MI或猝死之间中间状态。文献报告UA有 7%~ 16%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或心脏性猝死。由于UA、NQMI与AMI在规范治疗上有原则性区别。故近年来文献上推荐UCAD的分类 ,目的是通…  相似文献   

7.
心电图对疑诊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诊断 ,判断预后均有意义 ,已有公认。一般根据Q波及ST段抬高程度和导联数来判断心肌受累范围和程度 ,但现有利用AMI时各种形态ST段对其预后作判断的报道 ,本文分析 60例AMI患者心电图不同ST段抬高形态的应用价值 ,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980~ 1999年本院的AMI患者 60例 ,其中男 45例 ,女 15例 ,年龄 5 2~ 68( 5 8± 4)岁。入选条件 :①自症状发作 12h内有心电图记录 ;② 2个以上肢体导联ST段抬高大于 1mm ,或 2个以上胸导联ST段抬高大于 2mm ,伴T波直立、对称 ;③症状、…  相似文献   

8.
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具有显著保护作用,最近资料表明C反应蛋白(CRP)和尿微白蛋白分泌率(AER)也能反应心肌损害的严重程度。本文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前有或没有心绞痛对MI后心肌损害的作用。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990年3月~1997年12月住我院符合以下AMI诊断标准的2项或以上者均纳入本研究。①典型胸痛持续30min以上;②心电图上新发生的病理性Q波或ST段、T波的进行性演变;③血清肌酸磷激酶水平典型增加或下降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除外感染、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入选本研究82例,其中男…  相似文献   

9.
Q波心肌梗死(QMI)和无Q波心肌梗死(NQMI)与急性左室重构的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左室重构的程度是反映心功能的敏感指标,改善及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左室重构是目前AMI治疗的关键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QMI和NQMI发生急性左室...  相似文献   

10.
墓碑形ST段抬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墓碑形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或超急性期严重心肌损伤的表现形式,探讨其近期预后险恶的特点。方法:自1981年1月至1995年5月间收治AMI1080例,根据心电图ST段抬高形式分墓碑形组33例,通常形组1047例进行多项指标对照分析。结果:墓碑形组ST段抬高的振幅为15.8±1.4mm,通常组为7.6±1.1mm(P<0.01),血清肌酸激酶(CK)峰值两组分别为879±149IU/L及367±118IU/L(P<0.01),墓碑形组心肌梗死部位以前壁多见(P<0.05),心肌梗死后并发症以泵衰竭、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及1周内病死率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墓碑形ST段抬高是AMI近期预后险恶的独立指标,应引起急诊和住院医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为检测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征 ,确定心肌损伤心电图 (ECG)演变的影响因素 ,作者进行了前瞻性队列研究。病人和方法 研究共纳入 1 3 99例首次发生AMI的病人 ,其中 1 2 3 9例入院时存在或发生ST段抬高 ,979例新发Q波。根据胸痛、ST段抬高和肌酸激酶标准确定AMI诊断 ,对连续胸痛发作 1 2h内出现定位性ST段抬高者均行溶栓治疗。前瞻性收集临床、血液生化、ECGST段抬高和新出现Q波的资料 ,记录入院前胸痛持续时间、急诊用阿司匹林和溶栓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治疗情况及吸烟情况。急诊检测血糖和血钾浓度。随访…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病危险分层与治疗策略(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熟悉的“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ischemiacoronarysyndrome ,AICS) ,是由于不稳定性斑块的破裂 ,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严重心肌缺血而产生的一组进展性的疾病谱 ,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UA) ,非Q波心肌梗死 (NQMI) ,Q波心肌梗死 (AMI)及心脏性猝死。而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病 (Unstablecoronaryarterydisease ,UCAD)则包括UA和NQMI。UCAD可视为稳定性心绞痛 (SA)与Q波MI或猝死之间中间状态。文献报告UA有 7%~16%可发展为A…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 ,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UA)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MI)和ST段抬高MI。  UA和非ST段抬高MI的临床表现相似 ,不容易区别开 ,所以二者经常被放在一块儿考虑。ACS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业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新近欧洲ACS研究报告了 2 5个国家、 10 3家医院近期登记注册共 10 484例患者。观察发现42 %为ST段抬高MI ,5 1%为非ST段抬高MI ,7%心电图无改变。 40 %ST段抬高和 2 5 %的非S…  相似文献   

14.
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者的心电图 ,可在下壁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当伴有前壁导联ST段压低的改变时 ,则伴有V7~ 9的ST段抬高 ,后者一般被认为系并发后壁AMI,其心衰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现对下壁AMI伴V1~ 6 的ST段压低及V7~ 9的ST段导联抬高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自我院 1987~ 1999年住院有V1~ 6的ST段压低的下壁AMI共 79例。男 5 3例、女 2 6例 ,年龄 40~ 78岁。均除外传导阻滞、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室肥厚者并未接受洋地黄治疗、行冠脉造影检查。V7~ 9的ST段抬高者选自收住本院CCU的首发下壁A…  相似文献   

15.
大量研究表明,溶栓或机械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使梗死相关动脉尽早完全恢复血流十分重要。对AMI治疗策略的选择和危险性分层,有赖于心电图(ECG)表现。为此,ECG上尽早识别AMI,对治疗和预后至为关键。实际上,ST段抬高和Q波出现的典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UK)与低分子肝素(enoxaparin,商品名:克赛)和阿司匹林(商品名:巴米尔)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盲、对照的完全随机化方法。UK剂量为0.5万IU/kg于60min内静脉滴入,连续治疗3天。在第1天静滴UK前1h静脉推注低分子肝素30mg,口服阿司匹林0.3g,然后低分子肝素1mg/kg皮下注射,12h1次,共6天,阿司匹林0.3g每日1次,6天后改为0.1g每日1次。主要终点为30天内病死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共入选UA患791例(包括69例非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患),小剂量UK组389例,对照组402例。30天的心脏死亡率两组间无显性差异(2.0%与4.0%,P〉0.05)。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小剂量UK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5%与2.5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理及肝素抗凝治疗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1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理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与稳定型心绞痛 (SAP)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与非Q波心肌梗死 (NQMI)合称为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发病率高 ,危险性大。许多研究表明其发病主要是由于病变血管中的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痉挛以及血小板聚集等原因引起血管腔狭窄[1] ,即使血氧浓度正常 ,仍会因冠状动脉血流量原发性减少而造成心肌缺血。1.1 斑块破裂 :斑块破裂是启动并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即易碎斑块内容物暴露于血流中时 ,血小板粘附到内皮下基质…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现代认识及干预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 述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是 2 0年前心血管病领域提出的新诊断概念 ,早期认为它包括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但近 10年来 ,由于对ACS的病理生理、诊断、预后、危险分层和治疗进展的不断认识 ,新近认为ACS分为两大类 :①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unstableanginaandnon ST seg 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 ,UAandNSTE MI) ;②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ST segment…  相似文献   

19.
李兴杰 《心电学杂志》2001,20(3):177-178
患者男性 ,34岁 ,因胸痛来院急诊。有抽烟史及轻度高血压史。入院时体检正常 ,血压17.5/9.5kPa(130/70mmHg)。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 ,房室及心室内传导均正常 ,下壁导联ST段抬高伴Ⅰ、aVL及V1~6 ST段压低 (图1A)。开始应用阿司匹林、rTPA及肝素治疗。CPK及CK_MB分别高达963及102IU/L。心电图演变呈Q波型下壁心肌梗死 (图1B)。入院后第10天 ,患者出现卧位型心绞痛 ,即进行了血流动力学检查。心室造影术示后基底部运动严重减退 ,心室功能轻度减退。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20.
反复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前的心绞痛产生缺血预适应效应,可对随后AMI发生时的病理及临床过程产生有益的影响。我们对是否有MI前心绞痛的54例AMI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经过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MI前心绞痛对MI面积、早期QTd以及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发生率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54例AMI患者均有典型临床症状、特征性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动态演变,皆为首次发病的急性Q波心肌梗死患者(剔除无痛性AMI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二组:(1)有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组(PAP组)19例(男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