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脊柱神经管闭合不全的MRI诊断。方法使用Philips Gyroscan ACS-NT 15型1.5T超导系统、Synergy专用脊柱线圈对76例脊柱神经管闭合不全患者进行MR检查。结果脊髓空洞症39例(1例合并脊髓纵裂),脊髓纵裂6例,脊髓栓系综合征30例(其中28例合并其他SD病变),椎管内胚层组织肿瘤30例,其中脂肪瘤14例、表皮样囊肿7例、皮样囊肿2例、肠源性囊肿3例、畸胎瘤4例。皮样窦道2例,骶尾骨发育不良4例,脊膜膨出4例,脊髓脊膜膨出2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8例,对其MR表现进行分析。结论MRI能正确、全面地诊断包括椎体畸形在内的大多数脊柱神经管闭合不全病变,但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鉴别仍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成像对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TCS)MRI特点和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TCS患者32例,对其MRI表现、临床特点及相关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2例TCS患者,其中脊髓低位者26例,脊髓位置正常者6例,低位脊髓合并纵裂者5例,双干脊髓者6例,椎管内脂肪瘤10例,椎管内皮样囊肿3例,脂肪、脊髓膨出7例,半椎体3例,椎板缺如3例,棘突分叉畸形8例。脊髓的位置正常合并双干脊髓者3例,脊髓空洞者1例,脊髓纵裂者1例。结论:MRI对TCS患者确诊具有重要价值,能明显显示脊髓圆锥的位置、形态及所伴发的畸形;而CT对TCS的诊断则有局限性,但对MRI诊断能起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3.
MRI对于脊柱和脊髓病变的诊断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本研究对 2 8例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MR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 8例髓外硬膜下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其中男性 16例 ,女性 12例。年龄 16~ 6 5岁 ,平均 46 .4岁。 2 8例肿瘤中神经鞘瘤 9例 ,神经纤维瘤 7例 ,脊膜瘤 5例 ,表皮样囊肿 3例 ,脂肪瘤2例 ,皮样囊肿和畸胎瘤各 1例。  采用Siemens公司MagnetomOpen型 0 .2T磁共振成像系统。常规检查序列为矢状位SE序列T1WI,TurboSE序列T2 WI ,横断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MRI(磁共振影像) 增强检查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对33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 使用GE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 Signa 1.5 Tesla MR扫描和使用Gd-DTPA (顺磁造影剂- 钇二乙烯五胺乙酸) MRI增强检查。结果:Gd-DTPA增强MRI检查能很好显示脊柱转移瘤数目及椎旁肿块和周围组织关系,同时探讨脊柱转移瘤生物学与影像学之间的特征联系, 揭示了脊柱转移瘤典型MRI征象。结论: Gd-DTPA增强检查能更好地显示脊柱转移瘤, 并在脊柱病变中有一定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总结出显示脊柱转移瘤MRI检查最佳影像学组合是用SE (自旋回波) 序列T1WI(加权像) 与Gd-DTPA T1WI。  相似文献   

5.
脊柱转移瘤Gd—DTPA MRI增强检查前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MRI(磁共振影像)增强检查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对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使用GE(美国通用电器公司)Signa 1.5 TeslaMR扫描和使用Gd-DTPA(顺磁造影剂-钇二乙烯五胺乙酸)MRI增强检查。结果:Gd-DTPA增强MRI检查能很好显示脊柱转移瘤数目及椎旁肿块和周围组织关系,同时探讨脊柱转移瘤生物学与影像学之间的特征联系,揭示了脊柱转移瘤典型MRI征象。结论:G  相似文献   

6.
脊髓纵裂的核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弘  车素华 《医学争鸣》1997,18(2):189-190
脊髓纵裂的核磁共振诊断印弘车素华尤志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西安710033)关键词脊髓纵裂核磁共振诊断中图号R44脊髓纵裂是一种少见的脊髓背侧复合畸形,常与其它椎管闭合不全畸形合并发生.X线平片及CT检查对脊髓纵裂的诊断较为困难,而核磁共振(...  相似文献   

7.
脊髓纵裂畸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纵裂(splitspinalcordmalformation,SSCM)是指脊髓被硬性或纤维性的中隔纵行劈成两半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原命名较为混乱,有diastematomyelia与diaplomyelia两种名称,并且常被交叉使用[1,2]。该...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中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患者中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外显子7及神经元调亡抑制蛋白基因(neuronal apoptosis inhinbitory protein gene,NAIP)外显子5缺失情况,进一步探讨这2个SMN基因外显子7区域和55例患儿NAIP基因外显子5的缺失进行检测。结果:SMN基因外显子7区域纯合缺失率分别为:SMAI型92%(23/25);Ⅱ型90%(27/30)。患儿双亲中有2例母亲的1例父亲也有纯合缺失。在55例SMA患儿中未检测到有NAIP基因外显子5的纯合缺失,仅发现2例杂合性缺失。结论:中国人SMA患者中SMN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硬化的脊髓MRI影像学改变李坚谢汝萍(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北京100083)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脱髓鞘疾病。参照Poser[1]诊断标准,对14例MS患者行脊髓MRI扫描,其中13例为...  相似文献   

10.
松果体瘤放射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松果体瘤放射治疗的价值及方法。材料及方法:放射治疗松果体瘤10例,其中全脑放疗6例,局部放疗3例,全中枢神经照射1例。结果:随访1 ̄7年,中位随访时间3年3个月,生存8例,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局部复发,1例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感染),未发现有脊髓转移。结论:放射治疗是治疗松果体瘤的有效方法,生殖细胞瘤无须常规地全脊髓照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治疗脊髓髓内肿瘤的经验 ,探讨脊髓肿瘤的手术时机 ,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 39例脊髓髓内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肿瘤的类型、肿瘤部位、临床症状及体征、手术切除程度、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上皮样及皮样囊肿 18例 ,室管膜瘤 6例 ,星形细胞瘤 10例。室管膜瘤、上皮样及皮样囊肿可达到全切或近全切除 ,星形细胞瘤仅可部分切除。大部分病人术后神经功能不同程度得到改善。结论 对绝大多数脊髓髓内肿瘤应行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 ,对室管膜瘤、皮样及上皮样囊肿多能做到肿瘤全切除 ,对星形细胞瘤可辅助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MRI在脊髓栓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8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MRI表现。结果:脊髓圆锥低位43例;脊髓终丝增粗25例;脊椎裂38例;脂肪脊膜膨出和脊髓脊膜膨出22例:脂肪瘤17例;脊髓纵裂13例;脊髓空洞症6例;皮样囊肿1例;表皮样囊肿5例。结论:MRI可明确判断脊髓圆锥位置,终丝粘连部位,明确脊髓栓系的原因,可准确显示伴发的脊髓畸形,对脊柱和椎体畸形也能较好显示,是脊髓栓系综合征诊断和手术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TGF-β1及sICAM-1水平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在多发性硬化(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了30 例MS患者血清中sICAM-1 和TGF-β1 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NIND组相比,MS患者血清TGF-β1 水平明显下降(P< 0.01),而sICAM-1 水平则明显升高(P< 0.01)。动态观察显示,随着病情的好转,TGF-β1 水平逐渐升高,而sICAM-1 水平则逐渐下降。MS患者头MRI上病灶越大,sICAM-1 水平升高也越明显。结论:血清TGF-β1 和sICAM-1的检测对判断MS患者的病情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TGF—β1及sIACM—1水平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多发性硬化(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了30例MS患者血清中sICAM-1和TGF-β1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NIND组相比,MS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明显下降,而SICAM-1水平则明显升高。动态观察显示,随着病情的好转,TGF-β1水平逐渐升高,而SICAM-1水平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脊髓纵裂合并脊柱侧凸的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的改进。 方法 回顾总结 17例脊髓纵裂合并脊柱侧凸的手术选择和手术方法的改进 ,针对其不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结果  17例脊髓纵裂骨嵴切除脊膜囊成形手术均获成功 ,继而行脊柱侧凸矫形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 结论 脊柱侧凸畸形的患者在做脊柱矫形之前应检查是否合并脊髓纵裂 ,对合并脊髓纵裂者应先行椎管内骨嵴切除 ,硬脊膜囊成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皮毛窦的诊治经验提高认识及临床处理能力。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9月以来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7例先天性皮毛窦患儿资料。1例位于胸段合并脊髓纵裂,6例位于腰骶部,其中3例合并脊髓栓系,1例皮样囊肿,1例表皮样囊肿,1例脂肪瘤。有2例患儿反复发生化脓性脑膜炎。术前均行MRI检查明确诊断。手术切除窦道同时一并切除合并的囊肿及脂肪瘤,切除脊髓纵裂的骨嵴,切断终丝松解圆锥。结果:完全切除6例,1例残留部分囊壁以碘酒烧灼。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保守治愈,1例出现暂时性尿失禁。结论:先天性皮毛窦临床表现多样,部分病人没有任何症状,MRI检查是首选的诊断手段,早期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MRI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表现,并与手术所见及临床对比。结果:TCS均表现为脊髓低位;椎管内脂肪瘤9例,皮样囊肿4例,畸胎瘤2例,双干脊髓2例,脊髓空洞症6例,脊髓纵裂2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13例;其中7例无临床症状为查体时发现。MRI表现与临床手术所见相符。结论:MRI对脊髓栓系综合征确诊具有重要价值,能明确显示脊髓圆锥的位置、形态及伴发畸形,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合并骨性分隔及脊柱侧弯的术前检查、术前定位、手术方法及手术目的。方法总结74例脊髓纵裂合并骨性分隔及脊柱侧弯的手术选择及方法。结果74例骨性分隔切除硬脊膜囊成型手术取得较好效果,为脊柱侧弯矫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部分患者原有的神经损害症状减轻或消失。结论脊柱侧弯患者在进行矫形手术之前,宜行系统的脊柱X线、CT及MRI检查,了解是否合并脊髓纵裂、骨性分隔。单纯脊髓纵裂可以不处理,合并骨性分隔需行骨性分隔切除术和硬脊膜囊成型术,为脊柱矫形术打下基础,这对于生长期的青少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脊髓纵裂(DM)的分型和手术适应证,比较X线平片、CT和MRI对DM的诊断价值。经手术证实的13例DM,均有脊柱X线平片、平扫CT和MRI。将DM分为有隔刺的Ⅰ型和无隔刺的Ⅱ型。Ⅰ型分为有完整隔刺的Ⅰa型和不完整隔刺的Ⅰb型;Ⅱ型分为完全纵裂的Ⅱa型和不全纵裂的Ⅱb型。结果:13例DM中Ⅰa型7例、Ⅰb型1例、Ⅱa型4例、Ⅱb型1例。X线平片确诊DM5例,CT确诊11例,MRI全部正确诊断。8例Ⅰ型DM中5例为骨性隔刺,CT全部正确诊断,MRI仅2例确定为骨性隔刺。结论:MRI是诊断DM及其椎管内伴发病变的最有效方法,但对Ⅰ型DM骨性隔刺显示CT优于MRI。有神经损害的Ⅰ型DM或无神经损害儿童Ⅰ型DM应尽早手术切除隔刺。  相似文献   

20.
栓系综合征的MRI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明远  肖湘生 《上海医学》1997,20(10):575-577,F004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统合征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栓系综合征患者的MRI,临床手术病理及X线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栓系综合征的MRI表现与手术病理所见一致,MRI表现与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关系,结合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MRI表现,作者结合相文献提出的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分型。结论:MRI是诊断TCS的首选方法,能明确显示脊髓圆锥位置,终丝的粗细,栓系束带及合并的脊髓畸莆,从而为拟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