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临床应用和比较,对Expasyl排龈膏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48名需要上前牙冠桥修复的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25名患者共54颗上前牙区患牙,常规牙体预备后,采用Expasyl排龈膏进行处理,对照组23名患者共48颗上前牙区患牙,采用肾上腺素排龈线处理,常规取印模,分别统计止血和排龈的有效率,两组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Expasyl排龈膏止血有效率为93%,肾上腺素排龈线有效率为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Expasyl排龈膏排龈有效率为65%,肾上腺素排龈线有效率为75%,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xpasyl排龈膏的排龈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化学排龈法,其操作简单易行,耗时短,止血性能较好,对牙龈厚度适中的患牙有较为满意的排龈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聪 《四川医学》2012,33(10):1726-1728
目的研究在楔状缺损修复前使用两种排龈方法对其牙周组织及充填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全口至少有3个楔状缺损位于龈缘或龈下的患者(150颗患牙),每例患者的患牙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直接树脂修复,实验组分别用ULTRA排龈线,Expasyl排龈膏排龈后再充填。分别在治疗后记录牙龈出血(BOP)及患者主观感受,1年后记录患牙牙龈指数(GI),并参考改良USPHS评价系统进行综合临床评价,观察充填体脱落,继发龋及边缘密合情况。结果充填后疼痛发生率:排龈线组与排龈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排龈线组有5例出血;1年后两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牙龈指数和边缘密和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种排龈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充填体脱落率和继发龋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楔状缺损修复前进行排龈,可有效地保护牙周组织,提高充填质量。两种排龈方法均可达到理想临床效果,无创性排龈较排龈线操作时间短,简便舒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Expasyl排龈膏在牙齿楔状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随机选择68例138颗楔状缺损患牙,应用Expasyl排龈,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138颗患牙用Expasyl排龈膏排龈后修复,修复后134颗牙效果良好,4颗效果不佳,有效率达到97.10%.结论 Expasyl排龈膏排龈,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牙齿楔状缺损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4.
采用排龈膏技术无创性排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当需要将固定修复体的边缘放置于龈下,如何才能在牙体预备时尽可能避免损伤周围组织,采集准确印模以获得精美持久的修复效果的排龈方法。方法对50例门诊患者的90颗牙进行冠桥修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取模前应用排龈线和排龈膏排龈。结果90颗牙均取得良好效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排龈线或排龈膏排龈均能帮助取得清晰的软硬组织界限。但排龈膏无需麻醉,无牙周组织损伤,可以做到无创性排龈。  相似文献   

5.
方文静  王松  钟秋  童庆华 《四川医学》2012,33(10):1718-1721
目的探讨排龈线和排龈膏此两种排龈方法的排龈效果,以及二者对牙周局部健康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于我院行金属烤瓷单冠修复的患者38例76颗牙作为研究对象,38例行金属烤瓷单冠修复的患者随机分为排龈线组40颗牙和排龈膏36颗牙两组,比较两组的排龈效果及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牙周出血指数(GBI)与牙周袋深度(PD)的变化情况。结果排龈膏组总记录时间、留置在龈沟内的时间均明显短于排龈线组(P<0.01)。两组在牙预备体、印模、修复体边缘方面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龈膏组无疼率明显高于排龈线组(P<0.01)。排龈线组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以及治疗后6个月GBI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F=3.721,P<0.05),且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以及治疗后6个月其GBI值较排龈膏组存在明显差异,而排龈膏组除治疗后1周GBI较治疗前升高外,而治疗4周及治疗后6个月后其GBI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1周的PD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排龈线组较排龈膏组变化更显著,而两组治疗后4周的PD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较治疗后1周明显降低,且排龈线组较排龈膏组变化更显著。结论排龈线和排龈膏排龈效果基本相似,但排龈膏对排龈技术要求较低,且排龈过程中对牙周组织无损伤,同时患者不会感受到明显的痛觉,且操作时间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讨金属烤瓷单冠修复患者有效的排龈方法。方法:选择口腔门诊行金属烤瓷单冠修复的患者。78例159颗均为牙周组织健康的前牙,随机分成3组(A、B、C)。A组26例5颗牙采用磨切法排龈;B组26例53颗牙采用化学机械法(排龈线)排龈;C组29例53颗牙采用排龈膏排龈。对三种排龈方式的排龈止血的有效率、印模清晰的有效率及适合性的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排龈线法及排龈膏法排龈效果佳。结论:排龈决定着固定修复的成败,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现在医疗条件选择适合的排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固定义齿修复中单线排龈法和双线排龈法的效果.方法:对92例患者166颗基牙行冠桥修复,分别采用单线排龈法和双线排龈法.排龈后取印模,灌注模型,观察基牙肩台与游离龈之间是否有肉眼可分辨的界限;是否出血;印模边缘是否清晰.结果:双线排龈组A级成功率88.88% ~ 92.22%;单线排龈组A级成功率72.37%~78.95%.结论:双线排龈法操作简便,出血少,易于暴露清晰的牙体边缘线,可以作为一种主要的排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排龈膏在前牙固定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前牙固定修复患者85例(前牙124颗),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排龈线和排龈膏法比较基牙预备体和印模的临床效果。结果排龈线和排龈膏法取得的基牙预备体和印模边缘清晰,两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排龈线和排龈膏都能达到较好的排龈效果;排龈膏操作便捷,不容易使患者产生疼痛,更适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选择性双线排龈技术在前牙全瓷冠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26例门诊患者258颗前牙行全瓷冠修复,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基牙采用选择性双线排龈技术排龈,对照组采用单线排龈技术排龈,取硅橡胶印模,灌石膏模型,评价牙龈止血效果、预备体边缘和肩台暴露情况、游离龈与牙面分离情况。结果:选择性双线排龈技术的满意率分别为96.92%、96.15%、95.38%;单线排龈技术的满意率分别为83.59%、82.03%、81.25%。以上比较中,实验组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牙全瓷冠修复中,选择性双线排龈技术有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Er∶YAG激光排龈法和排龈线排龈法的排龈疗效。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龈下边缘单冠修复患牙100颗,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颗,分别采用排龈线排龈法和Er∶YAG激光排龈法,对两组排龈效果的满意度评价及操作过程中感觉疼痛或不适的患者数进行比较;采用牙周出血指数(GBI)和牙周袋深度(PD)评价两种方法对牙周健康的影响。结果两组间牙预备体、印模和模型满意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牙龈止血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B组疼痛患者比例(12%)少于A组(92%)(P〈0.05);两种方法治疗前与治疗后及两种方法之间GBI值、PD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排龈法均可获得良好的排龈效果,Er∶YAG激光排龈法可减少牙龈出血,术中患者疼痛反应小,而且对牙周健康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线排龈法与取印模前单线排龈法对固定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3月收治患者76例(204颗牙),进行冠桥修复,采用同一患者不同的牙位进行对照分析,分别采用双线排龈法与取印模前单线排龈法,对排龈牙预备体、止血效果、印模及模型清晰程度进行观察.结果 76例患者不同牙位,不同排龈治疗方法后统计双线排龈法与取印模前单线排龈法其排龈牙预备体、止血效果、印模及模型清晰度4项指标的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线排龈法与取印模前单线排龈法比较,具有减少牙龈出血,提高修复体质量,获取清晰的印模及牙体边缘线暴露清晰等特点,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后者,可以作为一种主要的排龈方法,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双线排龈法固定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5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90例患者,根据同一患者不同牙位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印模前单线排龈方法,对照组采取双线排龈法,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预备体满意率为100%,对照组为84.76%,实验组印模满意率为97.14%,对照组为83.81%,实验组模型满意率为96.19%,对照组为85.71%,实验组牙龈止血满意率为98.10%,对照组为83.81%,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线排龈法制模清晰准确,可以有效地减少牙龈渗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排龈技术在全冠修复中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全冠修复中需要良好的牙龈形态与清晰的预备体龈缘,是形成美观边缘密合修复体的重要条件。方法:在102例患者294颗牙行冠桥修复时,于预备牙术中排龈线排龈及龈挡保护周围组织,术后排龈膏排龈。结果:排龈止血效果、肩台与龈沟处印模清晰程度均取得良好的结果。结论:通过排龈避免了牙体预备时对牙龈组织的损伤及出血。扩大龈沟暴露预备体关键的部位,为印模材料的进入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单线排龈和双线排龈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林波  王梅  马宁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1847-1847
目的:比较固定义齿修复中单线排龈法和双线排龈法的效果。方法:将需做金属烤瓷冠修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线排龈40例,双线排龈40例。排龈后取印模,灌注模型,观察基牙肩台与游离龈之间是否有肉眼可分辨的界限;是否出血;印模边缘是否清晰无间断。结果:双线排龈组,达标92.0%;单线排龈组,达标44.9%。结论:双线排龈法操作简便,出血少,易于暴露清晰的牙体边缘线,可以作为一种主要的排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应用排龈技术获取精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排龈技术获取更加清晰的印模及模型,为以后制作代型及精确修复提供基础。方法:对57例门诊患者行冠桥修复时,于备牙前预排龈,取印模前排龈膏再排龈。结果:94.15%的模型颈缘及肩台可被明显分辨。结论:该方法可减少牙体预备时对牙龈组织的损伤,并可获得精细模型,为提高冠边缘密合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349-1350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排龈取模技术对固定修复质量的影响。方法:将门诊金属烤瓷全冠修复患者50例100颗牙,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2次和3次排龈取模技术,制取印模,完成修复体。对排龈止血效果、牙预备肩台、模型清晰程度、1月后复诊时牙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次排龈法和3次排龈法的牙体预备效果有显著差异。3次法的排龈取模质量,特别是1月后复诊时牙龈状况的评价要显著高于两次法。结论:3次排龈法能够提高修复体边缘的适合性,减少牙龈炎等修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两种排龈线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曲波 《华夏医学》2005,18(2):229-230
目的:探讨是否含有肾上腺素的两种排龈线的临床应用。方法:对金属烤瓷冠桥修复的89例患者211颗牙在备牙和取模过程中,分别用两种排龈线排龈,观察牙龈、牙预备体、印模、模型和修复体。结果:备牙前用两种排龈线排龈,效果无差异,取模前再排龈,效果有显著性差异,含肾上腺素组优于不含肾上腺素组。结论:两种排龈线应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排龈线和高频电针在龈下楔状缺损充填中的作用效果。方法将临床需要进行龈下楔状缺损充填的35例患者(82颗患牙)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41颗患牙,对照组应用排龈线排龈,试验组应用高频电针进行龈切术后,两组均应用树脂充填缺损。分别对两组充填后1w和3个月出现悬突和充填体边缘不密合的发生率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治疗后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袋探诊深度(PPD)。结果试验组充填术后1w及3个月悬突和边缘不密合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BI和PPD记录显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高频电针龈切术后进行龈下楔状缺损充填效果良好,可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对比电刀排龈法与二次排龈法在固定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金属烤瓷冠桥修复患者36例68颗牙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二次排龈法和电刀排龈法完成排龈,制取印模,灌制工作模型.对排龈时间及排龈后的预备体肩台、牙龈状况、工作模型进行评价.结果:33颗牙齿采用二次排龈法,25颗达到满意标准,8颗未达到满意标准,满意率75.8%;35颗采用电刀排龈法,28颗达到满意标准,7颗未达到满意标准,满意率80.0%.两种排龈方法的排龈时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排龈效果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电刀排龈法操作简便,易于暴露清晰的软硬组织界限,能得到满意的排龈效果,且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排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赵要武  唐亮  马达 《广东医学》2002,23(12):1304-1305
目的:探讨排龈术在牙体或牙列缺损的固定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83例患者共292颗牙,在牙体预备(或颈缘预备)之前及牙体预备完成后,将排龈线压入龈沟内进行排龈。结果:292颗牙排龈后,牙龈无撕裂,牙预备体与牙龈界限清晰占92%,牙预备体、印模边缘及模型肩台清晰,修复体边缘适合性好占89%。结论:排龈术在固定修复中可避免患牙的牙龈损伤,便于牙体预备,提高修复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