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目的将喉罩全麻用于功能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以适应手术的特殊需要,并减轻其血流动力学反应及其并发症。方法功能神经外科拟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帕金森病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49例),ASA分级Ⅰ一Ⅱ级,年龄36-76岁,体重49-95kg。常规麻醉诱导后,给予喉罩全麻,进行立体定向脑深部电刺激手术。记录麻醉诱导前(基础值)、喉罩置人前、喉罩置入即刻及喉罩置入后1、2、3、5、10分钟时的血压、心率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观察患者喉罩置入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并发症。结果所有应用喉罩麻醉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喉罩一次插入成功率〉90%,且无明显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控制通气方面,喉罩和气管插管同样的安全、有效,避免了气管插管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在立体定向手术麻醉管理方面存在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喉罩与气管内插管用于脑室镜手术患者呼吸道保护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03年7-12月行脑室镜手术的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随机分为喉罩组和气管内插管组,每组20例患者。手术前所有患者均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咪哒唑仑3mg。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哒唑仑2mg,芬太尼0.2mg、丙泊酚2mg/kg,气管内插管组复合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8mg/kg后建立人工呼吸道。麻醉维持静脉注射雷米芬太尼0.2μg/(kg·min),丙泊酚0.7mg/(kg·min),气管内插管组复合静脉注射罗库溴铵30μg/(kg·min)。术中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记录呛咳、体动、呕吐和误吸等不良反应,以及人工呼吸道建立、手术和复苏时间。术后每日行纤维喉镜检查,记录上呼吸道麻醉并发症。结果气管内插管组于人工呼吸道建立即刻、1min和3min时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明显高于喉罩组(P<0.05或P<0.01)。手术中气管内插管组11例发生呛咳(6例)或吞咽(5例),而喉罩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人工呼吸道建立和麻醉复苏时间分别为:喉罩组(2.3±0.6)min、(7.3±1.6)min,气管内插管组(3.7±1.3)min、(10.9±3.1)min,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1)。手术后,气管内插管组有7例声带轻度水肿,而喉罩组则无一例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喉罩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诱发的蛛网膜下出血患者需择期进行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手术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均进行全麻手术,比较2组血气分析指标、麻醉剂用量、苏醒时间及麻醉并发症之间的差异。结果喉罩组术中中心静脉压和心率较气管插管组低,麻醉药物用量和苏醒时间小于气管插管组,术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气管插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喉罩在取得与气管插管相似的维持通气效果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对机体的刺激,更有利于稳定患者术中生命体征,降低麻醉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背景:气管内插管是机械通气的金标准,但是气管插管技术有难度,而喉罩被公认为对于急诊或非急诊插管困难的患者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而且在其多年的应用中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对普通和困难气道行之有效的方法。 目的:探讨实验猪应用喉罩代替气管插管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3/2008-07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家猪26只,体质量22~46 kg,雌雄不拘;内径为7.0~7.5 mm的气管导管,3号,4号经典喉罩,由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提供。 方法:26只家猪随机区组法分为2组,气管插管组(n=16):在基础麻醉下慢诱导,应用长喉镜片经猪口行气管内插管;喉罩组(n=10):在基础麻醉下不用喉镜直接用手指辅助置入喉罩。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实验猪诱导期所用时间、诱导期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机械控制呼吸气道峰压变化、术毕动脉血气变化。 结果:家猪2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实验猪气管插管及喉罩置入均顺利,喉罩组诱导时间明显短于气管插管组(P < 0.01);拔管时间及气道峰压变化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气管插管组插管过程中6只脉搏血氧饱和度一过性下降< 95%,2只脉搏血氧饱和度一过性下降< 90%;而喉罩组脉搏血氧饱和度均>95%。两组动物实验结束后动脉血气各指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对于困难气道的猪来说,喉罩置入简单、快捷,完全可以取代气管插管,有效地简化了麻醉操作,但置入过程中应加强气道压监测,确保喉罩位置合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喉罩通气在颅内血管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的应用。方法 4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内插管组(T组)各20例。常规静脉诱导,均一次插管(罩)成功,观察插、拔管(罩)时的MAP和HR,以及拔管(罩)期呛咳和躁动情况。结果 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插管(罩)前MA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后2组MAP(血压)、HR(心率)均显著下降(P0.01)。L组在喉罩插入前后和拔除喉罩前后MAP、HR均轻度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插管前后和苏醒拔管前后MAP、HR显著升高(P0.01)。T组呛咳、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L组。结论喉罩通气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比气管内插管更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插管型喉罩(ILMA)在预防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恢复期拔管反应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09-2016-09我院收治的62例开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气管内插管麻醉,观察组采用插管型喉罩麻醉,检测统计麻醉诱导前(t1)、ILMA或气管内导管拔除即刻(t2)、拔除后3 min(t3)、拔除后10 min(t4)2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统计对比术毕唤醒时间、术后恢复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并采用苏醒期躁动(PEAD)评分评价2组术后恢复期苏醒状态.结果 观察组t2、t3、t4时刻HR、MAP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EAD评分、术毕唤醒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恢复期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46%)低于对照组(2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92,P<0.05).结论 将插管型喉罩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后恢复期拔管反应,平顺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魏氏喷射气管导管(WEI JET)联合光棒用于脑立体定向手术患者全麻插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脑立体定向手术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0):常规导管联合光棒组(A组)和魏氏喷射气管导管联合光棒组(B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总体插管成功率、首次插管成功率、插管次数;同时记录插管时间以及插管期间最低SPO_2的发生情况;术后24 h内随访患者在气管插管拔管后咽喉痛、喉痉挛、胃胀气、气压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患者首次插管成功率、插管期间最低SPO_2明显提高(P0.05);插管尝试次数明显降低(P0.05);插管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咽喉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魏氏喷射气管导管联合光棒用于脑立体定向手术患者不仅有助于改善插管期间氧合,降低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更有利于提高气管插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喉罩用于脑室腹腔分流手术麻醉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喉罩用于脑室腹腔分流手术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32例脑室腹腔分流手术采用静脉全麻,选择合适的全麻药,置入喉罩通气。结果 32患者仅有2例漏气,改为气管插管,1例术后咽痛。结论严格掌握喉罩通气的适应证,加强监测,全麻下喉罩用于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次性喉罩与气管插管在功能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风险与效益。方法将4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配到喉罩组(LMA)和气管插管组(TT),每组各20例。全麻诱导给予咪达唑仑0.04mg/kg,芬太尼2μg/kg,依托咪酯0.15mg/kg,阿曲库铵0.8mg/kg后行LMA或TT置入。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LMA(TT)置入前(T1)、置入后(T2)及拔除LMA(TT)后(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数值,并对置入LMA和TT的一次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及LMA(TT)置入前的MAP、HR、SpO2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置入后及拔除LMA(TT)时LMA组的MAP、HR显著低于TT组(P〈0.05)。结论在功能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中一次性喉罩的安全性优于气管内插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如何规范儿童全麻下脑立体定向的手术方法,对完善手术操作,提高治愈率,防止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行儿童全麻手术共82例,占全部儿童脑立体定向手术的40%.男48例,女34例;年龄8个月~9岁,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钠,东莨菪碱或阿托品.并做术前记录,麻醉以基础麻醉为主并配合局部麻醉,先静脉内给予异丙酚,5%氯胺酮,同时给予镇痛镇静药物如杜非合剂、异丙酚、芬太尼以及肌松剂等维持麻醉.一般情况下不用气管插管,如病儿出现呼吸异常、呼吸困难时或原有呼吸循环系统疾患时可使用气管插管.结果麻醉手术成功率94%以上.结论认为儿童全麻下脑立体定向的手术是脑立体定向手术中的特殊情况,与常规脑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有所不同,将其特殊性阐明并确定其常规手术操作规则将有利于儿童脑立体定向手术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喉罩麻醉联合舒更葡糖钠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前瞻性收集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104例,根据麻醉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气管内插管麻醉;观察组接受喉罩麻醉,手术结束时,使用舒更葡糖钠。记录入手术室时(T0)、诱导前(T1)、插管(罩)即刻(T2)、插管(罩)后5 min(T3)、拔管(罩)即刻(T4)、拔管(罩)后5 min(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呛咳、恶心、呕吐、疼痛、呼吸抑制等)。结果 T2~T4,观察组HR和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0~T5时刻SpO2、ETCO2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拔管(罩)时间和苏醒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后伤口疼痛和术后呼吸抑制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咳嗽、咽喉疼痛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应用喉罩麻醉联合舒更葡糖钠,安全且效果确切,可以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缩短苏醒和拔除喉罩时间,同时能减少常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置入喉罩静脉全麻与丙泊酚、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80例手腕部神经损伤修复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诱导:A组瑞芬太尼2.5μg/ml 丙泊酚3.0μg/ml,B组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mg/kg,诱导后均置入喉罩。术中维持:A、B组均靶控输注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3μg/ml),分别采用复合靶控瑞芬太尼和间断静注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各组麻醉前(T0)、诱导后(T1)、置入喉罩后(T2)、拔除喉罩(T3)各时点血压、心率变化,记录手术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2组诱导时间(A>B)、术毕睁眼时间(A>B)、定向力恢复时间(A>B)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患者诱导后心率明显低于A组;A组T1、T2、T3时收缩压明显低于B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置入喉罩静脉全麻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手腕部神经损伤修复术,术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术后苏醒迅速,是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3.
报告脑立体定向术8例不合作病人的麻醉处理。分成人组(气管插管组)及儿童组(非气管插管组)。前者静脉快诱导后以1%普鲁卡因+0.02%度冷丁复合液维持,后者予氯胺酮静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视喉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唤醒气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期大脑皮质功能区术中唤醒组8例,ASA分级1~2级,术中唤醒完成后即在可视喉镜辅助下行气管插管。非唤醒手术组30例,手术开始前即在可视喉镜辅助下完成气管插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声门显露时间、气管导管置入时间、气管插管情况,以及术后随访患者咽喉疼痛发生情况。术中,观察声门显露时间、气管插管置入时间、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术后随访患者咽喉疼痛发生情况。记录气管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高血压、心动过速和低氧血症的情况。结果患者均良好显露声门,声门显露时间为(16.0±3.8)s,气管导管置入时间(11.2±2.9)s,均一次气管插管成功;患者气管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均未发生高血压、心动过速和低氧血症。术中唤醒组与非唤醒手术组的声门显露时间、气管导管置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可视软镜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唤醒患者气道管理,为术中唤醒患者气管再插管提供了又一个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中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择期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60例,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羟考酮组(O组):静脉给予依托咪酯0.3mg/kg、羟考酮0.3mg/kg和顺式阿曲库铵0.2mg/kg,芬太尼组(F组):静脉给予依托咪酯0.2mg/kg、芬太尼0.003mg/kg和顺式阿曲库铵0.2mg/kg。两组患者均在麻醉后3min置入I-gel喉罩,术中吸入2%~4%浓度七氟醚来维持血压(BP)和心率(HR)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0%,BIS在40~60之间。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1)、插喉罩前(T2)、插喉罩后1 min(T3)、插喉罩后3min(T4)、放置弹簧圈时(T5)、放置弹簧圈后(T6)、术毕(T7)的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记录术后6h、24h和48h患者的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T3、T4、T5和T6时点的HR和MAP均有一定幅度下降,但F组患者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O组患者的苏醒时间以及拔除喉罩时间均明显短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组患者术后6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中,盐酸羟考酮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麻醉诱导,有利于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且可帮助神经外科医生早期进行神经功能的评估,同时可降低患者术后头痛的VAS评分,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和丙泊酚组(P组),分别采用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和丙泊酚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记录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5 min、手术开始时、停药时的SBP、DBP、HR;并记录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记录麻醉维持时依托咪酯的靶控输注血浆浓度。结果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在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5 min、手术开始时、停药时P组血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5 min、手术开始时、停药时血压与麻醉诱导前比较略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E组相比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5 min、手术开始时、停药时血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维持时依托咪酯的靶控输注血浆浓度为(0.25±0.08)μg/m L。结论在动脉瘤介入术中,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能有效减少麻醉诱导和维持期的循环波动,可使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患者苏醒迅速,是一种可靠的静脉全麻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各种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优劣及麻醉管理特点。方法以365例行脑深部电刺激术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年龄>60岁者154例占42.19%、ASAⅢ级患者60例占16.44%)作为观察对象,术中麻醉分别采用局部麻醉复合神经安定镇痛、局部麻醉复合静脉麻醉、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和喉罩静脉全身麻醉方式,记录术中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过程分析显示,局部麻醉复合神经安定镇痛组和局部麻醉复合静脉麻醉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7.65%(3,17)和22.45%(11/49),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麻醉方式(0/44、0/255);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组并发症则以血压降低[29.55%(13/44)]或升高[13.64%(6/44)]为主要表现,且显著高于喉罩静脉全身麻醉组[血压降低者:8.24%(21/255)、升高0.78%(2/25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909,P=0.000;χ~2=19.123,P=0.000)。结论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病情复杂,应结合术前全身状态、伴发疾病及手术要求等情况选择相应的麻醉方式,其中以喉罩静脉全身麻醉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美托嘧啶对颅脑手术患者术后气管拔管反应和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I~Ⅱ级颅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D1组[于气管插管后持续泵注右美托嘧啶(1μg/kg/h)至手术结束前1h停药],D2组f于气管插管拔管前10min输注右美托嘧啶(1μg/kg)]和C组(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三组患者应用丙泊酚(5.10mg/kg/h)、瑞芬太尼(10-20μg/kg/h)和顺式阿曲序铵(0.1~0.2mg/kg/h)维持有效麻醉深度。观察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变化以及术中使用的麻醉药物总量、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质量评分、躁动评分和术后24h咽喉疼痛发生率。结果D1、D2组拔管期间MAP和心率明昆低于C组(P〈0.05);D1组和D2组拔管质量评分、躁动评分以及术后24h咽喉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O.05);D1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显著短于D2组和C组(P〈0.05);D1组镇静和镇痛药物总量显著少于D2组和C组(P〈0.05)。结论右美托嘧啶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颅脑手术患者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和呛咳、躁动的发生程度,降低术后24h咽喉疼痛发生率;麻醉诱导后持续泵注右美托嘧啶不影响苏醒质量,且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全麻唤醒状态下精确定位切除额叶功能区致痫灶的方法,为外伤性迟发性癫痫的微侵袭外科手术提供经验.方法 对8例明确由额叶功能区病灶引起的外伤性迟发性癫痫病人进行气管(或喉罩)插管、全麻下神经导航解剖定位开颅,术中麻醉唤醒,在清醒状态下,通过皮质脑电图及皮质电刺激等方法进行额叶运动区和(或)语言区定位,在保护脑功能区的前提下切除致痫灶,然后在全麻下关颅.结果 8例病人均顺利经过气管(或喉罩)插管下全麻-术中唤醒-再全麻手术过程,唤醒后额叶功能区均采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得到精确定位,额叶致痫灶得到最大程度切除,无明显的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外伤性癫痫得以治愈或显著改善.无手术并发症,病人术后无痛苦回忆.结论 全麻唤醒状态下进行皮质脑电图及皮质电刺激定位额叶功能区手术有助于安全准确地切除致痫灶,提高外伤性迟发性癫痫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啶在烟雾病颞肌贴敷术中的应用,探讨其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共60例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麻醉诱导前和术中分别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0.60μg/kg、0.40μg/(kg·h)]和等量生理盐水,并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间断静脉注射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记录给药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1 min(T2)、切开皮肤时(T3)、拔除气管插管前(T4)、拔除气管插管后1min(T5)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麻醉药物剂量,以及麻醉复苏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谷氨酰胺和丙二醛表达水平。结果与T0时相比,右美托咪啶组患者T2~4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右美托咪啶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剂量减少(均P0.05),意识恢复时间和拔除气管插管时间缩短(均P=0.000);且无一例出现躁动、呛咳和术后寒战等不良反应(均P0.05)。两组患者外周血谷氨酰胺和丙二醛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但对照组高于右美托咪啶组(均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下行颞肌贴敷术治疗烟雾病,术中复合应用右美托咪啶可维持围麻醉期更平稳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减少麻醉药物剂量,术后麻醉复苏快、平稳,同时通过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