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脑梗死是人类最常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高血压、肥胖、吸烟等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仅能解释部分脑卒中事件,很多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在无上述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因此,探寻新的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已成为目前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课题。近年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本研究  相似文献   

2.
慢性感染和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而HCV感染是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回顾了HC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发生关系的最新进展,研究表明更多的证据支持HCV感染会增加冠心病、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以及因心血管事件的死亡风险。HCV感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虽然背后的机制尚需更多研究,但在丙型肝炎患者人群中应注意预防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感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深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中,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成为热点问题之一。肺炎衣原体(C.pneumoniae)、巨细胞病毒(CMV)、幽门螺杆菌(Hp)、单纯疱疹病毒(HSV)、流感病毒、EB病毒、B型柯萨奇病毒(CBV)等都被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随着机体感染病原体的种类数即感染负荷的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系数也随之增加。病原体感染可能作为一种损伤因素损伤血管内皮系统,激发局部免疫反应甚至全身性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下面仅就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的Hp感染可能是促使胃癌发病的重要原因.Hp的致病机制、其与胃肠疾病关系及Hp根除治疗方案尚未完全明了.本文就2010年DDW会议有关Hp研究最新进展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活化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7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 6 1例对照者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PAC 1和CD6 2P阳性率 ,同时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与对照组相比 ,脑梗死组PAC 1和CD6 2P阳性率 (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分别为 14 .13± 5 .75和 15 .80± 8.89,颈动脉正常脑梗死组分别为 11.70± 5 .32和 12 .36± 6 .4 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分别为 7.78± 5 .17和7.5 5± 5 .2 8,颈动脉正常对照组分别为 4 .77± 3.71和 5 .0 5± 4 .0 1) (P <0 .0 1) ;不管在脑梗死组还是对照组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者PAC 1和CD6 2P阳性率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者 (P <0 .0 5 ) ,且以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最高。此结果提示 ,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二者均有关系 ,活化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及CT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60例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病变组,35例未发生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经颈部血管彩超及CTA检查。结果二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有显著差异,颈动脉斑块最常见颈总动脉分叉处,多以病灶同侧多见,易形成血管狭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了解血管狭窄对预防或治疗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血清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颈动脉彩色超声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知情同意者129例,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入选对象的Hp感染情况,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ox-LDL水平,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p感染组血清ox-LDL、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高于非Hp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Hp感染程度的加重,其血清ox-LDL水平亦相应增高,F检验结果显示,不同Hp感染程度分组其血清ox-LDL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169,P<0.01),且3组间两两比较,血清ox-LDL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者血清ox-LDL水平升高。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脂质代谢障碍,使血清ox-LDL水平升高,并因此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7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 CD62 P,同时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结果 与不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 ,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 ,尤其伴颈动脉粥样斑块组血小板活化程度显著增高 ,其中不稳定斑块组血小板活化程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活化血小板在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测定血CRP水平,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结果脑梗死组血CRP含量、颈动脉IMT和粥样斑块数较对照组增加;血CRP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颈动脉IMT及斑块数呈正相关。结论CRP作为炎性指标可能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血CRP水平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在引起脑梗死的因素中,颈动脉斑块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欧美约2/3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在我国大约占1/3。现对5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以达到预防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为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88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A组)、62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C组)进行研究,使用64排CT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特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SAA含量,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RP含量.结果 SAA、CRP含量在A、B和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以软斑块(51.5%)为主,B组以钙化斑块(40.8%)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nman分析显示,SAA与CRP呈正相关.结论 SAA、CRP参与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冠心病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更为密切[1-2],国内文献报道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密切相关[3],但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相关性报道较少.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下肢动脉的结构变化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并观察动脉病变的好发部位和严重程度,探讨脑梗死与下肢动脉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马鞍山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104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的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4例)、稳定斑块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Hp感染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的感染情况。判定上述因素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①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Hp感染率(86.5%)高于稳定斑块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13.6±3.8)mg/L和纤维蛋白原(4.5±2.3)g/L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的(8.6±3.7)mg/L和(2.5±1.0)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去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之外,Hp感染也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71,95%CI:0.368~0.951,P=0.019)。结论除去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常见危险因素之外,Hp感染也是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机制,参与了重要过程。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脑梗死在脑梗死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参与了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过程,并且是临床检测常用的生物标记物。本文就脑梗死与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优化疾病的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师瑞  王钧 《胃肠病学》2014,(3):185-187
已有研究提示微小RNA(miRNA)参与了多种肿瘤包括胃癌的发生、发展,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近期研究表明Hp可能通过miRNA途径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胃癌相关miRNA,尤其是Hp感染相关miRNA分子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1例脑梗死患者及41例无脑梗死者双侧颈部动脉行超声检查,包括观察头臂干及双侧锁骨下动脉、动脉壁内中膜增厚情况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量、形状及内部回声.结果 脑梗死患者有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者29例,发生率为70.7%.无脑梗死者41例有斑块形成者25例,发生率为61.0%.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左侧略高于右侧.脑梗死组脂质斑块及复合斑块例数明显多于无脑梗死组.结论 脂质斑块及复合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不稳定斑块进行早期治疗、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众多流行病学资料提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癌的Hp发生密切相关[1-4].动物实验证实,Hp慢性感染易引起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2].但其致癌机制未明,更缺乏直接的分子生物学证据[5].作者通过研究Hp感染对胃粘膜细胞增殖动力学的影响以及与胃癌和胃粘膜炎性病变中癌基因蛋白P21,c-myc,c-erbB-2及抑癌基因蛋白P53表达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探讨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及其可能的致癌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6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观察。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CRP含量;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CRP含量、颈动脉IMT和粥样斑块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血CRP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吸烟指数、颈动脉IMT及斑块数呈正相关。结论 CRP作为炎性指标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血CRP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探讨了Hp定植与慢性胃炎、胃粘膜萎缩的关系,但是对于胃息肉与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较少。胃癌的发生是胃粘膜上皮异常增生的结果,胃息肉是以上皮细胞的增生为特征。探讨Hp感染与胃粘膜上皮增生的相关性对阐明胃癌的发生可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我们对93例胃息肉进行分析,探讨Hp感染与胃息肉发生类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环氧合酶-2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氧合酶-2(COX-2)与胃癌关系研究的初步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业已明确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病因,Hp感染可诱导胃粘膜COX-2表达上调,而COX-2表达与胃癌形成密切相关,Hp根除治疗对COX-2表达的长期影响值得关注。Hp感染导致胃癌的发病机制可能与COX-2活性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