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肝内型门静脉阻塞继发性食道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大出血常用的紧急治疗措施有下列四种:1.三腔管气囊填塞止血。2.静脉内或肠系膜上动脉内注入后叶加压素。3.利用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和下腔静脉行大吻合口的门体静脉分流术,而小吻合口的脾肾静脉分流术紧急止血的把握不大。4.经腹或经胸进路直接结扎食管、胃交界处的曲张静脉。在部份病例中,第4种方法能使肝内阻塞型病人有效地控制出血数周,从而为择期的门体分流术创造条件,进一步降低病死率。自从1953年Linton和Warren 二氏首次报  相似文献   

2.
自1945年门腔分流术重新作为食管曲张静脉出血的一种治疗方法后,对这一重要的临床疾病提出了多种手术方式,均属下列三组之一:(1)选择性分流术保持门脉向肝血流;(2)非选择性分流术失去肝门静脉灌注;(3)非分流术——闭塞食管胃曲张静脉或阻断通向曲张静脉的侧支血管.非选择性分流术能进一步分为端一侧门腔分流术和侧一侧门体分流术,两者均能降低肝脏和内脏静脉床的压力.过去30年来这些术式在非对照性和对照性的两种临床试验中做过对比.尽管有的结果相互矛盾并存在着争论,但能做出以下结论:(1)所有不同术式的  相似文献   

3.
理想的门体静脉分流术应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有效控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二是减少肝性脑病、肝功能衰竭的发生。非选择性门体静脉分流术能有效控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但肝性脑病、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很高。选择性门体静脉分流术即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虽然在术后早期使大部分病人获得了向肝性门静脉血流,但随  相似文献   

4.
用动脉血代替门静脉血灌注肝脏的设想最初是由Cohn( 1 95 2年 )和Fisher( 1 95 4年 )根据门静脉高压门腔分流术后肝脏血液灌注减少 ,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高而提出的[1 ,2 ] 。随后许多学者作了大量动物实验研究 ,证实用适当流量和压力的动脉血灌注肝内门静脉时 ,动物在分流术后可维持正常的肝血流量、血氨和血胆酸水平 ,保证肝脏的正常解毒功能 ,肝细胞形态保持不变。自从 1 960年以来 ,门静脉动脉化 (APV)的概念由于它的各种临床应用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在行端侧吻合门体分流治疗肝硬化的过程中 ,APV首先被临床应用去降低分流术后肝性…  相似文献   

5.
门体分流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体分流术是将高压血流的门静脉或其主要属支与低压的下腔静脉或其主要属支直接吻合的一类手术的总称,一直是治疗或预防门静脉高压症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主要手术方式,也是外科历史上开展最早、术式最多、迄今仍在争论与难以定型的一类手术[1]。传统的门体分流术,例如门腔、肠腔、脾肾、脾腔等端侧或侧侧吻合,均系完全性门体分流。其难以克服的缺点为术后入肝的血流量锐减而导致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及有一定的脑病发生率。为克服这些缺点,前辈们曾作过门静脉残端动脉化、控制分流口径等种什努力,但均因种种技术难题而未能解决,致使…  相似文献   

6.
初步探讨临床门脉高压症患者门体分流术后血前列环素水平的变化。方法:15例(45±12岁)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经病理证实)门脉高压症患者中,6例行门腔静脉人造血管搭桥分流术,9例行脾肾静脉分流术。于开腹后、探查前和术后3天分别抽取股动、静脉和胃网膜右静脉血各3ml,经处理后,取血浆标本保存,3周内用放免法测定其前列环素含量。采用自身对照t检验方法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门静脉和周围静脉血中前列环素含量明显低于术前含量(P <0.01和P<0.05),而且门静脉血中前列环素含量下降值与门静脉压力下降值呈正相关(r=0.74,P<0.05)。结论: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患者在行门体分流后,其门静脉外周静脉血中前列环素含量随门静脉压力下降而下降,并不因门体分流术后分流量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利用右肾动脉行人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的大鼠模型,并研究此模型大鼠的门静脉压力、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方法 实验组大鼠行右肾动脉与近端入肝门静脉主干端端吻合,右肾静脉与远端门静脉主干端端吻合,对照组大鼠仅行门静脉阻断10 nlill后关腹.观察大鼠术后2 d,2周和2个月时门静脉压力、肝功能及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成功建立利用右肾动脉行门静脉完全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的大鼠模型30只,手术成功率为91%.术后2d大鼠入肝门静脉主干压力为(13.9±1.7)cm H_2O、术后2周为(12.8±2.7)cmH_2O、术后2个月为(12.6±1.6)cmH_2O,与对照组的(10.2±2.3)cm H_2O相比显著升高(P<0.05);术后大鼠各时间段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和肌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和2周时大鼠肝脏组织病理结构无明显改变,术后2个月时出现肝窦间隙扩张,无其他病理性改变.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利用右肾动脉行人肝门静脉完全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的大鼠模型是稳定可行的,成功率较高.术后大鼠入肝门静脉压力明显增高,并且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未发现对肝脏功能及组织结构有明显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8.
董家鸿 《腹部外科》2003,16(2):86-87
上消化道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 ,一旦发生大出血 ,死亡率高达 30 %~ 5 0 %。如未能及时、合理治疗 ,常在 6周内又复发大出血 ,死亡率又将增加 2 0 %~ 30 %。目前 ,外科手术仍是其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方法主要有分流术和断流术两大类。分流术有全门体分流术、部分门体分流术和选择性分流术三类。而选择性分流术包括远端脾肾分流术 (Warren手术 )、远端脾腔分流术和胃冠状静脉 腔静脉分流术 (冠腔分流术 )等。选择性分流术的理论依据 :①传统的门体分流术能有效地防治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 ,但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高 ;…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肝硬化大鼠利用右肾动脉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门腔分流术,研究该术式对肝硬化大鼠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硬化大鼠成模后,分为A组(动脉化组)15只,利用右肾动脉行门静脉动脉化+门腔分流术,B组(对照组)10只,单纯行右肾切除及门静脉阻断10min后关腹。术后即刻、术后1月和术后3月分别检测门静脉压力、内径和血流量。结果术后即刻、术后1月和术后3月A组大鼠与B组相比,入肝门静脉压力和入肝血流量明显升高,随时间推移入肝门静脉压力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而入肝血流量则持续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入下腔静脉门静脉压力则明显下降并维持在较低压力水平(P0.01)。术后A组入肝门静脉内径较B组门静脉内径明显增宽(P0.01),但术后1月至3月入肝门静脉在适应压力变化后,内径趋稳在一定水平。结论门腔分流术对肝硬化大鼠可以有效降低门静脉循环压力,减少静脉曲张出血的危险性;进一步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则可有效增加入肝血流量,入肝门静脉压力及血流量随时间推Σ可在较高水平取得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附脐静脉在门静脉高压分流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附脐静脉在门静脉高压分流术中的应用。方法对第二炮兵总医院2009年收治的2例经多次治疗后复发的布加综合征患者利用明显扩张的附脐静脉进行门体分流术。结果术后门静脉压力均明显降低,2患者分别在术后随访7和5个月,疗效满意。结论对于复杂重症的门静脉高压患者,明显扩张并压力增高的附脐静脉可用于门腔静脉转流,术式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1.
远端脾肾静脉分流与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是外科极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出血常常是致命的。治疗方法有内科估息性治疗:包括各种止血药、垂体后叶素,双气囊三腔管压迫等方法,效果多为暂时性的,再次出血几乎不可避免,并且死亡率极高。手术治疗:包括各种断流手术、脾切除以及各种方式的分流手术,使治疗效果有了改进,50年代以来采取分流术明显的改善了存活率,大大的减少了复发出血的危险。随着经验的积累普遍认为以门腔分流为代表的门体分流手术,虽能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复发,但由于大量门静脉血流入腔静脉,招致逆肝血流,使肝功能进一步受到损害,大量肠道含氨血液进入体循环,造成门体分流术后脑病,这种脑病可高达50%以上。因此近年来为了改善上述情况,多数学者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分流方式,如小口径门腔分流、肠腔分流、脾腔分流、脾肾分流等,既改善了分流术后脑病,又有效的门静脉减压达到防治复发出血的目的。但这些手术吻合口径小、流速慢易形成血栓,造成完全或不完全梗阻,可  相似文献   

12.
门体静脉吻合手术是预防门静脉高压症食道静脉曲张出血较为满意的方法。但是下列情况时此方法常不能实施:1.门静脉先天或后天性闭塞。2.已做过脾切除术。3.肠系膜上静脉特别细或呈分枝状。4.缺少长度,位置及粗细合适的门静脉系统其他的侧枝。5.静脉移植物或人工血管效果不佳,且安全性亦较差。6.门腔,脾肾,肠系膜上-下腔静脉等吻合口血栓形成。7.下腔静脉闭塞。对不能实施门体静脉分流术者,曾使用过很多方法如:1.食道曲张静脉的闭塞——通过内腔镜注射硬化剂;切开食道结扎静脉。2.曲张静脉血流的中断——食道横切断;胃横切断;胃食道双重横断。3.曲张静脉区域切除——食道胃切除术;食道胃部分切除与食道胃之间空肠连接术;先期食道切除术后期食道形成术。4.新侧枝引流  相似文献   

13.
重视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胃底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最危险的外科合并症之一。经各国学者近一个世纪的艰苦探索,治疗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近2 0~30年来,在治疗方法上出现了许多治疗革新,如门体静脉间选择性分流手术(远端脾肾静脉分流、冠腔静脉分流等) ;内窥镜下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及套扎;应用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来预防或治疗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等等;小口径人工血管门腔静脉搭桥分流降低了门体分流术后脑病发生率,而复发出血率与传统的门腔分流手术相近;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方面…  相似文献   

14.
门体分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门体分流手术是最早应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在其不断发展和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类手术,即全门体分流术(非选择性门体分流术)、部分门体分流术(限制性门体分流术)和选择性分流术。一、全门体分流术(非选择性门体分流术)全门体分流术是将门静脉血流全部转流至体循环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合并Ⅳ级门静脉血栓(PVT)者肝移植时门静脉重建的方法.方法 合并Ⅳ级PVT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例,4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例并发肾功能不全,1例并发肾功能不全和肝性脑病.术前4例曾接受脾切除+门奇断流术,1例曾接受脾切除+门奇断流术+脾肾分流术+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内支架分流术,1例曾接受脾切除术.术前均明确诊断为Ⅳ级PVT.6例均行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4例采取门静脉-内脏曲张静脉吻合重建门静脉,其中2例将门静脉与扩张的胃冠状静脉吻合,2例将门静脉与胆总管旁曲张静脉吻合.另2例采取门静脉动脉化重建门静脉,1例将结肠中动脉与供肝门静脉吻合,供肝肝动脉与受者的肝动脉吻合,另1例将供肝门静脉与受者的肝总动脉吻合,供肝肝动脉与受者的胃十二指肠动脉远端吻合.结果 采取内脏曲张静脉吻合重建门静脉者,术中检测门静脉血流量为(1258±345) ml/min,1例术后2个月死于腹腔感染,其余3例分别随访14、16和17个月,门静脉血流均保持通畅,无狭窄及血栓形成,肝功能正常,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所减轻.采取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者,术中检测门静脉血流量为(2275±247)ml/min,1例术后反复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术后47 d死于腹腔感染;另1例目前已随访33个月,肝肾功能良好,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加重.采取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者各时间点的AST和ALT均优于采取内脏曲张静脉吻合重建者.结论 合并Ⅳ级PVT者肝移植时采用供肝门静脉-内脏曲张静脉吻合重建门静脉临床效果满意;门静脉动脉化重建门静脉通道有利于移植肝功能的早期恢复,但只能作为合并PVT者肝移植时的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6.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门脉胆支及胆系改变的MRI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门脉胆支及胆系改变在 MRI上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行门体分流术的CTPV病人手术前后均行MR平扫、增强、门静脉动态对比增强MRA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DCE MRA)、MRCP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结果 CTPV门脉胆支改变:18 例 CTPV病人门体分流术前MRI及DCE MRA显示Petren胆囊周围静脉和胆总管外表面的Saint网状静脉丛17例,表现为迂曲扩张或呈结节状。分流术后显示胆囊周围静脉 3 例,Saint网状静脉丛 2 例。胆系改变:门体分流术前胆总管狭窄伴远端扩张6例、胆总管壁不规则5例、胆总管壁增厚4例、胆总管成角移位3例、胆囊壁增厚8例。分流术后胆系改变部分恢复。结论 MRI能准确检测 CTPV病人门脉胆支及胆系的改变,早期正确判断门脉胆支及胆系的改变对胆系病变的鉴别诊断及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分型,并根据分犁制定相应的外科处理对策.方法 对63例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同类型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提出不同类型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分型及外科处理对策.结果 根据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探查结果,将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分为4型:Ⅰ型,门静脉主干海绵样变波及门静脉肝内分支,主要处理方法是门-体分流术(肠-腔和脾-腔等)或附加门-奇断流术;Ⅱ型,门静脉主干海绵体样改变,同时病变累及部分肠系膜上静脉或部分脾静脉,主要处理方法是门-体分流术(肠-腔和脾-腔等)或附加门-奇断流术;Ⅲ型,门静脉海绵样变波及整个门静脉系统,主要处理方法是门肺分流术(脾肺固定术等)、肠系膜下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或附加门-奇断流术;Ⅳ型,以上的任何类型合并了胆道和(或)胰腺的病变,主要处理方法是选择处理主要病变且对两类病变分期处理. 结论多普勒超声和多排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是诊断本病的理想方法;正确的术前诊断、分型并结合个体化的处理对策在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对肝硬化大鼠肝脏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A组(n=40),入肝门静脉完全动脉化+门腔分流;B组(n=40),仅行门腔完全分流;C组(n=20),门静脉阻断30min+右肾切除。分别检测术前和各组大鼠术后1周、2周、4周及8周动脉血酮比(AKBR)及吲哚氰氯15min潴留率(ICGR15)。结果术后A组大鼠的AKBR较术前及B、C两组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并于术后2周,可达到稳态;术后A组大鼠ICGR15较术前及B、C两组明显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于术后2周可达到稳态。结论入肝门静脉动脉化能明显促进肝硬化大鼠肝脏储备功能恢复,有助于预防门腔分流术后肝衰竭。  相似文献   

19.
门静脉高压症常伴有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是其常见的两种临床表现。门体静脉分流术降低门静脉压力,但对脾功能亢进的治疗还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临床研究证明,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是降低门静脉压力侵袭性最小的手术,实验证明对难处理的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顽固性腹水的治疗已取得了满  相似文献   

20.
门静脉动脉化(portal vein arterialization PVA)是一种为防止肝动脉血流阻断后的肝功能损害和肝衰竭而将动脉血流导入门静脉的方法。其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门体分流术、肝移植、进展期肝胆恶性肿瘤等手术中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然而,PVA毕竟是一种破坏了正常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