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在肺癌手术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对于36例肺癌患者施行肺切除和广泛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手术并发症和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并未增加手术的并发症。肺癌淋巴结转移是按照肺淋巴回流方向逐级转移,有N2跳跃转移现象,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和外侵程度(T)呈正相关,周围型肺腺癌N2总的淋巴结转移率与中央型肺癌N2总的淋巴结转移率相近。结论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标准肺癌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直径<2 cm的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方法。方法本文研究患者选自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患者瘤体最大直径在2 cm以下,分析患者手术切除方式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结果 83例患者无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和围手术期死亡。肺段切除4例,肺叶切除67例,肺病灶楔形切除12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肺泡细胞癌11例,腺癌44例,鳞癌15例,其他13例。全组清扫922组淋巴结,平均4.92组/例。44例腺癌中,有25例无淋巴结转移,12例N1淋巴结转移,7例N2淋巴结转移。腺癌N2转移率为15.90%。15例鳞癌中,有9例无淋巴结转移,4例N1淋巴结转移,2例N2淋巴结转移,鳞癌N2淋巴结转移率为,13.33%。11例肺泡细胞癌中无淋巴结转移,腺癌和鳞癌N2淋巴结转移率对比有意义(P<0.05),肿瘤大小和脏层胸膜是否受侵和病理分期影响患者生存率(P<0.05)。瘤体直径>1.5 cm和肿瘤侵犯脏层胸膜能会患者术后生存率造成明显影响(P<0.05)。结论直径<2 cm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只要其心肺功能尚可即可实施手术切除,清扫淋巴结时运用精准合理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会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胸腔镜下小切口对肺癌淋巴结清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淋巴结清扫在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7例术前已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应用胸腔镜辅助下的小切口行肺叶切除并胸内淋巴结清扫。对病理类型和分级、淋巴结清除总数和转移数、生存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 平均每位患者清扫淋巴结数11.61枚,确诊有转移的淋巴结为382区471枚,分别占24.1%和20、6%。和传统开胸手术在肺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肺癌根治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能达到与传统开胸肺癌根治同等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82例NSCLC患者行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282例患者中,有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者27例(9.57%).NSCLC患者癌变大小、位置、浸润深度(是否累及脏层胸膜)、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及肺门淋巴结是否转移对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有显著影响(P<0.05).中下叶肺癌患者的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大于上叶肺癌患者(15.04%vs.4.70%,P<0.05);上叶肺癌中出现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时,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63例病理学T1a期患者中,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1例(1.59%),肺上叶无转移.结论 中下叶肺癌及腺癌更容易发生隆突下淋巴结的转移.对于病理学T1a期的上叶鳞癌及右上肺癌,当肺门及上纵隔淋巴结阴性时,可以不清扫隆突下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选取肺癌患者106例,施行手术切除并行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统计分析术后病理资料。结果106例中,清扫淋巴结872组,其中有淋巴结转移150组(17.2%)。病理学证实为单纯 N1淋巴结转移26例(24.5%);N2(包括N1+N2)淋巴结转移33例(31.1%) ,其中无N1转移而发生N2转移者12例(36.4%)。 T2、T3、T4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T1期(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有关,外科治疗中应注意广泛清扫肺内、同侧纵隔淋巴结才有可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探讨各病理类型、分期、部位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合理施行淋巴结廓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对1998年10月至2005年3月施行根治性肺癌切除的194例病人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在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中淋巴结转移频度较高的是第10组36.6%(71/194例)、第11组22.7%(44/194例)和第7组14.4%(28/194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中淋巴结转移情况;小细胞未分化癌76.9%(10/13例),腺癌59.3%(51/86例),鳞癌42.5%(37/87例)。T1期、T2期鳞癌和腺癌N0转移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肺上叶癌较下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式纵隔淋巴结转移。肺下叶癌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机率高于肺上叶。结论 各种肺癌根治术均应常规清除第10、11和7组淋巴结,T1期、T2期腺癌纵隔淋巴结清除的彻底性要高于鳞癌。肺上叶癌纵隔淋巴结清除要注意其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的特点。肺下叶癌纵隔淋巴结清除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的合理清扫方式与范围。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于本院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45例,回顾性分析了其病例资料,分析术前胸部CT和MRI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同时比较系统采样病例胸内各区淋巴结的转移频度,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系统采样与单纯采样术的阳性发现率。结果:患者术前CT诊断和术后病理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结果的一致性进行检验,κ为0.351;MRI诊断一致性检验.κ为0.449,优于CT。距离肺门和肺根部最近的11、10、7、5、4区淋巴结的转移频度最高,距离肺根部较远的9、6、3、2、1区淋巴结的转移频率较低。肺门纵隔淋巴结系统采样40例,阳性发现率为85.0%;单纯采样10例,阳性发现率为6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P〈0.05)。结论:胸部CT和MRI不应作为术前肺癌N分期的唯一检查,应引入进一步的其他诊断技术,以提高对肺门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在肺癌术中应主动清除肺门和纵隔各区淋巴结,特别是围绕肺门或肺根部周围的淋巴结,不能忽略淋巴结转移的现象。系统淋巴结采样术较适合肺癌的根治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肺叶T1期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方法56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术后病理证实为T1期且接受了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肺癌患者进行分析,分析不同肺叶T1期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特点。结果共有128例T1期肺癌患者且接受了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N1阳性率为5.5%, N2阳性率为10.2%, N1阴性N2阳性(即跳跃性转移)7例(5.5%)。73例T1期肺上叶癌中N1阳性4例(5.6%);N2阳性7例(9.6%);7例N2阳性的T1期肺上叶癌患者中有5例淋巴结转移局限于上纵隔区,1例同时伴有隆突下淋巴结转移,1例隆突下淋巴结为唯一转移的纵隔淋巴结,即T1期肺上叶癌在N1及上纵隔区淋巴结均为阴性的情况下,转移至隆突下区淋巴结的几率为1.6%(1/63)。55例T1期肺下叶癌中N1阳性3例(5.5%);N2阳性6例(10.9%);6例N2阳性的T1期肺下叶癌患者中有5例纵隔淋巴结转移局限于隆突下区,1例同时伴有上纵隔区淋巴结转移,在N1及隆突淋巴结阴性时未见上纵隔区淋巴结转移。结论T1期肺癌亦存在跳跃性转移,但肺上叶癌跳跃性转移至隆突下区的几率非常低,同样肺下叶癌跳跃性转移至上纵隔区的几率亦很低,因此,对于不同肺叶T1期肺癌依据术中对标志性淋巴结系统采样的结果进行选择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范围及其特点。方法对416例肺癌患者施行手术切除,并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行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结果清除淋巴结2871组。N1淋巴结转移率为20.5%,N2淋巴结转移率15.8%。原发肺癌(T)分期T1、T2、T3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2转移在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及小细胞癌分别为31.3%、43.8%、61.9%及83.3%。鳞癌N2转移中68.3%为1组淋巴结,腺癌N2转移3组以上者占42.0%。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42.0%。N2阳性者上叶肺癌下纵隔转移占18.1%,下叶肺癌上纵隔转移占44.2%。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发性、跳跃.陛特点。癌体增大及外侵与淋巴结转移频度呈正相关,腺癌比鳞癌转移频度高。任何部位的肺癌均可跨区域纵隔转移。只有广泛清除肺内、同侧纵隔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方式和规律,以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合理的手术清扫范围。方法 对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手术并给予纵隔淋巴结清扫,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转移纵隔淋巴结分布情况。结果 手术共清扫324组纵隔淋巴结,平均每例清扫6.2组,病理证实有癌细胞转移的110组,转移率为34%。结论 上叶癌以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居多,中、下叶癌则上、下纵隔均可发生转移。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和多发性。只有广泛清扫纵隔淋巴结才有可能达到根治,否则被视为非根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 thoracotomy,VAMT)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应用VAMT行肺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35例。手术切口包括腋中线第6-8肋问一个1.5cm长的胸腔镜光源切口,插入胸腔镜后,通过电视显示器观察肿瘤部位、大小、浸润程度、粘连情况、纵隔淋巴结肿大与否以及有无胸腔内广泛转移,根据病变情况在腋前到腋中线第4或第5肋间作一个5-7cm的胸壁辅助小切口,用拉钩牵开胸壁组织或者放置一小撑开器,屏视与直视相结合,采用微创操作器械或微创器械与传统手术器械结合的方法,分别处理血管和支气管,完成肺叶切除。游离肺叶的过程中将肺叶淋巴结随切除的肺叶一并切除,肺叶切除后清扫肺门和纵隔淋巴结。与同期35例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VAMT组35例手术完成顺利,手术时间较常规开胸手术长大约30min,但术中出血少,均未输血,术后疼痛较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少。与常规开胸组相比,淋巴结清扫数量、范同、淋巴结和病人转移率方面差异无显著。结论VAMT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将VATS技术与传统开胸技术相结合,既发挥了微创外科的优越性,又达到了传统开胸手术安全、可靠的效果,清扫淋巴结符合肿瘤手术原则。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359例甲状腺乳头癌的临床分析,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治疗取得了一些经验。本组病例共行各类颈淋巴结清扫术289例。行单纯肿瘤切除的32例中有17例术后病理证实有癌残留(53.12%)。359例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1%。依据术后肿瘤包膜情况,分为:①包膜未受侵的包膜内型。②包膜已受侵的包膜内型。③腺内型。④腺外型。四型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65%、55.77%、63.80%、76.79%。我们认为:①原发灶应行腺叶并峡部切除,不宜行单纯肿瘤切除。②出现颈淋巴结转移时应行联合根治术,并尽可能采用功能性颈清扫术。③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时,除包膜未受侵犯的包膜内型外,均应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 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VAMT行肺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35例(VAMT组).手术切口包括腋中线第6~8肋间一个1.5 cm长的胸腔镜光源切口,插入胸腔镜后,通过电视显示器观察肿瘤部位、大小、浸润程度、粘连情况、纵隔淋巴结肿大与否以及有无胸腔内广泛转移;根据病变情况在腋前到腋中线第4或第5肋间作一个5~7cm的胸壁辅助小切口,用拉钩牵开胸壁组织或者放置一小撑开器,屏视与直视相结合,采用微创操作器械或微创器械与传统手术器械结合的方法,分别处理血管和支气管,完成肺叶切除.游离肺叶的过程中,将肺叶淋巴结随切除的肺叶一并切除,肺叶切除后清扫肺门和纵隔淋巴结.与同期35例(对照组)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VAMT组35例手术完成顺利,手术时间较常规开胸手术长约30 min,但术中出血少,均未输血,术后疼痛较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少.与对照组相比,淋巴结清扫数量、范围、淋巴结和病人转移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 VAMT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将VATS技术与传统开胸技术相结合,既发挥了微创外科的优越性,又达到了传统开胸手术安全、可靠的效果,清扫淋巴结符合肿瘤手术原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2001年9月至2004年12月期间行VATS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26例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VATS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的28例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对照组)做比较分析。结果VATS组和对照组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3%和100%、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周围型肺癌行VATS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可取得与传统开胸术同样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上、中、下段食管癌在食管壁及淋巴系统内转移的规律。方法对472例胸段食管癌行全胸段食管切除加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组472例共清扫淋巴结10227枚,平均21.7枚/例,其中1028枚见淋巴结转移,全组27:3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57.8%。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方向主要向上纵隔和下颈部;中段食管癌颈、胸、腹均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腹部转移;472例全胸段食管切除,两切端均未发现癌残留。结论胸中段食管癌应行全胸段食管切除加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胸上段食管癌应行纵隔和下颈淋巴结清扫术;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重点在胸腹部,下颈部清扫可酌情施行。  相似文献   

16.
宋祥华  胡德宏 《安徽医药》2018,22(7):1349-1353
目的 探讨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而指导临床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76例T1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都进行了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统计淋巴结清扫个数及转移个数,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大小、原发部位及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76例肺癌患者中,共清扫出淋巴结4 968枚,平均(4.4±1.7)组,其中有145枚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率为2.92%.有58例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1.01%,其中区域性淋巴结转移55例,占纵隔淋巴结转移的94.83%.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18.92%,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22.8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74,P>0.05).右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与左肺癌比较,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与下肺癌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04,P>0.05;x2 =0.099,P>0.05).随着T分期的增加,纵隔淋巴结转移率逐渐增大.当肿瘤处于T1a期时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T1b期高分化鳞癌患者也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高、中、低分化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10%、25.49%、29.33%,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4,P<0.05).结论 T1期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及分化程度相关,大多遵循区域性转移的规律,跨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低.T1a期肺癌和T1b期高分化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根据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术中可适当放宽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系统淋巴结清扫对提高肺癌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的作用.方法 回顾1999-2006年手术切除的Ⅰ~Ⅲa期的肺癌患者120例,其中传统肺癌根治术72例,肺癌根治加系统淋巴结清扫术钙例,比较两组术后5年生存率.结果 传统肺癌根治术5年生存率为21.2%,而系统淋巴结清扫的肺癌根治术为48.6%.结论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而系统淋巴结清扫可明显提高术后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无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分区清扫的范围。方法术前、术中判断临床无淋巴结肿大(CNO),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例,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及亚甲蓝定位前哨淋巴结治疗组,两组随后均行甲状腺癌根治+VI、IV区域的淋巴结清扫,再对两组淋巴结清除个数、前哨淋巴结分布及转移情况分析。结果亚甲蓝定位前哨淋巴结对VI区淋巴结清扫比常规清扫获得的淋巴结个数增加,两者相比P=0.004;对VI区淋巴结定位的灵敏度100%,特异度100%;VI区淋巴结转移率为63.75%,IV区淋巴结转移率为61.25%,两者相比P=0.744。结论亚甲蓝定位前哨淋巴结对VI区淋巴结清扫比常规清扫更彻底;选择性VI区与IV区淋巴结清扫具有相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在治疗原发性肺癌的治疗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观察组为我院41例行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解剖性切除病变肺叶并清扫纵隔淋巴结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对照组为同期我院72例行传统解剖性切除病变肺叶并清扫纵隔淋巴结的原发性肺癌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术后相关并发症以及术后转移和扩散。结果①观察组患者1、3、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患者,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患者术后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3.3%,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③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及严重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在治疗原发性肺癌,具有清除肿瘤病灶彻底、手术创伤小、患者后期康复快、肿瘤转移复发率低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廓清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196例经腹胃癌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癌根治D2或D2^ 清除155例,其中淋巴结转移105例,姑息切除41例,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y吻合95例,胃大部切除101例,联合胰体、尾部、脾切除2例,胃癌根治术后死因中肝转移18例,肺转移8例,骨转移2例,肾衰4例。结论 胃体以上近端胃癌行全胃切除D2或D2^ 清除为标准方式。胃窦癌可行胃大部分切除,但廓清淋巴结需包括1、7、8、9组和第12组,整个清扫面应于大小网膜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