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赵连明  张玉  杜明 《山东医药》2003,43(1):47-48
为探讨低分子肝素 (L MWH)治疗无 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的疗效 ,1999~ 2 0 0 2年 ,我们对 5 4例 ACS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3 1例 ,女 2 3例 ;年龄 3 8~ 79岁 ,平均(63± 9.7)岁。 5 4例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中的 1+ 3或 2 +3 :1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初发劳累型和恶化劳累型心绞痛伴有一次以上静息心绞痛 ,入院前 2 4小时有一次以上心绞痛发作。 2诊断或疑为非 Q波心肌梗死 ,肌酸激酶同功酶≥正常上限 2倍。 3发作时心电图缺血性 ST段下降≥ 1mm。除外急性 Q波心肌梗死 ,心电图示 ST段抬高及…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误诊和漏诊率较高。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我们利用心电图 ( ECG)、负荷蹬车试验 ( ETT)、超声心动图 ( UCG)、心电向量 ( VCG)、冠状动脉造影( CAG)等多种特殊检查诊断 ACS,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文 48例 ACS患者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非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男 32例 ,女 1 6例 ;年龄 35~69( 5 2± 5 .8)岁。合并高血压 2 1例 ,糖尿病 (包括糖耐量异常及高胰岛素血症 ) 1 5例 ,高脂血症 1 8…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在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过程中联合应用远端血栓保护装置PercuSurge预防远端血栓栓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5 4例ACS患者接受了PCI。其中 ,74例ACS患者 (男 6 5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5 7± 10岁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5 3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2 1例 )在PercuSurge装置的保护下进行PCI(PercuSurge组 ) ;80例ACS患者 (男 6 8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5 6± 10岁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5 8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2 2例 )进行无保护的常规PCI(对照组 )。首要研究终点是院内和 30d的MACE。次级研究终点是PCI术后的TIMI血流和PercuSurge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全部病例均成功地置入血管支架 ,PercuSurge组全部成功放置PercuSurgeGuardWire保护装置 ,平均阻滞球囊直径 4 8± 0 6mm ,平均阻滞时间 9± 7min。PercuSurge组术后TIMI 3级血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 5 9%与 81 2 5 % ,P <0 0 5 )。并发症包括 1例血管夹层 (1 35 % )、1例远端小血管血栓栓塞(1 35 % )、1例PercuSurge导丝所致血管穿孔 (1 35 % )。PercuSurge组院内及 30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显著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4 0 5 %与 16 2 5 %、2 70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收治我院心内科的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共 86例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药物治疗组和急诊介入治疗组。急诊介入治疗组共 4 6例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于发病后 12小时内行急诊介入治疗 ,所有血管病变均予治疗 ,其中 16例同时接受非病变血管治疗。药物治疗组 4 0例 ,按常规药物治疗。随访对比两组病例的心源性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率 (主要终点 ) ;心绞痛复发率及再入院率 (次要终点 )。结果 在平均 ( 10 6± 6 4 )个月随访中 ,急诊介入治疗组心源性死亡率低于药物治疗组 ( 4 3%比 7 5 % ,P >0 0 5 ) ,心绞痛复发率也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 ( 2 1 7%比 5 2 5 % ,P <0 0 1)。结论 急诊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生化指标,即超敏肌钙蛋白I(Tn I-Ultra)、缺血修饰蛋白(IMA)和心型脂肪酸蛋白(H-FABP)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5年5月于巴中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疑似ACS的患者97例,最终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2例,非缺血性胸痛17例;所有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采集静脉血,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Tn I-Ultra水平,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IMA与H-FABP水平,评估ACS患者Tn I-Ultra、IMA、H-FABP水平的相关性,比较各组的Tn I-Ultra、IMA、H-FABP水平的差异;比较Tn I-Ultra、IMA、H-FABP及三指标联合对于ACS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97例疑似ACS的患者平均年龄(57.34±14.25)岁;其中男性59例,女性38例;最终确诊为ACS80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男性1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8.24±12.35)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7.62±13.17)岁;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8.08±14.42)岁;非缺血性胸痛17例,男性9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7.85±10.96)岁。不稳定型心绞痛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以及非缺血性胸痛组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服药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三组患者的Tn I-Ultra、IMA、H-FABP水平均高于非缺血性胸痛组(P0.05)。ACS患者Tn I-Ultra、IMA、H-FABP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n I-Ultra与IMA呈正相关(r=0.340,P=0.001);Tn I-Ultra与H-FABP呈正相关(r=0.442,P0.001);IMA与H-FABP呈正相关(r=0.322,P=0.001)。三指标联合诊断ACS的灵敏度93.75%、假阴性率6.25%,特异度100%、假阳性率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7.27%,准确率94.85%;三指标联合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对于ACS的诊断价值(P0.05)。结论 Tn I-Ultra、IMA和H-FABP水平联合诊断ACS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腱糖蛋白C(TN-C)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ACS患者192例,将其分为三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n=65),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n=61),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n=66).随访1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肌肌钙蛋白T(cTnT)与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37例ACS患者,男性32例,女性5例,年龄36~84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无创心脏血流动力学检查并收集cTnT等数据.采用S...  相似文献   

8.
王长宏  刘向荣  赵树华 《山东医药》2009,49(32):112-112
2005—2007年,我们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6例,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24例比较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治疗组26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12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4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55±7.3)岁;对照组24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11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3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51±8.2)岁。  相似文献   

9.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性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选择年龄≥60岁的ACS患者462例,其中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37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70例,分析比较男性和女性患者ACS临床分型,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危险因素伴发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各项生化指标。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患者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明显升高(P0.05,P0.01);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2支病变、3支病变、≥2个危险因素、TC和LDL-C均明显升高,血尿酸及入院血清总胆红素明显降低(P0.01)。结论男性多表现为ST段抬高,女性多表现为非ST段抬高。男性单支病变较多,女性多支病变及合并危险因素较男性多。应激情况下男性的氧化应激激活和抗氧化能力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0.
一、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的现状 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因其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及病死率高,已成为人类健康和生存的严重威胁[1-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病例,对4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病例进行临床治疗研究。观察4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术前TIMI分级≤2级、吸烟史、术后不良反应(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死亡、再次心梗)等因素均会对患者预后产生较大的影响。结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术前TIMI分级在2分以内并存在长期的吸烟史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较正常患者而言会受到更大的影响,另外,术后不良反应,诸如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死亡、再次梗死等也会影响患者正常预后。  相似文献   

12.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是指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和非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 (NQMI)。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对非ST段抬高的ACS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 ,对它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本文对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的进展进行综述。一、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1 直接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 :指在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发病早期 (2 4~ 4 8h)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若无禁忌证 ,同时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抗血栓治疗是ACS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经皮冠脉介入术围手术期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的联合应用增加了出血风险,从而减少患者治疗的净获益。权衡抗血栓与出血风险可进一步改善ACS患者的预后。现就ACS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策略及发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长期预后的评估价值,为提高ACS的诊治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2月解放军第一零五医院收治的ACS患者185例,根据心电图a VR导联ST段变化分为ST段抬高组(n=112)和非ST段抬高组(n=73)。收集入选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吸烟史、心率、收缩压、心功能分级、生化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肌酐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阳性率〕、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治疗情况〔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随访时间、3年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并采用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ACS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心率、收缩压、血肌酐、男性所占比例、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阳性率、吸烟史阳性率、心功能分级Ⅱ~Ⅳ级者所占比例、三支病变发生率、PCI治疗率和CABG治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s-CRP水平、CK-MB水平、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cTnT阳性率、左主干病变发生率和左主干+三支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抬高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新发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均高于非ST段抬高组(P0.05)。ST段抬高组患者中82例发生心血管事件,随访时间为0~36个月,3年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为26.8%;非ST段抬高组患者中26例发生心血管事件,随访时间为2~36个月,3年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为64.3%。非ST段抬高组患者3年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高于ST段抬高组(log-rankχ~2=25.711,P0.001)。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VR导联ST段抬高〔HR=3.79,95%CI(1.81,7.90)〕是ACS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的ACS患者长期预后劣于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是ACS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LA2)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11—2018-04心内科12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分型将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42例,并进一步将急性心肌梗死组细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62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24例。此外,根据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GRACE)系统将所有入选的ACS患者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46例,中危组28例,高危组54例,同步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血清Lp-LA2以及其他常规心肌损伤指标进行检测,并收集患者临床信息资料。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Lp-LA2水平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中Lp-LA2水平高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传统心肌损伤标志物如AST、CK-MB、Hs-TnI等水平也显著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GRACE评分,高危组中血清Lp-LA2水平显著高于中、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Hs-TnI、BNP、LP-LA2、CK-MB、CK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7,0.889,0.826,0.805,0.795,其中以Hs-TnI最高,LP-LA2居中。结论:血清Lp-LA2可用于ACS危险分层评估,且联合Hs-TnI、BNP可对ACS进行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肌钙蛋白T(cTnT)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ACS患者 15 8例 ,其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 72例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 2 3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6 3例 ,入院后立即抽取肘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cTnT和CGRP水平 ,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 6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 (MACE)。结果 NSTEMI组与STEMI组相比 ,cTnT及CG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但NSTEMI组CGRP水平高于STEMI组 ,cTnT水平低于STEMI组。与STEMI组相比 ,UA组患者cTnT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5 ) ,而CGRP水平显著增高 (P <0 .0 5 )。陈旧心肌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cTnT及CGRP水平是ACS患者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cTnT及CGRP水平在NSTEMI组与STEMI组相似 ,在心绞痛组cTnT亦有轻度增高 ;心肌梗死较心绞痛患者发病时CGRP水平低 ;cTnT及CGRP水平是ACS患者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脑钠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华 《山东医药》2008,48(7):51-52
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1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ASTEMI)组27例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32例,检测90例ACS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结果从对照组、UAP组、NSTEMI组至SIEMI组,患者血浆BNP水平逐渐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ACS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心肌缺血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按ST段抬高与否,分为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的ACS.ST段抬高的ACS主要演变为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MI),非ST段抬高的ACS主要演变为非Q波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大类.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与急性冠状脉缺血相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心电图ST段的表现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ST段抬高型即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又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目前 ,根据患者心电图 ST段是否抬高而将其分成 ST段抬高的 ACS,即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STEMI)和无 ST段抬高的 ACS,后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U A)和无 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 NSTEMI)。 U A/ NSTEMI又合称为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 ( UCAD)。1  UA/ NSTEMI的介入治疗U A/ NSTEMI患者的处理有两种不同的策略 ,即早期保守治疗和早期有创治疗。前者的原则是 ,患者仅反复缺血 (静息时或稍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