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汪文绮治疗吐血的经验特色。汪文绮认为"五脏之火,皆令吐血",提出吐血分为咯血、呕血,两者病机不同,且治法有异。其在诊断上注重辨清轻重、缓急、虚实,治疗上强调安脏去火、止血防脱。对于暴吐失血者,要速以补气;阴竭阳脱者,宜引火归元;实火吐血者,可清热凉血;虚火吐血者,需补之而安;血证既久者,以胃药收功。其治疗经验可为后世医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略论对血证治则的体会郁梅平(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14400)关键词血证,治疗法则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为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吐血篇中提出的治疗原则,我把它视为治疗一切出血证的原则应用于临床,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1止血法唐氏指出:“所谓出血者,即谓...  相似文献   

3.
血证是指一切以出血为主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口鼻,或下泄二阴,或渗于肌肤等统称血证.其治疗一般宗治火、治气、治血三大法则.唐宗海在《血证论·吐血》篇说“则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血证在中医内科临床上很常见,迅速而有效地控制患者出血症状是治疗的关键,笔者在临床上非常重视血证的治疗,常采用上、中、下三焦分部位辨证方法运用疏散风热、凉血止血、收敛止血、补气温阳摄血和活血化瘀诸法,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符坤  胡素敏 《江西中医药》2011,42(11):11-12
明代名医缪希雍将血证分为血虚、血热、血瘀三类,吐血一症为血证常见病症,亦是虚损主症之一,常见瘀、虚、热证候;并提出治疗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而不宜降火.  相似文献   

5.
总结刘常春老中医治疗吐血经验。刘老认为吐血有虚实之分,与嗜食醇酒厚味、情志过极、劳倦过度、久病损伤有关,引起吐血的病因虽复杂,但其病机主要关乎火热偏盛致迫血妄行、虚失摄致血溢脉外。治疗须辨明轻重虚实,分别以止血、化瘀、宁血及补虚为治疗大法。以1例病案为佐证,以期提供救治吐血急症之参考。  相似文献   

6.
略论唐容川治血四法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在专著《血证论》中阐述的通治血证的四法大纲,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被公认为血证治疗的一般原则。笔者试就其治血四法之学术思想渊源,谈谈个人之管见。1血止血法之渊源 唐氏提出治吐血一证应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他认为,在虚实辨证方面,“吐血一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况血入胃中,则胃家实……然其血积在胃,亦实象也”。治疗上“止血之法,独取阳明”,同时又必须分清轻重缓急。重者,“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气止逆”。方用泻心汤为主,轻者则选十灰散。从唐氏…  相似文献   

7.
清·唐容川《血证论》,是祖国医学一部论述血证的专书。撰于1884年,该书“吐血篇”指出了治疗血证的四大原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我们把它看作治疗出血证的一般  相似文献   

8.
缪希雍,字仲淳,明代江苏常熟县人。医学造诣深邃,临证经验丰富。关于吐血一证,缪氏立“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之三要法。此论对后世治疗血证有较大的影响。笔者谨按吐血三要法,试探析其义。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与止血是血证的两大治则。所谓行血,系指活血散血而言;所谓止血,系指固涩堵止而言。杨仁斋指出:“血随气行,气逆而上奔,则血不循于经络而涌吐矣”。缪氏从气逆血升是吐血的主要病机立论,认为:“直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  相似文献   

9.
不同煅制程度的血余炭的止血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余炭,为人发制成的炭化物。其性平味苦,归肝胃经。具有止血消瘀、补阴利尿的功能。临床常用以治疗多种血证,如吐血、衄血、咯血、血淋、便血、崩漏等,亦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等。血余炭的制备,其  相似文献   

10.
明代医家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一书中,提出了治疗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此三法多为临床医者治疗血证所遵循,并奉为圭臬。然而,临证治血,有的用之辄验,有的用之罔效。其理何在?我们认为关键是治血三法尚不能统括出血病的一切治疗方法。所以,有必要对治血三法作一个初步评析,权衡利弊,使之更好地运用于临床。一、行血与止血缪氏治吐血第一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从条文来看,缪氏倡行血不宜止血论,意在因“血  相似文献   

11.
<血证论>为清代唐宗海所著,该书专论内、外、妇各科血证,对气血的机制,血证的辨证,无不阐述精详,发挥尽致.书中提出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虽专为内科"吐血"而设,实为通治血证之大纲.后世医家治疗血证多引用此四法,并以此作为血证治疗的提纲.此理论对于眼底血证的治疗,亦有极高的指导意义.笔者结合个人认识及临床实践,将唐宗海治血四法在眼底血证的运用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2.
血证是诸多血液病最常见的证候之一,缪希雍提出治疗吐血的治法可广泛用于诸多血证之中,并不局限于吐血病。其所提的三法即活血、补肝、降气,是慢性血证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3.
张璐辨治血证以脏腑为本,用药顾及其间的生克顺逆,提出"证有虚中挟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少从多之治法,贵于临病处裁",治以标本兼治,首重其本,如治疗吐血,提出宜补肝,不宜伐肝,以平肝气而令血有所归,伐肝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同时以各脏腑功能的不同,所发生血证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来辨证施治。治疗时,张氏尤重胃气,因血证伤及人身正气,虚劳百伤,不管见何样血证,治先量胃气虚实用药。如对吐血血暴涌如潮者,若脉见虚大,此火势未敛,不可便与汤药,急以热童便,或藕汁灌之滋阴降火,俟半日许,脉势稍缓,方可进调养之剂。而对见吐血一吐则倾盆盈碗,或鲜血中兼紫黑大块,吐后不即凝结的,盖吐血出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所以吐多而不即凝,以中杂水谷之气也,皆劳力内伤中气而得(亦有醉饱伤内而致者),治不可骤止,止则使败血留积,为瘀血之根,不时举发,为害非轻,亦不宜峻攻,复伤其血,只宜调治胃气以安其血。  相似文献   

14.
张子述教授是我国中医界的眼科专家,有六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他认为眼科血证不外虚实两端,治疗常投四物汤加减,虚者用熟四物汤,实者用生四物汤.本文仅就张老治疗眼科血证这方面的经验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5.
张锡纯三七用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冬英 《中药材》2005,28(2):149-152
本文探讨近代名医张锡纯在临床实践中,善于用三七化瘀止血的功效,配伍中西药治疗吐血、衄血、便血、血淋等血证以及重用单味三七治危重病症,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用三七与西药配伍治病的医家.  相似文献   

16.
中医往往习惯用炭剂止血,临床常见血证有衄血、吐血、咯血、便血、崩漏等。常用炒炭止血药有①寒凉药:如生地炭、丹皮炭、黄芩炭、大黄炭等;②温热药:如荆芥炭、炮姜炭、艾叶炭等;③另外还有一种性平的收涩止血药:如藕节炭、棕榈炭、血余炭等。凡出血之证,与任何病一样,皆分寒热、虚实,实证多热,虚证多寒,实热证宜下宜清,虚寒证宜补宜温。现将观察应用炭剂止血的体会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17.
“治血四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岗  何敏 《山西中医》2013,29(9):1-3
"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临床常用于一般血证治疗。出血性中风亦属于血证范畴,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决定了出血性中风病的治疗朝向多向性、阶段性、个体性和系统性发展。现主要就"治血四法"在出血性中风临证治疗中的运用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缪氏吐血三要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希雍所著<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出的"吐血三要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对后世医家治疗血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友鹤老中医治疗血证的经验杨守峰,陈华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450003)杨雪琴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450003)主题词血证/中医药疗法;止血;健脾;活血祛瘀杨友鹤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60余载,对吐血、便血、觑血等血证的治疗积累有丰富的经验,现择要整...  相似文献   

20.
介绍杨小清省名中医治疗血证的经验。杨小清主任医师认为血证治疗必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疗法则根据火、气、瘀之缘由分别给予治火、治气、治血祛瘀。实热火盛者应清热泻火宁血,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止血,气虚失摄者当补气固摄统血,出血有瘀者则需活血祛瘀生血。临床运用时容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于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