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 ARM)是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直肠盲端和瘘管的位置不同,术后肛门功能恢复各不相同。由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发生的多因素性和病理改变的复杂性,手术虽然挽救了患儿生命,但有1/3的病例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发育。相关直肠肛门畸形术后肛门功能因素较多,肠道神经系统发育与肛门功能密切相关;神经营养因子是调节肠道神经系统发育的主要因子,作用是调节肠道的舒缩功能,其表达高低可以影响到术后肛门功能;肠壁内神经丛、神经节细胞的发育情况,对于ARM新肛门排便情况影响如何。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ARM)常伴随肛门周围肌肉发育异常、神经节和神经丛的减少或缺失,最终影响肠道排便功能,导致术后肛门功能不良,这些改变通常与神经营养因子关系密切[1]。目前研究较多的神经营养因子包括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溶解蛋白-100(S-100)、卡哈尔间质细胞(ICC)、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原癌基因(RET)和神经细胞衍化亲神经营养因子(GDNF)[2]。其中NSE和S-100可以反映神经节细胞功能;ICC发育异常影响肠道慢波传输功能[3];NCAM和GDNF对于神经节细胞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RET基因的突变与直肠畸形的发生关系密切[4-5]。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直肠肛门畸形患儿直肠盲端的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了解直肠盲端神经节细胞的分布,以及与新肛门功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博  胥军 《中国实用医药》2013,(24):102-103
目的探讨对于新生儿中高位高门闭锁行I期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来进行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7~2010年所收治的20例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新生儿行I期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随访其术后排便功能,总结治疗效果。结果围手术期未出现死亡病例,2例术后切口裂开,经治疗后良好愈合,随访半年~3年,观察其排便功能,12例患儿肛门有着良好的收缩能力,排便功能良好,排便情况根据临床评分为优良,未有明显肛门失禁,2例便秘,2例污粪,1例便秘,1例直肠黏膜脱垂,2例因未坚持扩肛造成肛门狭窄。结论 I期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在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中,具有充分暴露术野的特点,能够缩短治疗时间,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较好,是值得使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关勇  谷继卿  房志勤 《天津医药》2004,32(6):370-371
污粪和失禁是先天性肛门闭锁畸形成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而肛门直肠畸形治疗的目的不仅是挽救生命、维持排便,更重要的是改善术后排便功能,提高患儿远期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本研究采用高分辨多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大便失禁患者进行生物反馈训练,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贾胜琴  吉蓉  王继忠  牛军 《河北医药》2003,25(3):172-173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小儿肛门直肠畸形肛门成型术后排便失禁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应用高分辨多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及肛门直肠测压分析软件 ,对 2 0例肛门成型术后排便失禁的患儿 ,用生物反馈疗法训练 ,加强肛门周围的肌肉力量 ,训练直肠对各种感觉的识别 ,调节直肠受到刺激时 ,肛门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的协调运动。结果  2 0例排便失禁的患儿经生物反馈治疗后 ,肛门直肠测压表明 ,最大收缩时间延长 ,收缩向量容积提高 ,感觉阈值降低 ,肌电振幅增高。临床评分提高 (2 .8±1.0 )分。结论 生物反馈治疗是排便失禁儿童疗效可靠且无创伤的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围手术期的处理、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及术后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46例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患儿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结果 随防3~12个月,2例大便失禁及污粪,3例术后肛门狭窄,扩肛3个月后行二次肛门成形术.结论 术者要充分了解肛门直肠排便解剖生理,通过手术恢复直肠肛门的解剖位置,使患儿能达到自控排便的功能,术后坚持扩肛及排便训练.  相似文献   

7.
张辉  詹江华 《天津医药》2014,42(6):591-594
目的 探讨神经营养因子GDNF、GFRα1和RET在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肠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8年9月-2012年12月期间在天津市儿童医院诊治的直肠肛门畸形1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率-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检测12例不同类型的直肠肛门畸形患儿的肠壁盲端组织和距离盲端3cm处的组织标本中RET、GDNF和GFRα1的表达,并比较其表达的差异性。结果 在12例病人中,男孩10例,女孩2例;年龄分布在3天-2岁之间;其中高位无肛2例,中位无肛4例,低位无肛6例。高、中、低位无肛患儿盲端标本中均缺乏神经节细胞表达,且RET、GDNF和GFRα1在盲端中都不表达;距离盲端3cm处,高、中、低位无肛组织中有神经节细胞,存在RET、GDNF和GFRα1的表达,中、低位无肛组织中的GDNF/ GFRα1/RET表达的量明显好于高位无肛;比较术后功能表达,高位无肛发生并发症明显高于中、低位无肛。免疫组化与RT-PCR表达结果趋于一致。结论 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患儿的直肠末端中神经营养因子GDNF、GFRα1和RET的低表达可能与直肠肛门畸形术后排便功能不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前矢状入路治疗肛门直肠畸形的的护理经验.方法 讲清术前禁食及胃肠减压的重要性;做好肠道准备;术后做好肛门会阴部的护理;定期扩肛防止肛门狭窄;加强肛门排便锻炼,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结果 73例肛门直肠畸形中,除5例伤口局部感染,4例会阴皮肤裂开,2例直肠前庭瘘复发.5例肛门狭窄,其他均预后良好.结论 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在治疗过程起着关键性作用,直接影响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瘘后移肛门成型术治疗无肛会阴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延林  刘涛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7):1753-1754
先天性肛门闭锁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需手术治疗,而无肛会阴瘘又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女孩多见,痿口多在舟状窝处,大部分属于中低位无肛,由于瘘口与外阴接近,容易造成污染。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几种术式各有优缺点,而不管那种术式,术后排便功能都是评定疗效的重要指标。我们于2000年以来对55例无肛会阴瘘患儿采用瘘后移肛门成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肛门成形术"术后便失禁多种原因的分析,总结影响肛门直肠畸形术后便失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小儿肛肠疾病是小儿外科最具代表性的病种,主要包括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先天性巨结肠以及一些肛肠会阴杂病,其中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在小儿先天性疾病中居消化道畸形第一位,发病率在新生儿为1/1 500~1/5 000[1];先天性巨结肠是消化道发育畸形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1/2 000~1/5 000[1].对于小儿肛肠疾病一般行肛门成形术或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术后肛门切口及肛周皮肤在渗液、尿液、粪便的浸润下会出现水肿、潮红、皮疹,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会使局部皮肤进一步发展为大面积皮肤破溃、糜烂、感染,增加患儿痛苦,影响术后康复,同时也给护理人员带来压力和负担.因此,探讨有效的肛周护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造口粉联合3M保护膜应用在小儿肛肠疾病术后肛周皮肤护理上,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总结经肛门微创根治乙状结肠冗长症患儿的手术配合经验,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术前做好特殊器械的准备,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术中加强患儿的保温,特殊体位的安置,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熟悉手术步骤,主动及时无误配合,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本组15例经肛门微创切除过长的乙状结肠的患儿。手术经过顺利,均于术后2~3d开始进食,术后1个月随访,本组患儿每日排便6~8次,6个月随访每日排便2~4次,1年随访每日排便1~2次,排便肛门功能恢复快,无大便失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横结肠(乙状结肠)袢式造瘘术与改良Pena术对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新生儿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横结肠(乙状结肠)袢式造瘘术,观察组行改良Pena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主排便能力;比较两组发生的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更换造口袋耗时及造口袋平均使用时间。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P 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两组自主排便能力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 0.05),同时干预后观察组自主排便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发生肠管扩张、切口感染及造瘘口脱垂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更换造口袋平均耗时短于对照组(P 0.05),造口袋平均使用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实施改良Pena术,能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促进患儿术后肛门排便能力恢复,提高术后舒适度,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肛门闭锁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消化道畸形 ,发病率在新生儿为 1/10 0 0~ 1/5 0 0 0 [1 ]。术后良好的肛门护理是手术成功及术后肛门功能良好的重要保证 [1 ]。现将我科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手术治疗的 4 6例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的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手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 4 6例 ,其中男 4 0例 ,女 6例 ,年龄为 7h~ 2 8d。高位肛门闭锁 8例 ,包括直肠阴道瘘、直肠前列腺尿道瘘及未合并瘘 ;中位肛门闭锁 2 3例 ,包括直肠尿道球部瘘、直肠阴道瘘及未合并瘘 ;低位肛门闭锁 15例 ,包括直肠皮肤瘘、直肠…  相似文献   

15.
直肠肿瘤再手术会阴肛门重建,是消化道治疗与康复的新课题,已行腹壁造瘘的部分直肠肿瘤患者要求恢复会阴排便,或保留肛门术后局部复发再手术,仍然要求会阴排便者,可选择性原位肛门重建,本文结合手术体会进行讨论,并报告如下:1再手术的概念与分类中晚期直肠癌术后部分病人局部复发再手术将不可避免[1],再手术切除肿瘤时根据局部病变情况行会阴肛门重建。局部复发只要括约肌未受侵犯,仍可保留括约肌,仅重建直肠或阴道、膀胱等,其大便控制满意,而外括约肌需要同时切除者则需同时重建内外括约肌;会阴切除腹壁造瘘后希望会阴排便者,可关闭造瘘口,…  相似文献   

16.
<正>痔疮,又称痔、痔疾、痔核等,是肛肠科的一种常见慢性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生,随年龄增加其发病率增高。痔疮包括内痔、外痔和混合痔,是指直肠下端、肛门或肛管部位的静脉丛产生淤血,发生曲张所形成的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血管瘤[1]。目前,痔疮切除术为临床治疗痔疮的方法之一,其术后效果良好,但仍可引起术后并发症,其中疼痛就是术后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2]。由于肛门部位本就有丰富的神经,且在术后为了有利排便需将手术创面充分暴露,加之术后括约肌痉  相似文献   

17.
曹淑荣  马红彩  路曦 《河北医药》2003,25(9):675-675
临床观察发现 ,小儿外科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很多患儿发生不同程度的肛门湿疹 ,虽经常规治疗后痊愈或好转 ,却增加患儿痛苦 ,对其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对 19例此病患儿采取了用氧化锌软膏预防肛门湿疹的措施 ,取得满意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本组患儿 19例 ,男 11例 ,女 8例 ,年龄 6月~ 12岁。其中肛门闭锁会阴瘘 8例 ,肛门闭锁舟状窝瘘 4例 ,先天性肛门狭窄 4例 ,肛门成型术后失禁、肛门狭窄、肛门闭锁尿道瘘各 1例。1 2 方法 按照统一的标准 ,在患儿术毕回房后 ,将氧化锌软膏涂于肛周 5cm ,并于每次大便后 ,先用无菌生理…  相似文献   

18.
先天无肛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的测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勇  谷继卿  房志勤 《天津医药》2002,30(12):725-727
目的 :通过肛门直肠测压法 ,对先天无肛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患儿的肛门功能进行准确的客观评定。方法 :对25例先天无肛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患儿进行临床评分及对肛门直肠测压 ,并与2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最大自主收缩压、最大收缩时间、收缩向量容积、肛管静息压、肛管直肠压力差、高压带、舒张向量容积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直肠感觉阈高于对照组 (P<0.05)。且畸形位置越高 ,评分越低 ,差异越显著。结论 :肛门直肠测压法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病原因 ,并为个体化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肛门闭锁并直肠舟状窝瘘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目前国内治疗手术方法很多.包括会阴部瘘管后切开肛门成形术、会阴瘘管切除术、会阴肛门成形术、两期会阴肛门成形术、球拍式切口瘘管剥除术等,各有优缺点。我院自1992年以来,治疗31例先天性锁肛并舟状窝瘘的患儿.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elorme术对直肠脱垂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34例直肠脱垂患者行Delorme术,19例直肠脱垂患者行经腹悬吊术,采用肛管功能测定和排便功能评分比较两种术式对直肠脱垂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结果 Delorme术组术后肛管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均优于术前和经腹悬吊术组(P<0.05)。Delorme术组术后Vaizey评分优于术前(P<0.05),但与经腹悬吊术组术后相仿(P>0.05)。结论 Delorme术能够改善直肠脱垂患者的肛门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