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低血浆组、中血浆组、高血浆组),每组30例。比较三组患者血液制品输入量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三组冷沉淀及红细胞输入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三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h后,低血浆组PT值、APTT值均高于中血浆组与高血浆组,Fbg值低于中、高血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大出血患者在输血时,血浆及红细胞比例过低,易促使血液稀释性降低,应以1∶1的比例输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比例血浆和红细胞对凝血功能障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我院大量输血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24 h内输注新鲜冻血浆(FFP)与红细胞悬液(RBCs)比例将其分为低比例组(D1组,FFP:RBCs为1:3)、中比例组(D2组,FFP:RBCs为1:2)、高比例组(D3组,FFP:RBCs为1:1),均30例,记录三组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治愈率及病死率,比较三组血液制品输注量及大量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变化。结果三组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治愈率及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D3组FFP用量(2.60±1.57)L明显高于D1组、D2组,而三组RBCs、血小板、冷沉淀使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大量输血后,三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延长,但D1组D2组D3组,三组纤维蛋白原(Fbg)均下降,但D3组Fbg(2.10±0.56)g/L高于D1组、D2组(P均0.05)。结论对大量输血患者,将血浆和红细胞按1:1比例输注有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产后大出血输血治疗中输入不同配比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和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悬液对凝血功能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于绍兴市柯桥区妇幼保健院住院的12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根据FFP:RBC悬液输注配比分为对照1组(n=40)、对照2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1组输注FFP:RBC悬液输注配比为1:2,对照2组输注FFP:RBC悬液输注配比为1:3,观察组输注FFP:RBC悬液输注配比为1:1,比较3组凝血功能指标、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krebs von den lungen,KL-6)水平、输血治疗期间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发生率、24h内死亡率以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 输血6h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均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血清KL-6水平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RALI发生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h内死亡率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大出血患者在输血治疗期间,输注比为1:1的FFP:RBC悬液,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提高血清KL-6水平,降低TRALI发生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性、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大量输血治疗患者给予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17年1月~与浓缩红细胞(cRBC)输注治疗,按照FFP、cRBC输注比例的不同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输注FFP:cRBC=1:1,比较三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输血后,丙组患者的a PTT、PT明显短于甲乙两组患者,Fbg水平明显高于甲乙两组患者,甲、乙组与丙组对应凝血指标水平两两相比差异明显(P及住院时间每两组对应指标相比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 05)。甲、乙、丙三组患者的治愈率、生存率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 05)。结论 以FFP:cRBC=1:1的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效果最佳,有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84-86
目的探讨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消化道大出血患者50例,依据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输注比例分为低比例血浆组17例、中比例血浆组21例、高比例血浆组12例。监测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三组不同比例血浆-红细胞悬液输注组患者输血前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大量输注血浆和红细胞悬液后,低比例血浆组患者APTT、PT均显著延长,Fbg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血浆组APTT和PT也有所延长,但延长时间短于低比例血浆组,Fbg浓度也有所降低,同样减少幅度低于低比例血浆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比例血浆组患者其APTT、PT和Fbg与输血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临床输血时,应避免血浆和红细胞悬液比例失调,低比例血浆可诱发血液低凝现象产生,以血浆∶红细胞悬液为1∶1较好。  相似文献   

6.
马小平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7):1215-1216
目的探讨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博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依据输血方案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A组接受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8比例输注,B组接受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3比例输注,C组接受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比例输注。比较3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与产前比较,输血后A组、B组FIB水平均降低,TT、APTT、PT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C组FIB、TT、APTT、PT较产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C组FIB水平高于A组和B组,TT、APTT、PT均短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B组FIB水平高于A组,TT、APTT、PT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小,适用于产后大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7.
林新梅  刘红  王洪远 《重庆医学》2017,(30):4252-425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2015年内输注红细胞大于10 U且输血前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90例,根据输注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将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5;B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0;C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5:1.0.比较3组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病死率最低.(2)3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明显升高,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比较:A组患者输血后的PT、APT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输血后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凝血功能正常的大量输血患者,按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1.0:1.5进行输注,将有利于预防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比例浓缩红细胞与血浆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安阳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1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6例产后大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22)、B组(n=22)和C组(n=22)。A组采用浓缩红细胞与血浆比例(1∶8),B组(1∶3),C组(1∶1)。观察3组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输血后,A组PLT、FIB均明显低于产前,APTT、TT、PT均明显高于产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B组PLT、FIB均略低于产前,APTT、TT、PT均略高于产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PLT、FIB、APTT、TT、PT与产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比例浓缩红细胞与血浆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比例对凝血功能影响最小,适合用于对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输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比例的血浆、冷沉淀、红细胞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需大量输血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24h内输注血浆、冷沉淀、红细胞比例分为3组,高比例组28例(血浆/冷沉淀/红细胞>1:1:1)、中比例组28例(血浆/冷沉淀/红细胞=1:1:1)和低比例组28例(血浆/冷沉淀/红细胞<1:1:1),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变化、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记录死亡率。结果低比例组、中比例组、高比例组输血24 h后FIB均显著低于输血前,低比例组输血后24 h FIB为(1.28±0.31)g/L低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PT、APTT、TT分别为(18.76±5.34)s、(42.39±7.59)s、(38.06±6.18)s高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中比例组输血24 h后PLT为(67.52±43.69)×109、(89.68±42.54)×109显著低于治疗前,中比例组、高比例组输血24 h PLT分别为(89.68±42.54)×109、(96.63±52.10)×109均显著高于低比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期间可按照血浆/冷沉淀/红细胞≥1:1:1输注比例行输血治疗,降低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郑裕鹏  黄同花  陈斌锋 《黑龙江医学》2021,45(15):1638-1639
目的:探讨等比例成分输血配合损伤控制性复苏(DCR)方案在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的80例多发伤并发AT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在救治过程中行等比例成分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悬浮红细胞(RBC)、血小板(PCT),对照组在救治过程中行2:1:1比例输注RBC、FFP、PCT.比较两组血压、血栓弹力图(TEG)指标、休克纠正率、FFP和RBC输注量.结果:观察组输血后即静脉压(CVP)和收缩压(SB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后凝血块形成的最大振幅(MA)、血凝块形成起始点及弧线所做切线与水平线所成夹角(α)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形成时间(K)、凝血因子反应时间(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休克纠正率、FFP输注量高于对照组,RBC输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比例成分输血配合DCR方案能够改善多发伤并发ATC患者血压和凝血状态,减少RBC输注量,提高休克纠正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新鲜冰冻血浆(FFP)联合冷沉定(Cryo)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将FFP联合Cryo输注患者设为联合组(40例),Cryo单独输注患者设为对照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输注前及输注后2h内凝血功能指标及24h内有效止血率、平均止血时间。结果:联合组24h有效止血率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输注后2h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且纤维蛋白、血小板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FFP联合Cryo输注可有效补充产妇循环血量,同时纠正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FP)与红细胞(RBC)输注在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70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按FFP∶RBC为1∶2.5比例输血,观察组按FFP∶RBC为1∶1比例输血,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小板(PLT)水平、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PL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高于输血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低于对照组的4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FP与RBC按1∶1比例输注用于产后出血患者可改善其凝血功能指标、PLT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  相似文献   

13.
林嘉  何屹 《四川医学》2007,28(7):766-767
目的研究现代新鲜冷冻血浆(FFP)输注适应证标准对严重创伤大出血患者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5~2006年收治的严重创伤输注红细胞悬液(RBC)患者,根据是否采用现代FFP输注适应证标准分为控制组和非控制组,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FFP用量、RBC用量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感染率、病死率。结果非控制组FFP用量(6.3±4.0)U、RBC用量(25.1±7.4)U,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2.8%,感染率59.6%;控制组FFP用量(2.7±5.1)U、RBC用量(21.5±8.4)U,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9%,感染率43.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组病死率13.2%,非控制组病死率14.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现代FFP输注适应证标准,不仅直接减少FFP用量,而且由于有效纠正了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从而减少了RBC制品用量,并显著降低严重创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三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2例产后大出血患者,根据输注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A组24例,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5∶1;B组24例,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1;C组24例,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1.5。比较3组患者血制品用量、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e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g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platelet count,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 concentration,Hb)、D-二聚体(D-dimer,D-D)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红细胞、冷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 h,A组患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及PLT、Hb、D-D水平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 h,B组和C组患者PT、AP...  相似文献   

15.
段金娥 《吉林医学》2014,(8):1679-1680
目的:探讨临床产科红细胞(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合理输血指征。方法:对24家医疗机构产科RBC和FFP输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RBC输注167例,占95.98%,FFP 7例,占4.02%。输血目的:输RBC纠正贫血151例,占90.42%,提高血液携氧能力16例,占9.77%;;输FFP妊娠期补充营养1例,产后和手术出血扩充血容量6例。结论:产科输血不能仅靠血红蛋白(Hb)检测值的高低来判断是否需要输血,应根据孕产妇的年龄、身体状况、分娩时机和方式等因素综合考虑,有无缺氧应为是否需要输血的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浓缩红细胞以及新鲜冰冻血浆比例在创伤大输血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37例创伤大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输血比例不同分为A组(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1)27例,B组(1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1.5)41例,C组(1.5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2)24例以及D组(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2)45例,比较四组患者输血后效果以及对预后影响。结果:经过观察四组患者输血情况看出,输血前四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别(P0.05),输血后发现D组患者PT、APTT以及INR水平均高于A组与B组(P0.05);四组患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D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量明显比其他三组低,SOFA评分高于其他三组(P0.05);A组输注浓缩红细胞量比其他三组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大输血患者采取合适输血比例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水平,其中1.5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2比例效果更好,提高预后效果,促进疾病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非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的比例与患者生存情况。方法对本院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间接收的大量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非创伤患者输血的FFP:RBC比值。结果非创伤患者的767名患者分为FFP:RBC比例高组和比例低组,发现30d内的校正死亡风险(a OR)无差别(a OR=1.1,CI=0.72-1.70;P=0.65)。结论接受高比例FFP:RBC输血的患者大部分为非创伤患者,近约90%的大量输血用于治疗非创伤患者。FFP:RBC输血比例高低并未明显影响患者30d内的存活情况。  相似文献   

18.
温俊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9):1587-1588
目的探讨不同血浆和红细胞比例输注对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输注血浆和红细胞比例≤1∶2,观察组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2且≤1∶1。对比两组输血前、输血后1 d凝血功能指标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输血后1 d,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上升,且观察组APTT高于对照组,PT、I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2且≤1∶1的效果更佳,可有效缓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血浆和红细胞比例输注对胃肠道肿瘤围术期大量输血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科因手术需要大量输血的91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输注的血浆和红细胞比例的高低分为高比例组15例,中比例组32例,低比例组44例。比较三组患者输注24 h后的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患者预后情况,血液制品的输注总量。结果三组患者输注前后血红蛋白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PLT)计数,与输注前相比,输注后中比例组和低比例组均显著降低(P<0.05),低比例组输注后PLT显著低于高比例组和中比例组[(65.2±36.2)×10~9/L比(94.2±53.4)×10~9/L、(92.5±40.3)×10~9/L](P<0.05)。输注后高比例组和低比例组凝血酶原时间均较输注前显著延长(P<0.05),中比例组显著低于高比例组和低比例组[(15.2±5.3)s比(21.5±9.2)s,(20.4±10.3)s,P<0.05];输注后低比例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输注前显著升高(P<0.05),低比例组显著低于高比例组、中比例组[(50.6±9.2)s比(37.5±10.5)s、(42.6±10.1)s,P<0.05];输注后低比例组国际标准化比值较输注前显著升高,低比例组显著低于高比例组和中比例组[(1.66±0.51)s比(1.10±0.16)s,(1.23±0.16)s,P<0.05]。三组患者的住院时间、ICU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红细胞输注量、血小板输注量以及冷沉淀的输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组血浆的输注量显著高于中比例组、低比例组[(2 544±651)m L比(1 395±432)m L、(310±29)m L,P<0.05],中比例组显著低比例组(P<0.05)。结论对于胃肠道肿瘤围术期大量输血患者按照中比例输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输注血液成分的总量,而且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而且对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多发性创伤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血液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多发性创伤患者186例,依照输注血浆(FP):红细胞(RBC)的比例分为A组(1:1)、B组(1:1<比例<1:2)、C组(Ml:2)3组,各62例。比较3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血液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3组输血后1、3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国际标准化值(I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输血后l、3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输血后1,3d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大出血、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ICU住院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及血容量恢复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28 d伤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B:RBC控制在1:1可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常规指标,但炎症因子水平较高,在临床应用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