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的内分泌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以月经稀发甚或闭经、不孕、多毛、肥胖等为主要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月经后期""经量过少""闭经""不孕"等疾病的某些证型。作者总结黄可佳教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从肝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之经验。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4):124-127
目的总结市级名中医黄挺教授治疗乳腺癌三苯氧胺所致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辨证思路。方法通过随师侍诊,归纳整理病例,从三苯氧胺导致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主要治法,对黄挺教授治疗乳腺癌三苯氧胺所致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进行探讨分析,并附验案举隅。结果黄挺教授基于临床实践,提出"肝肾阴虚"作为三苯氧胺所致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在临床中多以滋补肝肾为大法,治疗此类药物所致的类围绝经期综合征。黄挺教授运用"肝肾阴虚,虚火内扰,冲任失调"的辩证方法治疗4例乳腺癌TAM所致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者症状改善显著。结论黄挺教授运用"滋补肝肾、交通心肾、调补冲任"的方法辨证论治TAM所致类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独到的临床经验,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许心如教授家学渊源、学术思想的逐步形成,归纳整理许心如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与学术特点。在临证过程中,许心如教授总以脏腑气血辨证为基础,提出"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养血安神,补益肝肾"三个主要治疗方法,并指出诊疗的关键是:首先分清患者病情的"虚"与"实",总以气血阴阳平稳和谐为度。  相似文献   

4.
蒋凯在临证治疗脾胃病时,对"胃以降为补"理论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见地。其治疗脾胃病主要从降胃、疏肝、通便三个方面着手。临床胃痛、胃胀等胃部不适病证,蒋氏常用降胃之法,此即"六腑以通为用""胃以降为顺""胃以降为补"之理。脾胃病在治脾胃的同时,必须辅以疏肝,"治肝可以安胃"。攻下法机理之一是使邪通过肠道排出,是直接祛邪之法,机理之二是宣畅脏腑经络之气,使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运动得以恢复正常,郁滞不通的病理变化得以逆转。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裴正学教授对乳腺癌并类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经验。裴正学教授从整体观念出发,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扶正与祛邪兼顾,充分发挥中医药之优势,注重机体反应性,治疗乳腺癌并类更年期综合征,在减轻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裴俊文  孙太振 《中医学报》2019,34(9):1973-1976
目的:观察丹栀逍遥散合二仙汤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谷维素+维生素B6治疗,治疗组给予丹栀逍遥散合二仙汤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类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栀逍遥散合二仙汤可显著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同时对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4):157-160
辅助内分泌治疗是目前国内外推荐的标准的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手段。然长期使用内分泌药物治疗乳腺癌,将使患者产生激素减退相关的不良反应,降低患者内分泌治疗的依从性,影响乳腺癌的治疗效果。祖国传统中医药能从整体观出发,辨证论治已成为降低长期使用内分泌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本文将对临床常用的乳腺癌辅助内分泌药物所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作一总结,并从中医药角度概述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8.
聂晨 《中医学报》2019,34(2):299-302
在乳腺癌内分泌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正气亏虚为其根本,肾精不足为其病机之核心,瘀毒内阻贯穿始末。章永红教授遵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从"正""邪"两方面出发,确立了以健脾益肾为主,化瘀解毒为辅的治疗原则。从内分泌综合征角度,治疗以健脾益气、补益肾精为主,而从乳腺癌脾虚之病机基础考虑,治疗以健脾为要,并于健脾益肾基础上辅以化瘀解毒之法,以达正复邪去,脏腑气血安和之效。  相似文献   

9.
陆宁  徐央波  施航  董晶  史国军 《西部医学》2019,50(5):53-54,65
总结洪善贻教授运用《丹溪心法》名方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副反应的经验。认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副反应为肝肾亏虚、气机郁滞之证,常夹湿、夹火、夹痰、夹瘀,治疗上以补益肝肾、理气解郁为主轴,兼顾夹症。运用"越鞠丸"虎潜丸"大补阴丸"二妙散"等加减治之。并强调对患者情志的调适。  相似文献   

10.
本虚标实是乳腺癌的病机特点,本虚以脾胃虚弱、肝肾亏虚为主,标实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痰阻、癌毒;基于本病的病机认识,总结了中医治疗乳腺癌的常用治法为补益脾胃、滋补肝肾、疏肝理气、解毒散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乳腺癌伴抑郁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初步建立其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方法]筛选乳腺癌伴抑郁症患者,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中医证候进行提取和分析,征询全国乳腺癌以及中医诊断学领域专家的意见后,初步建立乳腺癌伴抑郁症的辨证分型标准。[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归为4类,每类中取载荷0.5以上的症候变量为主成分;根据主成分分析,将乳腺癌伴抑郁症患者分为4个证型: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心脾两虚,每一型均包含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结论]乳腺癌伴抑郁症患者辨证分型标准模型的初步建立,为进一步研究乳腺癌伴抑郁症的辨证分型规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因子分析探索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采集193例PPPD病例症状、舌象、脉象,将每一症状、舌象、脉象作为一个统计变量,“有”则赋值为“1”、“无”则赋值为“0”,计算四诊信息的频数和频率,运用因子分析对高频症状、舌象及脉象进行非线性降维并提取公因子,得出病性、病位证素及中医证型并加以总结分析。结果 频率排名前3位症状的依次为头晕(90.67%)、心烦(54.40%)、倦怠乏力(51.30%),舌象中舌质频率最高者为舌质暗红(22.28%),舌苔频率最高者为白苔(31.09%),脉象频率最高者为滑脉(41.97%)。利用因子分析共提取13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4.798%。整合相同的证素,共得到5个病性证素,依次是气滞(71.50%)、阴虚(24.35%)、血虚(22.28%)、气虚(17.10%)、痰湿(15.03%);5个病位证素,依次是肝(93.26%)、肾(24.35%)、脾(16.58%)、心(0.52%);6个中医证型,依次是肝郁气滞证(56.48%)、肝肾阴虚证(21.76%)、肝郁脾虚证(15.03%)、肾阴虚证(2.59%)、脾肾阴虚证(1.55%)、气血两虚证(0.52%)。结论 PPPD的病性证素以气滞为主,病位证素以肝为主,中医证型以肝郁气滞证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艾滋病贫血患者的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以期对其中医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267例艾滋病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 40个症状、舌象和脉象等) ,建立数据库矩阵,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归纳患者各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结果 共提取得到15个公因子,归纳出6个证候要素,其方差累积贡献率为69.664%,其病性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热;病位有:脾、肾、胃、心、肝、肺。结论 艾滋病贫血的基本病性为本虚证,以气虚为主; 主要涉及的病位为脾、肾。提示其治疗宜健脾益肾, 气血双补。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中医证型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肠癌中医证型构成分布主次,为临床治疗提供辨治方向。方法检索近10年网络数据库中西医学期刊,从383篇论文中收集中医治疗大肠癌确诊病例4 543例,对32种证型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比较中医证型的构成比及其差异。结果大肠癌常见中医证型依次是脾气虚弱型、湿热内蕴型、气血两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和脾肾阳虚型。结论大肠癌发生、发展的中医主要病理机制与脾气虚弱、湿热内蕴、气血两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和脾肾阳虚等相关,其证型结构的排列主次可为制定大肠癌中医治疗方案的框架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王瑞平教授对于乳腺癌有着系统独到的见解,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乳腺癌的治疗不离肝脾肾,针对目前治疗现状,将乳腺癌分为肝郁气滞、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余毒未清四型,吾师治疗乳腺癌灵活用药,随症加减,颇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冲任失调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法:回顾分析门诊乳腺癌根治手术后,有月经失调的患者的辨证治疗及其疗效评价。结果:2007年2月—2013年6月共有173例就诊,其中月经失调者91例,分别辨证为肝郁化热、肝郁气滞、肝郁脾虚、气阴两虚、肝阴不足或阴津亏虚等证型进行中药汤剂治疗;症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9%(治愈5.49%,显效27.47%,有效54.95%);与冲任失调相关症状的治疗效果均为有效以上。结论:乳腺癌根治手术后月经失调患者可辨证施治,而忽略冲任失调的分型。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致盲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病程进展,患者眼底病变由轻度非增殖性病变到中度非增殖性病变再到重度非增殖性病变,最后到增殖性病变,其中医病机也相应存在着虚-瘀-痰的演变过程。本病病变以脾、肾、肝为主,其中脾虚为本病发病之本,脾虚日久及肾,导致脾肾两虚,肝肾同源,肾虚致肝阴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导致视物模糊等一系列症状。致病因素以瘀血、痰浊为主,脏气虚推动无力则血瘀,血瘀气滞,气滞水停日久化为痰浊,后期则痰瘀互结。本病防治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分别以补虚、化瘀、消痰为治则,辨证用药,临床效果良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眼部症状以及全身症状。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瞻性研究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证候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方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73例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证候特点及辨证分型资料,与34例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相比较,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组患者的证候特点与肝硬化组患者的证候特点较为相似,提示二者有相似的病理基础。根据临床诊断发现: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组以肝郁脾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为主;肝硬化组以肝郁脾虚证及肝脾血瘀证为主;而糖尿病组则以阴虚证为主,其中包括肾阴亏虚及气阴两虚证。结论: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以肝郁脾虚、瘀阻肝络为主证,2型糖尿病以阴虚为主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临床调研的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病房及血透室的慢性肾衰竭患者1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运用医学统计学的方法,研究慢性肾衰竭的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在1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正虚证型以脾肾阳虚证患者最多(38.0%),其次为脾肾气虚证(26.0%),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患者接近(15.0%),肝肾阴虚证最少(7.0%)。邪实证型以湿热证患者出现频率最多(51.0%),湿浊证及血瘀证次之,分别占43.0%和49.0%,水气证和风动证较少(35%)。在中医各虚证证候与肾功能衰竭各期的关系统计中,脾肾气虚证主要见于肾功能代偿期、失代偿期及衰竭期,在尿毒症期降低(P0.05);脾肾阳虚证中尿毒症期为最多,代偿期、失代偿期和衰竭期均较少(P0.05);气阴两虚证主要见于失代偿期、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代偿期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散在见于肾功能衰竭各期中,无明显差异;阴阳两虚证主要见于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尿毒症所占比例较大(P0.05)。在中医正虚与邪实兼夹的分布中,纯虚证未兼挟邪实者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多;湿浊证在脾肾亏虚证中出现最多,湿热证在气阴两虚证中出现最多,水气证在脾肾阳虚证出现最多,在肝肾阴虚证出现最少,血瘀证主要在脾肾阳虚和脾肾气虚证出现最多,风动证在各虚证中较少见,缺乏统计学意义。慢性肾衰竭不同证型之间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将为今后的临床中医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