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中医药行业专项"50项中医特色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化的示范研究"的部分方案优化和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发现,在医学科学研究伦理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诊疗技术工作者的伦理学知识培训,建立完善并充分发挥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指导监督功能,充分保障受试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充分借鉴了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知识,具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并存的显著特点。显性知识易于掌握和学习,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中医隐性知识的传承是继承与创新中医药理论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中医急症角度分析中医药隐性知识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切实提高中医药隐性知识传承的实效性,推动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除了含有大量的显性知识之外,又含有丰富的隐性知识,中医隐性知识更是中医传承的重要内容。如今中医传承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名老中医经验无法得到根本性继承,诸多具有特色的中医诊疗手段也面临逐渐失传的困境。基于现有的关于中医传承的研究基础,从提高中医师传承隐性知识的意愿、提高中医师传承隐性知识的能力、营造有利于中医隐性知识传承的组织情境、完善有利于中医隐性知识传承的社会环境这四个方面提出了有效提高中医隐性知识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对于加强中医人才培养、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隐性知识的概念,指出中医学知识体系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深入挖掘名老中医背后的"隐性知识",促进隐性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将有助于拓宽传承研究的思路,提高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医学伦理学研究的相关问题通常会涉及生物伦理学的4个基本原则,包括研究的价值和完整性、尊重人、风险-受益比的衡量以及公正选择受试者。该原则是以评价涉及人的研究中相关伦理学问题为出发点,也适用于包括针灸和中药在内的传统医学和替代医学研究。WHO对补充和替代医学(CAM)临床研究指南中指出"应考虑到因社会、文化和历史问题所致的不同价值体系里所涉及到人类的权利",而且"对CAM临床研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应在进一步研究中应予以妥善处理"。本文围绕上述医学伦理学的4个基本原则进行展开论述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特点,探讨具有西方文化的医学伦理学中关于知情同意、风险受益等问题的认识与设定,在引入对于中医药临床研究的伦理审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医药临床试验的伦理学认识和伦理审查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邱实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079+1089
<正>杨志旭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及教学工作20余年,致力于急危重症患者治疗的同时,潜心研究中医诊疗,其观点源于中医经典著作,集诸家经验,经继承创新,形成了自己的临床风格。笔者跟随杨志旭教授学习3年,对其中医诊疗思路有些许体会。1理论认识《内经》是集医学、哲学、伦理学等于一体的,我国古代较早  相似文献   

7.
中医五行理论的形成蕴含着许多伦理学要素,在伦理学视域下研究五行学说的目的是通过伦理关系探寻诠释中医五行学说中的生克关系。由于伦理关系是日常生活非常容易验证的,所以找到五行学说的伦理始源域,对于中医五行理论的认识也就多了一个维度,或者说引入伦理学,可以更新五行学说在中医领域的可感知性。这样的诠释,无疑有利于唤起的是存在于五行世界中的整个中华民族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隐性证候是目前中医临床工作难点,患者没有症状,或者只是单一症状,若按中医传统的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方法,往往"无证可辨",论治十分困难。笔者提出运用"五运六气"学说对隐性证候诊治,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只分析患者发病时的"五运六气"特征,指导辨证;另一种是根据患者出生时的运气特征和发病时的运气特点相结合的临床运用方法。通过两则案例介绍了这两种方法具体如何操作,并以实际临床疗效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以方测证"认识方法,是从方药性味、功效出发,针对症状,观察临床应用该方药后药效反应,推知病变本质,以更准确地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以方测证"认识方法可帮助解读中医经典,全面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继而指导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中医研究方法,在中风病等诸多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其运用过程中,仍因中医方药多效性,人体复杂性、整体性,个体医家经验局限性等因素而存在着偏差分歧。应用大数据模式,完善对照组,借助其他学科优势等手段,可进一步完善此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云涛  邓庆平  罗翌 《中医杂志》2012,53(5):390-392
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相关证候研究多是专家经验和个人经验的总结,对急危重症中医证候规律及中医病机的认识尚不清晰,临床研究亦多是经验治疗的病例报告或简单的临床病例观察,疗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认为今后的研究应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发病急、病情重),考虑伦理学影响,找准切入点,明确研究目标,开展急危重症证候、证候变化规律及病机的探讨和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北京地区4所三甲医院为例,调查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现状。方法:采用电子版本自填式问卷,从"对中医临床思维培养重要性的认知""目前规培中中医临床思维培养存在问题""影响规培中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原因""规培中如何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4个方面对在北京地区4所三甲医院参与规培的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共103名参与者接受了本调查,88份问卷纳入统计分析。超过80.00%的受访者认同"中医临床思维是保持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优势的基础,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核心内容,中医临床思维培养应作为规培的重要目标之一"。超过60.00%的受访者认为规培中中医临床思维培养"西化""弱化"和"僵化"问题突出,其原因包括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当前中医规培管理评价机制尚未能充分突出中医临床思维。超过50.00%的受访者认为将传统师承模式引入规培,能有效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其外,门诊抄方、参与教学查房、总结带教老师临床经验,也是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结论:中医临床思维作为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核心内容,如何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已成为规培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规培中中医临床思维培养"西化""弱化"和"僵化"问题突出的现状,在规培中强调跟诊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意义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858-1860
中医古代文献包含了丰富的体质学思想,本文介绍了历代中医对荨麻疹体质方面的认识,以及现代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中包含的一些体质理论,结合近年来中医在荨麻疹体质方面的研究进展和调体方药的出现,提出"辨体-辨证"治疗将在提高荨麻疹临床疗效、减少复发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浅议中医临床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内科是一门临床课,在中医本科生进入临床实习中,总是会困惑如何将课堂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l临床实践中,如何在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提高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如何努力成为合格的临床中医师。笔者从事中医内科课堂教学和临床带教多年,体会颇深。  相似文献   

14.
作为复杂科学的重要理论依据,复杂自适应系统为研究中医药隐性知识的表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进行分析,中医药隐性知识的表达路径主要有3条,分别为中医药经典文献的诠释学表达路径、师承学习中的互动性表达路径、临床实践中个性化诊疗知识"涌现"路径,这可为中医药理论研究与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共享化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吕天贵 《中医杂志》2011,52(5):382-385
从肿瘤的隐性感染问题入手,探讨隐性感染与肿瘤的发生、预后的关系以及中医论治肿瘤隐性感染的思路。强调"隐毒"是其病因;正虚邪伏为其病机;扶正祛邪为其治疗原则。提出用扶助正气,托透邪毒;依瘤寻邪,据邪定治;未病先防、稳固根基的方法来防治肿瘤的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6.
象思维是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处理问题的独特角度和方法,取类比象的方法在研究某些问题上更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虽然近年来中医学发展迅速,但是对于象的认视正逐渐淡化,取类比象的中医思维方式也正趋于淡化。《伤寒论》厥阴病篇中关于"蛔"的论述是历代伤寒学家争议的焦点之一,通过多年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笔者对"蛔"的本质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本文从象思维的内涵以及中医与象思维的关系展开,以此角度来诠释"蛔"的内涵,阐释其临床应用,并借以说明象思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中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发现学生中医理念不够突出,中医思维片面肤浅,临床辨证困难,隐性知识难以传承。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能够独立从事中医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甘肃中医药大学基于思、教、研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深化中医理念,以运用与创新更高阶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性,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隐性能力,构建更有效的中医学专业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名医学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是一项关系到中医药命运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在中医传承工作中,提高名医思维中隐性知识的传承效率是培养中医大家的关键问题,而夯实临床医师中医理论领悟与应用水平是实现中医从业者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问题。其中,名医医案不仅是名医临床诊疗理法方药综  相似文献   

19.
李佃贵教授提出的"浊毒理论"是对中医病因的继承丰富与发展,通过阐述传统医学关于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及"浊毒理论"的发展概况,及其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应用,以"浊毒理论"指导慢性肾衰病的中医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中医隐性知识特征源于传统文化的多中心分布式存在。本文基于分布式认知与学习的视角,解释中医隐性知识的分布式学习特征,进一步深入分析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转移的制约因素,即思想的无限与表达工具有限的矛盾;知识转移主体的文化信念和表达能力强弱;知识接受者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差异;临床实践者的诊疗经验与创新能力大小,从而探讨在信息化时代如何运用现代大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化知识库技术以及云知识系统,创新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路径和方法,旨在有效发现中医隐性知识的文化根源并精准促进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促进全社会传承传播与共享传统中医药健康知识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