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运动疗法对围绝经期妇女血清性激素的变化及自由基、血脂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围绝经期妇女1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79例,对照组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运动疗法,对比分析2组对象血清性激素的变化及自由基、血脂水平状况。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血清性激素水平与自由基、血脂水平状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围绝经期妇女在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给予运动疗法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血清性激素水平与自由基、血脂水平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激素疗法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中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最低有效剂量,以提高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出现绝经相关症状、泌尿生殖道萎缩和骨质疏松相关问题而2005年1月~2009年5月来青海省妇幼保健院妇保科门诊就诊的196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给予个体化激素疗法治疗方案、定期监测、重新评估、重新调整激素疗法治疗方案的临床资料。结果:对196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给予个体化的激素疗法治疗方案及最低有效剂量后,明显缓解了绝经相关症状、泌尿生殖道萎缩和骨质疏松的相关症状,故激素疗法可改善和纠正因性激素缺乏而出现的相关健康问题。结论:个体化激素疗法治疗方案是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缓解绝经相关症状、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于春梅  高洋  毕荣 《现代保健》2010,(17):70-71
目的 探讨激素疗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收治的51例有明显症状的围绝经期妇女给予口服激素治疗6个月,比较用药前后的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临床表现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激素疗法治疗围绝经期能有效缓解和消除围绝经期妇女综合征症状,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正常围绝经期妇女尿脱氧吡啶啉(Deoxypyridinoline,DPD)和尿肌酐(Creatinine,Cr)比值(DPD/Cr)与骨代谢的关系。方法:测定37例正常围绝经期妇女尿DPD和尿Cr,按病史是否超过1年分为I、Ⅱ组,按有无骨痛分为A、B型,尿DPD由化学发光法测定。结果:DPD/CrI组高于Ⅱ组,A型高于B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其中Ⅱ组中A型明显高于B型,B型中I组又明显高于Ⅱ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均<0.001)。两因素两水平分析提示,骨痛对DPD/Cr是主要的(P=0.000)。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病史超过1年或有骨痛表现者,骨代谢增强,表明存在早期骨质疏松;骨痛对骨质疏松的意义更为明显。尿DPD/Cr能敏感、特异地反映体内骨代谢状况,是围绝经期妇女较有价值的骨代谢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雌激素联合钙片补充疗法对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自2014年2月-2015年10月连续性收集围绝经期妇女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碳酸钙D3咀嚼片1片/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雌激素片2 mg/d治疗,比较两组1年后骨密度和骨代谢水平的差异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础骨密度及骨代谢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1年后,观察组腰椎平均骨密度明显增加(t=3. 428,P=0. 001),且显著性高于对照组(t=2. 117,P=0. 036)。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骨代谢指标骨钙素(OC)显著性下降(t=2. 686,P=0. 008);总Ⅰ型胶原氨基酸前肽(PINP)显著性上升(t=4. 394,P=0. 000); 25-羟基维生素D [25 (OH) D]水平亦显著性增高(t=2. 221,P=0. 028);但两组治疗后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小剂量雌激素联合钙片可有效降低围绝经期妇女骨丢失,且不增加患者风险。  相似文献   

6.
刘明明  董瑜  宋昌梅 《中国校医》2014,28(4):291-292
目的探讨心理疏导与性激素疗法对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门诊咨询治疗的258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心理疏导及性激素治疗。结果患者经过心理疏导及性激素治疗之后,在全身症状方面有明显改善。结论心理疏导及性激素治疗能有效缓解围绝经期综合症的症状,使之平稳过渡,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依普拉封对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及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对照法将60例绝经期妇女分为治疗组(Ⅰ组、Ⅱ组)和对照组。治疗Ⅱ组20例口服复方氨基酸螯合钙、维生素AD滴剂及依普拉封,治疗Ⅰ组20例口服复方氨基酸螯合钙和维生素AD滴剂,对照组20例服安慰剂与复方氨基酸螯合钙,3组分别于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评估围绝经期症状,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治疗Ⅱ组潮热和骨痛症状明显缓解,骨密度增加,血清钙上升,ALP、PTH、TRAP下降,显著优于治疗Ⅰ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依普拉封有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作用,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和骨质疏松,可以作为激素替代疗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抑郁症是一种首次发生于围绝经期的情感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围绝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病率高,大大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迄今绝经与抑郁的关系尚不确定。目前认为,围绝经期抑郁障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治疗主要是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抗抑郁药物治疗及二者联合治疗,此外,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的心理治疗及社会支持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运动对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骨密度及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调查,当前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种急、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心肺功能下降等,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工作能力.健身运动是一种改善情绪、延缓衰老、调节生理功能、减轻围绝经期综合症不适症状且无毒副作用的积极措施.不少体育工作者从运动的角度研究了体育锻炼对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骨量、血脂、血压等方面的影响.本文就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以期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分为高压氧组和药物组.高压氧组采用大型空气加压舱治疗,药物组采用雌激素补充疗法.根据目前国际上采用不同改良的Kuppermann绝经期症状评分法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并分别观察症状.结果 高压氧组Kuppermann评分低于药物组.结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雌激素补充疗法,是可以积极推广的.  相似文献   

11.
中山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中山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中山市妇女对围绝经期保健的态度及行为,以便更好地改善围绝经期保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方法:应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中山市1 678名40~65岁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为68.5%,发生率最高的前3个症状依次为失眠、肌肉骨关节痛、头晕。②围绝经期综合征受年龄等12个因素的影响。结论:①中山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与全国平均水平(2/3)相近。②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失眠等躯体症状为主,烦躁、忧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也占一定比例;提高这一人群的生命质量,药物治疗需配合心理支持治疗。③围绝经期综合征受年龄、自我保健意识、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要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需加强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妇女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及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生活和工作的因素。方法对上海市徐汇地区不同职业的310例40~65岁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妇女从事职业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有明显关系。另外孕产次、孕产年龄、月经情况、婚姻状况、药物避孕等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相关。大部分妇女对围绝经期的保健意识暨知识缺乏。围绝经期妇女的“激素替代治疗”使用率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结论健康教育、心理卫生服务、专科咨询以及雌激素替代治疗等干预措施,可作为探索最佳干预模式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年龄、月经情况、身高、体重与骨密度(BMD)的关系,筛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方法:随机选取148例2004年9~11月青岛市部分金融系统女职员健康查体中的围绝经期(40~60岁)妇女,加查双能X线BMD(已筛除影响骨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及药物因素,如性激素补充),将BMD测定结果与其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48例围绝经期妇女平均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26.35%。50~60岁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48.44%,明显高于40~50岁妇女(9.52%);绝经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61.70%,明显高于未绝经者(9.90%);体重低于60kg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36.92%,高于体重在60kg以上者(18.07%);身高在160cm以下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44.12%,高于身高在160cm以上者(21.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绝经与否、身高、体重与左髋部BMDt值无相关性。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与绝经、年龄及其身高体重有关,绝经、年龄50岁以上、体重60kg以下、身高160cm以下的妇女是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80例45-55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给以雌激素连续序贯疗法,并加以心理咨询辅导,探讨激素替代疗法和心理咨询治疗嗣绝经期综合征的效果,及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心理、生理影响,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杨丽蓉  马正东  吴波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509-1511
目的:调查江门市围绝经期妇女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医学干预和保健措施。方法:采用统一调查问卷和亚健康积分量化表筛选的方法对江门市500例40~60岁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围绝经期妇女亚健康状态发生率为76.4%,其发生和年龄、工作状况、收入、文化程度、运动、生活作息方式和自我保健意识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结论:江门市妇女围绝经期亚健康状态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和卫生部门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其保健意识和保健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康复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寻找提高围绝经妇女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方法:用Kupperma评分法量表和SF-36生命质量量表对唐山市文化路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筛查,选取Kupperman评分≥16分的患者113例;按数字排序随机分对照组58例,运动疗法组55例,训练5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用Kupperma量表评价症状,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结果:5个月后,训练组组间比较在潮热出汗、失眠、焦躁、忧虑、头晕、疲倦乏力、肌肉关节痛、胸闷心悸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在潮热出汗、失眠、焦躁、忧虑、肌肉关节痛、胸闷心悸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生命质量量表在躯体功能(PF)、躯体角色(RP)、生命力(VT)、总健康(GH)得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运动疗法气功操可以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躯体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体育运动对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焦虑情绪及改良Kupperman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对156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分析其抑郁焦虑水平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结果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围绝经期妇女的SDS、SAS和Kupperman评分明显小于不常运动的妇女(P0.05)。结论体育运动能明显缓解围绝经期妇女的抑郁焦虑情绪和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身心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妇女健康问卷表,对161例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组)和163例绝经后妇女(绝经后组)从身体状况、自我意识、血管运动、焦虑、性生活、睡眠共6个因素、35个项目,进行量化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围绝经期妇女症状出现率为100.0%,绝经后为96.20%,围绝经期性生活问题出现率显著高于绝经后期(P<0.05),绝经后血管运动评分显著高于围绝经期组(P<0.05),各项评分在工人与干部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围绝经期组小学-文盲文化层次焦虑评分显著高于中学、大专-大学层次(P<0.05)。结论: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普遍存在生理和心理不适,在围绝经期以性生活障碍较为常见,绝经后以血管运动失调为主,低文化层次妇女对围绝经症状出现较强的焦虑情绪,但不同职业对围绝经期症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深港两地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深圳市罗湖区、香港各随机整群抽取一个社区,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40~60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在418例被调查者中,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者225例,发生率为53.83%,其中以骨关节痛、失眠、烦躁易怒、潮热出汗、容易疲劳或乏力、性欲下降等症状表现较为突出;血管舒缩症状、骨质疏松症状深圳妇女高于香港妇女(P<0.01),而精神神经症状香港妇女高于深圳妇女(P<0.01);随着绝经的来临和年龄增长,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P<0.01)。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应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张杰  邬小微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3):112-113
目的探讨老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脊椎压缩骨折的综合防治方法.方法利用不同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对113例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患者进行了保守治疗,并辅以补充维生素、钙剂和物理疗法.结果雌激素、降钙素和二膦酸盐药物均有良好的缓解骨质疏松压缩骨折造成的骨痛症状,骨密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抗骨质疏松药物可明显缓解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造成的骨痛症状,但不同的药物对症状的缓解速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