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成年近视患者在短期夜戴角膜塑形镜后泪膜的变化。  方法  选取18~38周岁的成年近视患者50例,双眼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6~10 h。分别于戴镜前和戴镜1 d、7 d、14 d、30 d和90 d测量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tear break-up time, NITBUT)、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fluorescent tear break-up time, FTBUT)、下泪河高度(lower tear meniscus height, LTMH)、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级和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 OSDI)问卷得分。  结果  44例受试者完成90 d的随访研究。受试者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 TBUT)均有所下降,在戴镜14 d后开始趋于平稳;LTMH持续减少,戴镜90 d后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角膜上皮点染评级较戴镜前升高(P<0.05);OSDI得分在戴镜后各时间点与戴镜前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成年近视患者短期夜戴角膜塑形镜后泪膜稳定性和泪液分泌量下降,角膜上皮容易出现点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患者角膜形态及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真性近视患者,年龄8~12岁,近视度数一0.75—3.50DS(散光转化成等球计算),在戴镜前、戴镜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角膜曲率、厚度及内皮计数,只取右眼数据用重复性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角膜曲率和角膜巾央区厚度在3个月内变平明显,3个月后趋于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镜检查中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有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在戴镜3个月内对角膜曲率及厚度改变较大,后期趋于稳定。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者角膜内皮计数在正常范同,说明对角膜代鲥影响小。角膜塑形镜用于控制近视发展从长期来看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方法:选择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60名(12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治疗2年后眼表并发症、中央角膜厚度(CCT)和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指标的改变。结果:戴镜前后CCT参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8);戴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指标参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点染在戴镜后1 d、1周、1个月、1年、2年的发生率分别为29.17%(35/120)、15.83%(19/120)、5%(6/120)、0.83%(1/120)、2.5%(3/120);角膜压痕3例,占2.5%(3/120),结膜反应性充血4例,占3.33%(4/120),无结膜滤泡、乳头,角膜水肿,角膜新生血管和上皮微囊,未发生严重角膜感染及护理液过敏反应。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无严重角膜、结膜并发症,对CCT和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甚微,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和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58例(共109只眼)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34例)的临床资料。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2.58±1.12)D,屈光度为-0.25~-5.25D。采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进行近视矫正,每晚配戴7h,戴镜后1d,1、2周,1、3、6个月,使用A超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析仪收集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数、平均细胞面积、细胞密度、细胞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率等数据;用角膜荧光素染色法对角结膜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以后每隔6个月随访,复查上述指标。比较戴镜前及戴镜后6、12、24个月各参数变化。结果 中低度近视青少年患者戴镜前和戴镜后6、12、24个月的平均CCT值分别为(560.97±32.57)、(559.68±31.18)、(557±32.27)、(557.24±3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93,P=0.758)。戴镜前后,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数、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细胞变异系数和角膜内皮细胞六边形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643、0.808、1.436、0.017、0.029,P值均>0.05)。角结膜并发症发生率为20.18%,不伴有严重并发症。结论 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患者长期科学配戴高透氧性角膜塑形镜对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长时间配戴角膜塑形镜≥3年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停戴角膜塑形镜≥2个月后角膜形态(包括角膜中央3 mm和角膜中央8 mm范围角膜曲率和屈光力以及主观验光散光)与初始(基线)检查时角膜形态(包括角膜中央3 mm和角膜中央8 mm范围角曲率和角膜屈光力以及主观验光散光)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来天津市眼科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3年且配戴3年以上后有停戴≥2个月的患者31例(62眼),收集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主觉屈光度(包括主觉验光散光即总散光)及角膜中央3 mm、中央8 mm曲率及角膜屈光力并进行分析。31例患者平均年龄(11.42±0.95)岁,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平均为(56.45±14.70)个月,停戴时间平均为(3.68±2.26)个月。采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相对检验进行戴镜前后角膜形态的比较。结果 长时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停戴后,左右眼主觉散光、3 mm光学区角膜散光及8 mm光学区角膜散光均比配戴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停戴2个月及以上后,角膜平坦曲率和屈光度未能恢复至初始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半的患者角膜组织变化。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宁波市眼科医院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102例(186眼),观察配戴前及配戴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后,患者角膜上皮及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分支数量、弯曲度、内皮等方面的数据变化。结果 随着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的增加,角膜上皮层厚度有所变薄,但角膜上皮细胞并无明显改变。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患者角膜上皮细胞、角膜中周边及中央角膜神经纤维主干密度、角膜神经纤维分支密度、角膜神经纤维密度、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神经纤维弯曲度随着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配戴前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有着较好的安全性,可应用于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7例(74眼)适合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被纳入为期6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对纳入研究者戴镜后1天、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进行观察评估.结果 36例(72眼)患者完成了本次研究.戴镜后1周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戴镜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1.04±0.12.戴镜前患者屈光度的均值为(-3.16±0.75) D,戴镜后不同时间随访屈光度明显降低(P〈0.01),戴镜后1周,屈光度降低最为明显,为(+0.12±0.47)D.末次随访共有24眼(33.3%)角膜上皮有轻至中度着染,随访期间未发生不可逆转的并发症.结论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轻度至中度青少年近视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在角膜塑形镜配戴初期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舒)眼用凝胶的疗效。方法:78例(156眼)近视患者,初次验配角膜塑形镜,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78眼)。对照组使用博视顿舒润液常规戴镜,治疗组使用贝复舒眼用凝胶滴眼后按对照组方法常规戴镜。戴镜前和戴镜后1d、7d、1个月、3个月观察泪膜破裂时间(TBUT)及角膜上皮损伤情况。结果:戴镜后治疗组各时间点 TBUT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内戴镜后 TBUT 均明显低于该组戴镜前,两两比较认为治疗组戴镜7d 后 TBUT 趋于稳定,对照组戴镜1d 后 TBUT 趋于稳定。治疗组各时间点角膜上皮损伤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贝复舒眼用凝胶在角膜塑形镜配戴早期可对角膜上皮和泪膜起到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观察近视儿童配戴离焦软性接触镜与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就诊的儿童近视患者临床资料,共75例儿童纳入分析。离焦软镜组:日戴周边离焦软性接触镜的近视儿童30例(60眼),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9.9±1.00)岁,等效球镜度数(?2.78±0.70)D。角膜塑形镜组: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45例(90眼),女性30例,男性15例,年龄(9.67±1.11)岁,等效球镜度数(?2.67±0.71)D。两组患儿均已配戴12个月及以上框架眼镜后验配接触镜。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两组近视儿童眼轴变化情况及角膜结膜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近视儿童戴框架眼镜期间眼轴增加较快,OrthoK组配前的框架期眼轴增量(0.34±0.09) mm,DISC组配前的框架期眼轴增量(0.37±0.07) mm;换为接触镜后戴接触镜12个月后,OrthoK 组眼轴增量(0.18±0.04) mm;DISC组眼轴增量(0.19±0.05) mm,两组儿童更换近视防控方案后眼轴增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不同接触镜的眼轴长度增量接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两种接触镜12个月期间,慢性滤泡性结膜炎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11.20%,离焦软镜组为20.00%,其中离焦软镜组比例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染色1级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66.70%,离焦软镜组为56.70%;角膜染色2级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17.80%,离焦软镜组为16.70%,其中两种程度的角膜染色角膜塑形镜组比例均略高于离焦软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镜乳头性结膜炎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2.20%,离焦软镜组为10.00%,离焦软镜发生率略高于角膜塑形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离焦软镜与角膜塑形镜均可有效控制近视儿童眼轴长度的进展,其控制效果均优于框架眼镜,两种接触镜对眼轴控制效果接近。两种接触镜的角结膜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和眼轴长度影响。方法随访满1年且资料完整的患者56例(112眼),年龄9~15岁,男性22例,女性34例,近视度数均〈-6.00D。患者夜戴Boston XO角膜塑形镜,采用博士伦公司的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采用蔡司公司的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结果与戴镜前相比,戴镜3~12个月后,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曲率均明显变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厚度有所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92);戴镜12个月后,眼轴长度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9 7)。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效果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睡前音乐疗法对乳腺癌患者放疗期间睡眠质量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方法   将昆明市某三甲医院放射治疗科的80名乳腺癌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分为干预组(n = 40)和对照组(n = 40)。两组患者均给予放射治疗科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除接受放射治疗科常规护理外,放疗期间及放疗后3个月内均接受睡前音乐疗法。在干预前,放疗结束时和放疗后3个月采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两组患者的疲乏和睡眠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   放疗结束时、放疗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Piper疲乏量表在行为/严重性、情感方面、感觉、认知/情绪各维度评分以及总分均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除催眠药物使用情况外,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各成分评分和PSQI总分均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睡前听音乐疗法对改善乳腺癌放疗患者睡眠质量和疲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hs-CRP/Alb)与心力衰竭老年患者长期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   以65~70岁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25例,按照预后情况分为良好预后组(n = 75)以及不良预后组(n = 50),对比两组hs-CRP/Alb比值、NYHA心功能分级、脑钠肽、血钠、总胆固醇、血红蛋白等一般资料,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CRP/Alb比值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的能力以及影响该比值的相关因素。   结果   良好预后组hs-CRP/Alb比值显著低于不良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良预后组hs-CRP/Alb比值 > 0.38,是发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年龄、高水平脑纳肽、高NYHA心功能分级、低血钠、低总胆固醇以及低水平血红蛋白是是hs-CRP/Alb比值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是反应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情况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意义。   方法   采用T-SPOT.TB试剂盒,检测其抗原ESAT-6和CFP-10的应答,对比79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月末及治疗结束时ESAT-6和CFP-10应答结果的变化。   结果   79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ESAT-6和CFP-10应答的斑点数在治疗2月末和治疗结束时较治疗初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初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SAT-6和CFP-10在治疗2月末和治疗结束时阴性率较治疗初有上升,与治疗初的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全部患者T-SPOT.TB转阴率为3.8%。治疗2月末与治疗结束时ESAT-6应答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635,P = 0.031 < 0.05);治疗2月末与治疗结束时CFP-10应答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1.272,P = 0.259 > 0.05)。   结论   T-SPOT.TB治疗前后ESAT-6、CFP-10应答变化有明显差异,对肺结核治疗效果评价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利用其转阴率作为肺结核治疗停药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高危HPV感染的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前病变组织、宫颈癌组织HPV16E6和IDO的表达,分析二者在宫颈病变组织恶化过程中的关系,探讨其作为宫颈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   方法   把经第二代杂交捕获(HC-2)法行HPV DNA检测为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病变者120例为实验对象,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前病变组织、宫颈癌组织各40例。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织中HPV16E6和IDO的表达情况。   结果   4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HPV16E6和IDO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40例宫颈癌前病变组织中HPV16E6和IDO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22.5%。40例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和IDO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0%。在宫颈病变组织恶化过程中HPV16E6和IDO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s = 0.710,P = 0.000)。   结论   HPV16E6和IDO的表达随宫颈病变的进展而呈现出阳性程度逐渐递增趋势,HPV16E6和IDO可考虑成为预测宫颈病变组织恶化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方法   选取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诊治的150例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50例,慢性丙型肝炎组50例,原发性肝癌组50例,同期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日本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PIVKA-Ⅱ浓度,德国罗氏Cobas 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浓度。   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血清PIVKA-Ⅱ和AFP浓度均明显高于慢性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 < 0.05)。PIVKA-Ⅱ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为94.0%,特异性为95.3%;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为76.0%,特异性为9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PIVKA-Ⅱ和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3和0.848。   结论   血清PIVKA-Ⅱ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优于AFP,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良好、可靠、稳定的放射性心脏损伤(radiation-induced heart disease,RIHD)模型,初步确定miRNA-21在血浆中表达趋势。   方法   成年雄性健康新西兰兔2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和照射组24只,采用3%戊巴比妥钠(用量为0.8~1.0 ml/kg)耳缘静脉麻醉,通过CT定位扫描勾画左心室前壁作为照射靶区。采用直线加速器(Elekta precise),6 MV高能X线,5 Gy/F、2 F/W的照射方式,每隔3 d照射直到照射总剂量为30 Gy。对照组兔麻醉后给予佯装照射。于照射后第6、24、72 h及第1、2、4、8、24周,通过耳缘静脉采集血浆通过RT-PCR检测miRNA-21表达,取心脏组织通过HE染色检测心脏损伤情况。   结果   照射后心肌纤维之间炎性细胞浸润,以单核细胞为主,心肌细胞水肿明显、排列紊乱,心肌细胞核轻度固缩、染色加深,出现少量异型细胞核,符合心脏损伤模型病变。RT-PCR检测miR-21在各个时间点和Control组比较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6 h、24 h、72 h、1周、2周、4周时间点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miR-21表达不断递增,在4周达到最高表达;8周、24周时间点显示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miR-21表达下降( P < 0.05)。   结论   多次分剂量、大分割照射可以构建良好、可靠、稳定的RIHD阶梯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RIHD的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血浆中miR-21表达检测可以初步预测RIHD纤维化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并分析二尖瓣手术同期行房颤外科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中长期疗效。   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12月,共选取280例合并房颤的器质性二尖瓣疾病患者入组研究,其中130例患者接受单纯的二尖瓣手术(未消融组),150例患者接受二尖瓣手术同期进行房颤外科射频消融手术(消融组)。150例消融组患者中有80例行双心房消融,70例行左心房消融。所有患者全麻后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建立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后,消融组患者参照Maze Ⅲ路线采用Atricure双极消融钳完成消融,同时切除左心耳,电灼Marshall韧带和Waterston沟。消融完成后,再进行二尖瓣手术。所有患者术后第一天予以口服胺碘酮200 mg,先3次/d×7 d,再2次/d×7 d,然后口服胺碘酮200 mg/d维持至术后3个月(消融组)或12个月(未消融组)。所有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年、3年、5年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胸前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等,研究主要终点为术后出现晚期房颤事件的时间点;次要终点为:主要心脑血管事件、死亡、心衰再次入院。   结果   入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有30例患者在术后5年内失访(失访率10.7%),其中消融组有11例患者失访,未消融组有19例患者失访。消融组和未消融组在术后6个月、12个月、2年、3年、5年的无房颤发生比例分别为83.3%和27.7%、72.7%和20.8%、66.0%和15.4%、61.3%和13.1%、43.3%和10.8%,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双房消融组和左心房消融组在术后6个月、12个月、2年、3年、5年的无房颤发生比例分别为87.3%和87.5%、92.4%和82.8%、90.5%和85.7%、94.8%和88.1%、75.5%和69.4%,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的累积房颤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无术后30 d死亡病例,术后1年内两组病例在脑血管意外、心衰再次入院、肺部感染、纵膈感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融组在因III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安装较未消融组增多(P<0.05)。消融组术后迟发型心包积液需要再引流的情况高于未消融组(P<0.05)。   结论   心脏瓣膜手术同期使用双极射频消融装置行改良Maze手术治疗房颤的窦性心律转复维持率显著高于未消融组,手术安全性好,中长期疗效明显优于未消融组。左心房和双心房消融都是安全、有效的房颤外科治疗方法。相对于左心房消融组,双心房消融组在恢复和保持窦性心律上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