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伴脑白质疏松症(LA)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 - PLA2)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78例脑梗死患者,依其影像学表现将其分为脑梗死合并LA组(83例)和脑梗死不合并LA组(95例),对比分析两组的Lp-PLA2含量以及临床、辅助检查指标.结果 (1)脑梗死患者共178例,LA的发病率46.6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LA例组和无LA组年龄、Lp-PLA2、高血压病史及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筛选出3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Lp-PLA2、年龄和腔隙性脑梗死.(3)性别、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及脑血管狭窄发生率在LA组和无L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高脂血症患者的LDL、甘油三脂、胆固醇水平及两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血管狭窄分为单纯前循环病变、单纯后循环病变及前后循环均有病变后,两组间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龄、Lp-PLA2、腔隙性脑梗死是LA独立的危险因素.颅内外大血管狭窄与LA无确切的相关性.高血压是LA重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是LA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伴房颤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患者的预后,为其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20例我院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有房颤分为房颤组与非房颤组,采用回顾性方法记录相关信息,筛选出影响房颤患者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并随访3个月对其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2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10例伴房颤,发生率8.3%。单因素显示房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史、Hcy、LDL-C、TC水平明显高于非房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大,既往糖尿病、脑血管病史,LDL-C升高是伴房颤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非房颤组总有效率为90.9%,NIHSS评分(5.65±1.46)分,明显高于房颤组的70.0%、(3.34±1.56)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S F-36评分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非房颤组较房颤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多种因素影响伴房颤脑梗死的发生,年龄大,既往糖尿病、脑血管病史,LDL-C升高是伴房颤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该类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比较差。  相似文献   

3.
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及51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中12个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用多元相关分析各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复发性脑梗死组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史、TIA史、房颤史、Hhcy的比例明显高于初发性脑梗死组(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P=0.030)、TIA史(P=0.043)、房颤病史(P=0.016)和Hhcy(P=0.042)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元相关分析显示该5项因素间没有相关性。结论糖尿病史、TIA史、房颤病史和Hhcy是复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头部MRI检查,通过分析伴发和不伴发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常见临床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探讨LA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经1.5TMRI检查证实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86例,分为单纯腔隙性脑梗死组(Isolated lacunar infarction,LI组)和伴发脑白质疏松症组(Lacunar infarctionwith leukoaraiosis,LA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两组的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颈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硬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尿酸血症和贫血等病史。结果LI组212例(54.9%),年龄32~91岁,平均61.05±11.95岁,LA组174例(45.1%),年龄38~98岁,平均68.52±9.59岁。在单因素分析中,LA组高龄、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与LI组相比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高龄为LA独立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不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高龄与LA的发病机制有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灶分布特点,并对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23例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既往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脑梗死灶分布等差异。结果与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比较,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NIHSS评分、年龄以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比例较高,梗死部位以累及前循环、右半球最为多见(均P0.05),而在性别构成以及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比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较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重,病灶多位于前循环和右半球,其发病与年龄以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对34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57例高血压患者(对照组)血清MMP-9水平进行检测,并对两组患者既往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史、吸烟史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清MMP-9为(320.62±149.91)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91.17±115.64)ng/ml](P<0.01);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OR5.064,95%CI:1.772~14.474)和吸烟史(OR5.616,95%CI:1.986~15.885)(均P<0.01)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血清MMP-9水平、糖尿病史和吸烟史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及二级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资料完整的 2 6 1例脑梗死患者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及 χ2 检验方法。结果 首次发病年龄、性别、既往TIA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服抗凝药及嗜烟与脑梗死复发相关 (P值均小于 0 .0 5)。年龄 <4 5岁者复发高于≥ 4 5岁者 (P <0 .0 0 5)。嗜烟≥ 10年者复发高于嗜烟 <10年者 (P <0 .0 0 1)。服抗凝药组 ( 76例 )与未服抗凝药组 ( 45例 )复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服抗凝药≥ 2年的患者与服抗凝药 <2年的患者复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首次发病年龄、TIA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及嗜烟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年龄<4 5岁、嗜烟≥ 10年的脑梗死患者更易复发。服抗凝药可减少复发率 ,服药时间≥ 2年效果更好。本研究提示对脑梗死患者应控制危险因素 ,服抗凝药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入住本院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急性脑梗死后出现出血转化者70例,其余为无出血转化者70例,分析2组患者在入院时首次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房颤病史、饮酒史及既往脑卒中病史的差异,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组患者在入院时首次空腹血糖水平、心房颤动病史、高血压病史的例数均高于非出血转化组(P<0.05),而非出血转化组中总胆固醇水平高于出血转化组(P<0.05),2组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糖尿病病史、饮酒史、既往脑卒中病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高空腹血糖水平(>6.1 mmol/l)、房颤病史、高血压病史是急性脑梗死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总胆固醇(TC)是防止出血转化的一个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4例2型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并发院内肺部感染情况分为院内肺部感染组(A组,n=21)和非院内肺部感染组(B组,n=153)。统计2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一般情况,对具有明显差异的单因素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记录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74例2型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中21例确诊为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率12.1%;年龄、烟酒史、糖尿病史、脑梗死程度、昏迷、侵袭性操作等因素均为2型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约12.1%的2型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发生院内肺部感染,年龄65岁、入院后昏迷、糖尿病程10a、存在长期烟酒史且治疗中涉及侵袭性操作的中重度脑梗死患者为院内肺部感染高发群体,应引起临床重视,并予以相关防预措施以降低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A发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更多证据支持。方法根据磁共振检查结果,将128例患者分为无LA组和LA组,收集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比较2组危险因素分布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2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HCY越高,LA分级程度越高(P值分别为0.006、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吸烟史、高血压、FIB与LA发病相关。结论年龄、吸烟史、高血压、高FIB血症为LA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质疏松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MMSE量表评分追踪观察95例脑梗死患者,其中认知障碍组27例,无认知障碍组68例。结果经Logistic回归发现白质疏松(OR=3.444.95%CI=[1.137-10.425])和脑梗死史(OR=3.254,95%CI=[1.180-8.975])是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初期白质疏松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非白质疏松组,在发病1个月及3个月时的MMSE评分差值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在6个月及以后的评分中2组评分差值存在差异,白质疏松组的MMSE评分差值明显小于非白质疏松组,且白质疏松组MMSE评分下降。结论白质疏松和脑梗死史是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质疏松在脑梗死后会加重患者的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的危险因素,以及对老年患者后期脑血管事件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的影响。 方法 连续入组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253例门诊患者,分为LA组和对照组,按照LA的严重程度,LA组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将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北京版)作为认知评估工具。分析各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认知功能,随访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脑梗死、脑出血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 结果 LA组与对照组相比,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3和0.004)。中、重度LA组与对照组相比,认知障碍的患病率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35和0.019)。随访1年,轻、中、重度LA组脑梗死的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19、0.024和0.049)。四组间脑出血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轻、中、重度LA组的新发认知障碍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48、0.036和0.004)。 结论 老年LA患者认知障碍的患病率高于无白质疏松人群,且1年内新发认知障碍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也高于无白质疏松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MBs)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及SWAN序列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连续收治常规MRI检查确诊的15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上有无微出血灶分为CMBs组(76例)和无CMBs组(79例)。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等以及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出血等临床相关因素,并记录相关生化指标。对以上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与CMBs相关的危险因素。记录各危险因素组常规MRI及SWAN序列对CMBs的检出例数。结果 15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CMBs者76例(占49%),多发生于皮质-皮质下区(占36%); CMBs的发生与年龄、饮酒史、糖尿病及高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脑白质疏松、脑出血及高纤维蛋白原、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 SWAN序列对各危险因素组CMBs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RI序列(P<0.001)。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伴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脑白质疏松、脑出血及高纤维蛋白原、高同型半胱氨酸与CMBs发生密切相关;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合并上述高危因素者,可考虑将SWAN列入常规MRI检查以筛查CMBs病灶和评价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连续收集2017年7月~2018年8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4例,所有患者经过MMSE量表评分后分为卒中后认知障碍组(PSCI)及卒中后认知正常组(PSCN),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血生化检查结果及卒中病灶部位等指标。结果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有41例,发生率为39.4%。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血清hs-CRP水平及病灶所在的部位等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位于基底节与认知障碍可能相关(P=0.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PSCN组相比,PSCI组患者的年龄更高(OR=1.087),基底节病灶的发生率也更高(OR=3.935),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较高,高龄和基底节病灶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对脑梗死自发性出血转化的影响。 方法 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的412例脑梗死患者,将脑梗死患 者按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结果分为有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组及无EPV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点和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通过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与EPVS相关的因素。将患者分为发生出血转化组(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和无HT组,分别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EPVS及各危险因素、人口统计学特征对 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显示,有EPVS组的患者年龄较无EPVS组高,脑白质变性发生率、出 血转化的发生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之间年龄、复发卒中、脑白质变性、出血转化之间的差异 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白质变性、出血性转化与EPVS相关。针对HT进行分组的分析 结果如下:单因素分析显示心房颤动、抗凝药物使用、EPVS、大面积脑梗死、血尿酸水平、活化部分 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水平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 析显示EPVS、梗死面积、APTT水平是影响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结论 EPVS与脑白质变性及出血转化相关,EPVS是影响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Neurological research》2013,35(6):636-641
Abstract

Objective: Elevated homocysteine level is a risk factor for ischemic stroke and associated with small vessel disease such as confluent leukoaraiosis in white and black population.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tal serum homocysteine level and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 in Chinese population.

Methods: Three hundred and seventy-seven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106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patients were consecutively enrolled into this study.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were collected. Stroke subtypes were classified using 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TOAST) criteria. Leukoaraiosis was graded from 0 to 3 according to the severity. Small vessel disease patients were further categorized into two subgroups of having or without confluent leukoaraiosis.

Results: The highest homocysteine level was found in small vessel disease patients after adjusting for age, gender, traditional 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renal function. Homocysteine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isch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groups. Elevated homocysteine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leukoaraiosis in all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small vessel disease. Small vessel disease patients with leukoaraiosis had significant higher homocysteine levels than those without leukoaraiosis.

Conclusions: In this group of Chinese patients studied, small vessel disease patients with confluent leukoaraiosis had the highest homocysteine level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评价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与缺血 性卒中病因亚型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选取791例7天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血管 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数量、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 度、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亚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无症状性 腔隙性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296例患者(37.4%)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高血压、入院时血压 较高、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单发梗死灶、无小的皮层梗死灶、 无分水岭梗死和流域性梗死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患病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男性、高血压、 较高的舒张压、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是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患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 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患病率较高。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的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常有较重的脑白质疏松,并且所患缺血性卒中以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常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脑白质疏松(LA)的脑血管储备功能(CVR),并探讨脑白质疏松与后期发生的心脑血管事件及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连续入组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的128例患者,根据MRI结果分为LA组和对照组,并按照LA的严重程度,将LA组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通过屏气诱发高碳酸血症,行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并计算屏气指数(BHI)以评估脑血管储备功能.随访1年,主要终点事件为首次非致死性或者致死性卒中,并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结果 LA组与对照组比较,LA中、重度组的BH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A重度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轻、中度组与对照组之间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随访期间,分别有16例LA组患者(20.51%)和2例对照组患者(4.0%)出现卒中(P<0.01).LA组出现11例急性脑梗死和5例出血性卒中,对照组出现1例脑梗死和1例出血性卒中.与对照组比较,LA组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明显增加(P<0.05);而两组发生脑出血的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升高(P<0.05).进一步比较,LA重度组发生急性脑梗死和中重度组发生冠心病的比例显著增高.两组总死亡率相似,LA组有2例死亡,对照组有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患者认知障碍明显高于非LA人群,且1年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比例也高于非LA人群.脑白质疏松是影响CVR的危险因素,检测CVR可能预测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及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大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CMB)危险因素及其对抗血小板单药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该院神经内科接受抗血小板单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0例为样本,入院后采集基本资料并完善相关检查,根据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CMB组(176例)和非CMB组(124例),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治疗1年内再发梗死、脑出血和病死率,分析影响CMB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CMB对抗血小板单药治疗的影响。结果 高龄、高血压、肥胖、脑卒中病史、ACI和脑白质疏松为CMB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CMB组和非CMB组抗血小板单药治疗期间脑出血率分别为14.20%和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脑出血率分别为9.18%、10.64%和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CMB患者抗血小板单药治疗期间再发脑梗死、脑出血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高血压、肥胖、脑卒中病史、ACI及脑白质疏松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合并CMB的危险因素。CMB可导致抗血小板单药治疗期间脑出血风险增加,重度CMB者更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亚型及其危险因素与脑白质变性(LA)的关系。方法对213例伴LA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LA程度进行分级(LA1、LA2、LA3),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短暂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死、动脉血栓形成和心源性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的关系。结果213例伴LA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LA2和LA3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LA1患者(均P<0.05);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A3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缺血性脑卒中亚型(均P<0.05);与LA程度明显相关的因素为年龄(OR 0.69,95%CI:0.49~0.97)和腔隙性脑梗死(OR 0.01,95%CI:0.00~0.33)(均P<0.05)。结论与LA相关的危险因素是高龄和腔隙性脑梗死;可能的机制为穿支动脉硬化和血压调节障碍影响脑白质血流供应,引起白质局部坏死、腔隙形成或弥漫性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