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增高或降低的原因。方法随机选取血常规标本300份,分别用血细胞分析仪和人工显微镜计数血小板。结果正常标本血小板计数,血细胞分析仪和人工显微镜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而溶血、脂血、小红细胞血及EDTA依赖性聚集标本均不同程度的引起血小板增高或降低(P〈0.05)。结论溶血、脂血、小红细胞、EDTA依赖性聚集、冷凝素是临床常见的造成血小板计数增高和降低的主要原因。合格的标本和高度的责任心在临床实验室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假性血小板降低对临床患者检测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患者检测中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现象的存在,以降低临床误诊率。方法采用sysmex-5000血液分析仪分析EDTA-PTCP阳性患者静脉血经EDTA抗凝后不同时间的血小板数量,同时检测同一患者静脉血用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后的血小板数量并用手工计数方法检测该患者血小板数量。结果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法及手工计数法与EDTA抗凝血30min以后上机检测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4、14.36、14.22,P〈0.05),EDTA抗凝血30min以后上机检测法与EDTA抗凝血10min内上机检测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4,P〈0.05),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法及手工计数法与EDTA抗凝血10min内上机检测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6、0.07、0.21,P〉0.05)。结论EDTA—PTPC阳性患者,静脉血经EDTA抗凝30min以后上机检测法与肝素和枸橼酸钠抗凝上机检测法及手工计数法有很大的差别。对于首次检测血小板数值减低的标本均应用手工计数血小板或涂片镜检,以确认是否存在抗凝剂所致血小板聚集现象,以降低假性血小板减少引起的误诊。  相似文献   

3.
边红放 《医疗装备》2011,24(10):35-36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常发现有个别患者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时,血小板计数值异常偏低,临床反馈与临床症状严重不符,经手工计数、涂片复检血小板数正常,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EDTA抗凝剂引起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致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发生,是在EDTA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增高或降低的原因。方法随机选取血常规标本300份,分别用血细胞分析仪和人工显微镜计数血小板。结果正常标本血小板计数,血细胞分析仪和人工显微镜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而溶血、脂血、小红细胞血及EDTA依赖性聚集标本均不同程度的引起血小板增高或降低(P<0.05)。结论溶血、脂血、小红细胞、EDTA依赖性聚集、冷凝素是临床常见的造成血小板计数增高和降低的主要原因。合格的标本和高度的责任心在临床实验室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杨继红 《现代保健》2012,(28):70-71
目的:探讨小红细胞对SYSMEX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将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选择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小于正常值的患者标本,按MCV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组,在SYSMEX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的同时,每份标本人工显微镜计数血小板两次取平均值,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MCV小于70fl的红细胞会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SYSMEX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与显微镜镜检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CV为70~81.9fl的组中,RDW大于14.5%的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血细胞分析仪与显微镜镜检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DW小于14.5%的两种方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SYSMEXXT-18OOi血细胞分析仪时,小红细胞可干扰血小板计数,当MCV〈70fl时或MCV为70~81.9fl而RDW大于14.5%要进行人工显微镜计数,防止血小板假性增高引起的临床误诊。  相似文献   

6.
王瑞红 《职业与健康》2006,22(21):1818-1819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与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在不同测定时间用血细胞分析仪立即测定与15和30mim后测定68例小儿静脉血和末梢血中的血小板。结果(i)68例小儿静脉血结果:立即测定和15min后测定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15与30mim后测定结果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40例血小板计数正常的患儿:静脉血,手工法与仪器法计数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末梢血,手工法与仪器法计数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28例血小板计数减少症患儿:静脉血,手工法与仪器法计数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末梢血,手工法与仪器法计数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不同采血方法和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对血小板计数有影响,尤其是患血小板疾病或对血小板计数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患儿,有必要在临床推广静脉采血,使患儿血常规检测质量得到进一步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抗凝血导致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的情况,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避免这种情况的对策.方法 :对我院上年度出现的1例血小板计数值异常偏低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该异常病历再次进行了血涂片处理,对血小板分布的情况再次进行观察,发现涂片和计数存在明显不符的情况,从而再次进行复检.在操作的过程中,血细胞计数方法采用的是手工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分布的情况在血涂片末梢观察.结果 :复检时观察患者血小板计数都在正常的范围之内,与初次EDTA-K2抗凝血血细胞分析仪观察到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不符.结论 :使用EDTA抗凝剂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血小板凝聚的情况,从而引起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对患者临床检查和治疗都会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因此,临床检验工作当中,一定要提高对PTCP的重视程度,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用EDTA—K2作为血液常规检查的抗凝剂已被国际血液标准委员会(ICSH)认定。此抗凝剂不影响白细胞计数及大小,对红细胞的形态影响也最小,并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EDTA—K1抗凝血会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易引起误诊误治。我院2007年发现2例EDTA依赖性PTCP,我们用仪器法、手工法、血涂片瑞-姬染色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形态、分布观察,找出纠正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胡继伟 《健康天地》2010,4(8):150-150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9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4项参数,并将健康体检者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血小板压积(PCT)则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Child-Pugh积分的增加,血小板4项参数异常程度逐渐加重。结论:血小板参数测定值有助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液分析仪对儿童血小板计数产生误差的原因。方法用两种血液分析仪及手工显微镜计数法对600例血液标本进行血小板计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成人血小板值高于正常参考上限(300×10^9/L)的比率低于儿童,两种血细胞分析仪测的儿童血小板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分析仪分析血小板时出现异常报警(URI),直方图尾部有异常升高的血小板值与显微镜计数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血液分析仪计数儿童血小板时如出现:计数有警示信号(URI);MCV〈70fl,且RBC直方图显示有〈50fl的小红细胞存在;血小板直方图出现尾部升高的表现或血小板直方图曲线呈齿状等以上情况时要进行手工显微镜计数血小板以得到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聚集形成与白细胞升高的原因。方法采用CELL-DYN1800血细胞分析仪,分析EDTA—K2抗凝血在不同时间段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变化。结果EDTA-K2抗凝血血小板和白细胞在10min上机检测法与手工法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而抗凝血上机检测法在30min以后与手工法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EDTA—PTPC阳性患者,静脉血经EDTA—K2抗凝30min后上机检测法与手工法有很大的差别。临床上患者PLT明显减少,而未见瘀点、瘀斑等血小板减少症状,应注意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李昭  周月宏  王俊平  姜殿军 《中国卫生产业》2014,(9):154+156-154,156
目的 通过对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缺血性脑梗死与血小板相关参数与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血小板四项参数即PLT、MPV、PDW和PCT,采用t检验比较脑梗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性.结果 脑梗组和对照组相比较PLT显著降低,MPV、PDW显著升高,差异显著(P<0.01),两组PC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PLT降低,MPV、PDW升高,动态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皮质激素疗效判定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初始骨髓巨核细胞总数与疗效关系。方法:分析35例治疗前后的d3、d5、d10的Plt、MPV和PDW变化,以及初始骨髓巨核细胞总数。结果:治疗后d3的Plt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5、d10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MPV、PDW在治疗后d3、d5、d10与治疗前比较,以及d5与d1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初始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增多患者疗效优于骨髓巨核细胞总数正常和减少患者(P〈0.05)。结论:MPV和PDW有助于诊断和早期疗效判定;初始骨髓巨核细胞数可作为慢性ITP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抗凝剂EDTA及枸橼酸钠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抗凝剂EDTA及枸橼酸钠所致血小板聚集对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及观察仪器法和手工计数法两种方法检测EDTA及枸橼酸钠所致血小板聚集标本的不同结果。方法:血小板仅对EDTA发生聚集反应的标本为一组,血小板对EDTA及枸橼酸钠均发生聚集反应的标本为二组。用Sysm ex-2100血液分析仪检测上述两组EDTA抗凝血和枸橼酸钠抗凝血,同时采指血手工计数血小板和抗凝血涂片显微镜镜检。结果:一组中EDTA抗凝血血小板数值明显低于枸橼酸钠抗凝血,枸橼酸钠抗凝血血小板数值与手工计数法结果相接近。二组中EDTA抗凝血血小板数值与枸橼酸钠抗凝血结果相近,均明显低于血小板手工法结果。结论:除EDTA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可导致血小板数值假性减低外,极个别情况下,血小板也对枸橼酸钠发生聚集反应引起血小板假性减低。对于首次检测血小板数值减低的标本均应手工计数血小板或涂片镜检,以确认是否存在抗凝剂所致血小板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T)的因素,排除“假性增高”和“假性降低”的情况,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治依据。方法使用Sysmexkx-21全自动血细胞仪及显微镜检查同时对400余例血小板数量与直方图不符病例进行检查,对比分析。结果血小板凝聚、小红细胞数量,抗凝剂的种类及比例、试剂的质量、标本放置时间及反复混匀次数、血小板体积异常等均可影响血小板的测定。结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并不能完全代替手工计数,对PLT计数与直方图不符标本,应分析原因,重新采血后手工计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妊娠晚期导致孕妇血小板及凝血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发生频率以及检测方法上要注意的问题。方法:以2008年9月~2009年8月间的住院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妊娠并发症分类,以正常晚期妊娠妇女作为对照,分析血小板参数、凝血常规四项(PT、APTT、TT、FIB)。结果: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组和妊娠糖尿病(GDM)组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值高于对照组;②妊高征组血小板降低、MPV升高、凝血指标未见明显异常。③妊娠糖尿病组的PT、APTT、FIB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④妊娠晚期孕妇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以妊娠生理性原因和重度妊高征为主(58.4%和20.7%),其他原因还包括:双胎妊娠、母儿血型不合、EDTA依赖性假性PLT减少。结论:多种妊娠相关性疾病可引起妊娠晚期孕妇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参数异常,同时需要注意鉴别EDTA依赖性假性PLT减少,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和血小板(PLT)计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筛选出确诊的SLE患者103例,采用XE-5000血细胞分析仪流水线进行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分析,并根据血小板降低的严重程度,将SLE患者分为SLE伴血小板轻度降低组[(71~100)×10~9/L]、血小板中度降低组[(41~70)×10~9/L]、血小板重度降低组[(20~40)×10~9/L]和危急值组[(0~20)×10~9/L]。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进行检测。采用CD61-PE单抗标记血小板,噻唑橙(TO)为染料,应用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法检测RP%,对其中20例危急值组的SLE患者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的RP%检测。结果:血小板危急值组、重度降低组和血小板中度降低组3组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危急值组、重度降低组和血小板中度降低组的RP%显著高于血小板轻度降低组(P〈0.05);血小板轻度降低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SLE伴血小板危急值组患者治疗前后的RP%分别为(5.86±2.59)%和(3.14±1.9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可能成为评估SLE患者血小板活性的新指标,其值的高低可以反映出骨髓血小板的生成情况,有助于SLE的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总结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3198例患者,其中56例确诊为EDTA依赖性PTCP。对诊断为EDTA-PTCP的患者重新抽取外周血,分别采用EDTA抗凝、柠檬酸钠抗凝,在采血后重复计数。并检测ALT、AST、ALP、UA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DTA、柠檬酸钠抗凝检测,0、15、30、60、120、180min血小板计数呈逐渐下降趋势,下降速度减缓,最后趋于平稳。15、30、60、120、180min,EDTA抗凝血小板计数低于柠檬酸钠抗凝患者。EDTA-PTCP的患者采用EDTA抗凝后,镜下有明显的聚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见的聚集明显增多。男性的EDTA-PTCP检出率高于女性,不同年龄EDTA-PTCP检出率存在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LT与ALT、AST、ALP、UA存在相关性(r=0.451、0.530、0.384、0.508,P0.05)。结论: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对于血小板偏低的患者,需要采用柠檬酸钠抗凝重测,以判断是否为EDTA依赖性PTCP。  相似文献   

19.
健康孕妇孕期血小板计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健康孕妇孕期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变化趋势,探讨血小板计数与产后出血、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分娩的健康孕妇2655例,对其血小板水平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①随着妊娠进展,本组健康孕妇孕期血小板计数呈下降趋势,95%健康孕妇的血小板计数〉80×10^9/L。②本组健康孕妇分娩前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GT;incidental thrombocytopenia of pregnancy,BGT)(目前我国对妊娠期血小板减小症的诊断标准为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发生率为22.29%。③孕次、产次、年龄、职业等因素与孕期血小板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④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按血小板计数不同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血小板计数〈150×10^9/L的孕妇预防性静脉输注血小板,可有效减少剖宫产术中和阴道分娩时出血量。⑤孕妇血小板值与新生儿结局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高,但对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对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预防性静脉输注血小板,可减少剖宫产术中和阴道分娩时出血量。  相似文献   

20.
王庆云 《现代保健》2009,(30):118-118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抽取53例慢性心衰患者和33例非心衰患者的静脉血标本,测定其血小板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慢性心衰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与非心衰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慢性心衰患者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显著高于非心衰患者(P〈0.05),慢性心衰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比率(P—LCR)显著高于非心衰患者(P〈0.01)。结论P—LCR增大是慢性心衰出现早期心源性肝硬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且可作为心衰治疗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