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手术部位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在我院择期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大肠埃希菌是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多因素分析显示,高密度脂蛋白小于1.03 mmol/L、手术前空腹血糖大于6.1mmol/L以及手术持续时间大于3.5小时是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而腔镜手术是保护性因素。结论大肠埃希菌是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高密度脂蛋白、手术前空腹血糖、手术持续时间以及是否施行腔镜手术是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收拾的100例择期手术治疗并出现了手术部位感染的结直肠癌患者,对其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最主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占比88%。对其实施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高于3.5h,术前空腹血糖高于6.1mmol/L,高密度脂蛋白低于1.03mmol/L,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手术时间、高密度脂蛋白以及空腹血糖等因素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处理可明显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实行手术治疗结肠癌患者26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的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方法归纳结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感染患者中,其中男16例,女10例,患者年龄为30-75岁,平均年龄为(47.2±3.8)岁。所有患者手术均实行麻醉,且围术期均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发生感染的时间在术后的2-14d,平均在术后的(8.12±2.18)d。研究分析还发现,大肠埃希菌是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占据87.3%;分析引发手术部位感染多因素的时候发现,患者手术超过3.5h、高密度脂蛋白尚未达到1.03mmol/L以及术前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同样是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但是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可有效降低感染率。结论:引发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而手术时间、是否腹腔镜手术、术前空腹血糖以及高密度脂蛋白则是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背景 肌少症是一种骨骼肌质量和总量进行性和全面性丧失的综合征,可以增加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但对于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目前尚未定论。 目的 评估基于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的肌少症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根治性结直肠癌切除术3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医院电子病历查询系统收集患者的信息。根据腹部CT结果计算的第三腰椎骨骼肌肌肉质量指数,将患者分为肌少症组(n=44)和非肌少症组(n=284),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评估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肌少症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12(27.3%)〕高于非肌少症组〔35(12.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少症〔OR=2.659,95%CI(1.221,5.791),P=0.014〕、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3级〔OR=2.192,95%CI(1.140,4.216),P=0.019〕、肠造口〔OR=2.222,95%CI(1.160,4.257),P=0.016〕是结直肠癌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合并肌少症是结直肠癌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在手术前筛查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存在肌少症,并采取相关措施与功能锻炼,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右江医学》2017,(4):510-512
<正>结直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结直肠癌广泛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手术后并发症较常见,如肠黏连、肠梗阻、术后感染等。结直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发生率为7%~29%,成人结肠梗阻中有20%~55%是由结直肠癌引起。结直肠癌致结肠梗阻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明显高于非梗阻患者(3%~23%vs10%~50%)~([1~2]),常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二次手术和病死率升  相似文献   

6.
<正>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恶性肿瘤。美国2017年预期结直肠癌患者新发135430例,死亡50260例~([1])。2017版结肠癌和直肠癌(NCCN)临床实践指南,首次推荐将原发瘤部位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  相似文献   

7.
赵一新  黄朝晖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3):127-129,133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并发症情况和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江苏农垦肿瘤医院和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03年1月住院治疗的328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收集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找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并发症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7.07%(56/328),以手术部位感染最多见(71.4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6.848,P=0.000)、营养不良(OR=12.696,P=0.000)、急诊手术(OR=18.793,P=0.000)、手术持续时间〉4 h(OR=16.832,P=0.000)、白细胞减少(OR=18.999,P=0.000)、糖化血红蛋白异常(OR=6.159,P=0.000)、侵入性操作〉3种(OR=1.821,P=0.000)、糖尿病(OR=2.969,P=0.000)和癌症家族史(OR=4.782,P=0.000)是结直肠癌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空气消毒规范(OR=0.220,P=0.000)是结直肠癌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的保护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4.875,P=0.000)、营养不良(OR=10.041,P=0.000)、急诊手术(OR=19.445,P=0.000)、手术持续时间〉4 h(OR=6.920,P=0.000)、白细胞减少(OR=12.872,P=0.000)和糖化血红蛋白异常(OR=6.224,P=0.000)是结直肠癌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以手术部位感染最多见,其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数居第三位~([1-2])。随着结直肠癌筛查的发展,T1/T2结直肠癌的发现比例提高,但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大约50%~60%发生转移~([3]),肝脏为最常见的转移器官~([4-6])。Yaeger等~([7])在2018年通过测序平台MSK-IMPACT 341、IMPACT 410、IMPACT 468对1134个结直肠癌(CRC)样本(1099患者)进行了前瞻性靶向测序,确定APC内含子区域的剪接改变、96%的结直肠癌增加了致癌性WNT途径改变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并分析结直肠癌手术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解放军第十五医院、乌苏市人民医院和澳洋医院普外科就诊的198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结直肠癌手术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手术近期疗效差者占18.7%(37/19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80岁(β=1.58,OR=4.88,95%CI 3.50~6.79,P=0.000)、淋巴结远处转移(β=2.59,OR=13.29,95%CI 5.22~33.79,P=0.000)、肿瘤分化程度低(β=2.74,OR=15.45,95%CI 8.44~28.27,P=0.000)、营养不良(β=2.00,OR=7.41,95%CI 3.47~15.81,P=0.000)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β=2.31,OR=10.03,95%CI 6.13~16.45,P=0.000)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手术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疗效总体满意,手术疗效的优劣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胃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降低胃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胃结肠手术患者56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感染的高危易感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结果共发生手术部位感染41例,占7.22%.其中以结直肠癌根治术感染发生率最高,占19.64%,结直肠手术居第二,占10.5%,手术类型与感染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合并慢性疾病、合并糖尿病、输血、术前发热、手术时间长、肥胖等因素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结肠手术后容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术前做好各方面的评估,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术前分析,从而加强预防,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结肠外科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54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收治的34例感染组患者术后再次出现感染12例,感染率为35.29%,其中糖尿病、开腹手术、肥胖、高龄、白蛋白水平、合并慢性互道疾病、吸烟史以及手术时间延长发生肺部感染率偏高,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并发肺部感染与手术时间、肥胖、手术方式、糖尿病、年龄、吸烟史、慢性呼吸道疾病、白蛋白水平等因素相关,其中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吸烟史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  相似文献   

12.
<正>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大约39.3%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其并发症发生率高达62.0%,鉴于术前存在的营养风险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后因素,围手术期营养处理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程序中不可少的重点措施之一~([1-3])。本研究旨在探讨经口肠内营养在结直肠癌患者加速患者康复外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发生术后手术部位切口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提出减少术后SSI风险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2月-2018年12月行结直肠癌外科手术的721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721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SSI发生率为8.46%(61/7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SSI与BMI指数、贫血、低蛋白血症、结肠梗阻、糖尿病、腹腔感染、皮下引流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指数25 kg/m~2、Hb90 g/L、合并结肠梗阻、合并糖尿病、合并腹腔感染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皮下引流是术后SSI的保护因素。结论:BMI指数25 kg/m~2、Hb90 g/L、合并结肠梗阻、合并糖尿病、合并腹腔感染为结直肠癌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皮下引流能减少术后SSI风险。  相似文献   

14.
姚德峰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147-14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集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病原菌并进行鉴定;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及其他合并症、肿瘤分期等因素与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30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51例,发生率为17%。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8.1%,其中分离率最高的为大肠埃希菌(24.2%)、铜绿假单胞菌(11.3%)、鲍氏不动杆菌(9.7%)。合并肥胖或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结论肥胖、糖尿病和Dukes分期是影响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必须采取切实的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病原菌特点及术后感染影响因素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方法 选取152例结直肠癌患者,对其术后切口部位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病原菌并进行细菌鉴定.分析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术后感染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152例患者中,30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9.74%;共检出62株病原菌,排前三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9株(46.77%);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14.52%);表皮葡萄球菌6株(9.68%).合并肥胖的结直肠癌患者,其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率(42.25%)明显高于正常体质量结直肠癌患者(13.58%);合并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其切口感染率(46.15%)明显高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17.76%);Dukes分期不同患者,其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与自身肥胖程度、是否有糖尿病及Dukes分期等密切相关,应于术前做好自我监测,及时采取对应治疗方案,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正>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也是医院感染中较为重要的类型之一。神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较高,这与神经外科手术的特殊性有关~([1])。神经外科患者病情较重,手术需要的侵入性操作较多,且手术过程较为复杂,患者需要住院的时间也较长,因此,医院感染的概率相对较高~([2])。本研究就我院神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进  相似文献   

17.
<正>胃癌在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为主,但是胃肠道属于特殊的空腔脏器,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较其他肿瘤手术偏高~(~([1])),术后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还增加患者经济负担~(~([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32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针对性提出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孙勇  何磊  程元光  杜方超  刘少军  文刚 《安徽医学》2014,(10):1388-1391
目的探讨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8例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的高龄(≥7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短期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高龄结直肠癌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发生率高[158例(66.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99例(41.6%)],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和切口感染。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6岁、BMI≥23 kg/m2、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联合脏器切除、术前贫血、低蛋白血症是高龄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危险因素。结论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合并症、手术并发症多,临床医生应重视围手术期处理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改善总体预后。  相似文献   

19.
李琪  陈真婧  俞明明  崔巍 《浙江医学》2018,(13):1438-1442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对111例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和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不同部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在贫血、肠梗阻、原发灶大体病理类型、肝转移灶最大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右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更易合并贫血,肝转移灶相对较大;在原发灶大体病理类型上各有特点,左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以浸润型为主,右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以隆起型为主,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以溃疡型为主;在肠梗阻发生率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高于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均P<0.05),而左、右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9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中,死亡52例,存活37例;总生存期(OS)为1~72个月,生存期为19(10,42)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2.2%;不同部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治疗方式是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不同部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各有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式影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预后,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有利于改善肝转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正结直肠癌发病率居所有癌症的第三位,死亡率近年已跃居癌症第二位~([1-2])。结直肠癌病因尚不明确,但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有遗传、环境和生活因素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与结肠癌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红肉和加工肉摄入、糖尿病、肥胖、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相关~([3])。结直肠癌属中医"癥瘕""庙瘤""积聚""肠覃""大瘕泄""锁肛痔""肠风""脏毒"等范畴~([4-5])。中医认为,结直肠癌发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肝气郁结、饮食失调、外感湿邪、脾肾亏虚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湿热内生,蕴结肠道,积久而发病。临床治疗结直肠癌多从肠道湿热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