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男,28岁,因颈痛、四肢麻木乏力19个月,加重2个月入院。病人1年半前开始出现无明显诱因的颈痛、头晕,头颈部剧烈活动后出现四肢麻木乏力、行走不稳,近两个月来进行性加重,来我院就诊。查体:神  相似文献   

2.
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林德广,唐治蓉,吴才良,周成珍患者女,17岁。全身乏力、纳差2月加重,伴头痛、呕吐3d入院。检查:慢性病容,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7cm,剑下5cm,有触痛。脾肋缘下可扪及。颈强直,克氏征(+).实验室检查:血WBC16.2...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单侧颈痛伴颈部活动受限患者脊柱及下肢的压痛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及其与颈部疼痛、颈椎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的相关性,通过与健康人对照,建立精准的量化评定指标。方法 纳入48名急性单侧颈痛伴颈部活动受限患者(实验组)及48名健康成年人(对照组)。使用手持式压痛测试仪测试头夹肌、斜方肌上束、菱形肌、腰方肌、腘绳肌、腘窝、腓肠肌、足底筋膜PPT,并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和颈椎关节ROM。结果 实验组颈部后伸、患侧旋转、患侧侧屈角度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侧斜方肌上束、头夹肌、腓肠肌中下部PPT与健侧及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颈部疼痛与颈部后伸、患侧侧屈、患侧旋转ROM有相关性(P<0.05)。颈部疼痛与头夹肌、斜方肌上束、腓肠肌中点以及腓肠肌肌腹下端PPT有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单侧颈痛伴颈部活动受限患者斜方肌、头夹肌及腓肠肌PPT降低,且与颈部疼痛、活动范围受限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临床颈痛患者评定提供定量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I期一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1/2神经鞘膜瘤的解剖学特点及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对符合以下手术指征患者行I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1/2神经鞘膜瘤:(1)硬膜外占位;(2)经C1/2椎板间隙偏一侧向外生长;(3)具备神经鞘膜瘤影像学特征。共收治该类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47.2岁,25至74岁)。收集颈椎JOA评分、术后轴性痛发生率、影像学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末次随访颈椎侧位片寰齿前间隙等临床资料,经随访后予以分析总结。 结果 9例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6至48个月,平均20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未出现颈椎失稳以及术后轴性疼痛病例,末次随访寰齿前间隙均小于2 mm。有神经功能损害的8例患者术前JOA评分(11.3±1.64),末次随访JOA评分(15.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通过MRI判断上颈椎肿瘤类型,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行I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上颈椎神经鞘膜瘤,术后疗效确切,可避免术后轴性痛,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早中期临床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8例颈椎病患者分别经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术治疗,13例患者行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B ryan置换组),15例行传统颈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平均随访21个月。并适时复查拍摄颈椎前屈后伸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组假体稳定性及融合组融合节段骨性融合情况。同时进行术后系列调查评分,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对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单节段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手术组术后早期吞咽困难、颈痛、上肢疼痛等发生率比单节段B 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组明显要高(P〈0.05),单节段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组术后邻近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而单节段B 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前后邻近节段活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减少,中期能保护相邻节段退变,与传统减压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术相比治疗效果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6.
双膝高位髌骨伴髌韧带骨化1例李荣文①李庆涛患者男性,18岁,学生。因双膝伸膝无力伴反复肿痛10年余,加重伴双下肢肌萎缩1年,于1995年11月10日来诊。无膝部外伤史。查体:正常步态,双下肢肌萎缩明显。双膝肿胀,轻压痛,浮髌征(+)。双膝伸膝160°...  相似文献   

7.
病例与家系先证者(V21),男,33岁。3年前出现四肢无力,渐加重,并出现全身肌肉萎缩,声嘶,今年以来行走困难,不能劳动;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家族史:家族中有类似患者12人。查体,全身肌肉萎缩,双上肢可见肌束震颤,神情,声嘶,双侧瞳孔等大、等国,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眼底(-),眼球各向活动正常,张口下颌居中,口角无编斜,鼻唇沟对称,悬雍垂居中,咽反射(+),伸舌居中,无舌肌萎缩及震颤,双上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四肢用反射(+++),四肢肌力5”级,痉挛步态,病理征(-),无明显感觉障碍…  相似文献   

8.
两种动力性颈椎前路钢板对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Codman和Window两种动力性颈椎前路钢板对颈椎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模型稳定性,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2例小牛颈椎标本随机分成两组。用生物力学测定仪测定正常颈椎C4.5节段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时的三维运动范围(ROM),然后切除C4/5椎间盘,制成损伤模型,测定植骨加钢板,植骨块缩短1mm加钢板固定后C4/5节段的ROM,植骨块的长度根据测量椎间隙的高度而定。结果:Codman和Window两种钢板加植骨时的ROM在屈/伸、侧屈、旋转时相似,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在屈/伸时的ROM与正常标本相比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侧屈时、旋转时与正常标本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植骨缩短后,两种钢板的ROM均不同程度的变大。其中Codman组在屈/伸、侧屈、旋转时与正常标本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Window组在屈/伸时与比正常标本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侧屈、旋转时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odman钢板在植骨与植骨块缩短后均能对颈椎提供有效的稳定性,Window钢板在植骨时能提供有效的稳定性,但在植骨缩短后不能对颈椎提供有效的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1病例报告 患者,男,40岁,因发作性意识不清,全身抽搐3次,伴智能障碍于2000年7月22日第三次住院。第一次于2月23日突然神志不清,全身抽搐、强直,口吐白沫至某医院急诊室抢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3年。近8个月,不规则服用甲状腺素片,感乏力加重,记忆力明显减退,反应迟钝,计算力下降,行为异常。当时查体:T36.7℃,P120次/min,R20次/min,BP14.7~20kPa(150/110mmHg)。深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3mm),眼底未见异常,双侧鼻唇沟对称,颈无抵抗感,甲状腺未触及。心率120次/min,律齐。四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活跃,未引出病理征。  相似文献   

10.
先证者(Ⅳ11)男,36岁,10岁左右前开始出现双腿僵硬,走路不便,步态不稳,易跌倒,上下楼梯困难,病情呈现进行性加重。现已经出现剪刀步态,行走困难。体检:智能正常,Huffman(+),痉挛步态(+),双下肢肌力(+++++)髌阵孪(+),腱反射(+++)跟腱反射(+++)病理征(+)视力(-)弓形足。  相似文献   

11.
临床病例例1:赖某,女,32岁,工人。8年来右下肢经常被热水袋烫伤而不觉痛,右半身麻木不适多汗,右下肢畏寒,曾用B族维生素疗效欠佳。近2年来言语欠流利,无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查体:颅神经(-),四肢肌力、肌张力、共济运动正常。右下肢陈旧性烫伤疤痕多处。右T2以下,膝关节以上痛温觉减退,右膝关节以远冷觉过敏,音叉振动觉减退。腱反射对称,病理征(-),内科检查(-)。MRI示;双侧侧脑室轻度扩大,小脑扁桃体向颈椎管内迹入超过7mm,C1-T10髓内中央管扩张,内呈长T1、长T2信号脊髓受压变细。诊断:脊髓空洞症,Arnoi…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流体有限元模型,进行流固耦合计算,以深入了解颈椎活动与VA血流流体力学之间生物力学关系。方法 基于正常人颈椎(C0~T1)及双侧椎动脉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观察颈椎活动对VA血管壁应力的影响,并通过流固耦合计算血管壁与流体相互作用,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颈椎活动过程中,VA血管壁的最大应力通常集中在两侧C2横突孔处(入颅方向的第2个弯曲),后伸和侧弯较旋转活动时血管壁最大应变最为明显,应变比值分别为23.04%和35.5%。侧弯活动时,血管最大应力位于对侧横突孔;旋转活动时,血管应变位于同侧横突孔。颈椎活动度方面,最低流速值几乎均出现在生理活动范围的30%~40%。颈椎前屈、后伸活动时,双侧VA流速-时间变化曲线相似,且在0.5 s内,都完成了2次流速增减的循环。侧弯时,同侧VA的波峰和波谷早于对侧VA出现;而旋转时,同侧VA的波峰和波谷晚于对侧VA出现。结论 双侧VA血管壁所受应力特点、血流速-时间变化曲线等结果能与其他实验结果相互验证,并能合理解释相关临床现象。建立的VA模型将为VA相关疾病研究提供较理想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大鼠颈椎关节突关节神经的来源—HRP逆行追踪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交感神经与支配颈椎关节突关节的初级感觉神经元分支的关系,探讨椎孔外颈神经受压产生颈肩痛和头面部症状的机制。方法:选用8只Wistar大白鼠,右侧为实验侧,左侧对照,用微量注射器在右侧C5/C6颈椎关节突关节囊上注射30%HRP5μl作为对照。动物存活48小时后经升主动脉灌流杀死,切取双侧C1-T1颈部脊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双侧颈交感神经节和双侧三叉神经节,冰冻切片后利用TMB法进行显色反应,观察切片内HRP标记细胞的情况,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实验侧DRG和交感神经节内标记细胞进行分类和计数。结果:颈中、下交感神经节和C5-C7DRG内发现HRP标记细胞,标记细胞以中型和小型细胞为主,其中颈中神经节和C6DRG标记细胞的平均面积和及平均光密度较高(P<0.01),而对照侧和双侧三叉神经未节发现标记细胞。结论:颈椎关节主要受相邻三条颈神经的感觉支和颈交感神经分支支配,可能与椎孔外颈神经卡压产生颈肩痛及头面部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26岁,持续性腰痛向双下肢放射伴有双下肢麻木感、乏力进行性加重10天, 排尿困难1天.起病前无发热、咽痛、皮肤感染或用抗凝药史.体查:双侧肋缘下皮肤痛、温、触觉减弱,大小便失禁,双下肢肌力Ⅱ度,肌张力减弱, 双侧腱反射减弱,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24例颈、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57.5±8.6)岁,病程6~36个月。24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显示颈、腰椎2个以上节段椎管同时受压,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间歇性跛行,行走不稳无力,上、下肢病理征阳性等。选择行单纯颈椎手术20例,单纯行腰椎手术2例,颈、腰椎分期手术2例。术前测量C3-6椎管矢状径比值,比较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颈椎及腰椎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平均出血量(277.1±141.8)m L,手术时间(134.6±40.6)min。术前测量C3-6椎管矢状径比值的加权平均数为0.736±0.086。24例患者术后随访18~36个月,平均(24.2±5.1)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均未发生医源性神经损害;术后2例出现伤口脑脊液渗漏,经对症处理后愈合;2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神经营养及康复锻炼后均获得良好恢复。末次随访时颈椎及腰椎JOA评分分别为(13.8±1.8,23.0±2.4),较术前(7.7±1.8,12.3±2.3)显著升高(0.05),颈椎及腰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7.6±14.2)%及(64.8±11.9)%。末次随访时ODI评分(27.4±7.6)较术前评分(56.5±6.9)显著降低(0.05)。结论颈、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症临床并不少见,部分患者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手术优先处理主病灶,可达到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ZEPHIR颈前路钢板系统治疗外伤性颈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ZEPHIR颈前路钢板系统在外伤性颈椎不稳伴脊髓神经损伤手术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 对21例外伤性颈椎不稳伴脊髓神经损伤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ZEPHIR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人物并发症.结果 术后随访6—22个月(平均11个月)。20例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螺钉松动或断裂,1例术后3个月死亡。结论 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ZEPHIR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不稳伴脊髓神经损伤具有以下优点:颈椎前路减压彻底,术后颈椎即可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椎动脉沟环(下称后环)对颈性眩晕的关系.材料方法:从1000例颈椎摄片中,选出有后环的92例。体征通过转动头颈诱发椎动脉屈曲试验阳性,58例作脑血管多普勒(TCD)检查评估基底动脉供血情况,全部病例在电视下摄取颈椎正侧及双斜位片,分析后环的形态、大小及出现位置.结果:(1)完整环/孔46例。呈椭圆形者39例,近似圆形者7例,双侧着7例,左侧者19例,右侧着20例,不完整环46例。有3种X线变异型:上突骨、下突骨与吻状突骨.有颈椎退变者34例;无颈椎退变者58例.(2)后环与颈性眩晕无颈椎退变X线征象的58例(63%),TCD均提示基底动脉痉挛或供血不足,其中5例还出现单侧或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下降,另8例经转头后才显示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临床主要以椎动脉型颈性眩晕者38例,颈一脑-臂综合症者54例.结论:后环的存在,对头颈的轴向旋转运动,可引起椎动脉V-3段痉挛与狭窄.导致脑底供血不足出现间歇性眩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异位骨化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 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矢状位、冠状位活动度,并根据McAfee分级法判断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的异位骨化情况。 结果 术后患者2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7~36个月。末次随访置换节段矢状位活动范围(5.5±2.2)°;冠状位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3.4±1.2)°和(3.6 ±0.8)°。共有5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置换节段假体周围异位骨化,发生率21.7%。 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存在一定的异位骨化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相符,术者应有意识地预防异位骨化的发生以避免置换节段的活动度丢失。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25岁,因“乏力、发热1月半,多发骨痛3天,加重1天”入院。1病历摘要1.1病史患者1个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疼痛伴明显乏力,疼痛为肌肉痛,并逐渐影响到日常活动。后无诱因出现每日发热,体温高峰以午后和夜间明显,最高达38℃,次日晨可降至正常。无咳嗽、咳痰,无腹痛、  相似文献   

20.
1 资料方法患者 ,王德罡男 ,44岁 ,“慢性腰腿痛 4个月 ,右小腿麻木、足不能背屈 1 0天”,于搬重物后起病 ,经针灸、牵引及药物等治疗 ,症状曾有缓解 ,3个月后不慎滑跌扭伤腰部 ,致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加剧 ,并渐出现右足不能主动背伸 ,我院骨科作腰间盘CT示“L 5/S 1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见图 1 ) ,L 5神经根损伤 ,4个月后症状逐渐加重 ,行走困难 .查 :脊柱无侧凸畸形 ,腰椎生理前凸消失 ,前屈及双侧屈活动受限 .右足下垂 .L 5/S 1棘突旁左侧压痛伴向左下肢放射 ;右侧亦压痛明显伴下肢麻木到足背部 ,双下肢沿坐骨神经走行处压痛明显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