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肿胀的CT表现。方法:对32例外伤性脑肿胀的CT表现进行总结观察,对其中28例复查2-6次脑肿胀病例对比分析。结果:全部病例中均表现外侧裂变窄,闭塞。鞍上池变形消失15例,环池,四叠体池变窄、闭塞17例,第三脑室变窄,消失12例,脑沟模糊,变窄,闭塞32例,两侧侧脑室变窄6例,合并:硬膜下,硬膜外血肿14例,颅内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颅骨骨折15例,颅内广泛积气9例。25例合并胸腹,四肢损伤。结论:脑池、脑裂、脑沟变窄,闭塞是脑肿胀的直接征象,脑室变窄闭塞是病情危重的征象。  相似文献   

2.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及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表现、CT诊断。方法分析3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资料。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GCS评分。结果DAI的CT征象主要为:a)弥漫性双侧脑白质水肿、脑肿胀、灰白质界限不清;b)脑室、脑池、脑沟及蛛网膜下腔变窄、消失,无中线移位;c)脑弥漫性肿胀,白质内点、片状出血,但未形成血肿,无占位效应;d)脑弥漫性肿胀伴硬脑膜下薄层出血。患者伤后昏迷时间越长,临床表现越重,GCS评分越低,cT显示脑室系统受压程度越重则预后越差。结论DAI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但DAI病情与CT表现不一致时需行CT薄层扫描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和不典型脑损伤的CT表现,并评价随访CT复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首诊未发现异常,随访复查CT诊断为迟发和不典型脑损伤改变55例的CT及临床资料,复查时间为2 h~3周,复查CT2~5次。结果 20例脑挫伤中,散在小点状高密度灶13例,小片状低密度灶7例;35例迟发性脑损伤中,脑肿胀19例,表现为外侧裂池变小消失,脑室变小、变形7例,轴索损伤3例,硬膜下血肿9,散在小血肿4例。结论 CT扫描对诊断脑损伤有重要价值,但对不典型脑损伤应高度警惕,CT随访复查是诊断不典型和迟发性脑损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救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大坪医院自1997年7月-2007年1月37例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T复查示迟发性颅内血肿26例,弥漫性脑肿胀7例,挫裂伤脑水肿2例;另2例未行CT复查原因不清。对侧钻孔确认后直接开颅7例,手术过程中复查CT后手术5例,关颅后复查CT再手术20例,未复查切除脑叶者2例。死亡7例,包括4例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伤后半年GOS评估,植物生存1例,重残3例,中残6例,良好20例。结论术中出现脑膨出时,首先考虑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可能,对侧可疑部位钻孔探查手术,或快速CT复查,明确诊断后再次手术。梯度减压开颅、异丙酚麻醉、控制性低血压及去骨瓣减压是防治弥漫性脑肿胀的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告6例CT证实的中脑出血。CT显示中脑卵圆形高密度血肿,均未累及桥脑。2例向丘脑后部延伸。4例血肿使四迭体池消失。5例破入三脑室,3例并有侧脑室积血。脑室均扩大。随访CT显示脑室积血在7天内消失,血肿在3周内吸  相似文献   

6.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价值(附45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CT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4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早期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 45例 ,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 (大脑半球 1 8例 ,基底节区1 0例 ,脑干 3例 ) ,蛛网膜下腔出血 2 1例 ,脑室内出血 8例 ,硬膜下血肿 7例 ,硬膜外血肿 5例 ,颅骨骨折 9例。结论 CT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研究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CT征象,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维生素K缺乏的患儿进行头颅CT检查。对其中28例CT显示颅内出血病例进行分析。结果:CT表现18例脑内多个血肿,10例脑内单一血肿.血肿直径均大于4cm,且伴有大面积脑栓塞改变。脑内血肿均表现为多囊状,16例血肿见血一液平面,16例存在脑疝。2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8例合并脑室出血。恢复期患儿表现为脑软化,脑容积缩小,脑萎缩和脑积水。16例患儿死亡。结论: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具有特征性CT表现可与其它颅内出血鉴别。  相似文献   

8.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和预后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3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和预后的关系。全组死亡率46.6%,基底池消失评分≥12分者死亡率70%,鞍上池消失者死亡率68.4%,ASH≥10mm者死亡率60%,脑移位≥9mm者死亡率73.3%。存活者有四因素:①ASH〈5mm,②脑移位〈2mm,③CES〈12分,④无弥漫性脑肿胀。为了提示临床判定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三型:①轻型:无脑移位者,②中型:ASH〈10mm或脑移位〈9mm,③重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20例先天性四脑室中侧孔闭锁的CT诊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5d~8岁.CT表现:第四脑室囊状扩大9例;第四脑室囊状扩大通过小脑溪与后颅窝小囊腔相通4例,或大囊腔相连3例;第四脑室与两侧小脑半球大小不等的两囊腔相连1例;扩大的第四脑室向天幕上延伸7例;枕大池、脑沟、脑裂消失20例;第三脑室及两侧侧脑室对称性重度积水扩大20例.合并右额顶区硬膜下积液1例.本病需与后颅窝蛛网膜囊肿、囊性新生物和变异的巨大枕大池以及重度小脑发育不全鉴别.  相似文献   

10.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诊断价值(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临床证实为DAI者 98例 ,从中筛选临床及MRI资料完整的 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 1 5例还先后作过CT检查 )。结果  36例DAI早期MRI均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 ,脑室及脑沟、裂、池受压变小或闭塞 ;脑实质出血灶 30例 ,呈斑点状 ,直径大多 <2 .0cm ,主要位于胼胝体、脑干、小脑、基底节区及皮髓质交界处 ;蛛网膜下腔和 /或脑室出血 2 4例 ;合并硬膜外血肿9例 ,硬膜下血肿 1 2例 ,颅骨骨折 5例。结论 MRI对DA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可弥补CT的局限性 ,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患儿颅内CT形态学改变的特点。材料和方法:对50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的患儿进行了头部CT检查,男33例,女17例,年龄27天-3月,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48例颅脑CT异常,表现为(1)脑实质血肿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5例,硬膜下出血38例,脑室内血肿3例。(2)弥漫性脑水肿、梗塞,单侧31例,双侧8例。(3)一侧脑室受压闭塞,对侧脑室扩张积水35例。(4)大脑镰下疝38例,小脑幕下疝28例。(5)复查28例存活患儿脑软化15例,脑积水13例,脑萎缩20例,颅板发育不良18例,正常6例。结论:CT对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具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表现并和临床症状相结合,评价CT在DA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的56例DAI病例的CT资料,并与临床症状相对照。结果:51例脑质中见到一个或数个点状出血灶,其中大脑半球35例,胼胝体8例,脑干5例,小脑2例,脑室1例,52例出现弥漫性脑肿胀。结论:脑CT扫描是临床诊断DAI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婴儿先天性梅毒中枢神经系统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梅毒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1例先天性梅毒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CT资料。结果 10例新生儿患者在CT上均表现为脑白质的弥漫性密度减低,其中3例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合并有脑内出血。1例2个月大的患儿表现为两侧额、颞叶脑沟增宽及大脑镰前部蛛网膜下腔增宽,5例经治疗后45d至6个月,CT复查表现为两侧脑沟、脑池、脑裂的增宽,其中3例伴有侧脑室和第3脑室的扩大。结论 先天性梅毒中枢神经系统的CT表现在新生儿类似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随访复查可呈现外部性脑积水或脑发育不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检查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在发病后1-6h内应用螺旋CT扫描检查,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24h复查证实为脑梗死患者。结果:50个病例中出现异常征象者共35例,占总数70%。异常征象包括:梗死区脑实质密度轻度减低。脑动脉密度增高,多见于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局部脑肿胀,邻近脑沟变浅、脑室变形变窄。皮髓质交界模糊、基底节轮廓模糊可部分消失。结论:超急性期脑梗死虽然CT征象轻微,但结合临床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外伤性脑内血肿的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5例外伤性脑内血肿的CT表现。结果:15例中,基底节区血肿6例,丘脑区血肿4例,小脑区血肿3例,脑干区血肿2例。CF表现为小圆形、点状、小片状高密度影,单侧为13例,2例为双侧。结论:对于外伤性少见部位的脑内血肿,只要仔细阅读CT片、薄层扫描、并结合外伤病史,一般都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患者脑干基底池与第3脑室CT征象改变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58例脑挫裂伤患者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首次CT扫描第3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分为4组;A组(93例):第3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正常;B组(68例):第3脑室呈条形成或基底池轻度受压;C组(50例):第3脑室呈线形和基底池明显受压;D组(47例):第3脑室和基底池均消失。观察第3脑室基底池改变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第3脑室和基底池形态与颅内压、GCS评分密切相关,第3脑室基底池形态改变越明显,恢复越差,病死率越高(P<0.05)。结论第3脑室和基底池形态的改变与脑挫裂伤预后密切相关,是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附40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在急性脑外伤患者的CT片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征象,目的是为DAI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40例DAI患者的早期CT表现,结合文献提出DAI的CT诊断标准: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小出血灶,中线结构无移位;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池内出血;脑室内出血;弥漫性脑肿胀。  相似文献   

18.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总结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29例经手术和保守治疗证实的资料完整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临床症状体征。结果:29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检查出36个血肿灶。单侧24例,双侧5例。左侧15个.右侧21个,病灶分布以额颞顶部为主,其次分布在额顶或顶枕部,血肿呈新月形或半月形,位于大脑凸面,跨越颅缝,密度与脑实质相仿,CT值40-45Hu。同侧脑皮髓质界面内移,脑室受压变形、移位。双侧血肿时,中线结构向血肿小的一侧偏移。血肿较大时可以产生脑疝。CT增强扫描。脑膜及脑表面小血管强化使血肿轮廓变清晰。结论:具有诊断意义的征象有:(1)脑灰白质界面内移,(2)病灶侧脑沟消失。脑回聚拢、内移,(3)侧脑室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向健侧或血肿灶较小的一侧移位。(4)大脑镰下疝。CT增强扫描及MRI对发现小血肿及脑疝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对3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及脑肿胀分别评分,结合临床病情(GCS),研究预后相关性关系。结果: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明显者,其脑损伤程度严重。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与脑损伤积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0.7447,r=-0.6924,P<0.01),伴有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者,GCS均在8分以下,属重型脑损伤。中线移位≥9mm者,死亡率70.6%,基底池消失评分≥12分,死亡率73.3%,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死亡率73.6%。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和脑池受压的程度及有否弥漫性脑肿胀对判断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附6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征象,为DAI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临床确诊的DAI的早期CT表现。其中,男52例,女16例,年龄6-72岁,平均32.3岁,51例采用保守治疗,17例行开颅减压术,死亡37例(54.4%),重残21例(30.9%),CT扫描在伤后30分钟至24小时进行,使用岛津SCT-4500TE型全身CT机行非增强扫描。结果: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49例(大脑半球37例,基底节区4例,胼胝体6例,脑干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脑室出血5例,弥漫性脑肿胀58例。结论:CT是早期诊断DAI的有效方法。并可提示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