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冯新玲  何万春 《光明中医》2014,29(12):2629-2630
中医学脾胃是人体脏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气血化生之源.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围绕“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理论,从根本的病因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防治脾胃病。  相似文献   

2.
张唐法主任医师注重未病先防,认为针灸疗法在疾病预防及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脾胃病的针灸临床诊治方面张唐法尤其注重"治未病"。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有效干预,或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或已愈防复,同时辨证施治,兼顾他脏,因势制宜,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脾胃病防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治未病”之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治未病”首倡于《内经》,仲景将这一思想作为其学说的精髓,在《金匮要略》中不但体现在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对疾病预防性治疗的用药方面。其精神实质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从养生防病、重视先兆、早治防重、已病防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治未病”理论在临床用药中的运用,也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骨伤科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占有较大优势.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分别从“未病先防、养生固本;已病早治、标本兼顾;既病防变、控制病情;愈后防复、择时防发”等4个方面对骨科常见慢性疼痛的防治策略进行探讨,并对“治未病”思想在骨科慢性疼痛的防治方面给出了相关性建议,以期“治未病”思想更好的指导骨科慢性疼痛的研究及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骆继杰教授"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炎防治中的应用。方法:骆氏"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方面,"未病先防"具体体现在:认清肾虚本质,同时注重后天脾胃,脾肾双补,治病先安未受邪之地;"既病防变"具体体现在:有病早治,久病、重病防变。结果:在该思想的指导下,临床疗效显著,许多危害肾脏的危险因素都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延缓了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程进展。结论:骆老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炎的防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与《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一脉相承,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方面较之《黄帝内经》都有较大发展和提高.仲景的“扶正固本、摄生为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病宜早治、勿令生变”,“先病服药”,“先安未受邪之地”,“药宜早进、莫待早晚”等治疗学思想,对指导当前临床和治未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其针灸法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防病保健的意识也逐步提高。祖国医学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思想正日益受到重视。针灸法在“治未病”方面有特殊作用,由于针灸法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针灸法“治未病”的作用及临床研究,对针灸法“治未病”辨证选穴的思想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8.
从"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思想与脾胃理论的关系(未病重防、欲病防作、既病防变、未变防重、已变防逆、已瘥防复等)论述"治未病"的含义及其中医脾胃理论的关系。指出: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遵循"治未病"原则,务以保胃气,存津液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前期是处在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发病人群广泛且能对心、脑、肾等身体重要器官造成损害。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的内容。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从调节体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方面防治高血压前期,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中医药在高血压前期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它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问题,而且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重要预防医学思想。《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身体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主要通过养生、防  相似文献   

11.
肺结节为有形之邪,病位在肺,肺的病理生理功能与中医“气血理论”关系密切,气血运行失调关系肺结节的发生发展,笔者认为肺气虚是肺结节形成的根本原因,外感六淫、雾霾、吸烟等外因导致气血运行失常是发病的直接原因。肺结节的形成与肺、脾、肝、肾四脏关系密切,气虚痰瘀阻络和气滞血瘀痰凝是肺结节形成的主要病机,在防治方面,祛除致病诱因做到未病先防,改变肺结节生长的身体环境做到已病防变,对于有形之邪,采用中药消散或者手术祛除,同时补益气血,顾护正气应该贯穿肺结节防治的始终,通过对肺结节的病机与防治的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肺结节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胰腺纤维化脾不主运的病机特点及"久病入络"、"久病必虚"的病证特点,提出了运脾法是其治疗的有效方法,而活血通络法及甘寒养阴生津法则是其重要配伍;同时结合纤维化发生的细胞病理学基础及"异病同治"理论,强调了中医药在防治肝、肺、肾、脑纤维化方面亦积累了一定经验,对于胰腺纤维化的治疗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等,以女性患者多见,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影响人类健康。甲状腺疾病属于中医学瘿病范畴,“痰结”为其总病机,病因多为肝失条达或脾失健运或气郁、痰湿、瘀血留注,聚而成形。中医对瘿病有独特的辨治优势,而瘿病的防治更是围手术期辨治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拟从病因病机的角度,探析“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防复”的治未病理念在瘿病防治中的应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思路进行探析。方法:根据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总结治疗方法,并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观点进行分析,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为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小儿脾胃疾病的诱因多由喂养不当、久病损伤或先天不足,其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脾湿胃燥、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脾胃受损后会衍生许多相关疾病。将治疗脾胃疾病的总的治疗方法归纳为健脾养胃护肝法,并可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分为多种治法如健脾、运脾、补脾、泻肝、疏肝、清胃、和胃、降逆等。并根据上述治疗方法可应用于鹅口疮、腹痛、厌食症等病症的治疗中,且获得验证。结论:对小儿脾胃病采用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胸痹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因心主血脉的正常功能,有赖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藏精主水等功能正常。关于胸痹,许多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法则有所偏重。如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辛温通阳、豁痰开结诸法。路老治疗胸痹,不拘于传统的常规治疗方法,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脏腑相关理论,辨证治疗,求治于本;发挥中医综合疗法优势,内外合用、针药并施、食药配合、身心同治;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发展调理脾胃治疗心痹的理论,脾、肾、肝等不同临床路径治疗胸痹,为治疗胸痹开辟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医药防控疫病科研工作的现状分析,从立足体系、科学防疫,发挥优势、突出三重,政府统筹、发挥效能三方面提出了一些关于防控疫病科研的个人建议,强调中医药防控疫病科研的关键是人,以人为本,以科学的方法开展中医药防控疫病的科研工作,突显中医药学术的主体性作用,同时也不要忽视政府的统筹功能。  相似文献   

17.
利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整体观念、人和自然界的关系、预防观念、固本观念、形神并重的养生观等,在中医护理中强调“辨证施护”,在日常护理中强调养生观的树立,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普及和宣教养生方法及理念,以达到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延年益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慢性病是一个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中医药特有的防治理念及方法形成了防治慢性病的独特优势。文章从慢性病的定义和特点、西医治疗慢性病的局限性、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策略与方法等方面对慢性病的防治展开论述,认为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思想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结合课题组有关针灸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认为发扬各种中医药临床特色诊疗技术对增强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综合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膏方是中医学的传统特色疗法.其主要作用一方面为扶正补虚,以调阴阳、补五脏、益气血、助正气为主;另一方面为祛邪治病.在支气管哮喘防治方面有以下优势:治未病,防病于未然;注重脾胃,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三因制宜,整体调治,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20.
The moxibustion therapy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is also termed "healthcare moxibustion" or "treating subclinical conditions", i.e., prevention before onset of diseases. In Chinese medicine, the prevention of diseases has been emphasized and the idea and therapeutic principle of "preventing it before it occurs" have been stressed. As early as in the Huang Di Nei Jing (Yellow Emperor's Inner Classic),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n "treating subclinical conditions" had been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