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造影剂结合超声方法对减少肘部PICC置管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将144例左侧肘部PICC置管患者按置管顺序单双号分为两组各72例。两组均按常规方法安置患者及置管操作,置管过程对照组采用B超判断是否发生导管异位,改良组在B超监视下边送管边注入76%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5 ml了解导管尖端位置情况,指导置管。结果改良组发生导管异位3例(4.2%),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18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ICC置管术中脉冲式推注造影剂配合超声可减少左侧肘部PICC置管导管异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后撤不同长度的导丝对导管异位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PICC置管标准的患者700例,按照导丝后撤长度分为7组,对照组108例不后撤,观察组592例按后撤不同长度分为6组(后撤2 cm、3 cm、4 cm、5 cm、6 cm、7 cm)。对照组PICC置管时采用传统常规方法进行送管,观察组当PICC置管管路行进至头臂静脉时,患者不需转头配合,采用后撤不同长度的导丝进行送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异位率。结果观察组送管方式和后撤3~6 cm导丝的送管方式,置管异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撤2 cm、7 cm长度导丝送管方式与对照组比较,置管异位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患者无需转头配合,采用后撤导丝3~6 cm送管,以改善PICC导管前端柔软性和顺应性不足的缺点,可以有效预防置管异位,明显降低置管异位率,提高患者舒适度,从而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3种不同冲管方法减少PICC置管后导管堵塞率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减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导管堵塞率的方法。方法根据冲管方式的不同,将600例PICC置管患者分为3组,A组采用静脉点滴方式冲管,B组采用静脉注射方式冲管,C组采用脉冲方式冲管。观察1个月内重力输入肠外营养液的速度。结果导管堵塞率A组为96%,B组为69%,C组为1%;堵塞程度3组比较,X^2=442.09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脉冲式方法冲管可明显减少导管堵塞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导丝部分外撤结合生理盐水推注在预防PICC异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3月我院需留置PICC的住院患者8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02例和对照组400例,置管时,实验组采用导丝部分外撤联合生理盐水推注送管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送管法。通过置管中超声探查和置管后胸部X线摄片定位法观察两组的导管异位率及送管一次到位率。结果实验组异位率为1.74%(7例),送管一次到位率为97.01%(390例);对照组异位率为4.25%(17例),送管一次到位率为93.75%(37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导丝部分外撤结合生理盐水推注能降低导管异位率,提高送管一次到位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送管法在预防PICC置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2016年行PICC置管者227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行PICC置管263例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送管法对患者进行置管,观察组采用改良送管法,在置管过程中对偏头方法及送管速度进行改良。比较两组患者的异位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的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送管法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在PICC置管时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阻断颈内静脉的方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将118例PICC置管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在送管时让助手采用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传统的偏头法以阻断颈内静脉。置管后通过胸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率。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在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142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实验组66例。实验组在置管过程中送管至15cm时,助手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下端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观察两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无1例导管被送人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零;对照组3例导管被送入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PICC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可明显减少导管异位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孙莉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6):102-103
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中导管异位的原因,提出相应处理措施,以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2012年1月~2013年2月在我科接受B超引导下PICC置管并发生异位的病人14例,分析其原因及采取的处理措施。结果:14例病人中,除1例因血管个体原因重新穿刺外,其余13例通过调整体位、导管长度或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将导管成功置入。结论:准确的导管测量,正确的血管选择,精确掌握撤导丝的时机,正确的体位,置管前血管的评估及解释工作等能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脉冲推注生理盐水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中的作用。方法将138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9例。对照组按传统偏头并下颌贴胸骨法。观察组患者无需偏头,术者在送管同时,助手脉冲推注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异位率、穿刺时长及患者舒适度情况。结果对照组异位10例,占14.5%;观察组异位1例,占1.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穿刺时长为11.32±0.79min,对照组穿刺时长为14.98±2.04min,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舒适度为2.03±0.62分,对照组的舒适度3.63±1.80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脉冲推注生理盐水送管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缩短穿刺时长,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下肢与上肢静脉PICC置管的效果及对新生儿疼痛程度、配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以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A组(n=50,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与B组(n=50,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比较两组的置管效果。结果A组操作时间、出血量、留置时间均优于B组(P<0.05)。A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导管异位率、送管困难率低于B组(P<0.05)。A组穿刺时、穿刺后5 min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B组(P<0.05)。A组的配合度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而言,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较上肢静脉PICC置管效果更好,利于减轻患儿疼痛程度,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儿配合度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前后外周静脉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在彩色超声下观察30例经贵要静脉置入4Fr-PICC导管病人的被穿刺血管,记录穿刺前后贵要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的血管内径及穿刺前后贵要静脉固定点血液流速.[结果]穿刺前贵要静脉内径0.247 cm±0.068 cm,腋静脉内径0.363 cm±0.109 cm,锁骨下静脉内径0.616 cm±0.201 cm;穿刺后贵要静脉内径为0.285 cm±0.088 cm,腋静脉内径0.431 cm±0.126 cm,锁骨下静脉内径0.696 cm±0.245 cm;穿刺前后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管内径改变值呈正态分布,但与血管穿刺前内径无相关性;贵要静脉段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PICC置管后相应静脉血管内径有所扩张,但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皮下隧道静脉置管与直接静脉置管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危重病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取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取直接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导管性感染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试验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具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在穿刺处局部感染率、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以及感染相对危险性等方面均比对照组低,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结论 经皮下隧道贵要静脉置管能有效地防止导管性感染,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患儿静脉滴注甘露醇最佳留置部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静脉滴注20%甘露醇是临床治疗颅内高压的重要方法之一。甘露醇作为一种高渗性脱水剂,常高浓度快速滴注进入体内,以迅速提高渗透压而发挥作用。由于药物的高渗及微粒等因素[1],可对局部血管产生较强刺激而发生疼痛、管壁变硬、外渗、红肿等静脉并发症,尤其是儿童和婴幼儿,由于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2例肿瘤幼儿肘上贵要静脉穿刺困难或失败后经肘下贵要静脉行改进PICC置管方法的护理体会.方法 根据幼儿的静脉特点,在超声引导下使用24 G留置针行肘下贵要静脉PICC置管,并结合"拔河式"穿刺、纵向扩皮等改进方法.结果 32例肿瘤幼儿均经肘下贵要静脉置管成功,其中27例一次穿刺成功,3例在同侧穿刺两次后成功,2例在同侧穿刺失败后转为对侧穿刺成功.32例肿瘤幼儿穿刺成功后均顺利送入PICC导管,其中2例异位于同侧颈内静脉,即刻重新调管后使导管尖端位于正常位置,总异位率为6.25%.结论 肘下贵要静脉行进改PICC置方法显著提高了肿瘤幼儿PICC置管成功率,为其提供了一条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15.
PICC置管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以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方法 观察200例PICC患者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00%.不同年龄、性别及穿刺体位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P<0.01)和正中静脉...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经颞浅静脉与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效果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新生儿经颞浅静脉与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19例经颞浅静脉、72例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新生儿,观察置管过程患儿心率、呼吸、氧饱和度情况,比较两组导管到达上腔静脉的到位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置管过程患儿生命体征平稳;颞浅静脉组上腔静脉到位率74%,贵要静脉组94%,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无差异。结论新生儿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优于经颞浅静脉置管,在贵要静脉显露不清晰或穿刺不成功时,可首选颞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更可靠的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方法]将250例病人按入院日期单双日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穿刺,观察组采用改进后的方法穿刺,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术中漏血率。[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漏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术中漏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发生静脉炎后治疗效果,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 对60例PICC置管病人分为3组,3组分别选择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的血管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管,评估静脉炎的发生概率及治疗效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贵要静脉20例簧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2例,全部治愈;正中静脉20例置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3例,全部治愈;头静脉20例置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11例,9例治愈,2例被迫拔管.结论 头静脉PICC置管的病人静脉炎发生率最高、治疗时间最长、治愈率最低,减少头静脉置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及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贵要静脉与头静脉行PICC的效果比较。方法对24例经贵要静脉穿刺置管组和11例经头静脉穿刺置管组从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术后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种路径行PICC置管者在这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者在穿刺一次成功率、留置时间、术后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优于经头静脉穿刺者。  相似文献   

20.
庄琼冬  翁惠兰  汤银惠 《全科护理》2009,7(23):2080-2081
[目的]探讨目测定位法在婴幼儿桡动脉穿刺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行桡动脉穿刺采血的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目测定位桡动脉穿刺采血;对照组采用触摸法桡动脉穿刺采血。观察并比较两组桡动脉穿刺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及采血时间。[结果]对照组采血时间为5.3min±0.6min,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0.0%;观察组采血时间为3.1min±0.6min,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4.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测定位法行婴幼儿桡动脉穿刺采血可替代触摸法,是一种更为方便、快捷、有效的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