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esophagus,PMME)的病理诊断特点、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收集安阳市肿瘤医院5例PMME,对其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临床病理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PMME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发生于食管中段,大体呈蕈伞型.光镜下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呈梭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以梭形细胞为主.肿瘤细胞胞核体积大,核仁清晰、染色质丰富.瘤细胞形态多样且无色素易误诊为分化差的鳞状细胞癌、肉瘤样癌、淋巴瘤等.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肿瘤细胞显示vimentin,S-100,HMB-45和Melan-A阳性;不表达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白细胞共同抗原(leukocyte common antigen,LCA)、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嗜铬素蛋白-A(chromogranin proteins A,CgA)和突触素(syn).随瘤细胞浸润不同组织层次可伴有淋巴结转移.结论:PMME是一种罕见肿瘤,恶性度高、预后差.由于其症状与食管其它肿瘤相似,在活检或手术前很难确诊,对发生于中老年人的食管中段蕈伞型肿物应考虑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临床病理分析肿瘤大小、浸润层次、淋巴结转移及治疗方式可能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细胞角蛋白7(CK7)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PS法检测51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K7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51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K7蛋白阳性率为24.6%,CK7表达与肿瘤分化差、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较晚相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CK7阳性患者的无瘤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较短(DFS:P=0.016;OS:P=0.020)。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pTNM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在Ⅰ+Ⅱ期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K7阳性患者的DFS和OS较短(DFS:P=0.047;OS:P=0.023),Ⅲ+Ⅳ期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K7阳性患者的DFS和OS与CK7阴性患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DFS:P=0.631;OS:P=0.824)。结论 CK7阳性食管鳞状细胞癌可能存在较高的恶性程度。在Ⅰ+Ⅱ期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K7表达与患者预后差相关,此发现有助于对这部分患者进行预后的危险度分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嗜神经侵犯、WPOI-5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进展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切除的13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评估嗜神经侵犯及WPOI-5与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3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嗜神经侵犯发生率为37.8%(51/135),多灶嗜神经侵犯与肿瘤浸润深度(P<0.001)、淋巴结转移(P<0.001)、淋巴结被膜外浸润(P=0.03)及较高的TNM分期(P<0.001)等因素相关,WPOI-5发生率为22.2%(30/135),与肿瘤浸润深度加深(P=0.006)、淋巴结转移(P=0.014)及较高的TNM分期(P=0.018)等因素相关。生存分析显示:伴嗜神经侵犯、WPOI-5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总生存率较低,且嗜神经侵犯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多灶嗜神经侵犯、WPOI-5与口腔鳞状细胞癌侵袭性增加相关,建议将单灶与多灶嗜神经侵犯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不同年龄段食管鳞状细胞患者中p53蛋白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未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根治标本536例,制作组织芯片检测p53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的预后意义。结果 53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57.3%的患者≥60岁,男女比为4.5∶1。p53低表达44例(8.2%),高表达282例(52.6%),不表达210例(39.2%)。44例p53低表达归为野生型组,492例p53不表达或高表达归为突变型组。在不同年龄段中,p53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大小、发病部位、分化程度、脉管侵犯、神经束侵犯、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在229例60岁的患者中,p53高表达组的无瘤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明显比低表达组差(P=0.032,P=0.028),p53不表达组的DFS和OS比低表达组差(P=0.135,P=0.187);p53突变型组的DFS和OS比野生型组差(P=0.064,P=0.052)。在307例≥60岁的患者中,p53高表达组、不表达组的DFS和OS与低表达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p53突变型组的DFS和OS与野生型组差异亦无显著性(P=0.879,P=0.966)。结论 p53高表达和不表达(p53突变)可能是较年轻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之一,需进一步行分子研究揭示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胰腺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 NEC)非常罕见,包括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其相关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的资料非常有限。根据WHO(2010)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及分级标准(核分裂象/Ki-67增殖指数),对107例最初诊断为低分化NEC的胰腺切除病例进行重新评估。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内分泌及腺泡标志物。63例被重新分类为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 NET)或腺泡细胞癌。对其余44例低分化NE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情况进行进一步评估。患者平均年龄59岁(范围21~82岁),男女比例为1:4。27例肿瘤位于胰头部,3例位于胰体,11例位于胰尾。肿瘤中位直径4 cm(范围2~18 cm)。27例为大细胞NEC,17例为小细胞癌(平均核分裂象分别为37个/10 HPF、51个/10 HPF;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66%及75%)。8例肿瘤含有混合性成分,大多数为腺癌。此外,2例肿瘤具有高分化NET成分。88%的病例在诊断时即伴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另有7%的病例在诊断后出现远处转移。43例具随访信息,33例死于疾病,中位生存期11个月(范围0~104个月);8例带瘤存活,中位随访期19.5个月(范围0~71个月)。2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22.5%和16.1%。胰腺低分化NEC为高侵袭性肿瘤,易发生转移,生存率低下。大多数患者在1年内死亡。61%病例是大细胞NEC。高分化NET及腺泡细胞癌常被误诊为低分化NEC,因此诊断时必须严格遵循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非典型纤维黄色瘤( AFX)是一种生长迅速的皮肤肿瘤,常累及老年人受日光照射的头颈部皮肤。典型的AFX由增生的恶性梭形和上皮样细胞构成膨胀性或浸润性的结节状结构,位于紧靠表皮的真皮层中,累及皮下组织罕见,瘤细胞怪异,多形性显著,核分裂丰富。鉴别诊断包括低分化梭形细胞鳞癌( SpSCC)、梭形细胞黑色素瘤、平滑肌肉瘤和血管肉瘤等。目前对于 AFX的组织发生及鉴别诊断仍存在争议,该病是一种排除性诊断(需广谱CK、S-100、肌源性标志物和血管标志物均阴性),若误诊造成的后果将非常严重。AFX罕有复发或转移,属惰性生物学行为,外科切除即可,而其他需要鉴别的恶性梭形细胞肿瘤的复发/转移率高于AFX。其他病变通过S-100、desmin、CD31等免疫标记较易鉴别,在少见情况下SpSCC中CK可阴性,且p63的阳性率最高只有83%,特异性不足,在AFX中可有9%的阳性率。近年来,有关食管、头颈部、肺等部位的鳞状细胞癌的研究显示p40较p63有更高的特异性,因此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104例皮肤恶性肿瘤(包括中分化鳞状细胞癌27例、SpSCC 26例、AFX 27例、梭形细胞黑色素瘤24例)中p40的表达,并比较p40与p63在鉴别AFX和SpSCC的准确性差异,结果显示 p40与 p63在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均为100%,在 SpSCC 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6.1%和92.3%,在AFX中的阴性率分别为100%和70.4%,在梭形细胞黑色素瘤中二者均有少数病例呈局灶弱阳性表达。统计学分析显示:p40和p63在诊断皮肤SpSCC方面具有相同的敏感性,但p40的特异性高于p63(P=0.01),其阳性染色更支持Sp-SCC,而非AFX。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胞性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elluar benign fibrous histiocytoma,cBFH)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要点。方法对1例cBFH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鼻背部,呈灰白、鱼肉样,镜下突出的特征是密集的梭形细胞呈束状排列,胞质嗜酸性,核分裂象4/10HPF,累及真皮网状层。免疫组化vimentin和CD68阳性。结论该瘤临床复发率高达26%,组织学特征为高度富于细胞、束状结构、有较多的核分裂象,需要与平滑肌肉瘤及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肺SFT的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肺SFT中女性4例,男性3例,年龄24~65岁。发生部位以右叶肺多见,临床上多表现为咳嗽或胸痛。肿块最大径1. 2~9. 0 cm。镜下与其它部位的SFT基本一致,细胞密集区和细胞稀疏区交替分布,肿瘤细胞间有玻璃样变胶原纤维分隔。密集区肿瘤细胞丰富,呈束状、漩涡状排列或血管外皮瘤样。瘤细胞呈短梭形,轻~中度异型,大多病例核分裂少见(4/10 HPF),2例可见肿瘤性坏死,1例可见上皮样细胞,7例肿瘤周边均可见被覆肺泡上皮的裂隙状结构。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STAT6、CD34、BCL-2、CD99阳性,Ki-67增殖指数3%~20%,其余均阴性。结论肺SFT非常罕见,病理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需与肺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如腺纤维瘤、恶性间皮瘤、滑膜肉瘤、肉瘤样癌、肺内脑膜瘤等鉴别。患者预后好,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为主,并注意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上皮样型管周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叶状肿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HE、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CK,EMA,S-100蛋白,SMA,Vim,Des,MG,CD34,CD99,CD117,PR,HMB45)对1例乳腺上皮样型管周间质肉瘤与5例叶状肿瘤(良性、交界性各1例,恶性3例)做比较性观察。结果 乳腺管周间质肉瘤(上皮样型)有独特的镜下图像:①显著的多角形(上皮样)细胞绕导管或小管的上皮肌上皮层呈间质性增生,无叶状结构;②组织学模式有袖套状、花冠状、菊形团状、结节状、融合结节状和片状浸润;③瘤细胞形态有:多角形(大、小)、柱状和梭形。多角形细胞呈上皮样形态,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10~30个/10HPF,个别区域达6个/1HPF),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在浸润灶内见肿瘤性坏死;④瘤细胞Vim弥漫阳性、EMA灶性阳性、CD99和CD117灶性弱阳性、CD34少数阳性,CK、SMA、S-100蛋白、Des、MG、PR、HMB45均阴性。5例叶状肿瘤均具备叶状结构、间质过度增生、细胞密集(异质性分布)、核分裂象2~10个/10HPF等诊断要素。在3例恶性叶状肿瘤中,2例有极少的上皮样袖套状病灶,2例有梭形细胞袖套状病灶。结论 乳腺上皮样型管周间质肉瘤是一种极罕见的恶性纤维上皮肿瘤亚型,它可能是恶性叶状肿瘤的最早期病变,也可能是一种独特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脑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X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1980-2004年间6287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的15例PXA(0.2%),以及2例会诊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种抗体的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波形蛋白、S-100、上皮细胞膜抗原、突触素、神经微丝、CD68及CD34,获得其中10例的随访资料。结果 患者年龄12~55岁,平均30.8岁,男6例,女11例。主要症状为癫痫发作、头痛、头晕等。肿瘤发生于幕上者16例,占94.1%,其中发生于颞叶者7例,占41.2%。肿瘤大小2—7cm,平均4.3cm,9例有囊性变。除2例会诊病例外,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3例。随访10例,生存8例,生存时间10个月- 13年7个月,平均生存6年,生存10年以上者2例。组织学特征为:单核或多核巨怪瘤细胞、梭形细胞和泡沫样瘤细胞混合而成,肿瘤中有丰富的网状纤维及淋巴细胞浸润,缺乏坏死,核分裂象无或少。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波形蛋白及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呈弥散阳性表达,CD34阳性率为77%。1例伴有间变特征的PXA,有较多核分裂象(≥5个/10HPF)。2例有脑实质及血管周围间隙的浸润。1例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复发及脑膜播散。结论 PXA属WHOII级肿瘤,肿瘤全切除及组织学为典型性PXA者预后较好,少数PXA可复发及间变。瘤细胞巨大、怪异,容易误诊为WHOⅣ级的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两者的鉴别要点在于PXA部分可见泡沫样瘤细胞,核分裂象无或少,缺乏坏死。瘤细胞CD34的阳性表达有助于PXA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应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对68例PA进行观察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包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Ki-67和上皮细胞膜抗原(EMA).获得51例随访资料.结果 患者年龄3-66岁,平均年龄20.1岁,男35例,女33例.术前病程3 d至14年,平均371 d.影像学检查有囊性变者41例,增强后有强化者43例.发病部位以小脑最多见,为33例(48.5%).肿瘤全切除者35例,部分切除者31例,不详者2例.随访51例,其中生存44例,复发7例,死亡7例.生存者中,生存2个月至10年4个月,平均生存48.1个月.5年及10年生存率均为89%.组织学特征为:组织呈双相结构,由致密区梭形细胞伴Rosenthal纤维和疏松区多极细胞伴微囊及嗜酸性颗粒小体组成.部分病例出现细胞核异型性及偶见核分裂象,17例有肿瘤沿蛛网膜下腔侵犯.1例间变型PA.GFAP全部病例瘤细胞呈弥漫阳性表达,Ki-67除1例间变型PA为10%外,均表达较低.蛛网膜下腔侵犯处网状纤维染色多为阳性,EMA阴性.结论 PA属WHO I级星形细胞瘤,肿瘤全切除后无需放疗,一般预后良好.肿瘤沿蛛网膜下腔侵犯是PA的主要特点,加上部分病例瘤细胞核异形深染,常因此误诊为较高级别的星形细胞瘤.肿瘤部分切除者复发率较高.肿瘤位于脑干部位者及间变型PA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泌尿道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IMT)也被称作手术后梭形细胞结节、炎性假瘤和假肉瘤样纤维黏液样肿瘤,较罕见。作者回顾了46例起源于输尿管、膀胱和前列腺的IMT病例,包括30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范围3~89岁(平均53.6岁),病变大小1.2~12cm(平均4.2cm)。其中3例累及2个部位,8例有器械操作史,5例患者同时存在息肉状膀胱炎。本组病例形态上与典型IMT相同,核分裂罕见(0~20何10HPF,平均1何10HPF),坏死见于30%的病例,肌层浸润率41%(19/46)。[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典型性脑膜瘤(AM)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和诊断指标。方法 光镜观察26例AM组织学改变、计数异型核、大核仁、核分裂和瘤巨细胞;图像分析胞核胞质面积比;免疫组化S-P法标记Ki-67单克隆抗体,求标记指数;统计患者生存时间、肿瘤复发和长期生存率。同时以35例良性脑膜瘤(BM)和13例恶性脑膜瘤(MM)作对照。结果 26例AM中梭形细胞为主10例,上皮样细胞为主14例,透明细胞型和囊性各1例,占脑膜瘤总数的16.45%。12例术后复发,2例复发后转为恶性,3例有脑组织微浸润。AM瘤细胞核质面积比为29.84%,每10个高倍视野大核仁数255.4、异型核27.03、瘤巨细胞5.41、核分裂象数4.30,Ki-67标记指数是10.15%,比BM高,较MM低,与两者相比差异都有显著性。标记指数和核分裂数呈正相关。AM复发率为46.15%,生存时间84.07个月,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53.61%和23.08%,介于MM和BM之间,与两型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AM是复发率高、潜在恶性的交界性肿瘤。瘤组织不形成明显的漩涡状脑膜瘤结构,瘤细胞周界不清呈合体状;瘤细胞密集排列,核质比例增大;核中度异型性和多形性;有明显的大核仁;核分裂象≥4个/10HPF;以上是诊断AM的必要指标。散在瘤巨细胞、局灶坏死、脑组织微浸润也是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腔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LM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例鼻腔原发LMS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62岁,因左鼻塞流涕2月余入院,术后结果显示肿瘤由梭形细胞束组成,细胞核呈卵圆形或短梭形,两端钝圆,部分细胞核仁肥胖,胞浆嗜酸性,染色质粗糙;细胞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3~5个/10HPF,间质可见粘液变性,部分区域可见坏死.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SMA、Vimentin、Calponin和Desmin均(+).结论:平滑肌肉瘤是鼻及鼻窦部分少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侵袭性较高,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表面生长因子受体(epide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扩增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确切频率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预后价值。方法搜集504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制作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 TMA),应用FISH技术检测EGFR基因扩增情况。使用χ~2检验和Kaplan-Meier分析进行临床特征和生存期的相关性评估。结果 6.3%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EGFR基因扩增,其与临床分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34),Ⅰ+Ⅱ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发生EGFR基因扩增比率(4.3%)低于Ⅲ+Ⅳa期(8.9%)组。有EGFR基因扩增的患者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预后均较差,尤其是生存期大于24个月的患者。结论 EGFR基因扩增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具有一定的扩增比例,更常发生于Ⅲ+Ⅳa期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是预后不良的重要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中SOX17、MACC1和c-Me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32例ESCC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SOX17、MACC1、c-Met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SOX17在ESCC中的阳性率为18.1%(42/232),低于正常食管黏膜中的阳性率73.3%(170/232);SOX17表达与ESCC脉管侵犯(P=0.017)和神经侵犯(P=0.014)相关。MACC1在ESCC中的阳性率为57.3%(133/232);MACC1表达与ESCC肿瘤直径≥3 cm(P=0.039)和AJCC分期高(P=0.020)相关。c-Met在ESCC中的阳性率为54.3%(126/232);c-Met表达与ESCC发生远处转移相关(P=0.045)。MACC1表达与c-Met表达呈正相关(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c-Met表达(P=0.021)与ESCC患者的总生存期相关,c-Met高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卵巢未分化癌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卵巢未分化癌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肿瘤主要由实性瘤细胞巢组成,部分呈条索状,细胞圆形或多角形,胞质嗜酸或透亮,异型性明显,部分瘤细胞呈梭形,梭形细胞区可见腺样结构.细胞核圆形,核分裂象多见.肿瘤坏死明显,存活瘤细胞围绕血管分布类似于卵巢移行细胞癌.圆形的肿瘤细胞弥漫性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pancytokeratin,CKpan)、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ous antigen,EMA) CD99,而嗜铬素A(chromogranin A,CgA)、突触素(syanptophysin,Syn)、白细胞共同抗原(leueocyte common antigen,LCA)、抑制素-α和α-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表达阴性;梭形肿瘤细胞CKpan、波形蛋白表达阳性,而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肌形成蛋白(myogenin Dl,MyoDl)、S-100蛋白表达阴性 结论:卵巢未分化癌是一种少见的未分化或仅有小灶性分化的高度恶性的卵巢肿瘤,诊断时须与小细胞癌、粒层细胞瘤、低分化腺癌、高级别浆液性癌、移行细胞癌和恶性中胚叶混合瘤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MWA)术后影响复发的单因素分析。方法选择超声引导下行经皮MWA治疗术后87例肝癌患者(107个病灶),其中男性72例,女性15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6.3岁。观察病灶消融后疗效,随访5~73个月,计算术后复发率。选取Kaplan-Meier法统计患者无瘤生存时间。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影响肿瘤MWA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结果肿瘤总复发率是45.98%。肿瘤直径3 cm 92个病灶,其中36个病灶复发;肿瘤直径≥3 cm 15个病灶,其中10个病灶复发;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0,P=0.046 0.05)。单发病灶71例中,复发31例;多发病灶16例中,复发9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3,P=0.36 0.05)。病灶位于肝内普通位置,靠近膈面、大血管、肝表面、胆囊的复发率分别是37.50%、33.33%、37.50%、66.67%、100.00%。肝细胞癌-高分化复发率是57.14%,肝细胞癌-中分化复发率是63.1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2,P=0.727 0.05)。复发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12个月,未复发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19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3,P=0.019 0.05)。肝细胞癌-高分化中位无瘤生存时间17个月,肝细胞癌-中分化中位无瘤生存时间12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4,P=0.024 0.05)。结论肿瘤直径和病灶靠近肝表面或胆囊时会使肝癌MWA术后复发风险增加,肿瘤分化程度未显示对术后复发风险有直接影响,但肝细胞癌-高分化比肝细胞癌-中分化无瘤生存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008至2012年间11例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光镜观察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结果 11例患者发病年龄21~ 65岁,平均46岁.肿瘤最大径6 ~ 16 cm,平均9.8 cm.镜下梭形瘤细胞丰富,交叉成束或旋涡状排列,形态温和,细胞轻至中度异型性,核分裂象(4~20)/10 HPF,平均8.4/10 HPF,无坏死.8例进行了波形蛋白检测,均阳性表达.5例检测了WT-1,均有弥漫或灶性阳性表达.α-inhibin和calretinin在检测的6例中仅有1例弥漫表达.6例检测了Ki-67的阳性指数5%~30%,其中1例约10%,1例核分裂象20/10 HPF的Ki-67阳性指数为30%.此外,细胞角蛋白、AE1/AE3、CD117、CD34、CD99和结蛋白在5例检测病例中均呈阴性.2例行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网状纤维包绕在每个瘤细胞周围.10例随访4 ~ 38个月无复发或进展,1例术后94个月复发后仍存活.结论 在卵巢富于细胞性纤维瘤中,当核分裂象≥4/10 HPF、细胞温和、缺乏显著异型时,诊断为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比纤维肉瘤更为恰当.绝大多数病例临床呈良性经过,少数病例可复发,提示它是一种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对软组织骨化性纤维黏液样肿瘤(ossifying fibromyxoid tumor,OFT)的认识.方法 对4例OFT采用光镜观察及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对其良恶性进行讨论.结果 4例OFT均为中年男性,平均年龄43.5岁.临床表现为四肢皮下缓慢生长的肿块.3例肿瘤镜下境界清楚,有一层厚的纤维性假包膜围绕,包膜内可见一层薄的不连续性骨壳,由成熟的化生性板层骨组成;肿瘤实质由多个大小不一的小叶组成,小叶内瘤细胞呈特征性巢状、条索状或纤细网格状排列,肿瘤间质呈黏液样.瘤细胞呈上皮样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细胞境界较清楚,胞质淡染或嗜酸性.3例核染色质细致,核分裂象偶见(<2个/50 HPF);1例表面仅见无骨壳的纤维性包膜,肿瘤中心见不规则骨样基质,细胞密度增高,胞核有异型,核分裂>2个/50 HPF.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4/4),多数表达S-100蛋白(3/4),部分表达desmin、CD56及CKpan.3例典型OFT随访12~38个月未复发,1例非典型/恶性OFT术后18个月复发.结论 OFT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软组织肿瘤,具有一定的组织形态学特征,需与神经鞘膜瘤、皮肤混合瘤及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