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孝茹  杨明明  孟娜 《山东医药》2009,49(18):102-102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20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施行应用丝裂霉素小梁切除联合全周边视网膜冷凝及全视网膜光凝术。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眼压控制在10~21 mmHg者17例,24~30 mmHg者3例。结论小梁切除联合视网膜冷凝、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操作简单,并发症轻且较少,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只家兔眼及30例青光眼患者(30眼)进行了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的实验和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可减轻术后结膜下纤维化,明显降低患者眼内压。随访8.33个月,眼压控制率达80%。认为规范的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手术,特别是规范滤道外口制作和角膜瓣缝合操作,可以提高手术降眼压效果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不同浓度丝裂霉素 C(MMC)在原发性青光眼首次小梁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了观察 ,旨在探讨原发性青光眼首次小梁切除术中应用MMC的最佳浓度。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81例 (87眼 )男 2 1例 ,女 6 0例 ,年龄最大 74岁 ,最小 2 3岁 ,平均 5 8.85 9.93岁。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3 1眼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3 8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1 8眼。术前眼压1 .3 6~ 8.86 k Pa(1 k Pa=7.5 mm Hg)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 ;对照组 (1组 ) 1 5例 (1 7眼 ) ,用一般手术方法 ;MMC浓度为 0 .1 mg/ ml(2组 ) 2 4例 (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原因,为临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原因以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6月该院接收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找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原因。结果分析研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史、糖尿病史、患者眼压为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由此可知在手术之后,应当针对这些主要危险因素做出防范。结论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原因很多,包括患者手术前的视力、患者的眼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史、糖尿病史、年龄、手术的次数等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治疗手段并给予预防,减少继发新生血管青光眼出现。  相似文献   

5.
牛洪明  郝志侠 《山东医药》2010,50(13):93-94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属难治性青光眼,常规滤过手术成功率为11%-33%。2007年6月--2008年6月,我们采用Bevacizumab玻璃体注射、视网膜睫状体冷凝及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对2003年1月—2008年12月135例(170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24例(28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24例(28眼)发生率为18%。发生原因:滤过性强15例,结膜漏8例,脉络膜脱离3例,其中,5眼行手术治疗,其他患者采用加压包扎、散瞳、抗炎、甘露醇静脉滴注保守治疗前房恢复。结论浅前房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的主要并发症,术前降压、术中操作精细、切口对合准确、术终重建前房,术后密切观察、早发现、及时恢复前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各种原因的眼部缺血导致新生血管长入房角组织,导致房角被血管膜覆盖,同时纤维血管膜收缩,房角最终完全关闭,属于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常见病因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眼部缺血综合征、眼部炎症、肿物等.由于病因复杂,常导致极难控制的高眼压及剧烈眼痛.有报道,单纯滤过手术成功率仅为11%~33%[1].这种眼压升高通常难以控制并因之失明.因此对高危病人进行及时检查、尽早发现新生血管、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是有效控制眼压和保留较好视力的关键[2].本文拟回顾分析老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单纯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丝裂霉素C(MMC)湿敷及可调节缝线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疗效。方法选择44例(44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随机分为两组。(1)观察组:先用半导体激光封闭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次日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2)对照组: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两组术后均记录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及并发症情况,随访1年,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年两组眼压较术前均下降,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较对照组少。结论半导体激光虹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均可作为治疗NVG的有效治疗方法,对于不同病情的NVG患者,可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我们自1993年11月~1995年1月施行睫状体冷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42~70岁。均系单眼,右眼3只,左眼8只;视网膜静脉阻塞7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眼,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1眼。 手术方法:采用苏州医疗器械厂生产的LD3A医用冷凝治疗器。用1%地卡因滴患眼3次,2%利多卡因2ml球后麻醉。于角膜缘后1.5mm球结膜处放置冷凝头,低温-75~-80℃,冷凝两排共8个点,每点冷凝时间30~60s,冷凝范围1/2圆周。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院对100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采用以穹窿部为基底制作结膜瓣的方法,术后眼压均降到22mmHg以下,效果良好。一、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年龄1~76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6例(92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3例(20眼),继发性青光眼8例(9眼),开角型青光眼7例(12眼),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72例(182眼),随机分为两组各86例,两组均给予糖尿病治疗,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视力、眼压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视力提高率为94.2%,对照组视力提高率为70.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眼压为(15.19±2.21)mm Hg,对照组术后眼压为(18.62±2.35)mm Hg,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上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一种高致盲性眼疾,主要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缺血综合征等疾病,眼部肿瘤和眼外伤亦可引起NVG[1-3]。病人临床表现为难以耐受的眼痛和头痛。NVG的治疗方法视病人视力是否丧失而定,对于视力完全丧失者可采用破坏性手术,如周边视网膜及睫状体冷冻术、睫状体光凝术等解除疼痛;而对于视力尚存病人,其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保留视功能。传统的NVG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降低眼压和小梁切除术,但2种方法单独应用效果均不理  相似文献   

13.
刘真  王荣 《山东医药》2002,42(13):50-51
视网膜新生血管 (NV)是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晚期并发症 ,其反复的玻璃体积血可严重影响视力 ,甚至导致失明。1999~2 0 0 2年 ,我院采用 Nd:YAG倍频激光对本病患者进行光凝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 2 7例 (2 7眼 )患者 ,男 17例 ,女 10例 ,年龄 36~ 74岁 ,平均 5 8岁。右眼 16例 ,左眼 11例 ;有高血压病史 8例 ,糖尿病病史 5例 ,视网膜 A硬化 期 11例。视网膜静脉阻塞病程 4个月至 10年。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FFA)检查均为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 ,其中中央静脉阻塞、半侧性视网膜静脉阻塞各 1眼 ,分支静脉阻塞 2 5眼…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32例(36眼)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采用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2例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取得了良好疗效。 临床资料:本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6~84岁。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青光眼27例,外伤性白内障合并青光眼3例,继发性白内障合并青光眼2例。病程2天至4年。就诊时眼压5.602~9.527kPa。术前视力为4眼无光感,14眼光感,12眼手动,3眼眼前数指,3眼0.l。前房深浅尚可5眼,前房存在、较浅31眼,其中2眼虹膜有少量新生血管。房角检查除2例儿童不配合外,7眼角膜水肿,2眼角膜白斑视不见,N_24眼,N_312眼,N_49眼。 手术方法:术前用降眼压药物控制眼压。以2%利多卡因行球后和面神经分支阻滞麻醉后,间断压迫眼球5~10分钟。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在12点方位以角膜缘为基底做5mm×4mm、1/  相似文献   

15.
小梁咬切术是治疗青光眼的常用手术方法。近年来,我们对62例(65眼)青光眼病人采用三种结膜瓣施行小梁咬切术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闭角型青光眼42例(43眼),开角型16例(18眼),其它4例(4眼)。将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均为首次手术),由同一医师施术。手术方法:①A组21例,以角膜线为基底做结膜瓣,距角膜缘8mm,平行角膜缘弧形切开结膜11~1.30点,向上分离至角膜线。②B组20例,以穹窿部为基底做梯形结膜辩,自11~1.30点沿角膜线剪开结膜做为上底,向穹窿部延伸切口做两腰。③C组21点,以穹窿部为基底做“L…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患者应用康柏西普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病理组织学变化。方法于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中选取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小梁切除与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研究组应用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与小梁切除术、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为(1.2±0.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眼压分别为(14.8±2.2)mm Hg和(17.9±3.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VEGF、房水VEG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7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与对照组的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应用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患者辅助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加速虹膜表面新生血管消退,降低患者眼压,提高临床疗效,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引起浅前房是常见的并发症 ,轻者一般 1周左右恢复前房 ,重者出现前房消失 ,严重或长期前房不形成者 ,则会引起角膜内皮失代偿、水肿、白内障、虹膜前粘连、青光眼手术失败等严重的后果。为此 ,我们对 90例 10 0眼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情况及处理措施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 90例 10 0眼中 ,男 6 6例 ,女 2 4例 ;年龄30~ 80岁 ,平均为 46 .7岁。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6 5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32眼 ,混合型青光眼 1眼 ,继发性青光眼 2眼。 10 0眼中 70眼行小梁切除术 ,10眼术中使用丝裂霉素 C,10眼行小梁…  相似文献   

18.
梅锋  周琼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2934-2936
目的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过程中应用生物羊膜"三明治"式植入对滤过泡及眼压的影响。方法该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下及结膜瓣下"三明治"式植入生物羊膜治疗青光眼患者26例(30只眼),术后随访12~48个月,观察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滤过泡、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最终随访完全成功27眼(90%),条件成功1眼(3.3%),手术失败2眼(6.7%),手术总成功率为93.3%。在不用任何降眼压药物下眼压值为〔(16.75±2.10)mmHg〕,与术前眼压〔(44.32±5.2)mmHg〕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3.25,P<0.05)。保持功能性滤过泡28眼;术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21眼(70%),并发症主要包括浅前房(3眼)和低眼压(1眼)。未出现排斥反应及其他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生物羊膜"三明治"式植入应用在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有效控制滤过道的瘢痕化,使之保持通畅,术后眼压降至正常,提高手术成功率,是一种效果良好的、安全的改良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自1998年以来,我院对30例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实施全方位心身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30例(40眼)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40~78岁,平均59岁。其中急性闭角性青光眼18例,慢性闭角性青光眼9例,原发性开角型育光眼3例。所有患者均行巩膜瓣下小梁组织切除术,并作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无1例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对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该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接收的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术式差异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纳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模式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段内眼压水平、血清VEGF、房水VEGF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眼压术后1 d(25.58±3.88)mmHg,术后1周(24.66±3.45)mmHg,术后1个月(20.68±2.88)mmHg,术后3个月(25.44±2.22)mmHg,观察组术后各时段眼压水平明显较对照组好(P0.05)。观察组血清VEGF(72.47±9.22),房水VEGF(190.14±12.33)pg/mL,观察组血清VEGF水平、房水VEGF水平下降程度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对照组32.0%;观察组低(P0.05)。结论对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疗效显著,可以推广并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