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力性骨折是常见的训练伤,是正常骨过度使用的结果。多发于新兵频繁的越野训练或单一课目的超负荷训练中。尤以股骨、胫骨、跖骨为多见。为了防治此类伤的发生,我们对1999—2004年胫骨中上段应力骨折24例的发生机制、诱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8例,术后早期功能指导训练。结果:随访8~24(平均9.5)个月,骨折均愈合,5例有轻度髋内翻,活动少许受限,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无肢体短缩发生。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较为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课题组总结发现,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后出现髋内翻的病例中,除小部分由于股骨转子部粉碎性骨折和个别存在复位问题之外,绝大多数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术后复查X射线片可见,2枚头颈拉力螺钉位置均位于股骨颈中上部。 目的:通过有限元计算,验证股骨近端髓内钉头颈拉力螺钉不同置入位置的生物力学性能,从而指导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以减少置入后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利用MIMICS中的布尔运算将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骨折模型,建立三维模型。实验分为2组:中下组股骨近端髓内钉头颈拉力螺钉置于股骨颈中下1/3处;中上组股骨近端髓内钉头颈拉力螺钉置于股骨颈中上1/3处。利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头颈拉力螺钉于不同方向置入时股骨及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与结论:骨折断端应力分布结果显示,中下组小转子处所受压应力小于中上组,并且中下组股骨近端髓内钉各钉所受最大应力平均值大于中上组。骨折断面张开角测量结果显示,加载后中下组骨折断面张开角小于中上组。载荷与位移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加载后中下组股骨上部合位移小于中上组。说明2枚头颈拉力螺钉置入股骨颈中下1/3处时,生物力学性能更好,结构相对更稳定,受力更合理,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股骨髁间骨折病人康复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对20例股骨髁间骨折病人手术后施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移动动作训练,以及穴位按摩等康复治疗。并观察其关节功能。结果:按Ranawat评分法,优17例(85%),良2例(10%),差1例(5%),优良率占95%。结论:康复治疗对股骨髁间骨折病人手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开放性股骨髁间骨折康复治疗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  赵伟 《现代康复》1999,3(4):402-403
目的:探讨对股骨髁间骨折病人康复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对20例股骨髁间骨折病人手术后施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移动动作训练,以及穴位按摩等康复治疗。并观察其关节功能。结果:按Ranawat评分法,优17例(85%),良2例(10%),差1例(5%).优良率占95%。结论:康复治疗对股骨髁间骨折病人手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移动技巧训练对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再骨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术后,系统化训练患者的移动技巧对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再骨折的影响.方法 选择粗隆间骨折单侧行PFN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物理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物理康复训练程序和系统化移动技巧训练.于术后1年内发生再骨折例数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出院后1年内发生再骨折13例,而观察组仅发生5例,两组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系统的移动技巧训练能有效降低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背景:通常的力学实验手法基本上无法直接应用于人体且模型间可比性低,对人体的力学行为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就成为深化对人体认识的一种有效手段。目的:运用计算机模拟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并做置换后股骨及假体的应力分析,评估置换后假体的初始稳定性。方法:对志愿者双下肢进行薄层CT扫描获得股骨数据,图像处理软件Mimics11.1进行图像处理后数据导入建模软件UG4.0建立股骨三维模型;假体柄与股骨间行布尔运算,分为正常关节置换组和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组,观察两组材料赋值、定义接触、受力加载、应力分析等情况。结果与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改变了股骨的受力方式,股骨转子间骨折关节置换后的假体稳定性较好,在正常载荷下人工关节稳定。  相似文献   

8.
背景: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长骨骨折常用的固定物之一,易发生螺钉断裂致骨畸形。将光学测量技术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中,能更精确的分析螺钉断裂的特点。目的:以数字散斑法测量股骨钢板螺钉的位移。方法:取6根股骨,于股骨干中点横行锯断,制造股骨中段骨折模型。将骨折标本进行复位,用10孔钢板固定,骨折线两端各使用5枚螺钉固定。将实验模型设计成骨折前后2种状态,进行对比测量锁钉位移。分别在100,400N拉力下,通过相关软件计算位移。结果与结论:在100N及400N状态下,螺钉1~10所承受的应力均存在显著差异(F=108.326,P〈0.01;F=151.258,P〈0.01)。进一步行两两比较,成对称分布的螺钉所承受的应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两两比较所承受的应力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骨折线两端的2枚螺钉是承受较多应力的部位,易发生断裂,所有螺钉的固定应尽量在一条直线上,使负荷平衡。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股骨骨折的类型作出新的力学分类,突破以往单纯从肌肉的牵拉来解释股骨骨折的分类,同时也为进一步进行内固定物的力学提供进一步研究方向。目的:探讨股骨在不同状态下的应力分布。方法:利用有限元的方法进行股骨三维重建,然后对股骨的不同部位进行约束、应力分布,以模拟不同状态下的应力最集中的部分,从而为临床股骨骨折内固定提供建议。结果与结论:股骨在直立行走时,应力主要集中在股骨的中段,在中下段有一螺旋形的应力集中区。在跪立位时,股骨下段的应力明显增加,而且在股骨髁间出现应力集中。在向后摔倒位时,应力主要集中在股骨颈的部位。说明股骨在不同状态的应力集中的部位不尽相同,因此出现不同类型的骨折类型,进而为内固定后如何减少内固定物的应力、避免内固定失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背景:随着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的不断上升,它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更新,当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很多,就生物力学而言,髓内固定较髓外固定更加具有优势。目的:综述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治疗方法的发展及现状,分析各种方法的利弊,展望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治疗的发展。方法:以Intertrochantericfracture,Intramedullaryna_IIGammana_l,ProximaIfemoraInaII,InterTan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伽马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为中文检索词检索CNKl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1至201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有关股骨转子问骨折髓内固定治疗的文献和有关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物的文献。共检索到115篇文献,排除无关重复的文献,保留54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对于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系统在生物力学上具有优势,更靠近重心,力臂较短,髓内钉能更可靠的对抗沿股骨距传导的应力,并可防止股骨干内移。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可膨胀股骨近端髓内钉、微创短重建钉、联合接力交锁髓内钉在临床应用上可以达到骨折复位满意、坚强内固定的要求。而人工髋关节置换可应用于一些骨折不稳定、高龄老年人并且合并内科疾病及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随着学者们对生物力学的研究和重新认识,内固定物的变革更新,手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会有更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背景:如何评估股骨近端转移瘤的骨折风险在临床上争议较多. 目的:建立股骨近端不同大小溶骨性转移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在慢步行走过程中病变局部的应力变化,评估骨折风险. 方法:对志愿者双下肢进行薄层 CT 扫描获得股骨数据,图像处理软件 Mimics11.1进行图像处理后数据导入建模软件 UG4.0建立股骨近端3个部位溶骨性病变模型,给予加载缓慢行走时单足落地状态下股骨的载荷,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股骨颈区,转子间区及转子下区应力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股骨颈水平:皮质完整的髓内缺损破坏直径至相应冠状面直径的90%局部应力突然增长至135.98 MPa,破坏一半内侧皮质的髓内病变至70%局部应力突然增长至92.34 MPa,完全破坏皮质的半球形病变至60%时,局部应力大于屈服应力,增长至101.19 MPa.②转子间水平:内侧皮质完整的髓内球形病变破坏直径至80%局部应力突然增长至131.21 MPa,破坏一半内侧皮质的髓内病变破坏至80%局部应力突然增长至105.19 MPa,完全破坏皮质的半球形病变至70%时,局部应力大于屈服应力,增长至92.21 MPa.③转子下水平:破坏一半内侧皮质的髓内病变破坏至80%局部应力突然增长至92.42 MPa,完全破坏皮质的半球形病变至70%-80%之间,局部应力增长至89.97-105.19 MPa,大于屈服应力.结果表明股骨近端未穿透骨皮质的髓内病变对股骨近端应力变化影响不大.对于破坏单侧骨皮质的病变,在股骨颈水平破坏直径大于60%时存在骨折风险,转子间水平破坏直径大于70%时存在骨折风险,转子下水平破坏直径大于70%时存在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09-06应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2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切开直视下牵引骨折复位,保持正常颈干角,选择合适长度的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固定骨折部。结果:骨折处均愈合,无切口感染、退钉、髋内翻畸形发生。黄公怡疗效标准评定:优良率92%。结论: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肯定满意,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正>股骨粗隆下骨折是指股骨小粗隆下5 cm范围内的骨折,或者从小粗隆到股骨近、中1/3交界部骨折,此区域为张应力和压缩应力集中部位。老年人多为低能量损伤,年轻人多为高能量损伤。过去髓外钢板固定容易造成髋内翻、骨折不愈合,特别是内固定断裂松动失效的发生。2008年本科采用PFNA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4月—2014年10月本科收治该  相似文献   

14.
背景: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更多继发性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被报道。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预防措施及骨折的分型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发生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治疗方法及相应临床疗效的临床资料,对相关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依据Vancouver分型标准,分析各类型骨折及各种治疗方式的结果与并发症,明确不同骨折类型的治疗方法,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估标准,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果与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骨质疏松和假体类型的选择等因素密切相关,Vancouver 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案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促进骨折愈合,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微创内固定系统、锁定加压钢板、异体皮质骨板、碳纤维板、打压植骨及翻修等固定,实际应用中常会有几种方式结合运用,对于B2和B3型骨折患者,应注意骨折周围、髓腔内外充分植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35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保持正确体位及牵引、功能锻炼及预防并发症等护理。结果:本组患者经过精心护理,有效预防了并发症,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有效的护理是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高延明  张路 《中国临床康复》2013,(13):2455-2462
背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已被广泛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置入内固定治疗。目的:评估与比较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评估患者骨折的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关节功能评分综合分析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对两种内固定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置入内固定操作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总体来说分两种:髓内系统和髓外系统,对其治疗效果尚缺乏宏观的比较。
  目的:比较髓内系统与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2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Evans分型:Ⅲ型-Ⅴ型与R型),分别采用髓外系统和髓内系统进行治疗,其中18例动力髁螺钉,67例动力髋螺钉,43例重建钉,72例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17例新一代双钉加压交锁髓内钉,对手术时间、切口范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和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临床分析比较。
  结果与结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的发生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髓内系统均优于髓外系统,但切口范围和骨折愈合时间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可见髓内系统较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稳固可靠,且患者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明显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是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ow,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材料与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DHS对6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对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8月(4—12月),53例骨折复位、固定、愈合均满意,髋关节活动良好,7例患者因骨折粉碎严重出现髋关节活动受限。结论:DHS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能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股骨近端髓内钉具有较强的抗剪切力作用,可较好维持股骨近端旋转稳定性,手术操作简便,创伤较小,但存在应力过于集中于锁钉,置入固定螺钉前钻孔较大等缺点。目的:比较可膨胀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置入可膨胀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置入可膨胀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影像曝光时间均显著低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P〈0.0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比较,可膨胀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程序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7例,术后按自行设计的4阶段康复护理程序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训练。结果47例随访6~12月,平均8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6月髋关节功能评定:优21例,良22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91.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后实施系统的康复动训练和护理,能促进髋关节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