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用垂体后叶素及缩宫素止血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12月用腹腔镜为52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26例为垂体后叶素组,于切开浆膜层前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10μ;26例为缩宫素组,注射缩宫素10μ。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平均手术时间缩宫素组为(115.30±62.50)min,明显长于垂体后叶素组的(95.60±52.80)min(P<0.05),术中出血量垂体后叶素组(70.20±34.60)ml,明显少于缩宫素组的(160.20±52.50)ml(P<0.05);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垂体后叶素组为(8.22±1.17)g/L,明显低于缩宫素组的(12.10±3.42)g/L(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使用垂体后叶素止血效果优于缩宫素,是一种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液体分离法在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2月~2014年12月349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按掷硬币法分为2组:垂体后叶素液体分离组(n=162)将稀释的垂体后叶素注射于子宫肌瘤的包膜内,游离出部分肌瘤组织后,将腹腔镜用穿刺针插入瘤体与包膜间,形成"水垫",紧贴瘤体包膜一边加压注射稀释垂体后叶素的生理盐水,一边钝性分离出肌瘤;直接剥离组(n=187)均不注射"水垫",直接钝性分离剥除肌瘤。结果液体分离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直接剥离组[(56.5±10.2)min vs.(90.5±11.9)min,t=-28.426,P=0.000];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20.5±5.5)ml vs.(50.5±5.8)ml,t=-49.358,P=0.000],抗生素使用时间明显缩短[(3.3±1.5)d vs.(4.6±2.5)d,t=-5.778,P=0.000]。2组肛门排气时间[(20.9±3.7)h vs.(21.1±3.9)h,t=-0.489,P=0.625]和住院时间[(7.9±1.8)d vs.(8.1±2.0)d,t=-0.976,P=0.330]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液体分离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术中出血量,且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手术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1月~2007年12月对120例子宫肌壁间肌瘤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并征求患者同意后,52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组),68例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组),对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腹腔镜组长于开腹组[(106.3±54.9)minvs(66.5±7.3)min,t=5.918,P=0.000];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略少于开腹组[10~300ml(中位数50ml)vs20~200ml(中位数50ml),Z=-1.998,P=0.046];术后病率腹腔镜组显著低于开腹组[7.7%(4/52)vs30.9%(21/68),χ2=9.608,P=0.002];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似[3.8%(2/52)vs8.3%(3/36),χ2=0.000,P=1.000];住院时间腹腔镜组明显短于开腹组[(7.5±1.4)dvs(10.4±1.2)d,t=-12.201,P=0.000];术后随访时间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似[(9.7±2.3)月vs(9.6±1.8)月,t=0.267,P=0.790],均无复发;腹腔镜组术后月经恢复正常率与开腹组相似[94.4%(17/18)vs90.5%(19/21),χ2=0.000,P=1.000]。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相比效果无差异,术后恢复优于开腹手术,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液体分离法在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2月~2014年12月349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按掷硬币法分为2组:垂体后叶素液体分离组(n=162)将稀释的垂体后叶素注射于子宫肌瘤的包膜内,游离出部分肌瘤组织后,将腹腔镜用穿刺针插入瘤体与包膜间,形成"水垫",紧贴瘤体包膜一边加压注射稀释垂体后叶素的生理盐水,一边钝性分离出肌瘤;直接剥离组(n=187)均不注射"水垫",直接钝性分离剥除肌瘤。结果液体分离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直接剥离组[(56.5±10.2)min vs.(90.5±11.9)min,t=-28.426,P=0.000];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20.5±5.5)ml vs.(50.5±5.8)ml,t=-49.358,P=0.000],抗生素使用时间明显缩短[(3.3±1.5)d vs.(4.6±2.5)d,t=-5.778,P=0.000]。2组肛门排气时间[(20.9±3.7)h vs.(21.1±3.9)h,t=-0.489,P=0.625]和住院时间[(7.9±1.8)d vs.(8.1±2.0)d,t=-0.976,P=0.330]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液体分离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术中出血量,且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免气腹与气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免气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08年5月在我院行免气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免气腹组)的子宫肌壁间肌瘤43例,及同期气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气腹组)40例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半年的复发情况。结果2组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术中、术后并发症。与气腹组相比,免气腹组手术时间短[(46.2±17.2)min vs (59.4±20.8)min,t=-3.160,P=0.002],术中出血量少[(235.3±83.1)ml vs (310.5±99.4)ml,t=-3.749,P=0.000],术后24h腹腔引流量少[108.4±23.4)ml vs (125.9±35.1)ml,t=-2.690,P=0.010],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肛门首次排气时间(17.4±7.2)h vs (21.6±9.8)h,t=-2.236,P=0.023;首次排便时间(23.5±8.1)h vs (31.0±9.4)h,t=-3.902,P=0.001]。2组术后2个月阴道B超均未发现肌瘤,术后6个月阴道B超提示气腹组1例子宫后壁肌层内见一直径12mm的小肌瘤,2组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0/43 vs 1/40,P=0.482)。结论与气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比较,免气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手术操作简便、术后病人恢复快等优点,对于拟施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联合应用垂体后叶素与呋塞米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按就诊日期单双数分为2组,观察组先静脉注射呋塞米20mg,15min后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6U。对照组仅注射垂体后叶素。比较2组注射垂体后叶素后5~10min收缩压150mmHg的例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体温37.5℃的例数。结果所有手术经过均顺利,无中转开腹。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少[(69.2±16.4)ml与(161.4±23.8)ml,t=-20.336,P=0.000],手术时间短[(70.8±12.2)min与(102.3±34.8)min,t=-5.507,P=0.000],收缩压150mmHg的患者比例少[26%(11/42)与63%(24/38),χ2=11.078,P=0.001]。2组术后发热比例差异无显著性[21%(9/42)与29%(11/38),χ2=0.602,P=0.438]。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联合应用垂体后叶素与呋塞米,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阴式较大子宫肌瘤(12孕周<子宫<16孕周,至少1个肌瘤>9CM)切除术中用垂体后叶素及缩宫素止血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7月至2011年2月腹腔镜辅助阴式较大子宫肌瘤切除术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4例应用垂体后叶素者为研究组,于切开浆膜层前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12u+生理盐水100ml; 71例应用缩宫素者为对照组,注射缩宫素20U.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对照组为(121.50±65.20)min,明显长于研究组的(89.60±58.20)min(P<0.05),术中出血量研究组(71.40±36.40)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66.30±55.70)ml(P<0.05);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研究组为(8.12±1.31)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2±3.14)g/L(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阴式较大子宫肌瘤切除术中使用垂体后叶素止血效果优于缩宫素,是一种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在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保守手术中减少出血的价值。方法 2010年1~10月60例腹腔镜输卵管妊娠保守手术,采用前瞻、单盲对照的研究设计,单盲对象为受试者,按就诊时单、双号日分为2组:垂体后叶素组30例采用切开输卵管壁前患侧输卵管系膜注射垂体后叶素6 U加生理盐水共5 ml;生理盐水组30例采用切开输卵管壁前患侧输卵管系膜注射生理盐水5 ml。结果垂体后叶素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26.0 ml,显著少于生理盐水组中位数45.0 ml(Z=-2.234,P=0.025);垂体后叶素组手术时间(38.0±6.2)min,显著少于生理盐水组(46.0±8.9)min(t=-4.040,P=0.000);2组电凝止血输卵管分别15、25条,有统计学差异(χ2=7.500,P=0.006)。2组术后血β-hCG恢复正常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子宫输卵管造影:垂体后叶素组26例中23例患侧输卵管通畅,患侧输卵管通畅率88.5%(23/26);生理盐水组25例中19例患侧输卵管通畅,患侧输卵管通畅率76.0%(19/25),2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639,P=0.423)。结论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能明显减少腹腔镜输卵管妊娠保守手术的出血,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辅助小切口宫颈癌根治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宫颈癌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7月,施行宫颈癌根治术24例,其中开腹13例,腹腔镜辅助小切口11例。2组年龄、术前分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淋巴结数量、术后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辅助组清扫淋巴结数量差异无显著性[(24.5±5.5)个vs.(26.1±3.9)个,t=-0.807,P=0.428],术中出血量少[(296.7±42.1)ml vs.(594.4±87.7)ml,t=-10.878,P=0.000],术后排气时间早[(1.9±0.4)d vs.(2.8±0.6)d,t=-4.386,P=0.000],下床活动时间早[(2.1±0.5)d vs.(3.6±0.7)d,t=-6.110,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12.2±3.3)d vs.(17.6±4.8)d,t=-3.254,P=0.004],但手术时间长[(233.2±23.5)min vs.(215.6±11.9)min,t=2.247,P=0.035]。结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宫颈癌根治术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9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97例(腹腔镜组)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90例(开腹组)的临床资料。对2组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镇痛药物使用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病率、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少[(14.3±6.4)g/L vs.(17.4±7.4)g/L,t=-3.152,P=0.002],使用镇痛药者少[4例(4.1%)vs.31例(34.4%),χ2=28.211,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5.0±1.3)d vs.(6.9±1.3)d,t=-10.106,P=0.000],但手术时间长[(120.2±39.3)min vs.(99.8±36.8)min,t=3.646,P=0.000];住院费用高[(7216.0±850.9)元vs.(6531.6±875.6)元,t=5.419,P=0.000]。2组术后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术后1个月肌瘤残留率、术后6个月后肌瘤复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方式,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代替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多发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减少出血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多发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减少出血的方式。方法:选择2010~2011年因多发子宫肌瘤行腹腔镜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A组行常规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术中配合使用缩宫素;B组术中先于子宫峡部施以止血带及钛夹,减少大部分血供后再切除肌瘤,并配合使用缩宫素。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无一例需输血,术后康复更快。结论:腹腔镜多发子宫肌瘤切除术中使用止血带配合钛夹压紧子宫峡部的方法,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更好地达到手术目的,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乌拉地尔预防垂体后叶素诱发腹腔镜子官肌瘤剥除术患者心血管反应的效果.方法 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子官肌瘤剥除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15),对照组(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不同剂量乌拉地尔组(U1-3组)分别静脉注射乌拉地尔0.3、0.5、0.8 mg/kg.5min后子宫肌瘤部位注射垂体后叶素6U和生理盐水20ml混合液,随后剥除子宫肌瘤.术中维持BIS值45~55.记录垂体后叶素注射后心血管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C组、U1组、U2组和U3组心血管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67%、40%和20%.与C组比较,U1组、U2组和U3组心血管反应发生率降低(P<0.01);与U1组比较,U2组和U3组心血管反应发生率降低(P<0.01);U2组和U组心血管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拉地尔可预防垂体后叶素诱发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患者的心血管反应,其适宜剂量为0.5 mg/kg.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套圈应用于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3月腹腔镜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中子宫切口两种处理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2009年7月15日前43例均行子宫切口常规缝合,剔除肌瘤,子宫切口双层缝合,先缝合内1/2肌层关闭瘤腔,再缝合外1/2浆肌层;以后46例先套圈再缝合,分离肌瘤约1/2,用1-0可吸收线自制套圈,套于瘤体基底部,抽紧,分离瘤体,在分离过程中逐步抽紧套圈线,直至瘤体完全切除,子宫切口单层缝合。结果与常规缝合组相比,先套圈再缝合组出血量少[(112.0±29.5)ml vs.(176.6±40.4)ml,t=8.665,P=0.000],手术时间短[(73.3±13.9)min vs.(91.8±15.2)min,t=5.977,P=0.000]。2组术后发热比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中子宫切口先套圈再缝合更省时,更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特殊情况下施行阴式辅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transvaginal-assisted laparoscopic myomectomy,VALM)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5月,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148例,其中24例行阴式辅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包括较大子宫肌壁间(6~8 cm)近黏膜下肌瘤8例、子宫下段肌瘤3例、子宫腺肌瘤术前彩超误诊为子宫肌瘤4例、对于子宫肌瘤粉碎后取出有顾虑强烈要求完整取出肌瘤者5例、子宫肌瘤囊性变4例。结果所有病例均经阴式辅助顺利完成手术。2例术中触诊发现术前超声未提示肌壁间直径约1 cm肌瘤结节3枚,行剔除术。无中转开腹、临近脏器损伤。术中出血量50~120 ml,(75.4±22.1)ml,手术时间40~90 min,(63.5±14.7)min。无术后发热、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专人定期电话随访2~51个月,(38.1±12.9)月,均无复发。结论 VALM安全可行,可以拓展腹腔镜及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适应证,并作为困难腹腔镜手术的一种补救措施,避免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法、适应证、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48例患者,其中多发肌瘤7例,浆膜下肌瘤1例,阔韧带肌瘤1例,肌壁间肌瘤39例(多发13例,前壁单发10例,后壁单发16例)。结果:48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出血量平均(62±37)ml,手术时间平均(102±29)min,术后住院4~7 d。结论: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安全、有效,具有安全性高、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巨大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巨大子宫肌瘤切除术(laparoscopic myomectomy,LM)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8月我院妇科收治的直径8~13cm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4例LM及28例同期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腹腔镜组显著长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腹腔镜组显著短于开腹组。结论:LM安全可行,但需要医师有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及缝合技术。与开腹手术相比LM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康复快。术中出血量无增加,但手术时间延长,可能与肌瘤较大取出费时及缝合困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瑞芬太尼预先给药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方法 家兔40只,雌雄不拘,体重1.5~2.5 kg,随机分为5组(n=8),Ⅱ组、Ⅲ组和V组采用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5 U/kg的方法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Ⅰ组和Ⅳ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Ⅲ组静脉注射吗啡3.3 mg/kg后30 min给予垂体后叶素前;Ⅳ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3.3μg·kg-1·min-130 min时给予生理盐水;V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3.3μg·kg-1·min-1 30 min时给予垂体后叶素.于给予垂体后叶素前即刻(T1)、给予垂体后叶素后24 h(T2)、48 h(T3)时采集颈内静脉血样,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取心肌组织,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血清cTnI浓度和心肌组织MDA含量升高,心肌组织SOD活性降低(P<0.01);与Ⅱ组比较,Ⅲ组及V组血清cTnI浓度和MDA含量降低,心肌组织SOD活性升高(P<0.05或0.01).电镜下Ⅴ组心肌损伤程度轻于Ⅱ组.结论瑞芬太尼预先给药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