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γ刀治疗颅脑损伤后癫痫的疗效。材料与方法:取我院自2003年5月到2007年4月共计50例患者,应用MR定位,采用采用玛西普公司旋转式头部γ刀治疗仪。局部脑软化灶实行周边剂量15-25Gy,伴有颞叶癫痫灶者实行杏仁核周边剂量20-30Gy治疗。结果:随访10-60个月,平均36个月,其中满意20例,显著改善14例,良好11例,疗效差3例,无改善2例。结论:经γ刀治疗颅脑损伤后癫痫疗效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病灶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特点、术前定位、术后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癫痫中心2013年7月至2018年 4月11例多病灶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学、长程视频脑电图(long term video EEG monitoring,VEEG)、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 CT)、PET/MRI融合等进行综合术前评估,术中在皮层脑电监测(ECoG)下行局部病灶或扩大脑叶切除术。术后按Engel分级进行评分,并进行随访。结果 11例患者中软化灶7例,瘢痕性脑回1例,脑裂畸形1例,软化灶合并瘢痕性脑回2例。术后随访3~60个月,Engle分级:Ⅰ级7例(63.6%),Ⅱ级2例(18.2%),Ⅲ级1例(9.1%),Ⅳ级1例(9.1%);63.6%患者无发作,总有效率为90.9%。术后2例出现颅内感染,1例合并脑积水;1例出现原有视野缺损加重;1例出现右侧肢体偏瘫;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多病灶难治性癫痫,根据精准的术前评估后行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顽固性癫痫的治疗寻找一条新途径。方法应用X-刀治疗系统,以140Gy高能X线一次和分二次损毁杏仁核(2次间隔时间24h),治疗原发性颞叶癫痫。准直仪7~10mm。结果14例病人治疗后4~15个月随访5例病人发作停止,6例病人发作减少50%以上,3例病人发作减少30%以上,无并发症发生。结论X-刀系统损毁杏仁核可安全、有效的治疗原发性颞叶癫痫。140Gy分二次治疗的效果优于一次治疗。  相似文献   

4.
背景: 多数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经药物治疗可得到控制,但对于难治性癫痫患者来说,手术可能是一种治疗选择,正确定位癫痫患者的致痫灶是癫痫手术成功的基础.癫痫患者的术前评估包括视频脑电图、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和神经心理测试等.脑磁图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术前检测技术,已被许多国家用于癫痫外科手术计划和大脑功能的研究.目的:术前采用磁源成像技术进行对手术治疗的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致痫灶定位,并与无创性视频脑电图对比,参考手术效果,评估其定位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1-11/2005-12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脑磁图室完成.对象:选择进行脑磁图检查618例的癫痫患者,采集其自发磁场信号进行单偶极子定位分析诊断.对其中149例MRI检查有结构改变、病史在2年以上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病程2~35年,平均9.5年.方法:用148通道全头型脑磁系统(Magnes WH2500, 4-D Neuroimaging, San Diego, CA, USA)在磁屏蔽室采集脑自发磁场,采样频率为508.63 Hz,带通为1.0~100 Hz,采集30 min发作间歇期的自发脑磁,采用单个等效电流偶极子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最后重叠在MRI-T1加权像上,形成磁源成像.主要观察指标:术前视频脑电图、MRI和脑磁图结果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30 min发作间期的脑磁图检测到明显的癫痫样活动的敏感度为91%,并且大部分患者,其等效偶极子主要分布于结构性异常的边缘和邻近区域.与无创性视频脑电图(38.9%,58/149)相比,利用脑磁图可以对大部分MRI上有病变的患者(62.4%,93/149)进行精确定位并且能够确定切除区域.对资料完整的89 例患者进行了3~35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9个月.89例患者中有72例(80.9%)术后未出现癫痫发作(EngelⅠ);7例(7.9%)癫痫发作极少或癫痫发作频率减少90%以上(Engel Ⅱ和 Engel Ⅲ);10例(11.2%)癫痫发作频率无明显减少(Engel Ⅳ和Engel Ⅴ),总有效率达88.8%(EngelⅠ~Ⅲ).结论:与无创性视频脑电图相比,利用脑磁图可以对大部分MRI上出现结构性病变的癫痫患者致痫灶进行精确定位,并且能够确定切除区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征。探讨采用联合多种术式治疗顽固性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局灶活跃脑叶切除联合多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或单纯胼胝体切开术联合MST治疗的15例顽固性LGS患者。结果所有患者均有2种或2种以上的癫痫发作形式以及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EEG均表现为背景波异常,均有特征性的全导爆发的1.5~2.5Hz棘慢波综合,根据病情采用手术治疗方案。本组术后随访1~1.5年。按Engel评定疗效,韦氏智商量表评分,15例患者中有1例获得Ⅰ级,5例获得Ⅱ级,6例获得Ⅲ级,仅3例为Ⅳ级;平均总智商(FIQ)从术前的56.8分提高到70.1分。结论 LGS表现复杂,应重视其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特点,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早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治疗。采用这种联合局部皮层切除、MST和胼胝体切开的方法来治疗部分以单侧半球痫样放电为优势的LGS患者,可较好地控制患者的癫痫(EP)发作,并改善其智力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软化灶液体反转恢复序列(FLAIR)高信号与应用磁源性影像(MSI)确定的癫痫灶的位置关系,为癫痫外科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对20例患有脑软化灶的癫痫患者进行了MRI和MSI检查。将MRI所确定的FLAIR高信号与MSI所确定的癫痫灶之间位置关系进行比较。2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果:FLAIR高信号位置与MSI所确定的癫痫灶定位完全一致的共12例;部分一致的8例,其中5例MSI所确定的癫痫灶范围小于FLAIR高信号的范围,3例所确定的癫痫灶定位位置范围大于FLAIR高信号区域,按照Engel分级标准,术后(9~59个月)随访19例患者疗效满意。结论:FLAIR高信号与MSI所确定的癫痫灶关系密切,MSI结果对术前制定手术计划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功能区外伤性癫痫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经术前评估,19例难治性功能区外伤性癫痫患者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行致痫灶多处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并根据需要辅以胼胝体前部切开术、前颞叶切除术、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等.结果 患者的癫痫发作明显改善,按照Engel分级,19例手术患者,Ⅰ级10例,Ⅱ级7例,Ⅲ级2例,无Ⅳ级患者.结论 认真术前评估、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下行多处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是外科治疗功能区外伤性癫痫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顽固性癫痫经立体定向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后的随访结果。评价功能影像学PET技术在顽固性癫痫放射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探讨PET定位致痫灶为主设定靶区、放射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可行性,并提出放射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机制、剂量。方法:40例顽固性癫痫患者,年龄4-46岁,行EEG,MRI及PET检查,以PET结果作为致痫灶靶区定位的主要依据,该40例患者的PET结果均提示有2个以上的致痫灶。采用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技术,以PET定位的致痫灶为靶区进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将具有定位意义的PET图像传送到X刀治疗系统的工作站,引导X刀治疗计划设计,9-13Gy周边剂量;仅治疗主治痫灶15例,治疗范围包括致痫灶及可疑病灶25例。所有病人均随访10月以上。结果:同期来我科就诊行PET检查的癫痫病人102例,PET结果提示多个致痫灶的40例,占39.2%。单纯治疗主致痫灶组,发作频率由4.5次/月降至1.5次/月。治疗范围包括所有致痫灶组,发作频率由5.2次/月降至1.3次/月。而癫痫发作消除的比率,分别为46.6%(7/15)和60%(15/25)。治疗后癫痫症状加剧仅1例,其中3例病人以精神障碍为主症状,治疗后均明显改善。两组病人均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无伤残及死亡。结论:PET定位致痫灶的准确性一直存在一些质疑,尤其是在致痫灶范围和假阳性病灶的甄别。我们所做的初步临床研究提示,采用中、低剂量的放射外科治疗是安全、显效的;由于治疗的安全性和非侵袭性,可以不必强求PET结果在范围和假阳性病灶别方面的精确度。治疗区域最好包括全部PET提示的病灶。放射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原理、照射剂量范围、规范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伽玛刀(γ-刀)手术对功能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2例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用1.5T磁共振仪和γ-plan计算机联网定位,Leksell伽玛刀实施放射外科手术。肿瘤直径3.8-36.9mm,平均13.9mm,处方剂量11-35Gy,平均26.4Gy。结果:本组病例随访35-57个月,平均44个月,获随访18例(89.4%),肿瘤消失78例(66.1%),缩小32例(27.1%),1例肿瘤增大;激素值恢复正常74例962.7%),较术前下降26例(22.0%);临床症状改善108例(91.5%),6例(5.1%)症状加重。结论:γ-刀是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否则γ-刀治疗后有可能加重症状,产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顽固性癫痫经立体定向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后的随访结果 ,评价功能影像学PET技术在顽固性癫痫放射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探讨以PET定位致痫灶为主设定靶区、放射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可行性 ,并提出放射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机制、剂量。方法 :40例顽固性癫痫患者 ,年龄 4~ 46岁 ,行EEG ,MRI及PET检查 ,以PET结果作为致痫灶靶区定位的主要依据 ,该 40例患者的PET结果均提示有 2个以上的致痫灶。采用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技术 ,以PET定位的致痫灶为靶区进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将具有定位意义的PET图像传送到X刀治疗系统的工作站 ,引导X刀治疗计划设计 ,9~ 13Gy周边剂量 ;仅治疗主致痫灶 15例 ,治疗范围包括致痫灶及可疑病灶 2 5例。所有病人均随访 10个月以上。结果 :同期来我科就诊行PET检查的癫痫病人 10 2例 ,PET结果提示多个致痫灶的 40例 ,占 39 2 %。单纯治疗主致痫灶组 ,发作频率由 4 5次 /月降至 1 5次 /月。治疗范围包括所有致痫灶组 ,发作频率由 5 2次 /月降至 1 3次 /月。而癫痫发作消除的比率 ,分别为 46 6% ( 7/15 )和 60 %( 15 /2 5 )。治疗后癫痫症状加剧仅 1例 ,其中 3例病人以精神障碍为主症状 ,治疗后均明显改善。两组病人均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无伤残及死亡。结论 :P  相似文献   

11.
李春 《临床医学》2009,29(3):17-19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对非病灶性难治性颞叶癫痫的疗效。方法对35例非病灶性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手术效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1—4年,疗效按Engel的标准评定,35例中Ⅰ级23例(65.7%),Ⅱ级4例(11.4%),Ⅲ级5例(14.3%),Ⅳ级3例(8.6%)。总有效率为91.4%,效果优良率为77.1%。结论外科手术治疗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致痫灶的精确定位和彻底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梁英魁  赵文锐  川玲  郭烽  雷霄  王升  侯小明 《临床荟萃》2012,27(14):1201-1204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计算机体层摄影(CT)显像在顽固性癫痫患者定位与治疗决策中的价值。方法顽固性原发癫痫患者84例,均行FDG显像、头皮脑电图检查(EEG)及MRI检查。分析癫痫患者的FDG显像表现,根据其表现制定治疗计划。以手术患者的皮层脑电图(ECoG)为标准,比较3种检查符合率。随访比较FDG显像不同表现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统计学方法使用χ2检验、Fisher’s精确统计和Kappa检验。结果 FDG显像、EEG、MRI对癫痫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9%(78/84)、97.6%(82/84)、22.6%(19/84)。手术52例,伽玛刀治疗19例;放弃治疗13例。PET/CT对治疗的决策更改率为38.1%(32/84)。与ECoG比较,手术患者中PET、EEG、MRI的定位符合率分别为86.5%(45/52)、53.8%(28/52)、30.8%(16/52),FDG PET与ECoG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0.425)。PET/CT上表现为单发局限性病灶组的治疗满意率高于多发病变组(分别为91.1%vs 50.0%,P<0.01)。3例FDG显像阴性患者伽玛刀治疗不满意。结论 18 F-FDG PET/CT显像对癫痫灶定位准确性优于EEG以及MRI,可指导治疗手段的选择。FDG表现为单发病灶及少数多发病灶的患者手术及伽玛刀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侧颞叶海马病变致药物难治性癫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5例MRI显示双侧颞叶病变的患者,临床症状、核磁共振成像(MRI)、长程视频脑电监测(V-EEG)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等检查均不能定位起源病灶,行MRI引导立体定向下双侧海马深部电极置入术,对术后V-EEG,综合分析结果,确定起源病灶侧别后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按照Engel的疗效判断标准:Ⅰ级4例(行起源侧前颞叶海马杏仁核切除术),Ⅱ级1例(行起源侧海马神经调控治疗)。结论对双侧颞叶海马病变致药物难治性癫,通过立体定向下双侧海马深部电极置入术及术后长程V-EEG方法,综合分析结果能较准确确定癫起源灶,同时也能成功指导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4.
PET/CT与脑电图和MRI对难治性癫痫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脑电图(EEG)和磁共振成像(MRI)在难治性癫痫病灶定位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5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20±18)岁,病程平均(7±11)年,均行EEG和MRI检查及18F-FDG PET/CT(发作期PET/CT显像8例,发作间期显像42例),并对全部病例癫痫病灶的检出率及一致性进行比较。结果 PET/CT显像异常率92%(46例),其中低代谢灶39例,高代谢灶5例,低代谢灶和高代谢灶共存2例。EEG异常率74%(37例),MRI异常率36%(18例)。在病灶定位诊断上PET/CT与EEG一致率为72%,PET/CT与MRI的一致率为36%,MRI与EEG的一致率为32%。结论 PET/CT显像对难治性癫痫病灶的探测敏感性高于EEG和MRI,在病灶诊断上PET/CT与EEG一致性高于MRI与EEG。  相似文献   

15.
李明英  倪艳  邓开鸿 《华西医学》2011,(10):1517-1520
目的探讨用视频脑电图和MRI诊断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2月一2010年5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38例。其中,海马硬化25例,颞叶萎缩伴脑发育不良2例,脑灰质移位及巨脑回4例,血管畸形3例,胶质瘤2例,脑内囊肿1例,外伤性癫痫1例。用视频脑电图监测癫痫发作期及发作间期痫样放电的来源部位及脑电活动特点,用MRI扫描显示痫灶区的表现特征,并与手术、病理改变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视频脑电图对癫痫发作期的致痫灶来源定位准确率为100%(38/38),发作间期定位准确率为53%(20/38)。MRI对发作间期的致痫灶及相关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9%(34/38),病变定性准确率为79%(30/38)。结论视频脑电图和MRI检查有机结合,对药物难治性癫痫,能更有效检出致痫灶的部位及性质,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连续视频脑电监测对急性脑梗死并发癫痫样放电和临床发作患者的应用价值,分析脑梗死部位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对259例重症急性幕上脑梗死患者进行连续视频脑电监测,记录脑电图显示癫痫样放电和临床发作的类型、时间,详细记录患者头颅CT和(或)MRI显示的脑梗死部位,记录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既往史及NIHSS评分。结果259例中227例(88%,227/259)脑电图监测异常,一侧半球慢波化94例,局灶改变99例,慢波伴有痫样放电34例。早期癫痫发作12例,其中3例脑梗死以癫痫发作起病,9例为脑梗死后1周内发病。12例患者中,10例为强直一阵挛发作,2例为局灶性发作。12例临床发作患者中有9例监测到癫痫样放电脑电波。25例患者监测到痫样放电而无临床发作。脑梗死部位与癫痫样放电之间的关系显示,分水岭梗死组较皮层和(或)皮层下同时部分受累组、皮层和(或)皮层下同时完全受累组癫痫发病率明显增高(29.0%、13.4%、9.0%,P值分别为:0.03、0.01)。结论连续脑电监测能够早期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癫痫和癫痫样放电,为预防性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难治性癫痫不同类型手术预后与病程的相关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难治性癫痫不同类型手术的预后与病程长短有无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进行难治性癫痫手术的143例患者,根据Engel分级对预后进行评估,分别分析各类型手术不同病程时间之间的预后差异以及相关关系.结果 不同病程组颞叶手术和颞叶合并颞叶外手术的预后差异无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联用托吡酯(TPM)治疗难治性癫痫(IE)的疗效。方法32例连续正规治疗2年以上仍频繁发作的IE患者,在原用抗癫痫药的基础上加用TPM治疗,以加用TPM前3个月的月均发作频率为基数,与加用TPM后3个月的稳定期月均发作频率进行比较。结果加用TPM后月均发作频率(6±6)次,与加用TPM前3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月均发作减少〈50%有8例(25.00%),发作减少≥50%有24例(75.00%),发作减少≥75%有15例(46.88%),发作完全停止6例(18.75%)。结论联用TPM对IE基础药物治疗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伴海马硬化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热性惊厥与海马硬化的关系。方法 507例癫痫患者由MRI证实伴海马硬化。根据儿童期是否出现热性惊厥,将患者分为两组:即热性惊厥组(FS+组)和无热性惊厥组(FS-组),进一步将FS+组分为1岁以内亚组和15岁亚组。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对两组和两亚组在性别、非热性发作起始年龄、热性惊厥年龄与非热性发作间的间隔时间、海马硬化出现的单双侧以及是否实施癫痫手术等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507例患者中,热性惊厥史阳性者88例,占17.4%。癫痫非热性发作平均起病年龄FS+组明显低于FS-组[(10.5±6.4)岁vs.(15.7±10.8)岁,P=0.000]。实施手术治疗的比例FS+组稍多于FS-组[37例(42.0%)vs.135例(32.2%),P=0.051]。FS+组和FS-组及FS+亚组在性别、海马硬化的单双侧等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S+亚组在非热性发作平均起病年龄、FS年龄与非热性发作间的间隔时间、是否实施手术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FS+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病程明显长于药物治疗者[(8.1±4.4)年vs.(7.1±6.9)年,P=0.009]。手术治疗随访者中92.3%达EngelⅠ级。结论伴海马硬化的癫痫患者中儿童期出现热性惊厥史者,出现癫痫非热性发作的平均起病年龄明显早于无热性惊厥史的海马硬化癫痫患者;这部分患者可能进行癫痫手术治疗的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