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氧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联合调强放疗(IMRT)技术对单侧额、颞叶脑胶质术后放疗患者的语言功能区保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7例单侧额、颞叶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放疗前行定位CT及BOLD-fMRI检查,在定位CT及3D T1融合图上勾画出语言功能区。运用IMRT技术制定常规放疗计划和语言功能区保护性放疗计划,比较分析两种计划PTV的最大辐射剂量(Dmax)、平均辐射剂量(Dmean)、靶区适形度(CI)、剂量均匀性(HI)以确保保护性放疗计划达到放疗标准,再比较分析语言功能区所受的DmaxDmean,分析保护性放疗计划语言功能区的DmaxDmean的变化。结果 常规放疗计划和保护性放疗计划PTV的CI、HI、DmaxD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放疗计划相比,保护性放疗计划中患者的Wernicke区和Broca区(健侧及患侧)的DmaxDmean有所降低,其中健侧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3~12.707,P<0.05)。结论 BOLD-fMRI联合IMRT技术既能保证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的靶区治疗剂量又能降低语言功能区的辐射剂量。汉语朗读任务及段落理解任务作为脑肿瘤术后患者语言功能区的刺激模式,任务简单,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半铅门容积旋转调强计划(H-VMAT)应用于口咽癌时的剂量优势,与全铅门容积旋转调强计划(W-VMAT),固定野调强计划(IMRT)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10例口咽癌患者CT图像传至Eclipse11.0(美国Varian公司)治疗计划系统行H-VMAT、W-VMAT和IMRT。两种VMAT计划均采用双弧360℃照射,IMRT计划采用7野均分。3种调强计划的通量优化条件一样。统计靶区PGTV、PCTV1、PCTV2、PGTVln、PCTVln的D2D98D50、均匀性指数(HI)、适形指数(CI);脑干、脊髓的D1 cc;腮腺、口腔、喉的平均剂量Dmean,颈部正常组织Dmean,跳数(MU)以及其他剂量学参数。结果 3种调强计划方式之间比较,H-VAMT计划改善了靶区的HI、CI(靶区PCTV2除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I:F=3.959、6.764、10.581、6.770、13.040,P<0.05;CI:F=6.594、4.138、0.842、4.031、5.388,P<0.05),同时明显降低了脑干、脊髓的DmaxF=4.509、20.331,P<0.05)和D1 ccF=27.432、26.314,P<0.05),减少了口腔、喉以及颈部正常组织的DmeanF=4.279、29.498、19.295,P<0.05),其中口腔、喉的V50%在IMRT中略低(F=8.140,P<0.05)。IMRT对口腔、喉的保护略优于W-VMAT,但剂量分布最差。H-VMAT计划在颈部正常组织以及下颈,背部的剂量分布最优,IMRT则存在高剂量曲线。结论 口咽癌容积旋转调强计划采用半铅门技术优于全铅门W-VMAT、固定野IMRT计划,可以考虑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自主呼吸门控系统(ABC)和Catalyst呼吸门控系统在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回顾性选取深圳市人民医院放疗科2020年1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女性患者48例,分成ABC和Catalyst组,设计动态调强放疗(IMRT)计划。分析2组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2组呼吸门控IMRT计划在胸壁靶区的D90%D98%DmaxDmean、适形指数、均匀性指数及机器跳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呼吸门控深吸气屏气(DIBH)模式IMRT计划在患侧肺、心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和Catalyst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DmeanDmaxD2%依次为(1 047.72±1 401.84)vs.(454.48±206.26)、(1 619.28±809.05)vs.(1 068.53±419.63)、(1 405.85±798.30)vs.(1 016.54±592.00) cGy,Catalyst优于ABC呼吸门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3.18、-2.07,P<0.05)。结论 ABC和Catalyst呼吸门控系统均满足临床治疗要求,Catalyst较ABC呼吸门控可进一步降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受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静态逆向调强(IMRT)与三维适形野中野瘤床同步加量(FIF)两种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9例左侧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分别设计IMRT与FIF两组放疗计划,处方剂量为乳房靶区50.4 Gy,分28次,每次1.8 Gy;瘤床靶区61.6 Gy,分28次,每次2.2 Gy。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适形度及危及器官受量,并比较两者的计划优化和治疗时间。结果 IMRT的全乳靶区适形度(CI)为1.82±0.16,低于FIF的2.21±0.15(t=2.08,P<0.05);瘤床靶区适形度为1.19±0.04,低于FIF的1.59±0.11(t=3.97,P<0.05)。两组计划危及器官同侧肺的V20和心脏的V30无明显差异。FIF对侧肺的Dmax和Dmean分别是(5.41±2.76)和(0.51±0.10) Gy, IMRT分别为(25.72±2.61)和(7.46±0.39) Gy(t=-22.44、-21.14,P<0.05)。对侧乳房的Dmax和Dmean,FIF为(8.50±5.61)和(0.46±0.11) Gy,IMRT为(27.73±4.29)和(6.38±0.48) Gy(t=-5.66、-14.83,P<0.05)。对于对侧肺和乳房的低剂量照射区V5,FIF为(0.09±0.09)%和(0.45±0.45)%,低于IMRT的(84.66±3.06)%和(60.79±4.94)%(t=-28.19、-12.80,P<0.05)。在计划优化及治疗时间方面,FIF与IMRT优化时间分别为(61.57±0.89)min和(241.28±1.06)min,单次治疗时间分别为(16.14±1.42)min和(29.85±0.59) min(t=-32.35、-8.82,P<0.05)。结论 IMRT改善了靶区适形度,但是增加了对侧肺和对侧乳房的受照剂量。FIF在计划优化时间及治疗时间方面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水平射野对肺癌调强计划结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水平方向射野对肺癌调强计划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肺癌患者18例,其中左肺癌患者10例,右肺癌患者8例,设计普通调强(IMRT计划)和在普通调强基础上添加一个水平方向射野(H-IMRT计划)的计划,比较机器跳数、子野数及靶区和危及器官(OARs)的剂量分布.结果 两种计划PTV的DmaxDminDmean,患侧肺的V30Dmean,健侧肺的V20V30,全肺的V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IMRT计划相比,添加水平射野后,PTV的均匀性(HI)及适形度(CI)都有显著提高(t=-9.33、10.88,P<0.05);肺的其他剂量指标均变差(t=-1.55~-7.58,P<0.05);心脏的保护更优(t=1.84~3.99,P<0.05);MUs及子野数量降低(t=12.57、3.19,P<0.05).结论 在肺癌的IMRT治疗中,添加水平射野可以改善靶区的剂量分布,但会使肺的低剂量照射体积增加,无益于肺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根治术后双弧VMAT与IMRT计划的剂量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乳腺癌根治术后双弧的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与5野的静态调强放射治疗(IMRT)2种计划之间的剂量学差异,评估VMAT技术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剂量学特点与应用能力.方法 选取28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左侧10例,右侧18例),分别制定双90度弧段的VMAT与5野的IMRT 2种计划,主要的计划评估参数为靶区的肿瘤控制概率(TCP)、适形指数(CI)、均匀指数(HI)以及接受相应处方剂量水平照射体积百分比V95V110,危及器官(OAR)评估包括患侧肺的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DmeanV5V20V30,心脏的NTCP值、DmeanV25,健侧乳腺的Dmean、机器跳数(MU)以及治疗时间.结果 VMAT计划与IMRT计划的TCP值分别为(96±2)%、(90±2)%(t=-6.28,P<0.01);HI值分别为0.15±0.04,0.22±0.02(t=13.29,P<0.05);肿瘤位于左侧时,心脏NTCP值在VMAT计划与IMRT计划中分别为(1.0±0.12)%,(1.7±0.13)%(t=2.14,P<0.05);肿瘤位于右侧时,2种计划心脏的NT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剂量分别为(3.27±0.26)、(6.0±0.47)Gy(t=9.21, P<0.01);VMAT计划在MU少于IMRT计划(t=9.58,P<0.01),治疗时间短于IMRT计划(t=8.40,P<0.05).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VMAT计划具有更强的临床应用能力,且表现出更优的剂量学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图像重建视野(FOV)大小对放射治疗计划剂量计算及体积评估可能存在的影响。方法 对16例鼻咽癌患者的CT原始扫描数据分别行45 cm常规FOV和65 cm扩展视野(EFOV)重建并传输至放射治疗计划系统,所有病例均在常规FOV重建的CT图像上勾画肿瘤体积(GTV)、临床靶区(CTV)及脑干、晶体、腮腺、脊髓等危及器官,并制定7野等角动态调强放射治疗计划(GTV处方剂量70 Gy)。两种重建方法图像按照医学数字影像通信3.0标准(DICOM 3.0)坐标方式融合后,拷贝常规FOV图像上的靶区及危及器官至EFOV图像,并将治疗计划移植至EFOV图像,治疗计划中心为两种重建方法图像的同一DICOM坐标,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工具计算两种重建方法图像上GTV、CTV和脑干、晶体、腮腺、脊髓的体积、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及最小剂量(Dmin)。将入组病例的每个治疗计划7野分别导入常规45 cm FOV和65 cm EFOV重建的二维通量图验证设备Mapchek 1175的模体,距离通过协议(DTA)分析5 cm深度平面绝对剂量的计算和实测结果通过率。结果 两种重建方法图像上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入组病例靶区和危及器官在常规FOV图像上的体积均大于EFOV图像上的体积。较小体积的晶体最大剂量Dmax常规FOV与EFOV图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14, P<0.007),其余靶区及危及器官的最大剂量D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V和GTV平均剂量Dmean在EFOV图像上大于FOV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5.65, P< 0.001),危及器官的平均剂量Dmean和靶区及危及器官最小剂量D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重建方法图像上治疗计划的7野通过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放射治疗CT模拟定位过程中图像重建FOV的大小对于靶区及部分危及器官的体积及剂量计算结果和治疗计划的评价存在影响;观察和验证二维通量图通过率,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加瘤床照射不同治疗计划靶区剂量适形度、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及肺脏、心脏和对侧乳腺受照剂量体积的差异。方法 选择术腔各边界放置银夹且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12 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 每例患者分别制定常规放疗(CRT)、无挡肺子野调强放疗(IMRT-F)、挡肺子野调强(IMRT-F-L) 和瘤床同步整合补量调强放疗(SIB-IMRT) 计划。比较不同治疗计划全乳靶区和瘤床靶区的剂量适形度和剂量分布均匀性, 对比不同治疗计划肺脏、心脏和对侧乳腺受照剂量体积。结果 各计划中V处方剂量- PTV1 VPTV1、VPTV1 处方剂量 VPTV2、V处方剂量-PTV2 V- 处方剂量、VPTV2-处方剂量 VPTV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RT 计划中患侧肺V20显著高于不同方式的IMRT 计划, 但不同方式的IMRT 计划之间V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T 计划中心脏受照剂量显著高于IMRT 和SIB-I MRT 计划。CRT 计划中对侧乳腺最大照射剂量 Dmax和平均剂量Dmean明显高于不同实现方式的IMRT计划, 但不同实现方式的IMRT 计划中 Dmax和D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MRT-F、IMRT-F-L、SIB-I MRT 计划均显著优于 CRT 计划, 而不同方式I MRT 计划间除个别参数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多叶准直器(MLC)遮挡技术减少左侧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混合调强放疗中心脏的受照剂量,降低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生的风险。方法 选取18例左乳癌保乳术后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获取3DCT和4DCT图像。利用4DCT在3DCT图像上确定出靶区并分别制定混合调强治疗计划(H_IMRT)和为降低心脏受量而引入MLC遮挡技术的治疗计划(HSH_IMRT),利用Compass系统对治疗计划进行剂量学验证。靶区处方剂量为50 Gy,分25次完成。比较两种治疗计划结果与剂量验证结果中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结果 计划结果显示,与H_IMRT比较,HSH_IMRT靶区剂量均匀性更好,适形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心脏Dmean较前者降低23.67%(t=13.693,P<0.05),心脏其他亚结构的DmaxDmean均较前者下降。剂量验证结果显示,两种计划靶区剂量均匀性与适形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H_IMRT与H_IMRT比较,全心脏的Dmean降低24.88%(t=13.782,P<0.05);除左心室、右心室外,其他心脏亚结构的Dmax以及所有心脏亚结构的Dmean均降低。患侧肺的V20Dmean在计划结果与验证结果中均显示HSH_IMRT更低。结论 在H_IMRT中合理引入MLC遮挡技术能够在保证其剂量学优势的前提下更多地减少心脏组织的受量,进一步降低心脏发生放射性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浸润型胸腺瘤术后患者单能与混合能量光子束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之间剂量学差异,探讨混合能量光子束计划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12例胸腺瘤术后病例的CT定位图像,在治疗计划系统上勾画临床靶体积(CTV)并外扩为计划靶体积(PTV)、危及器官(OAR)及其他正常组织。每个病例分别制定6和10 MV与混合能量光子束的3种固定野调强放疗(FF-IMRT)计划,优化与计算剂量后统计各种计划的机器跳数(MU),并使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工具比较PTV的体积剂量、适形指数(CI)、均匀指数(HI)和OAR剂量。结果 PTV近似最大剂量D2%混合能量光子束计划优于6 MV光子束(t=3.107,P <0.05);6 MV光子束HI与混合能量光子束计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4,P<0.05);CI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 MV计划的MU大于10 MV及混合光子束计划。双侧肺V5V10V20V30和平均剂量(Dmean)指标各个类型计划之间大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混合能量光子束计划优于其他两种计划。心脏V30V40指标6 MV与混合光子计划的结果接近,但均优于10 MV光子束的计划。结论 混合能量光子束IMRT计划如果合理选择射野角度和射野数量,依据入射角度选择光子束的能量,可充分利用低能及高能光子束的不同特点,总体上可以改善IMRT计划的质量,对于浸润型胸腺瘤术后病例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三种调强放疗计划剂量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比鼻咽癌常规固定野调强(IMRT)、容积旋转调强(VMAT)以及断层调强(HT)3种不同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18例接受VMAT治疗的鼻咽癌患者,以相同处方剂量和目标条件分别重新进行IMRT和HT计划设计。比较3种计划靶区的均匀度(HI)、适形度(CI)、最大剂量以及平均剂量。危及器官的最大量和平均量以及感兴趣区的剂量体积、计划执行时间和机器跳数(MU)。结果 3种计划在靶区的覆盖率满足临床要求。IMRT计划在靶区的HI和CI方面结果最差,HT计划结果最优。危及器官方面,IMRT计划受量最高,HT计划的脊髓、脑干和腮腺受量最低;但对于视神经、晶状体以及视交叉HT计划的受量最高而VMAT计划的受量最低。IMRT的治疗时间(8.0±0.5) min高于VMAT(3.9±0.1)min和HT(7.4±0.9)min。与VMAT相比,IMRT每次治疗为(711.4±78.7)MU,高于VMAT的(596.4±33.7)MU。结论 鼻咽癌IMRT、VMAT以及HT计划在靶区覆盖和危及器官保护上都可以达到临床要求,在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性上HT计划优于VMAT和IMRT,但在治疗时间和加速器的机器跳数上VMAT较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MdaccAutoPlan软件与人工计划设计在鼻咽癌调强放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例鼻咽癌初治患者,应用MdaccAutoPlan软件设计自动治疗计划(MDAP)与人工计划,在保证射野角度、优化参数、计划要求等条件尽量一致的情况下,对两种计划进行计划评价剂量学以及工作效率方面数据的对比。结果 MDAP中PGTV、PTV1、PTV2的D98%Dmean较人工计划降低2.5%、0.3%、0.1%、0.5%、0.6%、1.0%,PGTV、PTV1、PTV2的D2%较人工计划上升1.7%、1.5%、0.6%。其中PGTV D98%、PGTV D2%和PTV2 D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5.519、6.701、0.937,P<0.05)。MDAP的右侧腮腺D50%、左侧腮腺D50%、脊髓Dmax、脊髓Dmean较人工计划减少24.8%、27.7%、11.4%、1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47、5.375、6.786、3.810,P<0.05),两侧眼晶状体较人工计划升高65.0%、1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63、3.440,P<0.05)。视神经、视交叉和脑干3种危及器官的剂量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DAP的后颈部剂量分布略优于人工计划,剂量体积直方图(DVH)中,人工计划的计划靶区曲线、脑干曲线、脊髓曲线均高于MDAP。MDAP计划的人工操作时间较人工计划减少了59.4%,计算机处理时间较人工计划增加了34.4%。结论 MdaccAutoPlan软件对鼻咽癌放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危及器官剂量限制可能优于人工计划,且能减少计划设计时间,提高计划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多叶准直器(MLC)整体到位偏差对均整器(FF)和无均整器(FFF)模式的鼻咽癌固定野调强计划剂量学影响的比较。方法 选取10例鼻咽癌患者,分别设计FF和FFF调强计划。修改两种计划的MLC文件,人为引入0.5和1 mm两种偏移量的3种MLC整体到位偏差。重新计算修改MLC文件后的调强计划的剂量分布,比较两种射束模式调强计划的剂量学变化趋势。结果 与FF计划比较,MLC整体闭合时,FFF计划的靶区D95%和两侧腮腺的Dmean对MLC到位偏差的敏感性稍高(t=3.298~4.793,P<0.05);MLC整体平移时,FFF计划靶区DmeanD95%和左侧腮腺的Dmean对MLC到位偏差的敏感性稍高(t=2.372~6.844,P<0.05),但是右侧腮腺的Dmean却表现出较低的敏感性(t=-4.049、-3.378,P<0.05)。结论 对于射野外的器官或体积较大器官,无均整器模式比均整器模式计划对MLC整体到位偏差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切线2野动态调强与非共面多野调强放疗治疗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40例接受保乳术后放疗的左侧乳腺癌患者,在同一患者CT影像上,利用相同优化条件分别进行切线2野和非共面3、4、5野4种调强治疗计划设计。比较4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心脏、左肺及右侧乳腺受照剂量和体积,以及机器跳数的差异。结果 非共面4、5野调强计划适形度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均优于切线2野调强计划(P<0.05),临床靶区(PTV)最大剂量(Dmax)小于2野调强计划(P<0.05),PTV最小剂量(Dmin)大于2野调强计划(P<0.05)。3野与2野计划间无明显差异。4种计划的右乳接受5 Gy照射的百分体积(V5)、心脏接受30 Gy照射的百分体积(V30)及平均剂量(Dmean)、左肺接受20和5 Gy照射的百分体积(V20V5)、平均剂量(Dmean)无明显差异,而机器跳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3,P<0.05),2野调强跳数最少,5野最多。结论 保乳术后非共面4、5野调强计划与切线2野调强计划相比,靶区剂量分布更好,不明显增加正常组织、器官的受照射剂量,但机器跳数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Halo-Vest支架对颈椎原发恶性肿瘤不同放疗技术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择10例曾接受Halo-Vest支架手术后进行放射治疗的颈椎原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Monaco计划系统,在勾画Halo-Vest支架结构外轮廓的CT序列图像上设计调强放疗(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然后复制相同射野参数的IMRT和VMAT计划到不勾画Halo-Vest支架结构外轮廓的CT序列图像上重新计算剂量分布,比较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差异。结果 对于VMAT计划,两组计划的计划靶区(PTV)和计划肿瘤靶区(PGTV)的剂量学参数除PGTV107%外的各参数平均差异均< 1%。相比外轮廓勾画Halo-Vest支架,外轮廓不勾画支架的图像计算的脊髓和脊髓-PRV平均最大剂量分别增加0.38和0.42 Gy(Z=-2.803、-2.803,P<0.05),脊髓和脊髓PRV Dmean分别增加0.35和0.37 Gy(Z=-2.703、-2.801,P<0.05)。黏膜、甲状腺、腮腺、下颌骨、下颌关节和正常组织的V5V30Dmean最大差异为0.74%。对于IMRT计划,两组计划的PTV和PGTV间剂量学参数差异较VMAT技术的差异增大,大部分差异超过1%,最大差异为4.55%。相比外轮廓勾画Halo-Vest支架,外轮廓不勾画支架的图像计算的脊髓平均最大剂量和脊髓-PRV最大剂量分别增加0.48和0.59 Gy(P>0.05),脊髓和脊髓PRV的平均Dmean分别增加0.57和0.59 Gy(Z=-2.293、-2.293,P<0.05)。其他危及器官的最大差异为1.98%。结论 CT图像外轮廓勾画或不勾画Halo-Vest支架结构,VMAT计划间剂量差异很小,临床上可以忽略,但IMRT计划间剂量差异偏大,需要考虑忽略或部分勾画Halo-Vest支架结构的外轮廓时对剂量分布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The goal of the present work was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advantage of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 over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3D-CRT) planning in pelvic Ewing’s sarcoma.

Patient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8 patients with Ewing sarcoma of the pelvis undergoing radiotherapy were analyzed. Plans for 3D-CRT and IMRT were calculated for each patient. Dose coverage of the 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 conformity and homogeneity indices, as well as further parameter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average dose coverage values for PTV were comparable in 3D-CRT and IMRT plans. Both techniques had a PTV coverage of V95 >?98?% in all patients. Whereas the IMRT plans achieved a higher conformity index compared to the 3D-CRT plans (conformity index 0.79?±?0.12 vs. 0.54?±?0.19, p?=?0.012), the dose distribution across the target volumes was less homogeneous with IMRT planning than with 3D-CRT planning. This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homogeneity index 0.11?±?0.03 vs. 0.07?±?0.0, p?=?0.035). For the bowel, Dmean and D1%, as well as V2 to V60 were reduced in IMRT plans. For the bladder and the rectum,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mean. However, the percentages of volumes receiving at least doses of 30, 40, 45, and 50 Gy (V30 to V50) were lower for the rectum in IMRT plans. The volume of normal tissue receiving at least 2 Gy (V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IMRT plans compared with 3D-CRT, whereas at high dose levels (V30) 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Conclusion

Compared to 3D-CRT, IMRT showed significantly better results regarding dose conformity (p?=?0.012) and bowel sparing at dose levels above 30 Gy (p?=?0.012). Thus, dose escalation in the radiotherapy of pelvic Ewing’s sarcoma can be more easily achieved using IMRT.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