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对OSAHS患者ABR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经鼻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throughthenares,nCPAP)治疗前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 ,OSAHS)患者听性脑干反应(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变化,探讨OSAHS患者脑干电生理变化的解剖学及病理生理学基础。方法 对4 5例( 90耳)OSAHS患者及16例( 32耳)正常对照者行ABR测试及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 ,PSG) ,对其中34例( 6 8耳)OSAHS患者行nCPAP治疗前后ABR测试对比。结果 OSAHS患者的波Ⅲ、Ⅴ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 <0 .0 5 )。nCPAP治疗后波Ⅲ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Ⅰ-Ⅲ波间期较治疗前缩短,Ⅲ-Ⅴ波间期较治疗前延长;nCPAP治疗后OSAHS患者呼吸紊乱指数及减血氧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 .0 5 )。结论 OS AHS患者的脑干听觉传导通路受损,与其高碳酸-低氧血症有密切关系。nCPAP治疗可以改善脑干听觉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颅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患者的脑干功能。方法 对25例(50耳)PVS患者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结果 PVS患者的ABR异常率为66%,其改变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Ⅰ~Ⅴ各波的异常或分化不良,甚至波形缺如;波Ⅰ、Ⅲ、Ⅴ潜伏期(peak latency,PL)延长,Ⅰ—Ⅴ波间期(interpeak latency,IPL)延长,双侧波Ⅴ潜伏期的耳间差(inter—aural latency difference,ILD)增大;Ⅲ—Ⅴ与Ⅰ—Ⅲ波间期之比大于1。结论 PVS患者的ABR结果呈多样性改变,反映了植物状态下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干损害,为其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孤独症患儿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点。方法对12例孤独症患儿分别进行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40Hz相关电位及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并对其中3例ABR异常者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双耳均为A型鼓室导抗图,双耳同侧及对侧声反射均可引出,DPOAE均可正常引出,40Hz相关电位500、1 000Hz阈值均≤25dB nHL;12例ABR反应阈均正常,其中9例波形分化好,重复性好,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正常;3例ABR表现异常:1例双耳波Ⅱ以后各波潜伏期延长;1例双耳Ⅰ-Ⅲ波间期延长;1例双耳波Ⅰ潜伏期正常,波Ⅲ后各波潜伏期、波间期缩短。结论部分孤独症患儿虽中耳及耳蜗功能正常,但其脑干及下丘之间中枢听传导通路可能异常,故对孤独症患者应常规行听功能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应用听性脑干反应 (auditorybrainstemreaction ,ABR)作为监测小儿全身麻醉深度与觉醒的客观指标。方法 选择听力正常的外科择期手术患儿 4 5例 ,按照美国麻醉学家学会表针分为Ⅰ~Ⅱ级 ,分别施行异丙酚静脉麻醉、芬太尼静脉麻醉及异氟醚吸入全身麻醉 ,随机每组 15例 ,应用丹麦Madsen诱发电位反应仪监测并记录麻醉各阶段ABR的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Ⅰ Ⅲ、Ⅲ Ⅴ、Ⅰ Ⅴ波间期 ,研究观察潜伏期和波间期随时间推移及麻醉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探讨ABR在异丙酚、芬太尼及异氟醚等不同麻醉中的表现特征和规律。结果 ①异丙酚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与剂量呈良好的正相关 ;②Ⅰ波的潜伏期特性对于控制麻醉深度极为重要 ;③Ⅴ波监测麻醉具有最佳的稳定性及相关性 ;④停用麻醉药一段时间或患儿基本清醒时 ,ABR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有的仍高于正常值 ,这是滞后 (延迟 )反应 ;⑤ABR对芬太尼术中的觉醒监测不太敏感。结论 ABR各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变化 ,可判断小儿全身麻醉深度 ,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判断觉醒的参考 ,但应考虑有延迟反应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主观性耳鸣患者听性脑干反应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0例听力正常的主观性耳鸣患者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结果表现为波I潜伏明显延长,波Ⅲ,Ⅴ潜伏期的相应延长及部分消失。Ⅰ-Ⅲ波间期较对照组缩短,Ⅲ-Ⅴ,Ⅰ-Ⅴ波间期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耳鸣主要为耳呐为体,本组病例未见影响脑干通道  相似文献   

6.
不同周龄早产儿听性脑干反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不同周龄早产儿及同龄足月儿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发展变化,探讨早产儿听力损失的早期诊断时机和诊断标准。方法按照周龄的不同将听功能正常的早产儿分成3组(34~37周龄儿为A组,37 1~44周龄儿为B组,50~54周龄儿为C组),3月龄健康足月儿为D组,分别进行ABR测试,比较各组ABR的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ABR波形较为简单,波间期较长;随着周龄的增加,波Ⅰ引出率逐渐增加,波Ⅰ、Ⅲ、Ⅴ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逐渐缩短。70dB nHL短声刺激下,A组与C、D两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的波Ⅲ潜伏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54周龄(相当于足月儿3月龄)的早产儿,与同龄健康足月儿相比,ABR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均无统计学差异。30dB nHL短声刺激下各组ABR波Ⅴ潜伏期随周龄增加而缩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早产儿听力损失的早期诊断,可以在推算周龄为50~54周时进行,诊断标准可参考同龄健康足月儿;②ABR阈值正常,但潜伏期和波间期异常的早产儿要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正常婴儿听性脑干反应(ABR)潜伏期及阈值正常值范围,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美国ICS CHARTR诱发电位仪对40例(80耳)听力正常的婴儿和20例听力正常成人进行ABR检测,根据年龄分为A组(3~4月龄)、B组(5~6月龄)、对照组。建立不同月龄婴儿ABR正常值范围,讨论性别、耳别、月龄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及阈值测定的临床应用。结果80dB nHL短声刺激下,A组A easeBR波Ⅰ、Ⅲ、Ⅴ潜伏期的正常值范围分别是:(1.52±0.19)m s、(4.20±0.20)m s、(6.34±0.26)m s;B组ABR波Ⅰ、Ⅲ、Ⅴ潜伏期的正常值范围分别是:(1.50±0.09)m s、(4.05±0.16)m s、(6.16±0.25)m s;对照组ABR波Ⅰ、Ⅲ、Ⅴ潜伏期的正常值范围分别是:(1.43±0.10)m s、(3.63±0.15)m s、(5.50±0.16)m s。随着月龄的增长,婴儿各波的潜伏期(PL)和波间期(IPL)均缩短;但6月龄时仍未达成人水平。A、B两组各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Ⅰ-Ⅴ波间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婴潜伏期和波间期短于男婴(A组内Ⅰ-Ⅲ波间期除外),A组内男女间Ⅴ波潜伏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内男女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左右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月龄组及正常成人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不同月龄婴儿ABR潜伏期及阈值正常值标准,为听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随访监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听力正常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的听性脑干反应(ABR)特征及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与ASD严重程度分级的关系。方法 (1)将55例(110耳)听力正常ASD儿童和月龄、性别相匹配的55例(110耳)典型发育(typical development, TD)儿童,按月龄分为≤24月龄(22耳)、25~36月龄(40耳)、37~48月龄(28耳)及>48月龄(20耳)四个亚组。比较听力正常ASD儿童与TD儿童的ABR潜伏期和波间期是否存在差异。(2)根据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将ASD儿童按照严重程度分级,探究听力正常ASD儿童ABR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与其严重程度分级是否相关。结果 (1)≤24月龄时,ASD与TD儿童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5~36月龄时,与TD儿童相比,听力正常ASD儿童波Ⅲ潜伏期及Ⅰ-Ⅲ、Ⅰ-Ⅴ波间期显著延长;37~48月龄时波Ⅲ、Ⅴ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显著延长;>48月龄时波Ⅴ潜伏期及Ⅲ-Ⅴ、Ⅰ-Ⅴ波间期显著...  相似文献   

9.
正常新生儿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分析新生儿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s,ABR)的基本特征,为国内开展新生儿ABR检测及听力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对80名正常新生儿(160耳)的ABR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与正常听力青年人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30dBpeSPL强度短声刺激下,正常新生儿波Ⅰ、波Ⅲ、波Ⅴ的检出率均为100%。波Ⅴ反应阈为61.94±6.87dBpeSPL,显著高于正常听力青年人。新生儿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均较正常听力青年人延长,波间期Ⅲ-Ⅴ/Ⅰ-Ⅲ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听力青年人。结论 70dBpeSPL短声是较为适宜的新生儿ABR听力筛选的声刺激;性别及左、右耳差异不影响新生儿ABR筛选;新生儿听觉通路存在一个不断完善的成熟过程,但其脑干上、下部的发育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相似文献   

10.
正常青年人气骨导听性脑干反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气、骨导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的差异,为骨导听性脑干反应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Nicolet spirit诱发电位仪,TDH-39P和Radioear B-71换能器,对一组听力正常青年人(男31耳,女30耳)进行短声气,骨导测试。结果 在阈值及阈上强度下,骨导ABR波形与气导类似,但各波引出率较气导低。听力正常青年男女之骨导短声ABR阈值间无差异(P>0.05);阈上60dB三声刺激下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亦无差异(P>0.05)。骨导短声ABR与气导短声ABR比较显示:前者阈值高于后者(P<0.01),两者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7740);短声阈上60dB强度刺激下,前者Ⅰ、Ⅲ、Ⅴ波潜伏期均大于后者(P<0.01),但两者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无差异(P>0.05)。结论 骨导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部份不适于气导ABR检测的患者,仍有其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气、骨导ABR测试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1例(246耳)分泌性中耳炎(OME组)和60例(120耳)正常儿童(正常对照组)气、骨导ABR检测结果。结果①OME组气导ABR波V反应阈正常59耳(23.98%),轻度异常96耳(39.02%),中度异常91耳(36.99%);ABR波Ⅰ、Ⅲ、Ⅴ潜伏期正常22耳(8.94%),各波潜伏期延长224耳(91.06%),Ⅰ-Ⅴ波间期无明显改变156耳(63.41%),Ⅰ-Ⅴ波间期缩短90耳(36.59%);波Ⅴ反应阈正常和轻度异常组Ⅰ-Ⅴ波间期无明显改变,中度异常组Ⅰ-Ⅴ波间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OME组骨导ABR波V反应阈及35dB nHL刺激强度下各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反应阈正常195耳(79.27%),异常51耳(20.73%),反应阈异常者波Ⅰ、Ⅲ、Ⅴ潜伏期也较正常组及反应阈正常者明显延长(P<0.05)。结论大多数分泌性中耳炎儿童的气导ABR反应阈轻、中度异常但骨导ABR反应阈正常,少数患儿气导ABR反应阈中度异常且骨导ABR反应阈轻度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amsayHunt综合征患者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改变。方法:对36例单侧发病,对侧耳正常的RamsayHunt综合征患者进行纯音测试及ABR检查。以健侧耳为对照,分析双耳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Ⅰ~Ⅴ、Ⅲ~Ⅴ间期的差异。结果:RamsayHunt综合征患者的患侧耳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Ⅰ~Ⅴ间期较健侧耳延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msayHunt综合征患者常存在听觉通路损害,表现为蜗性损害、蜗后损害或蜗性损害并发蜗后损害,单纯蜗性损害较少见。  相似文献   

13.
骨导ABR测试信号经气放射对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解骨导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中骨导振荡器测试信号经气放射对结果的影响,本组用Dantec-Evolution诱发电位系统测试了正常听力年青人20名38耳和传导性聋13例21耳的骨导ABR.两组结果比较,在较高刺激强度正常组有较大的刺激伪迹,对Ⅰ波干扰较大.两组反应阈、Ⅰ、Ⅲ和Ⅴ波潜伏期、Ⅰ-Ⅲ和Ⅲ-Ⅴ波间期无显著差异,但Ⅰ-Ⅴ波间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是由于正常组骨导振荡器经气放射的刺激伪迹对波Ⅰ的影响使Ⅰ-Ⅴ波间期缩短.本结果提示在用骨导ABR确定反应阈时可不考虑这个影响,但在用于蜗后病变定位诊断时要考虑经气放射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征。方法:对37例(74耳)重度OSAHS儿童(OSAHS组)进行ABR测试,并与20例(40耳)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OSAHS组患儿ABR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67±0.20)ms,(3.87±0.31)ms,(5.70±0.31)ms;对照组分别为(1.60±0.11)ms,(3.81±0.23)ms,(5.61±0.23)ms;2组比较,ABRⅠ波潜伏期的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OSAHS组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分别为(2.19±0.19)ms,(1.82±0.22)ms,(4.01±0.22)ms;对照组分别为(2.26±0.15)ms,(1.73±0.21)ms,(4.05±0.23)ms;2组比较,Ⅲ~Ⅴ波间期的延长及Ⅰ~Ⅲ波间期的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OSAHS组波Ⅴ反应阈的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OSAHS患儿的ABR测试结果异常,提示OSAHS对耳蜗及听觉脑干的功能都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听性脑干反应的应用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比较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患儿鼓膜置管术前、后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的变化,探讨ABR测试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10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行鼓膜置管术前进行ABR测试,其中有30例(60耳) 术后再次行ABR测试,并与50例(100耳)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比较;另外将该30例(60耳)患儿根据鼓室分泌物黏稠度分两组,分泌物黏稠组16例(32耳),分泌物稀薄组14例(28耳),将两组ABR波Ⅴ阈值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0例(10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术前ABR波Ⅴ阈值及波Ⅰ潜伏期均正常者占13%,漏诊率为13%;波Ⅴ阈值正常占41%,轻度异常52%,中度异常7%;波Ⅰ潜伏期正常19%,72%波Ⅰ潜伏期延长,9%出现波Ⅰ缺失.术前OME组患儿的ABR波Ⅰ、Ⅲ、Ⅴ各波潜伏期比正常儿童延长,阈值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Ⅰ-Ⅲ、Ⅰ-Ⅴ波间期缩短,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ABR波Ⅴ阈值及波Ⅰ潜伏期均正常者占46.7%;波Ⅴ阈值正常占70.5%,轻度异常29.5%;波Ⅰ引出率100%,潜伏期正常占50.2%;OME组中术前、术后ABR各波潜伏期、波Ⅴ阈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波波间期比较无差异,术后听力有明显改善,但与正常组比较部分患儿波Ⅴ阈值仍高,波Ⅰ、Ⅲ潜伏期仍延长,Ⅰ-Ⅲ、Ⅰ-Ⅴ波间期缩短(P<0.05);分泌物黏稠组波Ⅴ阈值较稀薄组高.结论 单用ABR作为诊断OME的依据是有欠缺的,但大部分患儿可以通过该检查进行听力损失的评估,以了解鼓膜置管术后的听力状况及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16.
全身麻醉对小儿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action,ABR)作为监测小儿全身麻醉深度与觉醒的客观指标。方法 选择听力正常的外科择期手术患儿45例,按照美国麻醉学家学会表针分为I~Ⅱ级,分别施行异丙酚静脉麻醉、芬太尼静脉麻醉及异氟醚吸入全身麻醉,随机每组15例,应用丹麦Madsen诱发电位反应仪监测并记录麻醉各阶段ABR的I、Ⅲ、Ⅴ波潜伏期及I-Ⅲ、Ⅲ-Ⅴ、I-Ⅴ波间期,研究观察潜伏期和波间期随时间推移及麻醉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ABR在异丙酚、芬太尼及异氟醚等不同麻醉中的表现特征和规律。结果 ①异丙酚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与剂量呈良好的正相关;②I波的潜伏期特性对于控制麻醉深度极为重要;③Ⅴ波监测麻醉具有最佳的稳定性及相关性;④停用麻醉药一段时间或患儿基本清醒时,ABR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有的仍高于正常值,这是滞后(延迟)反应;⑤ABR对芬太尼术中的觉醒监测不太敏感。结论 ABR各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变化,可判断小儿全身麻醉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判断觉醒的参考,但应考虑有延迟反应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正常新生儿和婴儿的短音听性脑干反应和听觉稳态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听力正常婴儿短音听性脑干反应(tone-pip ABR)和听觉稳态反应(auditorysteady state response,ASSR)反应阈的正常参考值,研究其听觉发育的生物学规律,并比较两种听力检测技术的频率特性.方法 选取0~6月龄听力正常婴儿80例(160耳),按月龄分为四组:新生儿组、42 d组、3月龄组和6月龄组,每组20例(40耳),男女例数均等,分别记录其短声ABR的潜伏期及在0.25、0.5、1、2、4、8 kHz频率范围内tone-pip ABR和ASSR的反应阈.结果 在70 dB正常听力级短声刺激下,短声ABRⅠ、Ⅲ、Ⅴ波潜伏期、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随月龄增加逐渐缩短,波Ⅰ于42 d前、波Ⅲ于3个月前发育变化显著.tone-pip ABR波形与短声ABR相似,Ⅰ、Ⅲ、Ⅴ波潜伏期随频率增加逐渐缩短,波形分化逐渐清晰.不同频率、不同月龄tone-pip ABR和ASSR反应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0.25 kHz外,其余频率tone-pip ABR反应阈均低于ASSR.不同月龄tone-pip ABR和ASSR听力曲线形状相似.结论 0~6月正常婴儿tone-pip ABR的潜伏期和波间期随月龄增加逐渐缩短,而反应阈无明显变化.tone-pip ABR和ASSR均有稳定的频率特异性,tone-pip ABR反应阈低于ASSR,可能更接近主观纯音听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耳功能异常婴儿的听性脑干反应(ABR)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比较85例(170耳)中耳功能异常、ABR反应阈≤60dB nHL的婴儿(A组)和83例(166耳)中耳功能正常、ABR反应阈40~60dB HL的婴儿(B组)以及41例(82耳)正常婴儿(C组)的ABR波Ⅰ、Ⅲ、Ⅴ潜伏期、波间期和波Ⅴ反应阈值。结果 A组中24耳(14.11%)为ABR反应阈≤30dB nHL、73耳(42.94%)为40dB nHL、54耳(31.76%)为50dBnHL、19耳(11.18%)为60dB nHL;B组中83耳(50%)ABR反应阈为40dB nHL、52耳(31.33%)为50dB nHL、31耳(18.67%)为60dB nHL;C组婴儿ABR反应阈均≤30dB nHL。刺激声为80dB nHL时三组间波Ⅰ、Ⅲ、Ⅴ潜伏期的关系分别为:A组波Ⅰ、Ⅲ、Ⅴ潜伏期明显长于B组和C组(P<0.01),而Ⅰ-Ⅲ、Ⅰ-Ⅴ波间期则较B组和C组短(P<0.01),Ⅲ-Ⅴ波间期则与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波潜伏期、波间期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反应阈相同者波潜伏期比较:A组波Ⅰ、Ⅲ、Ⅴ潜伏期仍明显长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婴儿中耳功能异常时大部分ABR反应阈升高,以轻中度异常为主,均有波Ⅰ潜伏期延长;波Ⅰ潜伏期明显延长对判断婴儿中耳功能异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镇静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的有效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30例(60耳)听力正常人(0.5~2 kHz气导平均听阈15.7±4.1 dB HL)为正常组,10例(20耳)感音神经性聋患者(0.5~2 kHz气导平均听阈35.7±8.4 dB HL)为病例组,均进行非镇静ABR测试和镇静ABR测试,比较两种ABR的潜伏期、波间期及反应阈。结果①正常组非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78±0.25、3.96±0.18、6.10±0.33 ms,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62±0.18、3.76±0.20、5.78±0.45 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1.98±0.32 ms,Ⅲ-Ⅴ2.13±0.37 ms,Ⅰ-Ⅴ4.05±0.08 ms)与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10±0.02 ms,Ⅲ-Ⅴ1.98±0.25 ms,Ⅰ-Ⅴ4.02±0.18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病例组非镇静ABR波Ⅰ、Ⅲ、Ⅴ波潜伏期分别为1.71±0.29、4.06±0.08、5.90±0.18 ms,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72±0.14 ms、3.76±0.25 ms、5.77±0.59 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18±0.47 ms,Ⅲ-Ⅴ2.03±0.27 ms,Ⅰ-Ⅴ4.15±0.58 ms)与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00±0.10 ms,Ⅲ-Ⅴ1.98±0.39 ms,Ⅰ-Ⅴ4.12±0.38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非镇静ABR与镇静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镇静ABR测试结果与镇静ABR无差异,且波形分化好,易辨别,可方便、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铅中毒对学龄儿童听觉神经系统的损害。方法 对100例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的铅中毒儿童进行听性脑干反应、纯音测听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并将其分为补钙组和未补钙组,观察治疗前后的听性脑干反应、纯音测听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变化,同时与5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血铅正常儿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前铅中毒组和正常组听性脑干反应比较:铅中毒组Ⅴ波潜伏期较正常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1),Ⅰ、Ⅲ波潜伏期较正常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者t=2.06,P〉0.05,后者t=1.64,P〉0.05)。铅中毒组Ⅲ~Ⅴ、Ⅰ~Ⅴ波间期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t=7.30,P〈0.01,后者t=3.14,P〈0.01),Ⅰ~Ⅲ波间期较对照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P〉0.05)。铅中毒组Ⅰ、Ⅲ、Ⅴ波波幅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波-t=3.20,P〈0.01,Ⅲ波:t=3.31,P〈0.01,Ⅴ波:t=3.41,P〈0.01)。补钙组、未补钙组及血铅正常组治疗半年前后比较:3组听性脑干反应各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纯音测听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铅中毒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的亚临床损害,补钙对治疗后ABR无显著改变,ABR对于早期发现铅中毒对神经系统损害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