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增强CT和MRI轮辐征在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和其他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增强CT及MRI图像,其中FNH 37例(40个病灶),其他肝脏局灶性病变173例(219个病灶).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检查方式、增强期相FNH轮辐征的检出率,计算...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特征,以提高CT对FNH的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FNH患者螺旋CT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资料.结果 16例患者16个FNH病灶中,平扫显示所有病灶均为略低密度,位于肝包膜下,其中14个可见更低密度瘢痕,从病灶中心向周围呈辐射状或不规则状.肿块实质呈"快进慢出"强化,中心瘢痕及辐射状分隔、假包膜"延迟强化",延迟期整个肿块密度趋于均匀一致.结论 平扫和多期增强螺旋CT扫描能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点,螺旋CT多期扫描有助于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CT表现特点。方法 :14例均经病理证实为FNH,术前均行MS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4例均为孤立性病变,平均直径3.2 cm,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密度均匀。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显示明显强化;静脉期9例强化程度高于肝实质,5例等于肝实质;延迟期6例略高于肝实质,4例等于肝实质,4例为低密度。9例病灶中心区CT平扫显示低密度瘢痕,动脉期均无强化,延迟期7例强化。结论:FNH的CT表现典型,充分认识其CT表现,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4.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由Edmondson[1]于1958年首次报道。1995年,相关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Working Party)将FNH定义为独立的肝脏再生性病变,以强调与肝脏腺瘤(即真性肿瘤)有本质区别[2]。FNH的定义是:由组织学结构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良性肝细胞所组成的结节[2]。FNH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超声检查和CT对鉴别FNH与肝脏其他实性占位有一定难度,而MRI能够反映病变的组织学特性,因此诊断准确性较高。绝大多数FNH患者无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评价病灶增强时相及其形态学特征,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同时与CDFI进行比较,部分病例与CT进行对照。结果不同性质占位性病变具有不同的造影增强表现;与CDFI相比,超声造影可明显提高病灶血流显示率;同时,对于直径≤1.0cm病灶,检出率明显提高。结论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图像的纹理分析对鉴别卵巢上皮肿瘤良性、交界性及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55例卵巢上皮肿瘤的术前CT图像和临床资料,其中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分别为21例、14例及20例。采用纹理分析软件于轴位CT平扫图像上提取病灶的纹理参数,各组间纹理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纹理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评价其鉴别卵巢上皮肿瘤良性、交界性及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组的紧密度(Compactness)、熵(GlcmEntropy)高于交界性组,恶性组的熵(GlcmEntropy)、相对偏差(RelativeDeviation)高于良性组,均匀性(Uniformity)、表面积(SurfaceArea)、紧密度(Compactness)、立体像素值总和(VoxelValueSum)低于良性组,交界性组的均匀性低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显示部分纹理参数对卵巢上皮肿瘤各组间的诊断效能良好。结论基于CT平扫的部分纹理参数对鉴别卵巢上皮肿瘤的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有利于临床对卵巢上皮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干预。  相似文献   

7.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20个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FNH的CT和MRI表现特点,并与病理对照(CT检查12例,MRI检查10例,4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病灶大小1.8~13.5cm;CT检出11个病灶,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示除中心疤痕灶外,所有病灶均明显增强,6个病灶周边见增粗、扭曲的动脉;门脉期示病灶呈稍高密度,延时期示6个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5个病灶呈稍低密度;5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均延时增强。MRI检出12个病灶,病灶均呈稍长或等T1及T2信号;增强动脉期示病灶明显增强,门脉期及延时期呈稍高或等信号,7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延时增强。结论:CT和MRI能够显示FNH的血供特点及病理特征,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FNH最有效的影像学手段,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多期螺旋CT鉴别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腺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鉴别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腺瘤的方法。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及5例肝腺瘤螺旋CT多期扫描资料进行分析。观察病灶的数目、形态、大小、中央疤痕、钙化等的存在情况。并分别测量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病灶及肝实质的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例FNH,6例单发,1例多发,共10个病灶,其中6个>3cm,4个<3cm,有中央疤痕者7个;5例肝腺瘤为单发,共5个病灶,均>3cm,未见中央疤痕。所有FNH及肝腺瘤均未见钙化。平扫FNH平均密度(48.18±7.82)HU,与肝腺瘤(42.54±2.37)HU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动脉期FNH平均密度(124.29±18.69)HU,显著高于肝腺瘤(83.29±9.09)HU(P<0.05);门脉期FNH平均密度(110.51±22.71)HU,与肝腺瘤(123.75±5.01)HU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期螺旋CT结合定量分析密度参数可以鉴别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腺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表现特征,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肝脏IMT的影像表现,其中12例均行CT扫描,2例行MR检查.结果12例单发病灶均位于肝右叶.6例肿块为实性,4例肿块为囊实混合性,2例表现为门静脉周围浸润性病灶.CT图像上呈实性或囊实性低密度影,MR T1WI为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中重度强化,囊实混合性病灶周边及灶内实性间隔呈蜂窝样强化.结论CT及MR检查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肝脏IMT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HRCT图像的纹理分析技术在鉴别良恶性孤立性肺实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9例经本院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肺实性病变(良性28例,恶性41例)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胸部HR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经后处理获得5组图像,包括骨和软组织重建算法平扫肺窗图像及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软组织重建算法纵隔窗图像。采用MaZda软件通过手动勾画ROI的方式提取病变的纹理特征参数,纹理特征选择方法包括Fisher系数、分类错误概率联合平均相关系数(POE+ACC)、交互信息(MI)及上述3种方法联合法(FPM)。纹理特征分类统计方法包括原始数据分析(RDA)、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分类分析(LDA)和非线性分类分析(NDA)。各纹理特征参数的诊断结果以误判率形式表示。结果:5组HRCT图像中,对良恶性肺部病变有鉴别诊断意义的纹理特征参数主要来自软组织重建算法肺窗及静脉期纵隔窗图像。特征选择方法中,Fisher系数、POE+ACC和MI及FPM鉴别两类病变的误判率分别为10.14%~44.93%、10.14%~52.17%、10.14%~42.03%及7.25%~50.72%。特征统计方法中,NDA对两种病变的误判率(7.25%~17.39%)较RDA(21.74%~50.72%)、PCA(27.54%~52.17%)和LDA(8.70%~36.23%)均低。结论:基于HRCT图像的纹理分析方法能为孤立性肺实性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提高HRCT对肺部实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诊断及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 lar hyperp lasia,FNH)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7例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0例又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别进行影像学及病理学对照分析。结果17例FNH病灶均呈孤立结节或分叶状肿块,多数直径2~5 cm。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及信号,T2W I为略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为明显的均质的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12例仍略高于肝实质,6例略低于或等于肝实质。11例病灶内显示瘢痕,其中8例呈延迟强化。4例静脉期出现包膜样强化。病理观察:17例FNH均无包膜,增生的肝细胞形成肝板被纤维间隔分割呈结节状,瘢痕区域由纤维结缔组织及厚壁畸形血管组成。结论典型的FNH影像学可明确诊断,不典型的FNH应与肝细胞腺瘤、肝细胞癌、肝血管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在弥漫型脂肪肝背景下肝局灶性病变的CT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弥漫型脂肪肝合并局灶性病变(35例)或残存肝岛(5例)患者的CT资料,观察脂肪肝对肝局灶性病变CT表现的影响.结果 40例弥漫型脂肪肝中,26例合并多发局灶性肝病变,9例合并单发病变,5例残存肝岛. 35例肝局灶性病变中,转移瘤18例 ,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2例,血管瘤8例,多发囊肿5例,多发腺瘤及单发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各1例.CT平扫肝局灶性病变相对密度随脂肪肝程度而异,边界多不清,增强后强化方式则与无脂肪肝背景的肝内病变相似.结论 弥漫型脂肪肝内局灶性病变,其CT表现与正常背景下有所差异,增强检查尤其是动态增强对病变的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典型病例,随访对比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RI与病理对照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RI表现和病理学表现及其它们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学表现。结果:FNH平扫T1WI 5例为等信号,4例为稍低信号;T2WI 3例为等信号,6例为稍高信号。7例病灶中心或偏心有瘢痕。动态增强扫描9例病灶在动脉期均呈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为轻度增强或等信号;7例病灶在延迟期出现瘢痕强化。FNH是多血供实质性肿块,肿瘤内部结构均匀,出血和坏死少见,镜下可见典型的星状瘢痕。结论: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显示FNH的特征性表现,反映FNH的病理特点,提高FNH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NH)的MRI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的MRI表现。结果:16例病变均为单发。平扫13个病灶在T_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_2WI呈等或稍高信号,3个呈等信号,其中5个病灶中央瘢痕区呈更长T_1更长T_2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13个病变均呈明显强化,门脉期5个病灶呈稍高信号,11个病变呈等或稍低信号,其中2个病变中央更低信号区稍强化;延迟期7个病灶近等信号,9个病灶呈略低信号,而病灶中央更低信号区仅3例呈高信号明显强化。结论:FNH是一种良性病变,有时术前不易确诊,典型的MRI表现结合临床表现能够对肝脏FNH进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肝脏局灶结节状增生(FNH)是肝脏的假肿瘤性病变,通常无症状,作者分析了19例病人的20个FNH、5例肝腺瘤(HCA)和30例肝癌的CT资料,得出FNH的CT特征如下:①密度变化是特征改变,平扫多为低密度,少数为等密度,无论增强的早期或晚期,病灶都可能呈等密度,团注增强有助于发现平扫等密度病灶。②中心疤痕,有6例出现,平扫均为低密度,增强后2例仍为低密度,4例呈高密度。③纤维分隔,3例出现,平扫为低密度,增强为高密度。④包膜,5例增强后出现,增强晚期较明显。⑤邻近血管(主要指肝静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二维及三维超声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及肝血管瘤(HCH)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肝组织病理活检或增强CT/MRI证实肝内病变57例共72个病灶:其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13例13个病灶,肝血管瘤44例59个病灶,行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分别记录灰阶图像特点、彩色多普勒特点及PSV、RI、VI.结果:典型的FNH及HCH二维图像有特征性的改变,血流速度FNH组高于HCH组,三维超声的血流指数FNH组高于HCH组.结论:三维超声可以定量研究病变的血流指数,FNH及HCH的血流指数特点在协助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二维和三维相结合可以更好地鉴别诊断FNH及HCH.  相似文献   

17.
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的CT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这种较少见的肝细胞良性占位性病变的CT特征。材料和方法自1990年至1999年期间我院CT室诊为肝脏占位病变的900余例中,将有手术切除标本并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8例的临床及CT片逐例进行分析和归纳,重点讨论其鉴别要点。结果8例均为单发病灶。发生在肝左叶3例,肝右叶5例。其病灶大小在5cm以下者4例;5cm以上者4例(其中10cm以上者2例)。7例为类圆形,1例不规则形。平扫时7例为低密度,1例为等密度(有脂肪肝影响)。均行增强扫描,2例动脉期有显著增强,5例门静脉期扫描仍有显著增强,8例延迟3分钟后扫描为等密度。7例病灶内均可见裂隙或小片状密度减低影。1例为均匀密度影。结论利用CT扫描,尤其是多时相螺旋CT扫描,可以对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NH)进行明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脏假肿瘤性病变的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临床证实的肝假肿瘤性病变患者的CT图像,详细观察和记录肝假肿瘤性病灶的部位、形状以及平扫与增强各期密度变化.结果 25例共检出假肿瘤灶29个,13例位于肝镰状韧带周围,其中4例镰状韧带旁以纵裂为界左叶外段与内段病灶呈对称性分布;6例位于胆囊窝周围,2例位于肝包膜下,2例位于左叶内段后缘,2例位于肝脏中心.病灶为结节形、楔形或不规则形.按MSCT表现可分为高密度和低密度的假肿瘤性病变.结论 肝脏假肿瘤性病变在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各期的密度及其变化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与肝内真性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FNH的 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单发病灶12例.平扫:低密度9例,等密度2例,高密度1例.增强:动脉期所有病灶均快速显著增强,门静脉期所有病灶增强密度逐渐下降,延迟期10例病灶为等或稍低密度,2例为稍高密度轻度增强;4例病灶动脉期检出中央瘢痕,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瘢痕密度逐渐增高而面积减少或消失;动脉期和门静脉期3例病灶周围可见增粗的供血动脉.结论 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FNH具有特征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CT增强扫描与CDFI表现,以提高FNH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FNH患者(共12个病灶)的CT增强扫描与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结果:12个病灶平扫均呈低密度,病灶实质部分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显著均匀性强化,门静脉期和平衡期略高于或等于肝实质密度,瘢痕部分延迟期密度等或稍高于肝实质。12个病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显示轮辐状血流信号,最大血流速度为(0.61±0.12)m/s,RI为0.44±0.21。结论:CT增强扫描表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均很好反映了FNH的病理及病灶血管血流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