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背景:抗氧化剂正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 目的:评估补充抗氧化剂对一、二级预防随机临床试验参试者死亡率的影响。数据来源及试验选择:检索2005年10月前的电子数据库以及发表的文献目录。所有于成人中进行的、比较单独或联合使用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C(抗坏血酸)、维生素E及硒剂的安慰剂或空白治疗对照随机试验均纳入分析。使用随机、盲法及随访作为评估入选试验偏倚的指标。采用随机效应分析法分析抗氧化剂对全因死亡率的影响,结果以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采用汇总回归评估试验协变量的影响。 数据提取:共入选68项随即试验,包括232606例参试者(385篇文章)。 数据整合:将所有低和高偏倚风险抗氧化剂试验汇总后发现,抗氧化剂对死亡率无显著影响(RR,1.02;95%CI,0.98~1.06)。多变量汇总回归分析表明,低偏倚风险试验(RR,1.16;95%CI,1.05~1.29)和硒剂(RR,0.998;95%CI,0.997~0.9995)与死亡率显著相关。在包括180938例参试者在内的47项低偏倚试验中,补充抗氧化剂显著增加死亡率(RR,1.05;95%CI,1.02~1.08)。排除硒剂试验后,在低偏倚风险试验中,β胡萝卜素(RR,1.07;95%CI,1.02~1,11)、维生素A(RR,1.16;95%CI,1.10~1.24)以及维生素E(RR,1.04;95%CI,1.01~1.07)单独或联合使用均显著增加死亡率。维生素C及硒剂对死亡率无显著影响。 结论: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及维生素E治疗可能增加死亡率。维生素C和硒剂对死亡率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为了降低子痫前期和围生期并发症的发病风险,一般推荐使用抗氧化性维生素补充疗法;但是,这种干预的效能尚未被确切证实。方法:以妊娠14-22周的未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中心随机化临床试验。孕妇被随机化分为两组,每天分别服用1000mg维生素C和400U维生素E或安慰剂(微晶纤维素),直至分娩。主要临床结局包括: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病风险、婴儿死亡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根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新生儿协作网的相关定义标准进行诊断)及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该胎龄第10百分位数值的发生风险。结果:本项研究共纳入1877例孕妇,其中935例被随机化分入维生素组,而942例进入安慰剂组。两组基线特征相同。维生素组与安慰剂组相比,下述指标的发生风险均不具有显的组间差异:孕妇子痫前期(分别为6.0%和5.0%;RR1.20;95%CI0.82-1.75)、婴儿死亡或严重不良事件(9.5%和12.1%;RR0.79;95%CI0.61~1.02)、出生体重低于胎龄第10百分位数的婴儿(8.7%和9.9%;RR0.87;95%CI0.66-1.16)。结论:妊娠期间补充维生素C和E,不能降低未产妇的子痫前期的发病风险,也不能降低婴儿的宫内生长受限、死亡或其他严重不良事件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Rumbold  A.  R.  Crowther  C.  A.  Haslam  R.  R.  朱磊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2-3
背景:曾建议补充抗氧化的维生素以降低先兆子痫风险并减少围生期并发症发生率,但其效果尚不明确。方法:进行一项多中心、随机试验,对孕14—22周的初产妇,每日给予1000mg维生素C及400U维生素E或安慰剂(微晶纤维素)直至分娩。主要观察指标为孕妇先兆子痫风险、新生儿死亡或其他严重结局(根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新生儿网的定义),以及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其孕龄正常体重P10。结果:纳入的1877例妇女中,935例随机分配到维生素组,942例分配到安慰剂组。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相似。维生素组与安慰剂组先兆子痫发生风险[6.0% vs 155.0%,RR1.20(95%CI 0.82—1.75)],新生儿死亡或严重不良结局[9.5% vs 12.1%,RR0.79(95%CI 0.61—1.02)]、新生儿出生体重〈正常孕龄体重P10[8.7% vs 9.9%,RR0.87(95%C10.66—1.16)]无显著差异。结论:孕期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不能降低初产妇先兆子痫风险,也不能降低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新生儿死亡和其他新生儿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衰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过早死亡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E25(OH)D]浓度的相关性。方法在第3次美国健康和营养调查中,1988~1994年为基线数据,纳入35岁以上参与者13131名(男性6130名,女性7001名),随访至2000年12月31日。结果随访8年期间,共有3266人死亡(24.9%),其中心衰死亡101人,心血管疾病死亡1451人,早死1066人。心衰死亡者中有37%血清25(OH)D水平低于20ng/mL,非心衰死亡者为26%(P(0.001)。多元Cox模型显示,血清25(OH)D水平低于20ng/mL的心衰死亡风险是超过30ng/mL的2.06倍(95%CI:1.01~4.25)(P〈0.001),过早死亡风险为1.40倍(95%CI:1.17~1.68;P〈0.001);血清25(OH)D浓度20~29ng/mL的过早死亡风险是超过30ng/mL的1.11倍(95%CI:0.93~l.33)。结论血清25(OH)D水平不足的成年人死于心血管病、心衰和过早死亡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5.
Stokkers  P.  C.  F.  Deley  M.  Van  Der  Spek  M.  王铮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8):57-57
目的:据报道,骨矿质密度(BMD)降低在炎症性肠病(IBD)中较为常见,并且使骨折发生的风险增加。目前推荐应用二磷酸盐治疗IBD中的BMD降低,但是口服二磷酸盐容易引起胃肠道副反应并且药物吸收较少。该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注射帕米磷酸钠能否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49例IBD患通过双能X线吸收仪(DEXA)扫描发现BMD减低,给予钙剂1000mg/d和维生素D400U/d治疗。另外,静脉注射帕米磷酸钠30mg,每3个月一次。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和1年进行DEXA扫描。结果:49例IBD患,其中40例患伴有骨质疏松,9例患伴有骨量减少。女性26例(平均40.8岁),男性23例(平均43.3岁)。1例患由于静脉注射后发生高热被终止治疗,其余患耐受性较好,无不良事件发生。研究发现腰椎(L1~L4)的T评分平均增加了0.51(95%CI 0.35~0.67;P〈0.0004)。左股骨颈的疗效T评分增加了0.39(95%CI 0.24~0.53;P〈0.0004),疗效不如腰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干扰素β与安慰剂对照治疗继发进展性多发性硬化(SPM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disc及CNKI有关于扰素β与安慰剂对照治疗SPMS随机对照试验,手工补充检索与该病治疗有关的中文期刊文献,按方法学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干扰素口与安慰剂对照治疗SPMS的随机对照试验5个,共计患者2552例,根据随机分配、分配方案隐藏及盲法三项指标进行质量评分,A级2个,B级3个。Meta分析显示,干扰素β治疗组复发RR=0.84,95%CI为(0.76,0.92),P=0.003;持续进展RR值为0.86,95%CI为(0.76,0.98),P=0.02,RR值均较安慰剂治疗低。干扰素β治疗组注射部位感染发生的RR值为0.64,95%CI为(6.99,16.19),P〈0.0001;注射部位坏死RR值为35.99,95%CI为(4.95,261.50),P:0.0004;发热RR值为2.91,95%CI为(2.20,3.85),P〈0.0001;抑郁RR值为1.24,95%CI为(1.02,1.51),P=0.03;高血压RR值为3.64,95%CI为(1.35,16.01),P=0.02;白细胞减少RR值为2.87,95%CI为(1.34,6.14),P=0.007;头痛RR值为2.22,95%CI为(1.38,3.57),P=0.0009;淋巴细胞减少RR值为1.35,95%CI为(1.10,1.66),P=0.0006;发生转氨酶升高RR值为4.52,95%CI为(1.91,10.72),P=0.0006。干扰素β治疗组不良事件RR值均较安慰剂高(P〈0.05)。结论干扰素β治疗使SPMS复发率及持续进展的发生率降低,不良事件以干扰素β治疗组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25(OH)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病死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7月该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156例,检测患者血25(OH)D水平,根据患者血25(OH)D水平分为3组,分别为缺乏组49例、不足组69例和正常组38例。随访时间为40个月,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结果随访40个月后,156例中死亡26例(16.7%),因心血管疾病死亡13例。缺乏组死亡15例(30.6%),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9例;不足组死亡8例(11.6%),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3例;正常组死亡3例(7.9%),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1例。缺乏组全因病死率及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分别与不足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25(OH)D≤15 ng/mL是全因和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P<0.05)。Cox回归分析未矫正(RR=4.43,95% CI:1.28~15.32,P<0.05)和矫正(RR=4.92,95% CI:1.23~19.66,P<0.05)年龄、性别等因素后结果均显示25(O H )D≤15 ng/m L是全因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未矫正时25(O H )D≤15 ng/mL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RR=8.12,95% CI:1.04~64.15,P=0.047)。结论 MHD患者25(OH)D水平普遍偏低,25(OH)D≤15 ng/mL为MHD患者全因和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刘晶茹  王一飞  王利君  高艳斌 《吉林医学》2008,29(15):1319-1320
脊椎骨折在医学上常见,约占全身骨折5%~6%,胸腰段脊椎骨折多见,在法医鉴定中对脊椎骨折的成伤机制分析很重要,涉及到案件的定性,实际工作中的典型个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世界卫生组织在低钙摄入孕妇中补充钙剂的随机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试验的目的是确定低钙摄入妇女补充钙剂是否减少先兆子痫和早产。研究设计:从膳食钙摄入〈600mg/d人群中选择未产、血压正常妇女进行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试验。参加的妇女在孕20周前服用钙补充剂(1.5g/d)或安慰剂。主要结果是先兆子痫和早产,次要结果是严重病率和孕产妇、新生儿死亡率。结果:8325例妇女随机分配。组间孕龄、人口统计学特征、进入试验时的血压水平相似。依从率两组均为85%,失访率钙剂组为3.4%,安慰剂组为3.7%。钙剂补充未引起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先光子痫发生率显著下降(4.1% vs 4.5%),至孕35周,下降率开始明显(1.2% vs 2.8%,P=0.04)。在钙剂组,子痫(RR0.68,95%C10.48-0.97)和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RR0.71,95%CI0.61-0.82)显著较低。总的严重先兆子痫并发症指数降低(RR0.76,95%C10.66—0.89,生命表分析,秩和检验,P=0.04)。在钙剂组严重的孕产妇病率和死亡率也降低(RR0.80,95%CI 0.70—0.91)。早产(RRO.82,95%CI 0.67—1.01)和早期早产(RRO.64,95%CI 0.42—0.98)在年龄≤20岁的孕妇中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单纯补充叶酸为对照,评价孕期补充多种微营养素或铁/叶酸对出生体重、分娩孕周和孕晚期血红蛋白的影响。设计采用整群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地点中国陕西省的两个贫困县(长武县和彬县)。研究对象5828名孕妇及其分娩的4697名活产新生儿。干预措施以村为单位整群随机化,同一个村的孕妇孕期每天补充叶酸(对照组)、铁/叶酸或多微营养素。多微营养素含15种推荐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主要结局指标测量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在产后72小时内测量。通过产后42天访视收集新生儿生存情况。结果与单纯补充叶酸比较,多微营养素可显著提高出生体重42g(95%CI7—78g);孕期补充多微营养素和铁/叶酸均可显著增加分娩孕周(铁/叶酸:0.23周,95%CI0.10~0.36周;多微营养素:0.19周,95%CI0.06~0.32周)。铁/叶酸可显著减少34周以内的早产(RR0.50,95%CI0.27~0.94,P=0.031)。相对于纯叶酸组,多微营养素和铁/叶酸均可显著增加孕妇孕晚期的血红蛋白水平(铁/叶酸:5.0g/L,95%CI2.0~8.0g/L,P=0.001;多微营养素:6.9g/L,95%CI4.1~9.6g/L,P〈0.001)。孕期营养素补充对围产儿死亡没有明显影响,但铁/叶酸可减少54%(RR0.46,95%CI0.21~0.98)的7天内新生儿死亡。结论与对照组(叶酸)比较,在中国贫困农村孕期补充铁/叶酸可延长分娩孕周从而减少早期新生儿死亡;多微营养素可适当增加出生体重,尽管如此,对早期新生儿死亡并无明显影响。在孕期微营养素干预中,剂量充足的铁对于降低发展中国家的新生儿死亡是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11.
背景:确定不同降压药物的相对获益或损害的确定常常受比较研究复杂队列的影响。网络汇总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集中了直接和间接证据,可更好地判定降压治疗的危险和获益。目的:对现有各种一线降压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的临床试验证据进行总结,评估指标为主要心血管病终点和全因死亡率。数据来源和研究选择:采用汇总分析、MEDLINE检索以及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发表的杂志综述,从中挑选出以心血管病终点作为结局的长期随机对照试验。入选的研究包括安慰剂对照试验、空白对照试验和活性药物对照试验。数据提取:用网络汇总分析综合分析同一试验内不同药物的直接比较与其他试验的间接证据。间接比较保留试验内随机结果,用于采用同一种治疗手段的试验。数据综合:数据来自42项临床试验,共有192478例患者随机采用包括安慰剂在内的7种主要治疗方案。对于所有结局指标,小剂量利尿剂均优于安慰剂:冠心病(CHD;RR,0.79;95%可信区间[CI],0.69~0.92);充血性心力衰竭(CHF;RR,0.51;95%CI,0.42~0.62);脑卒中(RR,0.71;0.63~0.81);心血管病事件(RR,0.76;95%CI,0.69~0.83);心血管病死亡(RR,0.81;95%CI,0.73~0.92)和总死亡(RR,0.90;95%CI,0.84~0.96)。对所有结局,没有一种一线治疗方案——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CCBs)、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显著优于小剂量利尿剂。与CCBs相比,小剂量利尿剂了减少心血管病事件(RR,0.94;95%CI,0.89~1.00)和CHF(RR,0.74;95%CI,0.67~0.81)的危险性;与ACE抑制剂相比,减少了CHF(RR,0.88;95%CI,0.80~0.96)、心血管病事件(RR,0.94;95%CI,0.89~1.00)和脑卒中(RR,0.86;95%CI,0.77~0.97)的危险性;与β-受体阻滞剂相比,减少了心血管病事件(RR,0.89;95%CI,0.80~0.98)的危险性,与α-受体阻滞剂相比,减少了CHF(RR,0.51;95%CI,0.43~0.60)和心血管病事件(RR,0.84;95%CI,0.75~0.93)的危险性。各种治疗引起的血压变化相似。结论:小剂量利尿剂是预防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最有效的一线药物。临床实践和治疗指南应体现这一论点,未来试验应将小剂量利尿剂作为标准临床对照药物。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几项临床研究评价了药物降脂治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作用。但是许多研究没有包括足够数量的女性患者,无法进行性别校正分析,也没有单纯关于女性的相关结果。目的:对药物治疗女性高脂血症预防CHD事件的证据进行汇总和评估,对药物治疗对死亡率的影响进行汇总分析。资料来源:我们通过MEDLINE、Cochrane数据库和有效性综述摘要数据库(the Database of Abstracts of Reviews of Effectiveness)检索了1966年至2003年1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复习了文章的参考文献并请教了相关专家。研究选择和数据提取:入选标准为治疗至少1年以上、评价了降脂治疗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有性别分层结果的有关门诊患者的研究。评价的指标有总死亡率、CHD死亡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血运重建和总CHD事件。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有心血管病史和无心血管病史患者治疗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s,RR)。数据综合:共入选13项研究。6项研究包括了11435例无心血管病的女性,并对降脂治疗的效果进行了评价。降脂治疗并未减少总死亡率(RR,0.9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2~1.46)、CHD死亡率(RR,1.07;95%CI,0.47~2.40)、非致死性MI(RR,0.61;95%CI,0.22~1.68)、血运重建(RR,0.87;95%CI,0.33~2.31)或CHD事件(RR,0.87;95%CI,0.69—1.09)。由于现有研究中CHD事件太少,使一些统计分析受到了限制。8项研究包含了8272例女性心血管病患者,并对降脂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降脂治疗并未降低女性心血管病患者的总死亡率(RR,1.00;95%CI,0.77~1.29)。然而,降脂治疗降低了这些患者的CHD死亡率(RR,0.74;95%CI,0.55~1.00)、非致死性MI(RR,0.71;95%CI,0.58~0.87)、血运重建(RR,0.70;95%CI,0.55~0.89)和CHD事件(RR,0.80;CI,0.71~0.91)。结论:对于没有心血管病的女性,降脂治疗对总死亡率和CHD死亡率没有影响。降脂治疗可能会减少CHD事件,但是现有证据还不足以证明这一点。对于有心血管病的女性患者,治疗高脂血症可以有效减少CHD事件、CHD死亡率、非致死性MI和血运重建,但对总死亡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天劲口服液配伍维生素D3治疗小儿佝偻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4例佝偻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107例。治疗组口服天劲口服液10ml,每天1次。对照组口服葡萄糖酸钙片0.5g,每天3次,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两组各肌注维生素D3 30万U1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102/1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79/107),P<0.01。结论:天劲口服液加适量维生素D3是治疗小儿佝偻病有效安全的方法,且可防止维生素D的滥用与中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早产儿提早补充维生素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早产儿158例,分为大胎龄组和小胎龄组,每组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配方奶喂养,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生后第3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d,服用7d,实验前后测定血清钙、磷和25-(OH)D水平,观察临床有无并发症。结果早产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比例为97.4%。血清钙、磷和25-(OH)D水平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小胎龄组和大胎龄组实验组血清25.(OH)D均值分别从23.556nmol/L、27.771nmol/L提高到27.423nmol/L、32.198nmol/L,具有明显差异(P〈0.05)。早产JLN用维生素D400IU/d,并无毒性。结论早产儿生后及早期监测维生素D状态,第3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是早产儿健康支持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罗盖全、依膦、司特立联合应用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椎骨折临床效果及副作用。方法 对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脊椎骨折病人25例,给予罗盖全0.5μg,每日1次口服,司特立3片,每日3次饭后口服,两药连续应用10~11周;依膦0.2g,每日2次两餐之间口服,连用2周;后重复上述用法。连续用药6个月以上。观察用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骨密度值、骨折部位X线片。结果 服药1个月临床骨痛症状开始缓解,3个月大部分病人骨痛明显缓解,半年后骨痛症状基本消失。骨密度测定,用药半年后,全部病人2—4腰椎骨量均有升高,其均值骨密度升高0.098,未出现新骨折,病人对药物耐受性好,无明显副作用。结论 罗盖全、司特立、依磷联合治疗骨质疏松脊椎骨折临床疗效好,效果肯定,可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椎骨折的有效治疗处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全科医学》2010,(6):72-72
2010年6月15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警告家长及看护人.一些市售的维生素D补充滴液对于婴幼儿会补充过量。FDA还建议生产商应能够清晰准确地标明400IU(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的剂量,滴管不要超过400IU。  相似文献   

17.
喻蓉  李誉钰 《重庆医学》2015,(6):804-806
目的:探讨孕妇维生素 D 水平对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方法对1012名孕妇进行孕早期血清维生素 D 含量检测,将其分为维生素 D 正常组、不足组以及缺乏组;采用0~6岁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ST)对各组所生子女在6~8个月龄时的发育商(DQ)、智力指数(MI)等各项神经发育指标进行检测。结果94.17%的孕妇在孕早期出现严重的维生素 D 缺乏情况,平均含量仅为(16.21±7.54)ng/mL;补充维生素 D 后孕晚期46.25%的孕妇出现维生素 D 缺乏;对各组孕妇所生育的1020名婴幼儿神经发育考察,DQ 平均(92.67±16.45)分,MI 平均(97.53±17.04)分;其中,正常组孕妇的婴幼儿发育商优秀、聪明的比例均优于不足组及缺乏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维生素 D 水平与 DQ 呈正相关(r=0.63),与 MI 呈正相关,相关性较弱(r=0.2)。结论应重视对孕妇在孕期中维生素 D 水平的监测,对于缺乏者应及时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脊椎骨折CT扫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4例脊椎骨折的CT扫描资料。结果34例41个椎体骨折,以爆裂型(41.4%)及压缩型(31.7%)骨折多见;单椎体骨折28例、多椎体骨折6例。结论CT扫描在脊椎骨折的诊断分类,判断脊椎骨折的稳定与否,评价脊髓的损伤,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脊椎骨折十分常见,约见全身骨折的5%-6%,以胸、腰段脊椎骨折多见,分布人群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暴力是引起脊椎骨折的主要原因。自2005年6月至12月,我院接诊的老年脊椎骨折患者中有3例以肠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暴力外伤史,胸腰脊椎骨折处疼痛不明显,易早期漏诊。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唐永忠  王萍 《重庆医学》2015,(15):2104-2105
目的:了解重庆市涪陵地区健康成年人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718例,年龄23~90岁,分为23~44岁和≥45岁2个年龄组,用串联质谱仪检测血清25(O H )维生素D水平,以此评价维生素D营养状况。结果23~44岁年龄组维生素D缺乏、不足、正常、过量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0.79%、19.21、0%和0%;≥45岁年龄组分别为77.91%、18.20%、3.89%和0%。23~44岁组血清25(O H )维生素D水平低于≥4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t=1.98)。23~44岁年龄组、≥45岁组男性和女性25(O H )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庆市涪陵地区健康成年人维生素D有不同程度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