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干燥综合征"中医称谓"燥痹",多属"内燥"。西医学对于干燥综合征的治疗,除调节免疫外,多为对症处理,但疗效不甚理想,本文通过中医理论对"燥痹"病因、病机分析等,结合实际案例中一些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方法,为中西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
干燥综合征(SS)为侵犯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口、眼干燥为主要临床表现,在中医学中属于"燥证"、"燥毒"、"内燥"、"燥痹"等范畴。本文从干燥综合征中医病机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路志正教授从气阴两虚论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著名中医家路志正教授首创"燥痹"病名,干燥综合征归属其内,已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在全国广泛推广.指导临床实践.本文探讨干燥综合征中医发病机制中,认为燥痹病因当分内外,外燥应该区分凉燥与温燥,引起燥痹的病因关系非常复杂,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因素,但总体上可以分为内燥与外燥两大部分,并总结路志正教授从气阴两虚论燥痹的发病机制的中医理论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4.
燥痹即现代医学所谓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且难以治愈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文章以戾气致病说为基础,通过对燥痹致病戾气的"燥毒"特性及其致病的燥、毒、瘀三大基本病理特征的分析,旨在从温病学的相关治法出发,采用解毒化瘀润燥法治疗燥痹,为燥痹的中医病因学探讨及治疗方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总结路志正教授从阴火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证经验.干燥综合征属中医学"燥痹"范畴,《脾胃论》中所述阴火与燥痹之病机、病症相类似,病机均源于脾肾不足、瘀血内停,在发病中又有"火盛化燥伤阴蕴毒"之特点,虚、燥、瘀、毒四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终成虚实夹杂之证.在《脾胃论》基础上,承其治疗阴火之法,根据燥痹之特性,临证采用"持...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属于中医"燥痹"范畴,"内燥"可导致机体干燥少津,与pSS所致的口眼干燥症状十分相似。"内燥"理论在pSS的辨证论治中发挥关键作用。文章基于"内燥"理论从"内燥"的产生与素体阴虚、大病伤阴、嗜食肥甘厚味等因素有关;pSS的发病是"内燥"所致的脏腑功能阴阳失调及陶庆文教授辨证论治pSS的经验三方面介绍陶庆文教授对pSS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7.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体,具有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口眼干燥,属于中医学"燥证"、"内燥"、"燥毒"、"燥痹"等范畴。本文根据中医学理论从致病因素、气血、脏腑等方面探讨了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8.
治燥痹三途     
干燥综合征(pSS)属于中医学"燥痹"范围。笔者为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阎小萍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学术继承人。总结阎老师经验,认为燥痹的病机基础在于肝肾阴虚,辨治可从肝肾阴虚津枯液少、津枯肠燥、尪痹兼燥3个途径考虑,要点在于识证准确、变化得法。  相似文献   

9.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泪腺、唾液腺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病程长,病情变化复杂。由于该病既有口干、眼干等干燥的特点,又有关节肿痛及经脉痹阻的表现,故属中医学"燥痹"范畴。临床认为本病以阴液亏损为本,以养阴润燥为基本治疗大法。从"瘀血"探析燥痹的病因病机,以滋阴润燥、活血化瘀法治疗干燥综合征,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干燥综合征是以侵犯泪腺、唾液腺为主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病程长,病情变化复杂,属中医"燥痹"范畴。笔者从"虚、毒、瘀"探析燥痹发病原因及演变过程,认为燥证产生因气虚无力推动津液运行,血瘀阻塞布津通路,再加之燥邪蕴久成毒,瘀毒互结,终致布津障碍。临床以益气养阴、解毒祛瘀为法治疗干燥综合征,辨证施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总结了冯兴华教授中医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医命名为"燥痹")的经验,制订出"燥痹"的全新辨证论治体系,该体系的疗效和可行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干燥综合征是一个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燥痹"范畴。中医认为本病致病因素为燥邪。通过重温《素问玄机原病式》,燥邪致病特点与干燥综合征口眼干燥等主要症状极为相似,故治疗强调退风散热、活血养液、润燥通气。  相似文献   

13.
从气论治干燥综合征的思路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干燥综合征又称口、眼干燥和关节炎综合征,是主要累及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除有口、眼干燥表现外,多伴有其他系统的损害;后则与其他一种肯定的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共存。在风湿性疾病中,该病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居第二位,属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根据其临床表现。多数学认为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的“燥证”、“燥病”、“内燥证”、“燥毒证”等范畴,也有学认为本病的病理变化不能仅用阴虚内燥来概括,而应属于“虚劳”的范畴。近年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所《痹病证治学》称本病为“燥痹”。  相似文献   

14.
干燥综合征是风湿免疫科常见疾病,中医称之为"燥痹"。本文立足中焦,对燥痹病因病机、遣方用药进行详细论述。主张中焦脾胃气阴亏虚为根本病机,治疗以益气养阴,顾护脾胃为主,认为从脾胃着手治疗该病方可标本兼治,有利于彻底根治此病。  相似文献   

15.
燥痹之病与冲任二脉密切相关。中医学将干燥综合征归于燥痹范畴,该病内涉多脏、外及多经,并以老年女性为主要发病群体,与冲任二脉沟通多经多脏、为女子所重的特点不谋而合。本文围绕冲任的功用、循行、所联系的脏腑等诸多方面展开论述,从经络的角度揭示燥痹失濡失润的病机、燥邪顽结聚守的部位以及可以从诸多脏腑论治燥痹的原因。在通补冲任的理论指导下,本文提出了通过畅达、盈润冲任来论治燥痹的具体方法,为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干燥综合征属中医学"燥痹"范畴,"燥"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该病病程长久、迁延难愈、症状纷繁复杂,以及出现一系列变证、坏证的主要原因。综合历代医家对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论述,认为其"燥"具有以下性质:非单纯外燥和一般内燥,而是具有二者共同特点;来源广泛,如外邪、津伤、瘀血、痰湿、气机失调等均可致燥;致病性强,破坏力盛,且变化多端,可演变为其他致病因素,如瘀血等;具有毒邪性质,如燥盛成毒。本病后期燥、毒、瘀三者相互结合,可产生一系列更为严重的病理因素。故临证中应根据"燥"之来源及演变确定针对性的治疗原则,即活血解毒而清燥,且解毒宜早不宜晚,选药多用"甘寒",而不用"苦寒",并将活血化瘀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7.
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学"燥痹"范畴,主要病机为阴亏津少,气阴两虚,体内水液代谢输布失常,不能濡养荣润四肢百骸,从而导致干燥症状的发生。益气养阴润燥是基本治法,包括益气健脾、宣肺布津、滋肝润燥、补肾生津等,常用山药、白术等益气,麦冬、沙参、白芍等养阴。燥痹日久,津液亏少,停滞炼结为痰,痰瘀交阻,燥痰瘀搏结,久而化毒,形成燥毒,瘀阻络脉;治宜清热解毒,化痰通络蠲痹,常用红藤、白花蛇舌草、赤芍、牡丹皮、山慈菇、僵蚕等以活血通络、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相似文献   

18.
干燥综合征多归属"燥痹"范畴,后期则继发"肺痹""肺痿"。"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散精失常,则会导致清窍、皮毛失养而干燥,后期渐及肺脏,导致肺叶不荣而痿,故"脾不散精"是贯穿干燥综合征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整个病程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不应仅限于"燥者濡之",而应从健脾益气、助脾散精立法,以达到标本兼治之功。从脾气散精的生理特点、脾不散精与干燥综合征合并肺间质改变的病机变化,以及临床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860-1861
干燥综合征属中医"燥痹"范畴,其基本的病因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内燥丛生。临床治疗多从滋阴润燥,有时疗效并不尽如人意。文章从中医整体观念的角度出发,对"通调水道"进行考析,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论证"通调水道"在本病治疗的重要性,为干燥综合征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体(尤其是唾液腺和泪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可以同时累及多个器官,临床表现多样。PSS在中医学文献中无类似病名记载,近年来全国中医痹病委员会明确将它命名为"燥痹"。张鸣鹤教授从医50余年,对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