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和心理防御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应激事件、家庭功能和心理防御方式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生活事件量表、防御方式量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4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测试,并与4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1)抑郁症组生活事件总刺激量[(42.12±32.12)分]高于对照组(P<0.001),其中负性事件刺激量[(33.96±10.26)分]、家庭有关问题[(23.14±12.58)分],工作学习中问题[(16.58±3.20)分]因子分均明高于正常组(P<0.001);(2)抑郁症组家庭环境状况中亲密度[(5.83±2.32)分]、情感表达[(5.04±2.33)分]、矛盾性[(1.37±0.19)分]、独立性[(5.00±2.00)分]、成功性[(5.29±2.07)分]等与常模组对照因子分均明显较低(P<0.05或P<0.001);(3)抑郁症组不成熟型因子分[(4.99±0.91)分],中间型防御因子分[(5.05±2.31)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成熟型因子分[(3.89±1.99)分]明显较正常组低(P<0.01)。结论生活事件尤其是负性事件与抑郁症状发生有密切关系,抑郁症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不良,心理防御方式存在明显的中间型和不成熟倾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的依恋类型、述情障碍及其防御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修订版成人依恋量表(AAS-1996)、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32名抑郁症患者和80名对照组被试进行评定.结果抑郁症患者的依恋类型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7.6,P<0.01),前者偏向不安全型依恋,后者偏向安全型依恋.抑郁症患者的不成熟防御机制[(5.47±1.13)分]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得分[(4.93±0.56)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79±1.09)分和(4.20±1.00)分;P<0.01].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总分[ (76.88±8.94)分]、因子Ⅰ[(3.34±0.77)分]和因子Ⅱ得分[(3.64±0.51)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5.70±7.98)分、(2.41±0.78)分和(2.65±0.55)分;P<0.01],因子Ⅲ得分[(2.51±0.78)分]低于对照组[(3.14±1.03),P<0.01].抑郁症患者成人依恋的亲近、焦虑因子与述情障碍存在一定的相关.抑郁症患者成人依恋3个因子与防御方式存在一定相关.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依恋可能通过影响防御方式间接导致抑郁情绪;此外,抑郁会导致述情障碍,不同依恋特点的抑郁症患者表现出不同的述情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特征.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40名抑郁症患者、40名焦虑症患者和40名正常人进行调查,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测试.结果 (1)抑郁组和焦虑组患者得到的主客观社会支持及支持总分[抑郁组:(41.25±6.44)分;焦虑组:(40.86±6.17)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7.19±7.88)分](P<0.01~0.05),支持的利用度却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或0.05),而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2)抑郁症组和焦虑症组不成熟防御方式的投射、抱怨、幻想、退缩、躯体化,中间型防御方式的否认、假性利他、隔离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成熟防御因子中压抑及幽默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抑郁症组被动攻击、隔离得分明显高于焦虑症组和对照组(P<0.01).焦虑症组假性利他、反作用形成防御方式得分明显高于抑郁症组和对照组(P<0.01).(3)抑郁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与投射、交往倾向呈显著正相关(r=0.426,r=0.401),与隔离呈显著负相关(r=-0.397,r=-0.501);焦虑组HAMD评分与躯体化、否认呈显著正相关,HAMA评分与反作用形成、理想化呈显著负相关.(4)焦虑和抑郁组患者均显示在矛盾性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在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1或0.05),抑郁组患者还在亲密度、独立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焦虑组和国内常模患者(P<0.01).结论 (1)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存在不成熟倾向,社会支持系统差且家庭功能有缺陷;(2)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和家庭功能缺陷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应付方式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9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环境量表中亲密度[(1.7±0.5)分、成功性(5.8±1.7)分、文化性(3.3±1.9)分],娱乐性[(3.8±1.8)分],组织性[(4.7±1.7)分]得分与中国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抑郁症患者应付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与家庭亲密度和成功性正相关(r=0.29,0.32,0.27,0.31,P<0.05),自责与情感表达呈负相关(r=-0.27,P<0.05),进一步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解决问题因子与家庭亲密度、成功性、道德宗教观有关,回归方程为解决问题=0.168亲密度+0.060成功性+0.044道德宗教观-0.182.自责因子与情感表达有关,回归方程为自责=-0.035情感表达+1.039.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应付方式与家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一般情况调查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问卷(MMPI)、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生活事件量表(LES)、防御方式问卷(DSQ)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6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研究组)以及6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测查,分析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不成熟防御方式评分[(4.04±0.89)分]高于对照组[(3.43±0.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述情障碍量表中TAS总分、因子Ⅰ、Ⅱ、Ⅲ、Ⅳ[分别为(86.20±11.15)分、(21.12±3.28)分、(26.08±3.86)分、(18.21±4.69)分、(23.44±5.60)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5.00±10.12)分、(12.43±5.18)分、(15.64±5.57)分、(15.56±3.16)分、(18.71±4.30)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MPI量表中疑病、抑郁、癔症、男性-女性化、偏执、心理变态得分[分别为(72.79±10.50)分、(68.46±13.63)分、(79.03±12.12)分、(51.72±7.74)分、(57.98±10.60)分、(54.98±8.83)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66±10.11)分、(47.96±9.42)分、(51.47±11.90)分、(43.66±8.77)分、(47.67±6.69)分、(47.48±8.67)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事件总分与负性事件总分[(89.66±68.60)分、(82.65±65.16)分]均高于对照组[(56.00±56.79)分、(39.14±46.05)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成熟防御方式、述情障碍总分、负性事件总分、MMPI中的疑病、抑郁、癔症人格是躯体形式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分别为6.84,9.12,5.83,2.69,1.81,11.20,P<0.01).结论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生理状况基本正常,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尚可,但多有一定的负性生活事件,防御方式主要以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维、汉族抑郁症临床特征及其有关变量上的差异.方法 了解一般情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对维族97例、汉族129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测试.结果 维族组发病年龄、总病程[分别为(31.35±10.69)岁,(40.06±54.37)月]小于汉族组[分别为(34.94±12.09)岁,(60.15±73.65)月],差异有显著性(P<0.05).临床HAMD测试维族组睡眠障碍因子分、体质量减轻因子分、认识障碍因子分[分别为(3.84±1.12)分,(0.55±0.99)分,(0.61±0.60)分]高于汉族组[分别为(3.34±1.56)分,(0.29±0.79)分,(0.40±0.43)分],维族组绝望感因子分[(1.15±1.02)分]低于汉族组[(1.54±0.99)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SCL-90测试,维族组躯体化症状因子分[(2.52±0.85)分]较汉族组[(2.14±0.84)分]更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MMPI测试2组有8个量表T分同时高于70分,6个量表T分同时低于70分.结论 民族文化对抑郁症发病规律、临床特征有影响,对抑郁症人格特征影响很小,不同民族抑郁症具有共同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防御方式问卷(DSQ)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42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研究组)以及45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测查,分析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生活事件和负性生活事件的频度及严重度、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分别为(2.21±0.717)分,(2.12±0.633)分,(29.62±4.254)分,(27.24±1.154)分,(4.57±0.668)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8±0.599)分,(1.67±0.546)分,(27.24±4.453)分,(22.38±3.962)分,(3.91±0.773)分],而社会支持利用度[(6.74±3.269)分]低于对照组[(8.76±3.001)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负性生活事件总值高、不成熟防御机制多和社会支持利用度低会增加躯体形式障碍发病的危险性(OR值分别为7.51,4.21,1.94,P<0.01).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不成熟防御机制和社会支持利用度与躯体形式障碍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对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0例患者进行评估,对照组是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结果 1.MS组的抑郁[(2.09±0.80)分]、焦虑[(1.96±0.76)分]、恐惧[(1.73 ±0.84)分]、强迫[(1.98±0.70)分]、人际关系紧张[(1.94±0.66)分]、躯体化障碍[(1.93±0.49)分]等多种负性情绪和症状均较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MS组负性生活事件总量[(38.17±41.16)分]、家庭有关问题[(33.67±35.27)分]、支持利用度[(6.97 ±1.83)分]较对照组具差异有显著性(P<0.05);3.MS组的多种负性情绪与人格类型上的神经质得分呈正相关、与内外向得分呈负相关(P<0.05);4.MS组的多种负性情绪与生活事件总数、负性生活事件和家庭有关问题呈正相关(P<0.05);5.MS组的多种负性情绪与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 社会心理因素与MS的发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作为一个主要的参与因素,它在MS的发病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血浆瘦素及总胆固醇水平.方法 4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量表评定,45例首发抑郁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进行评定,32例体检职工为对照组,所有人组对象服药前测定体质量指数、血浆瘦素和总胆固醇.结果 (1)正常对照组[(4.8±0.9)mmol/L]总胆固醇均高于抑郁症组[(3.7±1.0)mmol/L]及精神分裂症组[(3.4±0.9)mmol/L;P<0.05~0.01],而抑郁症组与精神分裂症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对照组血浆瘦索[(13.4±6.7)g/L]高于抑郁症组[(9.6±4.2)g/L]及精神分裂症组[(5.8±3.4)g/L;P<0.05~0.01],抑郁症组高于精神分裂症组(P<0.05).(2)3组的血浆瘦素及总胆固醇均与BMI呈正相关(r=0.48~0.63;P<0.01);精神分裂症组的血浆瘦素和总胆固醇与PANSS阳性分、BPRS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38~-0.50;均P<0.01);抑郁症组的血浆瘦素、总胆固醇与HAMD分呈显著负相关(r=-0.37~-0.41;P<0.05~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的血浆瘦素及总胆固醇水平的降低独立于药物治疗和BMI改变之外,其在精神障碍中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家庭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缺陷的作用.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评定患者家庭功能缺陷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效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同时应用抗抑郁药物,研究组给予家庭治疗8周,观察8周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家庭功能缺陷的纠正情况.结果 抑郁症患者存在明显的家庭功能缺陷,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分量表比较(P >0.05),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治疗后2组比较亲密性[(6.9±3.9)分,5.2±2.8)分]、情感表达[(5.2±3.5)分,(4.0±2.9)分]、矛盾性[(2.7±1.6)分,(3.8±2.5)分]、独立性[(5.1±3.1)分,(3.9±2.6)分]、成功性[(6.4±3.8)分,(4.6±3.2)分]、娱乐性[(4.2±2.3)分,(3.1±2.9)分]、组织性[(6.2±3.4)分,(5.1±3.9)分]、控制性[(3.2±2.4)分,(2.8±2.1)分]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P <0.01).结论 家庭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缺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