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病能论》曰 :“帝曰 :善。有病颈痈者 ,或石治之 ,或针灸治之 ,而皆已 ,其真安在 ?岐伯曰 :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 ,宜以针开除去之 ,夫气盛血聚者 ,宜石而泻之 ,此所谓同病异治也。”文中对“同名异等”的认识 ,历代医家歧义颇多 ,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观点 :1 隋代医家杨上善认为“异等”是言治法不同 ,其注曰 :“同称痈名 ,针灸石等异疗之。”2 唐代医家王冰则认为 ,“异”言病变处色泽的改变。其注云 :“言虽同曰颈痈 ,然其皮中别异 ,不一等也。”3 “异” ,指证的不同 ,如明代医家张介宾言 :“颈痈之名虽同 ,而证则有…  相似文献   

2.
食物疗法,又称食治学,或称食疗学,皆指以食物作为治疗疾病的方法而言。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山海经》一书就记载了不少食疗方面的知识,如“杜衡食之已瘿”,“苦辛之实食之已疟”,当时已用麦曲治疗胃肠病,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叔展曰:“有麦曲乎? 曰:无,有山穷乎?曰:无。何鱼腹疾奈何?”后来医生认为酿母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药物分类也是由来已久,在<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以前,<周礼>的"五药"即可视作药物分类的萌芽,汉代郑玄注曰:"五药,草、木、虫、石、谷也."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虽然建立了三品分类法,但未按药物的种属、亲缘关系分类,说明当时对药物的认识仍处于早期的萌芽阶段.  相似文献   

4.
张元素在《医学启源·制方法》中提出了“黄柏润肾燥”之论,此后学者对该说多持异义,如清·国岩认为:“盖苦燥之物,无不劫阴,以黄柏为滋阴之剂者非也。”[1]笔者查阅了1960~1997年中医期刊,医家们多认为张元素关于“黄柏润肾燥”一说乃其当时认识之局限所致,张说欠妥,不合医理[2]。然笔者认为张氏之说确切,具有临床意义,现分析如下。1 试析医家对张氏评述之误笔者认为“黄柏润肾燥”乃正确之观点,后世医家多为望文生义,而造成对易水学派的曲解。1.1 驳医家称元素不知黄柏之药性。医家们认为张氏所说的“急食辛以润之”,是张元素对黄柏药…  相似文献   

5.
明晰《外台秘要》对心病的认识,揭示当时医家对心病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外台秘要》所记载的心病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从心病病种、分类和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外台秘要》成书时期医家已认识到的心病病种至少有11种,且对常见病种认识与现代不尽相同;对具体心病病种多按病因、症状等来分类,对病因病机则认为气血阴阳不足为本,风、寒、痰、热侵袭常加重或引发心病,且与他脏病传变、情志内伤和药食过量亦密切相关。《外台秘要》对心病论述较全面,当时医家对心病研究亦较完善,为心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中医中药治“瘿”的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便有“瘿瘤”的记述(《灵枢》)。古代中医所谓的“瘿”,系指颈前方出现状如樱核的肿物(巢氏《诸病源候论·总论》)。晋·葛洪率先应用海藻酒治疗“瘿”疾。尔后的年代里,诊治“瘿”疾的经验愈益丰富。薛立斋将巢氏原来的三“瘿”分类更细分为五“瘿”,即:气瘿、血瘿、肉瘿、石瘿与筋瘿等。也有分为:石瘿、劳瘿、泥瘿、忧瘿与气瘿等五类。王焘著的《外台秘要》共收  相似文献   

7.
包识生(1874~1934),又名一虚,字德逮,福建上杭人,民国时期上海名中医。十一岁起学医,二十多岁行医,在潮州、汕头一带开设"耕心堂"药店。1912年移居上海,与他人共同发起中华医药联合会及神州医药总会、江苏全省医药联合会,为当时中医救亡运动及中医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学术方面,包氏不仅精于仲景之学,对于精神魂魄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也不乏独到的认识。包氏认为,气内的精华名之曰精,血内的精华名之曰神,并从动、静两方面阐述了精与神的功能变化。包氏有关精神魂魄的论述与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的观点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8.
因缺乏统一的命名原则,结节性甲状腺疾病有"瘿瘤""瘿病""气瘿""肉瘿""石瘿"等多种中医病名,这些名称存在与临床实际脱节,名称不规范,概念不清,含义模糊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术交流与发展。陈如泉教授在总结现代医家关于结节性甲状腺疾病中医命名的基础上,主张立足临床,结合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资料确立中医病名,并创造性地将"瘿结"与"结瘿"用于对甲状腺结节症状和疾病的命名。  相似文献   

9.
瘿病原道说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整理中医古典文献关于瘿病病因、症状、治疗等内容,以此为依据,对瘿病及其分类进行了现代医学释名。瘿病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疾患,与缺碘密切相关,用富含碘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好,这类瘿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另有一部分应用动物甲状腺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疗效,推测此类瘿病应该属于桥本氏甲状腺炎或甲状腺肿瘤导致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瘿病在中医文献上分为气瘿、肉瘿、血瘿、筋瘿、石瘿等,目前临床常见的多为气瘿、肉瘿、石瘿。气瘿相当于地方性甲状腺肿;肉瘿相当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结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石瘿相当于甲状腺癌。因此中医古籍记载的瘿病大多不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甲亢不能按瘿病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0.
瘿病分类从"气瘿、气瘤""肉瘿、肉瘤""筋瘿、筋瘤""血瘿、血瘤""石瘿、骨瘤""脂瘤"等6组,非仅指甲状腺疾病,也涵盖全身其他部位肿瘤,演变为"石瘿"作为继"气瘿""肉瘿"之后的第3类常见瘿病,覆盖了现代医学完整的甲状腺良性、恶性和炎性病变范畴。病因病机着重强调各类致病因素作用于颈部所产生的气滞、痰凝、血瘀等病机变化,以及跟随病机演变可能导致的甲状腺局部及全身一系列的病理异常。治疗方法上,用于内治法的海藻玉壶汤、四海舒郁丸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方剂,广泛应用于气瘿、肉瘿和石瘿的治疗,海藻和昆布是历代瘿病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出发,认为肺胃之气失于清降敛藏,肝脾之气失于温升健运,导致滞气、浊痰、瘀血壅遏颈前,是为瘿病之源,法当培中气以调升降,使肺胃右行以潜藏相火、肝脾左升以行散气血,方选黄氏"柴胡芍药汤"。然瘿病又有气瘿、肉瘿、石瘿等区别,故论治时应在此方基础上各有侧重,如气瘿侧重温升肝脾、行散气血,肉瘿侧重温健脾肾、降泄浊阴,石瘿侧重清上温下、培中补虚。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的全局出发,准确判断气机郁滞的环节,从而采取标本兼顾的诊治之法,可为临床防治瘿病提供新的思路,所以具有较为实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活血化瘀治疗恶性肿瘤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肿瘤的形成与瘀血 肿瘤多有形,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是肿块、有形可征、坚硬不移,属于中医的血瘀证范畴[1~2].历代医家多认为积、石瘕、痞瘕及肚腹结块等皆与瘀血有关.<医林改错>中曰:"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说明腹内有形的包块多由瘀血所致.  相似文献   

13.
藏象学说与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俭宇 《北京中医》2006,25(1):23-25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自古至今,历代医家著书立说,行之临床,无不与之密切相关。《内经》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基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之“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1]等。1藏象学说的本质《内经》作者根据当时医家对人体五脏生理和病理活动的认识,确立了以五脏为主体的藏象学说。后经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华佗的《中藏经》、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使藏象学说完善和发展起来。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有诸内必…  相似文献   

14.
明·张景岳认为唐宋以前各医家所言之中风和当时的中风名同实异,引申和发展了金元时期诸医家对中风"内伤积损"的认识.认为中风是由内伤积损、真阴亏损、元气虚脱引起的内伤里证,并非外中之风所致,为使后世不再望文生义,故将中风更名为"非风",首创"非风"学说.在治疗上始终注意阴阳虚实以及气血寒热之区别,在治法上首推补虚."非风"学说对后世王清任、张山雷等医家治疗中风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浅述含碘中药治疗瘿瘤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含碘中药治疗瘿瘤历来已久,在<神农本草经@中经>中已有海藻"主瘿瘤气"的记载.晋<肘后备急方>有"疗颈下卒结,囊渐大欲成瘿"的"海藻酒方".南北朝的<僧深集方>载有"五瘿丸"方,用"鹿靥,以酒渍,炙干,再纳酒中更浸,炙令香(含),咽汁,味尽更易".靥即甲状腺,这是以含甲状腺素的动物脏器治疗瘿瘤病的最早记载.至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载录治瘿方剂和灸治处方数十首,足见当时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病症方论@瘿瘤证治>提出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的五瘿分类法,并提出"五瘿皆不可妄决破,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夭枉"的见解,均为后世所宗,影响甚大.张子和的<儒门事亲>首倡将海带、海藻、昆布等海生植物"投之于水瓮中常食",以令瘿消之法.及至明清,各家对本病的认识更加深入,治疗方法也日渐增多.如<医学入门>和<外科正宗>都认为本病主要由淤血、浊气、痰滞凝结而成,并根据体质的虚实,分别施以不同的方药.  相似文献   

16.
桂枝升降浮沉属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桂枝升降浮沉的属性历代医家见解不一,各家本草说法亦有不同。认为其属升浮之品的文献记载如张元素曰:“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发汗,去皮肤风湿。”李杲也曰:“桂辛热有毒,阳中之阳,浮也。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桂肉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则发热,桂肉下行而补肾。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也。”黄官绣则断言佳枝“有升无降。”与此相反,不少医家根据仲景每每运用桂枝治疗呕喘冲逆之证,认为桂枝主要功能在于降逆。如成无己曰:“泄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6,(3):508-510
《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原文见于第38条和第39条,原文的描述存在着诸多疑点,例如,前条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后条曰:"伤寒,脉浮缓",看似自相矛盾,历代各家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比如,有的医家认为是文字错简,有的医家认为是风寒两伤,还有的医家认为是溢饮,争议了上千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实际上,如果想要弄清楚原文的含义,还得回归到最根本的问题,即何谓"伤寒",何谓"中风",以及仲景对二者的应用都有哪些,得知其真相,才能解开疑团。  相似文献   

18.
“梅核气”,最早载于《金匮要略》。书中“妇人(?)病(?)症治”篇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后世医家对其证因又有进一步的认识,认为是因“七情郁结,结成痰浊,随之积聚,……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样,咯不出,咽不下,……宜四七汤”。至明代,始名之曰梅核气。如《赤水玄珠·卷  相似文献   

19.
正津门名老中医刘文峰教授从医近50年,学验俱丰,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指导建立了天津市及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潜心研究中医药治疗内分泌疾病和内科杂症,造福患者无数,临床经验不胜枚举,现仅将刘老治疗瘿病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古人对瘿病的论述颇多,有气瘿、血瘿、肉瘿、筋瘿、石瘿、泥瘿、劳瘿、瘿痈、夹喉痈等之分,如明朝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五瘿:"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名曰肉瘿;筋  相似文献   

20.
中医所称的瘿瘤核,包括甲状腺肥大、甲状腺瘤、甲状腺癌等等。千金方有石瘿,劳瘿、泥瘿,忧瘿、气瘿、水瘿之名称。巢氏病源云:「血瘿可破之,息肉瘿可割之,唯有气瘿可具针之」。针法取穴:昆仑、手曲泉、足曲泉、丘墟、仆参、角孙。灸法:用温灸片以艾绒搓如黄豆大,灸五壮、七壮、五十壮、百壮。灸法取穴:(?)颙、风池、大椎两边相去各1.5寸、肺俞、云门、通天、冲阳、中封等穴,随其年老年壮分配壮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