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0例LDH患者分为2组,每组35例。观察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实施小切口椎板切开髓核摘除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LDH,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2年,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手术切口、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周、术后1个月,两组VAS评分、ODI指数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JO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13%(P<0.05).结论 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改善手术相关指标,缓解疼痛,增强腰椎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懈术(BEIS术)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短期随访效果。方法选取2016-02—2018-01间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骨科一收治的100例单节段、单侧LDH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BEIS术。比较2组疗效、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第1天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观察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优良率及术前、术后第1天的JOA评分、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EIS术与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单侧LDH患者,效果相当;但BEIS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青少年患者分为2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率高,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髓核摘除术(TO-PETD)治疗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HMLD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11-2018-06间收治的68例青年HMLDH患者,依据不同手术方案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FD),观察组实施TO-PETD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1、6、12个月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O-PETD术治疗青年HMLDH患者,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缓解术后疼痛感,有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采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对照组95例采用小切口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两组随访时间为6~ 13个月,平均8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观察组优良率(76.3%)明显高于对照组(61.1%)(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腰痛程度轻,腰部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将1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3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 001)。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及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当,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损伤少,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应用改良Macnab标准、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均随访6个月,优良率为93.75%(45/48)。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患者的ODI指数及VA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e discectomy,PTED)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应激、术后疼痛及腰背伸肌群肌电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苏州市吴江区第四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78例LDH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接受PTED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的应激指标,术前、术后1个月的腰背伸肌群肌电图及术前、术后3 d、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3 d的血清GSH-Px、SOD、MDA水平显著降低,但观察组GSH-Px、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D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右侧腰背伸肌群MPF、EMG低于左侧;术后1个月,观察组两侧腰背伸肌群MPF、EMG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右侧仍低于左侧(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的两侧腰背伸肌群MPF、EMG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 d、1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腰痛以及下肢痛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PTED手术时间较短、切口较小,能有效减轻LDH患者术后应激反应,促进两侧腰背伸肌群收缩平衡状态的恢复,改善腰背伸肌群肌电图指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孔镜组(采用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42例)和开窗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3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JOA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孔镜组均短(少)于开窗组(P<0.001)。术后3个月JOA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等优点,且能达到同开放手术相同的直接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超短波联合中药热敷治疗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残留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03—2022-01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残留腰腿痛,采用超短波治疗联合中药热敷治疗。结果 40例均完成超短波联合中药热敷治疗,治疗期间未出现腰背部皮肤红肿、破溃情况。所有患者超短波联合中药热敷治疗20 d后疼痛明显减轻,腰部活动时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角度显著增加。治疗前腰部疼痛VAS评分为5~8分,平均6.63分;腿部疼痛VAS评分为5~7分,平均6.39分。治疗后腰部疼痛VAS评分为1~3分,平均1.41分;腿部疼痛VAS评分为0~3分,平均1.30分。结论 对于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残留部分腰腿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超短波联合中药热敷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腰部功能。  相似文献   

12.
林志勇  肖隆艺  林焕杰  郭涛  邓睿  黄凯 《颈腰痛杂志》2021,42(5):593-596,601
目的 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不同分型与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ELD)手术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11月收治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均行PELD治疗,依据椎间孔镜下观察到的腰椎间盘及其和神经根的关系,将LDH分为压迫型、瘢痕型、钙化型与侧隐窝狭窄型等4种类型.比较不同类型的手术相关指标、腰部及下肢疼痛改善情况、功能受限改善情况、手术疗效.结果 4种分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压迫型、钙化型患者腰部VAS改善率显著高于瘢痕型与侧隐窝狭窄型(P<0.05),压迫型、瘢痕型、钙化型患者的下肢VAS评分改善率高于侧隐窝狭窄型(P<0.05),而压迫型、瘢痕型、钙化型三者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压迫型、钙化型的ODI指数改善率显著高于侧隐窝狭窄型(P<0.05);4种分型的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压迫型、钙化型较高,分别为92.68%、94.44%,瘢痕型优良率一般(80.95%),侧隐窝狭窄型较差(62.50%).结论 PELD治疗LDH的效果与经皮椎间孔镜下分型有关.压迫型、钙化型进行PELD治疗后的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均显著改善,且功能恢复情况及疗效均较优;瘢痕型下肢放射痛得到有效改善,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疗效良好,但腰痛症状改善程度不佳;而侧隐窝狭窄型疼痛症状改善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疗效均差于上述三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综合护理效果。方法将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30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每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心理及康复训练指导等综合护理。比较2组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心理、康复训练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手术效果,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脊柱微创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血栓素B2(TXB2)、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腰椎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张家口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组,各40例,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前、术后3 d的血清TXB2、PGE2、IL-6、TNF-α水平,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VAS、ODI、JOA评分,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8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6个月。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组切口长度(0.7±0.3)cm、手术时间(73±22)min、卧床时间(1.2±0.4)d均短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3.8±1.7)cm;(106±28)min;(2.2±0.4)d,t=11.230;5.840;8.771,P<0.05],术中出血量(44±15)mL少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98±34)mL,t=9.190,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 d,两组血清TXB2、PGE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且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组低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t=6.271;4.925;4.963;24.947,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两组VAS、ODI评分均降低(P<0.05),且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组低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P<0.05);两组JOA评分均显著升高(t=8.661,P<0.05),且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组高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P<0.05);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的25.00%(χ2=4.800,P<0.05)。 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作为一种脊柱微创手术,可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TXB2、PGE2、IL-6水平,缓解患者腰痛症状,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和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43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椎间孔镜组(26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和开窗组(17例,采用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椎间孔镜组长于开窗组(P 0. 05),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椎间孔镜组少(短)于开窗组(P 0. 05)。腰腿痛VAS评分:术后1 d及1、3、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ODI:术后1、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与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而且术中出血少、下床活动早、住院时间短,但手术时间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可视化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V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延津县人民医院骨科2018-06—2020-06收治的114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FD组)和VPTED组,各57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围术期指标,统计手术优良率.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5):1365-1369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配合早期规律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9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锻炼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锻炼组术后第2 d由医生指导其在床上进行规律的腰背肌功能锻炼。而常规组患者术后卧床休息、常规恢复活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腰椎评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年。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ODI评分均显著减少,JOA评分均显著增加;而锻炼组患者VAS评分随时间延长显著减少,但常规组患者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相比,VAS评分不减反增,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锻炼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 d,两组间ODI和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锻炼组上述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术配合早期主动规律的腰背肌功能锻炼可显著改善腰椎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对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术中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PB组(试验组)和对照组。ESPB组(n=30)采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对照组(n=28)单纯应用关节突关节局部浸润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椎间孔成形期及纤维环操作期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记录术中追加舒芬太尼患者人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比较术前及术后第6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ESPB组在椎间孔成形期的平均NRS评分及峰值NRS评分、纤维环操作期平均N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中追加舒芬太尼人数显著多于ESPB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D技术打印导航板在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采用椎间孔镜下腰椎髄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穿刺下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对照组采用单纯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并对两组的穿刺次数、X线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两组在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行腰痛VAS评分(0~100分),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及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患者穿刺次数、X线透视次数、手术时间观察组为(1.17±0.37、2.33±0.75、40.47±7.55min)均低于对照组(5.00±2.15、10.63±3.77、63.67±16.6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d腿痛VAS评分观察组(19.67±8.99)低于对照组(32.00±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个月腿痛VAS评分观察组(13.17±10.94、10.50±13.47)、对照组(16.00±11.62、11.50±13.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ODI评分观察组(13.20±9.86)%低于对照组(15.73±10.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良率试验组(90.0%)与对照组(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神经损伤2例、腰大肌血肿1例、减压不彻底1例,观察组并发症:减压不彻底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技术打印的导板辅助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可降低穿刺次数、减少X线透视次数、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0.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造成成年人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在LDH手术治疗中具有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1]。但目前对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LDH的报道较为笼统,少见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中央型LDH的报道。本研究主要观察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中央型LDH的疗效及安全性,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