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并不少见,但药物所致者较少,中草药所致者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最近我们参照凌氏等(中华血液学杂志1985,8;463。)的改良方法发现1例兰花草所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报道  相似文献   

2.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并不少见,但药物所致者较少。国内曾报道3例青霉素所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华血液学杂志 1983;4:327,1985;6:463),我们参照浚柱三等的改良法发现一例感冒胶囊所致免疫溶血性贫血。 男,25岁。头昏、乏力、黄疸1年余就诊。1984年服感冒胶囊6粒1月后出现贫血,诊断为“溶血性贫血”。翌年3月和7月又各服感冒胶囊4粒,出现持续黄疸、贫血,11月方就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药源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探讨误诊原因。方法以"溶血""溶血性贫血""drug-induced by antibiotics""hemolysis associated with drug"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光盘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时间为2000年至今,记录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检索195例病例报道,发现引起溶血性贫血最常见药物为抗生素,其次为抗结核药物,且与用药途径无明显相关性,发生时间多为用药后5 min~3.5个月。本组首发症状无特异性,45例表现为头昏、乏力,44例表现为发热,37例表现为恶心、呕吐;74例出现"酱油尿",其中9例以"酱油尿"为首发症状。本组误诊时间2~10 d,误诊疾病分别为普通药物不良反应、感染、泌尿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2例入院后即死亡;41例仅停药病情好转;152例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74例予血液透析治疗,8例予丙种球蛋白输注,1例行脾脏切除术。26例死亡,其中2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死于单纯肾功能衰竭快速进展,1例死于心肌弥漫间质水肿。结论药源性溶血性贫血罕见且凶险,涉及药物广泛,临床医师熟悉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常见药物及其临床特点对于及时识别并避免致死性医源性损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自身溶血性贫血伴发动静脉血栓临床报道较少,但血栓导致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应引起大家重视,现将溶血性贫血导致下肢动静脉血栓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一种临床上并不少见的贫血,我院自1963年以来共收治住院52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11月全国溶血性贫血专题学术会议《AIHA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正>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南方地区一种最常见的酶缺陷性溶血性贫血,发病可因食入蚕豆和某些药物等因素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合并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如出现泡红细胞、海因小体、咬红细胞等,但这些形态学改变临床上鲜有报道。本研究发现1例G6PD缺乏症因服用药物发生急性溶血而G6PD检测结果正常,但红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者,现  相似文献   

7.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一种获得性溶血性疾病,患由于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或激活补体使红细胞加速破坏而致溶血性贫血。国外报道本病约占溶血性疾病患总数的1/3,最低年发病率为1/80000,国内AIHA亦不少见。该病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鉴于AIHA是临床上较常见、难根治的贫血.  相似文献   

8.
背景 有几种药物可能引起免疫溶血性贫血,本文报道一例使用替考拉宁后产生免疫溶血性贫血的病例。案例报道一例68岁的男性白人由于冠状血管疾病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后因浅胸骨伤口感染及胸骨不稳定重新人院,需要做修补手术,但术后出现严重的贫血症状。第二次入院使用了以下药物:庆大霉素、替考拉宁、醋氨酚和可待因,医生认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是一个严重的疾病。自1955年Gasser首次报道以来,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文献报道。本病主要特征为急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不全及血小板减少。现将我们诊断及治疗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福平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l例利福平致免疫性溶血贫血合并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应用利福平后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急型肾衰竭和肝功能异常。停用抗结核药物,完善溶血性贫血相关检查后诊断为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给予相应治疗,血红蛋白、肾功能逐步恢复正常。结论利福平可导致免疫复合物型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对曾使用过利福平者再次使用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11.
<正>溶血性贫血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1]。急性溶血性贫血发病突然,病情危重,演变迅速,预后差。我在工作中遇到1例患者由于乱服药物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由于诊断及时、准确,治疗、护理措施得力,患者转危为安,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药物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方法对2000~2009年本市各医院送到本站的3例药物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3例患者经停用相应药物,激素治疗和输入配合性血液后病情好转出院。结论药物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愈后良好,但应与其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区别。  相似文献   

1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性自血病,临床上较为少见,现将我院发现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小儿药物性溶血性贫血27例赵焕喜,邝杰民519100广东省斗门县人民医院溶血性贫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红细胞大量破坏所引起的缺血、缺氧及其代谢产物可致重要脏器损害,如不及时抢救,常危及生命。因服用药物所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临床并不少见,我科1981~19...  相似文献   

15.
世界卫生组织(WHO)药物副作用国际研究中心的资料指出,因药物的有害作用而导致血液系统疾患者,其顺序为: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下简称再障)。病死率以再障为最高,可达50%。再障和药源性贫血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但如何将再障与药源性贫血加以区分,仍然是临床所密切关注的问题。1药源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一一种药物所致的贫血,可由一种或多种机制引起,故在临床实践中,药源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1.l药物对骨们的直按抑制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一般有:①骨髓抑制与所用药物的剂量有关,并可…  相似文献   

16.
药物为双刃剑,一面有治疗疾病之效使患者康复,也可因使用不当或个体易感发生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病痛甚至危及生命。众所周知,药物不良反应谱多,人体所有器官系统均可出现不良反应,确切发生率不清,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0%。表现不一,如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出血或血栓栓塞等,而药源性溶血性贫血仅占药源性血液学反应中10%。本文只讨论药源性溶血性贫血,其溶血机制复杂。有免疫性、氧化性、微血管病性和其他,有些药物不止一种溶血机制。引起药源性溶血性贫血的药物过多,不一一列出,仅代表性举出数种。  相似文献   

17.
张燕  曾小菁  沈如刚  何玲  孙志强  王季石 《临床荟萃》2010,25(15):1324-1325
巨幼细胞贫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患者除了表现贫血外,尚有一部分人还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常易被误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现将我院收治的56例该类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为白色结晶性粉末,临床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为无色澄明液体,临床适用于有痰液分泌不正常及排痰功能不良的急性、慢性肺部疾病。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与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对此现象我们核对了两种药物说明书及306种药物配伍禁忌表,均未说明这两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刺激性气体多数具有腐蚀性,吸入某些高浓度刺激性气体中毒后可导致急性溶血性贫血,且常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刺激性气体所致的最严重的职业危害之一。溶血性贫血属于急危重症的一种,起病急,病情变化迅速,实施快速、及时、恰当和有效的救治和护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本文报道1例重度刺激性气体中毒致急性溶血性贫血的救治护理,针对患者病情加强临床观察、机械通气护理、输血护理、血液净化护理、心理护理,患者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20.
药物诱导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某些药物通过免疫机制对红细胞产生免疫性损害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占药源性血液学反应的10%,其中抗菌药物比例最大,为40.2%[1].头孢哌酮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第三代头孢菌素,与舒巴坦组成复合制剂增强了抗菌效果;拉氧头孢是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氧头孢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及厌氧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