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近年来,磁共振(MRI)成像技术在脊柱疾病的诊断方面,越来越多得到应用,从而使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等疾病的诊断更为全面和精确。我所自1989年1月至1990年12月期间,经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椎管狭窄症”而采取手术治疗的病人,共有93例。从中选取病历齐全,而术前经椎管造影或MRI成像检查的64例进行比较分析,以评价MRI成像、椎管造影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和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MRI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压神经根部分各向异性(FA)、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变化,以及FA、ADC值与ODI指数和症状持续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1.5T MRI的DTI成像序列,观察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单侧S1神经根受压患者的FA、ADC值,比较受压神经根与对侧神经根FA值、ADC值之间差异,分析FA、ADC值与ODI指数和症状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受压神经根FA值为0.153±0.029,对侧神经根FA值为0.254±0.041;受压神经根FA值明显低于对侧神经根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85,P0.001)。受压神经根ADC值为1.439±0.233,对侧神经根的ADC值为1.378±0.2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8,P=0.317)。受压神经根FA值与ODI指数(r=-0.963,P0.001)、症状持续时间(r=-0.872,P0.001)呈明显的负相关。受压神经根ADC值与ODI指数(r=0.489,P=0.001)、症状持续时间(r=0.348,P=0.020)呈正相关。结论受压神经根DTI较常规MRI能够准确地量化神经根微观结构改变,可以为临床医师更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一)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主要依靠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体征。但是,影像学检查,在诊断腰椎间盘病时,仍不失为重要的手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平片和特殊造影、CT、B超和磁共振成像。1腰椎平片腰椎平片的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PTED)术后受压神经根的微观结构改善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自2015-06—2015-12行PTED的30例单侧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及术后1个月在仰卧位行MRI检查,DTI扫描范围从L_4椎体下半部分至S_1椎体,包含整个S_1神经根。计算各向异性分数值(FA)及表面弥散系数值(ADC)。结果术前受压侧FA值明显低于正常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受压侧FA值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侧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受压侧ADC值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侧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能有效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PTED术后受压神经根微观结构的改善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T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前后腰神经损伤状况评估分析。接收的32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3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量观察组手术前后及对照组的各向异性分数值(FA)及表面弥散系数值(ADC),于术前对观察组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评分),分析FA值、ADC值同VAS评分、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术前FA值低于对照组,ADC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的FA值高于术前,ADC值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的FA值、ADC值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FA值、ADC值同VAS评分、JOA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MR DTI技术能够定量评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手术前后腰神经损伤状况,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la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相关性,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患者82例,对照组健康体检人群41例,利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定其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分析比较两组的骨密度值.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患者病程:≤1年与>1年,腹肌肌力≤3级与≥4级骨密度值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患者的骨密度值较对照组低,骨量减少者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中的构成比较对照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病程、腹肌肌力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患者骨密度值变化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骨密度有一定的影响,但两者的关系不显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马洪舟 《生殖医学杂志》2014,23(10):793-79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女性盆底肌成像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筛选35名无孕育史、无盆底疾病的年轻志愿者(对照组)和35名初产妇(研究组),分别行盆底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和DTI扫描,测量肛提肌和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的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计算其平均值。并使用计算机软件描绘肛提肌和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的三维纤维示踪图。结果对照组35名志愿者肛提肌平均FA值是(0.41±0.02),研究组35名初产妇肛提肌平均FA值是(0.34±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肛门括约肌复合体平均FA值为(0.70±0.03),研究组为(0.65±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I三维失踪成像可清晰显示初产妇肛提肌、肛门括约肌的肌肉形态改变。结论 DTI可以对女性盆底肌进行量化分析和三维形态学观察,有利于女性盆底肌肉损伤的早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2):1144-1146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CIWORA)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抽选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接收的SCIWORA患者34例为研究组,并取同时期于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均予以常规MRI及DTI检查,对比两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差异,观察两组DTI检查FA图及ADC图表现差异。[结果]研究组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ADC值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MRI检查发现研究组大多数患者出现点状、片状或稍长T2信号;且DTI检查发现明显波动异常信号。[结论]DTI可及时有效的发现SCIWORA,能够更加直观反映颈髓纤维束损伤情况,为SCIWORA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乌鲁木齐市汉族、维吾尔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的差异性,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Lexxos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 测量54例汉族、50例维吾尔族腰椎前后位的BMD值,按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 在相同民族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患者的BMD值较对照组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者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中的构成比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民族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组间、对照组间的BMD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而民族是两者关系的独立因素,提示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同时,应积极治疗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5):1364-1367
[目的]探讨休门氏病(Scheuermann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以及对该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52例因腰痛住院的患者,统计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休门氏病患者的数量,对数据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休门氏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结果]其中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典型休门氏病的患者4例,合并非典型休门氏病的24例,两者都有的1例,无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休门氏病的有1例,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非典型休门氏病的患者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性是没有非典型休门氏病患者的16.674倍(P0.05)。休门氏病的患者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性是没有休门氏病患者的1.439倍(P0.05)。[结论]休门氏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相关性,尤其是非典型休门氏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有着高度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DAI患者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确诊为DAI的53例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头外伤史。结果:DAI组各脑区FA值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DTI可以直接反应轴索病理及形态改变,对DAI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急性颈髓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98例疑似急性颈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确诊的78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设为观察组,并依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标准进行分级(B级21例,C级19例,D级38例)。另选本院同期体检正常成年人5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颈髓白质区的FA、ADC及λ_┻值。结果观察组患者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ACD值与λ_┻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颈髓损伤不同分级患者ADC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FA和λ_┻值在不同分级中无明显差异(P0.05),常规MRI和DTI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2.3%(72/78)、97.4%(76/78),特异度分别为55%(11/20)、85%(16/20)、准确率分别为84.7%(83/98)、96.9%(95/98)。DTI对颈髓损伤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MRI的诊断率,差异显著(P0.05)。常规MRI和DT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无明显采用(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诊断急性颈髓损伤更为敏感,相比ADC值,FA和λ_┻值更能反映颈髓受损的严重程度,可作为急性期损伤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神经压迫患者腰椎多裂肌的组成,通过采用磁共振成像(MRI)的定性和定量测量方法进行磁图分析。方法共纳入50例符合标准患者。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回顾性测量所有患者多裂肌在MRI上的信号强度,并对单侧关节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脂肪含量采用5点分级系统进行视觉分级。比较疝侧和对侧的表现,并评估了脂肪含量与神经压迫严重程度和症状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在定量测量和定性评分方面,受影响一侧的多裂肌肉的信号强度明显高于对侧肌肉。在受影响的多裂肌肉中,神经受压程度与症状持续时间、脂肪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与对侧相比,腰椎间盘突出症同侧多裂肌脂肪含量较高。关于脂肪浸润的肌肉成分的直观分级似乎和定量测量一样有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膝骨关节炎的致病因素,提高防治膝骨关节炎效果.[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1)对确诊骨关节炎患者50例行腰椎CT或MRI检查,确定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同时确定其中L3、4突出的发生率;同时比较L3、4腰椎间盘突出程度与膝骨关节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2)对确诊无骨关节炎的对照组30例行腰椎CT或MRI检查,比较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同时确定其中L3、4突出症的发生率;(3)对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进行膝关节检查,确定其骨关节炎的发生率.确定其中L3、4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确定L3、4突出症合并骨关节炎的发生率;(4)对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照组30例,进行膝关节检查,确定其骨关节炎的发生率.[结果](1)确诊骨关节炎的50例患者中有43例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86%).其中L34突出35例(70%).L3、4椎间盘突出程度与膝骨关节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P1=0.02;(2)对确诊无骨关节炎的患者30例,其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L3、4突出症者1例.骨关节炎组及非骨关节炎组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不同,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1 =0.002;(3)确诊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0例中骨关节炎31例(62%),其中L3、4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例中,合并骨关节炎21例,发生率100%.非L3、4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9例,合并骨关节炎10例,非L3、4椎间盘突出症和L3、4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合并骨关节炎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2 =0.04;(4)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照组30例中确定骨关节炎6例(20%).腰椎间盘突出症与非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骨关节炎的发生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1 =0.03.[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膝骨关节炎发生有高度相关性,尤其是L3、4椎间盘突出症更明显,L3、4椎间盘突出症是骨关节炎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应用3.0T高场强磁共振DTI成像序列,观察22例健康志愿者88个节段(A组)和69例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颈髓MRI平扫结果分B、C两组,B组39例患者,硬膜囊98个节段受压、颈髓信号正常;C组30例患者,颈髓65个节段受压、颈髓信号正常)颈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及分数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分析3组颈髓ADC值、FA值之间差异。结果:A组(C3/C4、C4/C5、C5/C6、C6/C7)共88个节段之间ADC值及FA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故合并88个椎体数据;A、B及C组ADC值分别为0.91±0.34、1.17±0.35及1.32±0.36,组间比较,ADC值A组最低,B组次之,C组最高(P值均<0.05);三组平均FA值分别为0.71±0.16、0.62±0.15及0.54±0.14,A组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P值均<0.05)。结论:颈髓DTI较常规MRI能够早期、准确地量化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颈髓微结构改变,可以为临床医生更早诊断治疗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MRI的Ibrahim分期与其功能评分的关系.方法 对102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MRI表现用Ibrahim法进行分期,并进行腰椎疾患治疗成绩(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RDQ)评分.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MRI的Ibrahim分期与年龄、JOA评分、RDQ评分均具有相关性,但与JOA评分相关性最强;VAS评分和RDQ评分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 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且其Ibrahim分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与肌电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对比陈国立1黄昌林1毛同斌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鉴别诊断,除了病史和体格检查之外,常常需做一些特殊的检查才能得出比较确切的结论。我院骨科(全军训练伤防治研究中心)自1993年12月至1995年12月对收治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应用3.0T高场强磁共振DTI成像序列,观察22例健康志愿者88个节段(A组)和69例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颈髓MRI平扫结果分B、C两组,B组39例患者,硬膜囊98个节段受压、颈髓信号正常:C组30例患者,颈髓65个节段受压、颈髓信号正常)颈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及分数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分析3组颈髓ADC值、FA值之间差异.结果:A组(C3/C4、C4/C5、C5/C6、C6/C7)共88个节段之间ADC值及FA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故合并88个椎体数据;A、B及C组ADC值分别为0.91 ±0.34、1.17±0.35及1.32±0.36,组间比较,ADC值A组最低,B组次之,C组最高(P值均<0.05);三组平均FA值分别为0.71±0.16、0.62±0.15及0.54±0.14,A组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P值均<0.05).结论:颈髓DTI较常规MRI能够早期、准确地量化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颈髓微结构改变,可以为临床医生更早诊断治疗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近5年腰椎间盘突出症CT诊断病例30例临床资料。结果 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经手术记录统计,诊断相符27例,有出入3例。结论 采用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X线摄影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10月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X线片正侧位特点.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平片特点有腰脊生理曲度变直及椎间隙变窄,椎体唇样骨质增生,相邻椎体后角局限性骨增生呈"磨角"样改变和相邻椎体面弧形压迹等.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X线平片摄影,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82例,诊断准确率为68.33%.结论:X线摄影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