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烧伤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培养模型,根据刺激物的不同分为正常血清组(正常血清刺激)、烧伤血清组(烧伤血清刺激)、SB203580组(烧伤血清 SB203580刺激)和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组(烧伤血清 PDTC刺激)。SB203580组和PDTC组在烧伤血清刺激前1h分别加入10μmol/L SB203580及10mmol/L PDTC.于烧伤血清刺激后即刻(0)、6、12、24和36h检测HUVEC内VCAM-1mRNA的转录水平。检测血清刺激24h后HUVEC膜表面VCAM-1表达水平、上清液中VCAM-1含量及HUVEC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之间的黏附情况。结果烧伤血清组刺激后VCAM-1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在刺激24h时达高峰,随后下降。SB203580组及PDTC组刺激24h时HUVEC中VCAM-1mRNA表达明显下降,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VEC膜表面VCAM-1表达水平:刺激24h时;烧伤血清组(66.5±6.2)显著高于正常血清组(19.1±1.9,P<0.05);而SB203580组及PDTC组,分别为21.7±2.3、23.1±2.4,与烧伤血清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上清液中VCAM-1含量:刺激24h时,烧伤血清组(125±10)ng/L显著高于正常血清组(23±3)ng/L(P<0.05);而SB203580组(27±5)ng/L及PDTC组(29±5)ng/L均低于烧伤血清组(P<0.05).刺激24h时,烧伤血清组PBMC与HUVEC之间的黏附数为(197±11)%,较正常血清组(100±4)%显著增加(P<0·05),而SB203580组[(113±7)%]及PDTC组[(97±112)%]却明显低于烧伤血清组(P<0·05),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烧伤血清可通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增强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核因子(NF)κB系统参与了这一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烧伤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培养模型,根据刺激物的不同分为正常血清组(正常血清刺激)、烧伤血清组(烧伤血清刺激)、SB203580组(烧伤血清 SB203580刺激)和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组(烧伤血清 PDTC刺激)。SB203580组和PDTC组在烧伤血清刺激前1h分别加入10μmol/L SB203580及10mmol/L PDTC.于烧伤血清刺激后即刻(0)、6、12、24和36h检测HUVEC内VCAM-1mRNA的转录水平。检测血清刺激24h后HUVEC膜表面VCAM-1表达水平、上清液中VCAM-1含量及HUVEC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之间的黏附情况。结果烧伤血清组刺激后VCAM-1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在刺激24h时达高峰,随后下降。SB203580组及PDTC组刺激24h时HUVEC中VCAM-1mRNA表达明显下降,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VEC膜表面VCAM-1表达水平:刺激24h时;烧伤血清组(66.5±6.2)显著高于正常血清组(19.1±1.9,P<0.05);而SB203580组及PDTC组,分别为21.7±2.3、23.1±2.4,与烧伤血清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上清液中VCAM-1含量:刺激24h时,烧伤血清组(125±10)ng/L显著高于正常血清组(23±3)ng/L(P<0.05);而SB203580组(27±5)ng/L及PDTC组(29±5)ng/L均低于烧伤血清组(P<0.05).刺激24h时,烧伤血清组PBMC与HUVEC之间的黏附数为(197±11)%,较正常血清组(100±4)%显著增加(P<0·05),而SB203580组[(113±7)%]及PDTC组[(97±112)%]却明显低于烧伤血清组(P<0·05),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烧伤血清可通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增强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核因子(NF)κB系统参与了这一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3.
黏附分子在大鼠同种异体肝脏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ICAM-1、P-selectin、E-selectin、L-selectin、PECAM-1和VCAM-1在肝脏移植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大鼠肝脏移植后不同时间(1、3、5、7d)、不同模型中ICAM-1、P-selectin、L-selectin、E-selectin蛋白、VCAM-1 mRNA、PECAM-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肝急性排斥组与自发耐受组相比,黏附分子ICAM-1、VCAM-1、PECAM-1、E-selectin表达高;子代组与肝急性排斥组各指标表达类似,而ICAM-1的表达高于肝急性排斥组;半肝组与自发耐受组各指标表达类似,但ICAM-1、VCAM-1表达水平较自发耐受组高。P-selectin、L-selectin表达变化不明显。而正常大鼠肝脏未见黏附分子的表达。结论肝排斥反应可能与黏附分子ICAM-1、VCAM-1、PECAM-1、E-selectin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PDTC对缺氧/再给氧时血管内皮细胞ICAM-1,VCAM-1表达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治疗途径,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再给氧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的表达,探讨抗氧化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对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培养的人胚肾血管内皮细胞分为3组,缺氧组:细胞经过缺氧/再给氧处理;PDTC组:在缺氧前于培养液中加入PDTC;对照组:未经处理.以多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测3组细胞ICAM-1、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内皮细胞表面ICAM-1和VCAM-1呈较低表达,缺氧组呈较高表达;PDTC组ICAM-1和VCAM-1的表达明显低于缺氧组,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缺氧/再给氧促进内皮细胞活化,增强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抗氧化剂PDTC能有效降低ICAM-1和VCAM-1的表达,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们利用小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采用地高辛标记的细胞黏附分子-1(ICAM-1)cDNA探计与单核巨噬细胞(ED-1)抗体在同一切片上观察了肾间质中ICAM-1mRNA及ED-1抗原的表达,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内皮素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1)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调节作用。方法 利用Northern杂交技术和细胞ELISA方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质两个水平观察ICAW-1和VCAM-1的变化。结果 在正常培养条件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仅低水平表达一定量的ICAM-1、VCAM-1的mRNA和蛋白质;ET-1(10~(-7)mol)刺激后,这两种细胞粘附分子的mRNA表达迅速上调,且随后其相应蛋白质表达也显著增加并呈时间依赖性。结论 提示ET-1对粘附分子表达的促进作用可能在传小球疾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 SOCS3)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携带大鼠SOCS3基因的腺病毒(pYrAd-rSOCS3)转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刺激的大鼠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CR)检测SOCS3、白细胞介素(IL) -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OCS3、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P-STAT3、IL-1β、IL-6、TNF-α、MCP-1及ICAM-1的的蛋白表达.结果 PDGF-BB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24h后,SOCS3、STAT3、P-STAT3、IL-1β、IL-6、TNF-α、MCP-1及ICAM-1表达均上调;pYrAd-rSOCS3转染血管平滑肌细胞后再用PDGF-BB刺激,其SOCS3表达进一步上调,但STAT3、P-STAT3、IL-1β、IL-6、TNF-α、MCP-1及ICAM-1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上调血管平滑肌细胞SOCS3表达通过负反馈调节酪氨酸蛋白激酶(JAK) -STAT3信号通路,抑制STAT3的激活及磷酸化而下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8.
不同压强与时程CO2气腹对胃癌细胞黏附侵袭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不同压强与时程的CO2气腹对胃癌细胞黏附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建立体外CO2气腹模型,选用3种胃癌细胞株MKN-45、SGC-7901和MKN-28,分别暴露在0 mm Hg(1 mm Hg=0.133 kPa)、9 mm Hg (2 h、4 h)和 15 mm Hg(2 h、4 h)的条件下.RT-PCR法检测胃癌细胞中黏附侵袭分子E-cadherin、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 mRNA在上述条件下的表达水平; 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细胞中E-cadherin和ICAM-1蛋白在0 mm Hg和15 mm Hg(4 h)条件下的表达水平.结果 随着CO2时程延长或压强升高,E-cadherin mRNA的表达水平有下降趋势,而ICAM-1、MMP-2和VEGF-A mRNA的表达水平则有上升趋势;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有下降趋势,而ICAM-1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升高的趋势.但各种条件下黏附侵袭分子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压强不高于15 mm Hg和时程不超过4 h前提下,不同压强与时程的CO2气腹对胃癌细胞株的黏附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并不增加肿瘤的转移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血栓调节蛋白(TM)在HBV-GN不同临床病理类型中的表达特点,研究它们在HBV-GN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HBV-G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活检组织中ICAM-1、VCAM-1和TM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变化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ICAM-l在HBV-GN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有较强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而ICAM-l和VCAM-1在肾小管上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不同病理类型中ICAM-l和VCAM-1在肾小管上的表达有明显差异。TM在增生硬化型(SGN)组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及其他各种病理类型表达下调。随着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的加重,ICAM-1和VCAM-1的表达则逐渐增加,则在重度病变组表达最多(P<0.05),TM则相反。肾小管上ICAM-1和VCAM-1的表达与肾小管间质病变评分呈正相关。TM的表达与肾小管间质病变评分呈负相关。结论:ICAM-1和VCAM-1在HBV-GN患者肾小管的表达增加,诱导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可能是导致肾小管免疫病理损伤而促进疾病进展的重要发病机制。肾组织中TM表达不能完全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严重烧伤小鼠肝脏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假伤组(模拟烧伤)、假伤+CORM-2组、烧伤组、烧伤+CORM-2组及烧伤+二甲亚砜(DMSO)组,每组9只。假伤+CORM-2组除伤后使用CORM-2以外,其他处理同假伤组。烧伤+CORM-2组及烧伤+DMSO组除伤后分别使用CORM-2、DMSO外,其余处理同烧伤组。于伤后24h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水平,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及核因子KB(NF-kB)活性,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蛋白的表达;检测各组小鼠肝窦内皮细胞(HSEC)经各自血清刺激后对中性粒细胞(PMN)的黏附作用。结果 与假伤组比较,烧伤组小鼠血清ALT、AST的水平[(398±34)、(122±22)U/L]及肝组织MPO活性、肝组织ICAM-1和VCAM-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烧伤组比较,烧伤+CORM-2组上述情况明显改善,且NF-kB活性下降。与假伤组比较,烧伤组小鼠HSEC对PMN的黏附作用增强;烧伤+CORM-2组该作用明显弱于烧伤组(P〈0.05)。结论 外源性CORM-2能明显抑制肝组织NF-kB活性,减少ICAM-l、VCAM-l蛋白的表达水平,减轻严重烧伤后组织中白细胞滞留,改善肝功能,可有效减轻肝脏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Heat therapy is a well known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for lymphoedema. We are describing here a heat therapy apparatus which is easy to make, cheap, transportable, easily reproducible and maintenance free and found to be very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2.
13.
Dynamic suboptimal control of a heat pump/heat storage system, recovering heat from a ground source and supplying it to a building via a storage tank, is investigated when the utilities offer time-of-day energy price incentive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to the periodic optimization problem,1 suboptimal trajectories for the general time-varying case are developed and a method for dealing with transition trajectories from one day to the next is given. The transition trajectories are very close to the numerically generated optimal trajectories and are simple enough to be implemented on microprocessors by use of standard PI controller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合成热诱导性的HSP70启动子调控序列,并鉴定加热条件下诱导其下游报告基因表达的特性。方法 利用PCR方法,以肝癌细胞株HepG2基因组为模板,体外合成热休克蛋白70(HSP70)启动子序列。利用双酶切法构建HSP70启动子调控的含EGFP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HSP70-EGFP。以脂质体为载体,体外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在不同的温度下(37℃、39℃、41℃、43℃、45℃)加热不同时间(0、15、30、45、60min)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报告基因EGFP表达强度,从而判定温度及时间对HSP70启动子热诱导活性的影响。结果 合成的HSP70启动子序列测序结果与GeneBank 中AL671762所提供序列完全一致。低温加热后EGFP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强度不同程度增强,在43℃/30 min 时最为明显,为未加热组的3.3倍。结论 成功合成可热诱导的HSP70启动子序列;HSP70启动子在低温加热下能明显增强其下游外源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肿瘤热疗-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陈艳红  陈敏  方汉萍  杨凤翔  薛霜  夏婷 《骨科》2015,6(1):42-44
目的观察并比较内热针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在太和医院康复科就诊的6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性别、年龄、病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临床颈椎病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评分进行配对,每对研究对象分别随机归入内热针组及电针组。内热针组行内热针治疗,电针组行电针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改善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内热针组JOA评分中的主观症状评分、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情况比治疗前明显增加,而电针组仅日常活动受限比治疗前改善。内热针组治疗后JOA评分各项指标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热针能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的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PT—PCRH和免疫印迹法检测HSPs在子宫颈癌组织及正常子宫组织中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癌组织中HSP70、HSP86及αB晶状体蛋白表达较正常组织明显增多(P<0.05),且HSP70表达最高(P<0.01)。结论 HSP70在子宫颈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8.
热应激预处理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减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方法 采用大鼠腹部岛状皮瓣,制作活体原位热缺血模型,观察热缺血再灌注后皮瓣的成活率、皮瓣组织形态学改变,检测皮瓣超氧化物歧化酶( S O D) 活性、丙二醛( M D A) 含量、 H S P7 0 表达。结果 缺血8h 后再灌注,实验组皮瓣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皮瓣组织中 S O D 活性较高而 M D A 水平较低;电镜显示,实验组皮瓣毛细血管内膜较完整,细胞肿胀轻,线粒体结构较稳定。结论 热应激预处理,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对皮瓣的损伤,对缺血再灌注皮瓣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热应激预处理抗自由基损害作用及维护细胞膜结构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19.
热休克蛋白70表达对未成熟心肌和心肌间质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未成熟心肌和心肌间质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新生长耳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4 ml 24 h后取离体心脏,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E4h、E12h、E24h、E48h组,腹腔注射去甲肾上腺素,4、12、24、48 h后分别取离体心脏,方法同对照组.测定心肌细胞中HSPT0含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含水量(MWC)、心肌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心肌组织羟脯氨酸(HP)含量、内皮素(ET)含量、心肌细胞内Ca2+含量、心肌线粒体Ca2+-ATPase活性及其Ca2+含量、心肌线粒体合成ATP能力[ATP]m,心肌超微结构.结果 E24h组与其他各组比较,HSPT0含量明显增高(P<0.01),MWC(72.48±1.36)低于其他各组(P<0.05),ATP含量(11.64±1.87)、SOD活性(235.83±12.30)、心肌线粒体Ca2+-AT-Pase活性(18.46±1.95)、[ATP]m(106.26±9.42),HP含量(6.45±1.53)优于其他各组(P<0.01),MDA含量(1.17±0.12)、CK(57.38±4.75),LDH漏出率(37.28±3.26)、心肌细胞内Ca2+含量(2.54±0.34)、心肌线粒体Ca2+含量(38.37±3.61)、ET含量(76.84±10.37)低于其他各组(P<0.01),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较其他各组明显减轻.结论 腹腔注射去甲肾上腺素24 h后可诱导未成熟心肌HSP70高表达,一定量的HSP70表达可明显减轻未成熟心肌和心肌间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热休克转录因子1( HSF1)蛋白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推测HSF1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67例行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组织,以及21例因肝血管瘤行手术切除的部分正常肝脏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柃测肝细胞癌及正常肝脏组织中HSF1蛋白及热休克蛋白70( HSP70)的表达,分析HSF1蛋白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并根据HSFI蛋白与HSP70表达情况的相关性分析推测HSF1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分子机制.不同组织中HSF1蛋白阳性率的分析以及肝细胞癌中HSF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各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采用x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HSFI蛋白与HSP70在肝细胞癌中表达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情况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HSFI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9% (46/67),在正常肝脏组织中的阳性率为29% (6/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28,P<0.05).HSP70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7%( 38/67),在正常肝脏组织中的阳性率为24% (5/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29,P<0.05).HSF1蛋白与HSP70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9,P<0.05).HSFI蛋白的高表达与肝细胞癌的包膜完整与否、分化程度以及TNM分期有关(X2=5.935,9.762,5.159,11.267,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HBsAg水平、AFP水平以及是否存在门静脉癌栓无关(x2=0.822,0.172,2.059,P>0.05).HSF1蛋白阳性和阴性表达者的生存时间分别为(21.4+1.9)个月和(29.8±2.7)个月,两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76,P<0.05).结论 HSF1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其可能通过调控HSP70的表达而发挥作用,在肝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