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 为缩短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 ,提高溶栓疗效 ,探讨院前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接受院前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 5 2例为观察组 ,同期住院后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5 8例为对照组 ,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观察组为 3 .12± 1.17小时 ,对照组为 5 .42± 1.92小时 ,P <0 .0 1。冠脉再通率观察组为 71.2 % (3 7/ 5 2 ) ,对照组为 5 1.7% (3 0 / 5 8) ,P <0 .0 5。 5周病死率观察组为 7.7%(4 / 5 2 ) ,对照组为 10 .3 % (6/ 5 8) ,P >0 .0 5。院前AMI诊断准确率达 10 0 % ,院前无 1例死亡。结论 AMI院前静脉溶栓能赢得救治时间 ,提高冠脉再通率 ,院前静脉溶栓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比较在入医院前和住院后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选择患者 2 2 0例 ,分为入院尿激酶静脉溶栓对照组 (入院组 ) 112例和院前尿激酶静脉溶栓组 (院前组 ) 10 8例 ,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入院组与院前组的开始溶栓时间分别为 4 3± 0 8h和 2 6± 0 4h(P <0 0 1) ,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73 2 %和 88 9% (P <0 0 1) ,再闭塞率分别为 10 7%和 13 0 % (P >0 0 5 ) ,4周病死率分别为6 3 %和 5 6% (P >0 0 5 ) ,药物副作用分别为 12 5 %和 12 0 % (P >0 0 5 )。结论 :院前比入院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AMI节省时间 ,提高血管再通率 ,降低病死率 ,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其护理。方法:随机选取40例AMI患者分为A、B两组各20例,A组在AMI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B组在AMI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rt-PA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再通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总再通率为60.0%,B组再通率高达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情况比较虽无明显差异(P>0.05),但B组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A组,B组4周内只有1例死亡,A组有2例。结论:rt-PA溶栓治疗AMI的临床疗效是显著的,要优于尿激酶溶栓治疗,但这些手术都需要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以获得更好的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张莉玲  王永东 《临床荟萃》2003,18(7):369-37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 12 0 ICU模式急诊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12 0现场诊断的可疑AMI无溶栓禁忌证患者 ,按患者意愿直接送至韶关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重症监护病房 (ICU)接受溶栓治疗 (A组 ) ,或送至急救中心再辗转至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治疗 (B组 )。记录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病到溶栓时间 ,再通率、以及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入选 89例可疑AMI患者 ,A组 4 0例 ,B组 4 9例。现场诊断AMI的总体准确率为 96 .6 %。两组转运途中并发症 (室速、室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发生率为 11.6 %。确诊为AMI患者A、B组接受溶栓治疗比例分别为 97.3%和 30 .6 % (P <0 .0 1)。A组就诊到溶栓时间较B组缩短 10 1min[(44 .4± 17.3)min与 (14 6± 5 9)min],P <0 .0 1。A组发病到溶栓时间较B组缩短 99min[(195± 171.4 )min与(2 94± 83.6 )min],P <0 .0 1。A、B两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72 .2 %和 33.3% (P <0 .0 1) ,两组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8.9%和 4 6 .9% (P <0 .0 1) ,病死率分别为 5 .4 %和 2 2 .4 % (P <0 .0 5 )。结论  12 0 ICU模式急诊溶栓治疗AMI安全可行。与入院后溶栓相比 ,显著缩短发病到溶栓时间 ,提高溶栓比例 ,降低病死率。是我国中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MI患者的溶栓疗效,根据发病后时间溶栓分为0~3h,>3~6h,>6~12h三组。结果:三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96%、74.51%、61.91%。早期治疗(0~6h)组血管再通率(78.38%)与延迟治疗(>6~12h)组的61.91%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五周病死率、反复心绞痛和反复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AMI发病后6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住院病死率最低,但发病时间>6~12h的溶栓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溶栓对阻止心室重构和保护心脏功能的作用.方法 对AMI患者随机分为院前溶栓组(发病时间<3 h)和CCU溶栓组(发病时间3~6 h),观察溶栓后梗死血管开通率,采用多普勒超声(Simpson法)于溶栓治疗后4周、1年、3年测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和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占左室面积百分率.结果 根据AMI溶栓再通标准,院前溶栓组再通率与CCU溶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47%(87/103)与69.83%(81/116),P<0.05];1、3年再住院率及3年心因性病死率,院前溶栓组明显低于CCU溶栓组(P均<0.05),心功能各项指标院前溶栓组均优于CCU溶栓组(P均<0.05).结论 院前溶栓治疗AMI安全有效,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高,可激活顿抑、冬眠心肌,保护伤残心肌,减少心肌瘢痕形成,有效阻止心室重构,保护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院前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方法统计心电图ST段抬高的从症状发作到溶栓开始的时间均<6h的心肌梗死(AMI)病人60例,院前组住院前溶栓27例,院后组33例,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住院前溶栓病人从症状发作到溶栓开始的平均时间为3.1(3.8±2.2)h,院后溶栓者为4.5(4.0±2.0)h;住院前溶栓病人再通率为81.5%,院后溶栓者为73.9%;病死率分别为3.7%和9.1%,1年生存率分别为93%和88%。在症状发作2h内住院前溶栓病人中,住院35d病死率为0%,1年生存率为99%,较早的PHT治疗病人1年生存率较高。结论院前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时间提前,增加溶栓后血管再通率,降低病死率,提高存活率,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6 h内溶栓与延迟溶栓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 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方法  95例 AMI患者按发病时间分成 <6 h(46例 )和 6~ 12 h(延迟溶栓 4 9例 )两组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6 h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76 % ,病死率为 4 % ;延迟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4 9% ,病死率为 12 % ,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均 <0 .0 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比 16 % )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结论  6 h内溶栓者再通率高 ,病死率低。延迟溶栓仍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对有溶栓适应证者也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院前与院内联合快速处理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方法.方法 在院前与院内密切配合的情况下,由"120"急诊医师将AMI患者以最快捷的方式直接送入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rt-PA和UK治疗AMI的疗效.结果 rt-PA组冠状动脉(冠脉)总再通率明显高于UK组[80.0%(48/60)比59.0%(36/61),P<0.01];在发病<3 h溶栓治疗中,rt-PA组冠脉再通率也明显高于UK组[88.9%(32/36)比68.4%(26/38),P<0.05].rt-PA组4周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UK组[6.7%(4/60)比13.1%(8/61),P<0.05].结论 rt-PA溶栓疗效优于UK,尤其是在患者发病3 h内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更佳,住院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50 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老年AM1患者57例,90分钟内静脉注射rt-PA 50 mg,依据临床指标判断再通与否.应用超声心动图比较再通组与未通组的心功能.结果:冠脉再通率71.9%(41/57),再通组心功能明显好于未通组(P<0.01),5周病死率再通组2.4%显著低于未通组(12.5%)(P<0.001).住院期间再梗死率7.0%(4/57),出血发生率14.0%(8/57).结论: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可获较高冠脉再通率,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出血并发症及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