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静脉胺碘酮联合硫酸镁急诊救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观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2例。如血流动力学稳定,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观察其转复率;如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发作时为心室颤动,则先予电转复,其后再静脉使用胺碘酮预防发作。用药方法: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10min内注入,继之以1.0~1.5mg/min维持,以后依病情渐减量。初次负荷量后控制不满意或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复发,可每隔15~30min再追加1.5~3.0mg/kg的静脉负荷量1—2次。另用25%硫酸镁注射液10ml加入生理盐水40ml后静脉注射,继以平衡液250ml+25%硫酸镁20ml静脉滴注维持。静脉用药期间持续心电、血压监测。每日描记十二导联心电图。结果第1个24h胺碘酮静脉用量750~2850mg,平均(1482±387.5)mg,心律失常总控制率66.1%(41/62)。用药前后心率[用药前(78±30)次/min;用药后(68±22)次/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R、QTc间期及QRS波时限无明显变化(P〉0.05)。仅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低血压。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联合硫酸镁适用于急诊救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性和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口服胺碘酮(Am)能有效地抑制对常规抗心律失常药无效的室性心动过速(VT)或室颤(VF),但起效慢且对可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有限。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心肌细胞处于危险的电生理阶段,预防应用具有与剂量相关的负性肌力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导致严重的、致命的心律失常如VF和VT,心功能也因心肌缺血而减退。Am具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较大剂量对心脏泵功能无抑制作用,耐受性好。本文总结1978~1997年8例AMI伴早期原发VF病例,经非同步电除颤后出现VT,用Am静脉注射转为窦性心律成功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王丽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6):156-157
我院自2006年至今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40例患者均为室性心律失常疗,其中男性26 例,女性14 例,室性心动过速22例,室性早搏18例.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接受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再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胺碘酮:静脉注射,首剂给药15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10 min内缓慢静脉注入,随后以0.5~1.5 mg/min静脉维持,之后依病情及心电图变化渐减.初次负荷量后若心律失常控制不满意,每隔15~30 min再追加1.5~3 mg/kg的静脉负荷量1~2次.恶性心律失常被控制后,继续以300~600 mg/d静脉给药,直至仅出现偶发室早时或心室率降至100次/min以下,停止静脉给药,继续口服胺碘酮.口服给药开始600 mg/d,4~7 d后减量至400 mg/d,2周后逐渐减至200 mg/d维持;门冬氨酸钾镁: 静脉注射,4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1次/d,2~3周为一疗程,一般为19 d,以后改为口服,3次/d,每次2片维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首剂负荷量胺碘酮3mg/kg~5mg/kg,10min内缓慢静脉注射,继之以1.0mg/min~1.5mg/min的速度维持静脉滴注,24h后依病情逐渐减量,可维持静脉滴注72h,静脉应用胺碘酮24h后加用口服胺碘酮600mg/d,30min未转复者可给予1.5mg/kg~3mg/kg的追加负荷量。结果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有效率可达79.2%,平均转复时间为(35.6±20.8)min。平均转复用药剂量(250±100)mg。1例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1例出现血压下降、恶心、呕吐,余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终止阵发性房颤是安全有效的急诊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5.
比较抗线虫药噻苯唑和VC的抗大鼠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作用。用松解结扎的大鼠冠脉致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模型,通过记录室速(VT)和室颤(VF)发生率来探讨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结果结扎大鼠冠脉5min后再灌注所致的心律失常中,VT和VF的发生率分别为77%和44%,室速持续时间(DVT)14.8±6min。动力死亡率33%。噻苯唑30mg/kg和大剂量VC300mg/kg均可显著降低VT的发生率,缩短DVT,消除VF,动物存活(P<0.01)。故噻苯唑和大剂量VC均有预防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静脉注射与口服胺碘酮并用治疗顽固性室速临床疗效进行观察、评价。方法 对32例常规抗心律失常无效的顽固性室速患者,采用静脉与口服胺碘酮并用的治疗方法。静脉先予负荷量静注,再予维持量静脉泵人,逐渐减量至停药。口服用药与静脉用药同时进行,开始应用大剂量负荷,逐渐减至常规用量,视病情决定服药时间。疗效判断以室速消失为有效。结果 32例患者中26例室速消失,总有效率为81.25%。结论 静脉与口服胺碘酮并用治疗顽固性室速有显著疗效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7例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均静脉注射胺碘酮,负荷量150 mg(3~5 mg/kg)10 min注入,10~15 min后可重复,随后1 mg/min静脉滴注6 h,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至0.5 mg/min维持18 h或数天,同时加用口服胺碘酮600~800 mg/d。结果 22例快速心律失常被有效控制。其中3例快速房颤2例持续性室速在5 h内被控制,1例快速房颤、2例室速在10 h内得到控制,10例室速在24 h内控制。3例室速在48 h内控制,1例室速在72 h内得到有效控制。1例心功能III级AMI并快速房颤用药36 h累计胺碘酮用量2298.5 mg仍无效,行同步直流电转复为窦性心律。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速由于反复发作采用电除颤复律。2例死亡,1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死于心源性休克,1例死于室颤。总有效率81.5%。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安全有效,主要副作用为低血压(往往与注射过快有关)和心动过缓,尤其用于心脏明显扩大者,更要注意注射速度,监测血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胺碘酮与洋地黄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92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与洋地黄组。胺碘酮组首剂量给予3mg/kg静脉推注,其后0.8~1mg/min维持,24h总剂量700~1000mg。洋地黄组:近1周未用地戈辛者,予毛花甙C0.2mg静脉推注,30min无效者追加0.2mg,30min仍无效再追加0.2mg,总剂量不大于1.2mg。近1周服用地戈辛者,开始予毛花甙C0.2mg静脉推注,30min无效者追加0.2mg,30min仍无效再追加0.2mg,总剂量不大于0.6mg。结果两组比较,胺碘酮组、洋地黄组控制心室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3%、61%,心室率平均下降幅度为35%和21%,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14±10)min、(30±5)min。两组均有1例出现症状性低血压。结论胺碘酮能安全、有效控制房颤心室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快速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2例AMI伴新近发生的快速房颤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先静脉注射负荷量75~150mg后,继以0.5~1.5mg/min静脉滴注维持,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血压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22例患者中17例(77.3%)在24h内恢复窦性心律,用药后15min、2h、24h心室率分别为(138.8±14.8)次/min、(112.7±10.2)次/min、(80.6±12.1)次/min,较用药前(168.8±14.5)次/min明显下降(P〈0.01)。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3例出现长RR间期,经停药或减量后恢复。22例患者(包括转复与未转复者)用药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伴快速房颤是有效及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毛蕾  张应福 《医药论坛杂志》2005,26(19):78-78,94
目的观察盐酸胺碘酮对室上性及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盐酸胺碘酮静脉负荷量150rag(3-5mg/kg),稀释于20ml生理盐水中,于10min内注射。如有效,继续以1.0mg/min静脉泵入;6h后改为0、5mg/rain维持。若首剂静脉注射后20min疗效不明显,可再次静脉注射75—150mg,然后静脉泵入维持。总量〈1200mg/d。为保持疗效,可于静脉用药2~3天后加用或改用口服胺碘酮,口服负荷量为0.2g/次,3次/d,共5—7天,然后0.2g/次,2坎/d,共5~7天,以后0、2g/次,1次/d维持。结果本组54例中,快速心房颤动17例,显效12倒,有效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显效11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6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持续性室速9例,显效7例。总有效48例,有效率88.9%。结论盐酸胺碘酮为治疗室上性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器质性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治疗组75例采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剂量美西律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T/VF)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以及心功能改善等情况。结果小剂量胺碘酮对改善器质性心脏病VT/VF患者症状,减少VT/VF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降低猝死风险,改善心功能等疗效确切。结论小剂量胺碘酮对治疗器质性心脏病VT/VF和预防VT/VF复发是安全有效的,患者耐受性良好.适合基层医院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丙泊酚-右美托咪啶镇痛减轻清官术后子宫收缩痛的效果。方法 ASAI或Ⅱ级清官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先缓慢静脉注射右旋美托咪啶1μg/kg,再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对照组单独静脉注射丙泊酚2.5mg/kg。两组丙泊酚静注速率均为200mg/min,必要时追加异丙酚。结果观察组患者苏醒即刻、苏醒后15min及30min宫缩痛的VAS评分分别为(4.4±1.2)、(8.3±3.1)及(3.8±1.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6±2.4)、(32.5±7.5)及(6.7±2.1)分(P〈0.01)。结论丙泊酚-右美托咪啶酯镇痛能减轻清宫术后的子宫收缩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快速心律失常急诊抢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2013年因在本院急诊和住院并伴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53例。首剂静注负荷量胺碘酮150mg,5~10min缓慢稀释注入,若心律失常未得到控制,可间隔15min后,再静注150mg,随后前6h以1.0mg/min维持静滴,后18h以0.5mg/min,24h总剂量600~900mg。对于伴发频发快速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速、室颤,先进行直流电除颤,胺碘酮首剂静注负荷量300mg后以1.0~1.5mg/min维持静滴维持。结果胺碘酮终止快速心律失常总有效率为90.8%,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转复率为92.5%(124/134),室性心动过速转复率为73.6%,副作用少。结论胺碘酮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4.
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镇痛治疗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治疗对血气、呼吸、循环系统指标的影响及脱机拔管成功率的关系。方法143例ICU机械通气患者咪哒唑仑0.1mg/kg负荷量静脉注射之后,持续锁骨下静脉泵入咪哒唑仑0.05~0.15mg/(kg.h)和芬太尼0.5~1μg/(kg.h)的剂量。观察用药前后呼吸、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用药前:呼吸(37±4)次/min,心率(150±30)次/min,血压(130±20/80±5)mm Hg,SaO2:(85±5)%;用药后2h:呼吸(23±5)次/min,心率(118±20)次/min,血压(124±16/68±8)mm Hg,SaO2:(95±3)%;停药时:呼吸:(21±3)次/min,心率:(99±18)次/min,血压:(120±15/63±13)mm Hg,SaO2:(96±3)%。用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机拔管成功率96%(136/143)。结论咪哒唑仑联合芬太尼作用于ICU患者能保持满意的镇静镇痛效果,有效率100%,Ramsay评分理想,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趋于平稳,氧饱和度明显改善,提高了脱机、拔管成功率,从而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的疗效。方法:对26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首次静脉注射胺碘酮3ms/kg,15min后无效时重复应用,然后用微量泵静脉维持1mg/min,6h后改为0.5mg/min。结果:负荷量为150-300mg,有效率86.1%,不良反应发生率11.1%。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较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胺碘呋酮合并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筛选急性心肌梗死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稀释4 mg/kg的胺碘呋酮20 mL,iv后维持(1.25±0.25) mg/min,若症状缓解则酌情减少剂量;注射后若病情控制不佳,则可每隔20 min再追加(2±0.5) mg/kg的静脉负荷量1~2次.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使用前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375 mL溶解,静脉注射,100~200 mg/次,2次/日,10~15 d为一疗程,根据病情连续使用2~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有效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6.2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呋酮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是一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诱发恶性心律失常较为有前景的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初始以胺碘酮150mg静脉注射,10min注射完毕,必要时重复1~2个初始量,继以1mg/min静脉维持6h,6h以后0.5mg/min。结果44例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死亡,除3例注射部位发生不同程度静脉炎外,未见低血压,心功能恶化以及致严重心律失常等副作用。结论静脉用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我院接治的56名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均采取胺碘酮进行治疗。根据患者自身体质量情况,首次静脉注射75~150mg胺碘酮,15~30min后根据患者控制情况追加适量胺碘酮作为负荷量。每日持续静脉滴注胺碘酮适量至患者康复。持续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用药有效率。结果 56例患者中有效率高达94.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结论胺碘酮可有效控制并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ACS合并快速型心房纤颤、心房扑动或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12例ACS合并快速型心房纤颤、心房扑动或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先用胺碘酮150mg静脉注射后,必要时追加150mg,续以1.0mg/min滴注,维持6h,后以0.5mg/min速度维持、总量为1050~1500mg。以后口服胺碘酮,第1周600mg/d,第2周400mg/d,第3周200mg/d维持。疗程共4周。结果100例患者有效,起效时间为0.5~24h。结论静脉加口服胺碘酮治疗ACS合并快速型心房纤颤、心房扑动或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药房》2015,(25):3507-3509
目的:研究连参律平滴丸抗大鼠、小鼠、豚鼠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等容生理盐水)组、模型(等容生理盐水)组、心律平(阳性对照,270 mg/kg)组与连参律平滴丸高、中、低剂量(210、140、70 mg/kg)组;一次性尾iv给药10 min后尾iv乌头碱(10 mg/L,3μg/min),记录心电图(ECG)出现室性早搏(VP)、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时的乌头碱用量。48只豚鼠分组、给药同上,一次性尾iv给药10 min后尾iv哇巴因(1 mg/L,1μg/min),记录出现VP、VT、VF时的哇巴因用量。120只KM小鼠分组、给药剂量同上,一次性ip给药30 min后置小鼠于含4 ml氯仿的烧杯中,呼吸停止后开胸观察并计算室颤率。120只Wistar大鼠分组、给药剂量同上,舌下iv 0.8%Ba Cl2(0.25 ml/kg),待出现典型心律失常后一次性舌下iv给药;48只Wistar大鼠分组、给药剂量同上,舌下iv 5%Ca Cl2,出现典型心律失常后一次性舌下iv给药,测定大鼠窦性心律失常恢复率。48只SD大鼠分组、给药剂量同上,ig给药,每天1次,连续7 d后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记录VT、VF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项指标均异常。与模型组比较,连参律平滴丸高、中、低剂量组动物出现VP、VT、VF时乌头碱/哇巴因用量增加,小鼠室颤率降低,大鼠窦性心律失常恢复率升高;连参律平滴丸高、中剂量组大鼠VT、VF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连参律平滴丸对动物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