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内经》中对消渴病症有一定认识,后世医家发展消渴理论时往往源据于此,然而在《内经》时代,尚未形成对消渴病的系统认识和科学分类,《内经》中提到的和利消渴相关的病名亦非现代所指的糖尿病。《内经》中提到的和消渴相关的病名约为10个,分别为“消痒”、“消渴”、“肺消”、“鬲消”、“脾瘅”、“肾热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等,相关论述散见于14篇经文中。这些病名有从症状立,有从病机立,不一而是,所指内涵亦不相同。本文以《内经》为中轴,结合其前后时期的古代文献,对这些病名逐一考辨,从理论上、临床上将消渴病从消渴诸症中分离出来,以便科学有效的指导中医临床对糖尿病的治疗和经验整理。  相似文献   

2.
精神发育迟滞证与中医"五迟""五软""五硬""胎怯"及"痴呆"等范畴一致。通过整理归纳中医古籍描述"五迟五软"等病症段落,分别从病名、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等方向阐述中医古籍对精神发育迟滞证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现基于经典理论,剖析五液内涵与“肾主水”理论,总结历代医家诊治经验,探讨从“肾主水”论治五液失常病症。《黄帝内经》首先提出“肾主水”,后世医家不断继承与发展丰富,是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重要组成部分。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所主的五液摄纳失常,肾之液虽表现为“唾”,但因主持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其余四脏之液的疏泄失常与肾脏的功能亦密切相关,如“多涕”病症可能与肺卫相关性不大,而以肾脏虚弱为主。基于经典理论和名家诊治经验,中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五脏之五液”以肾水为根本,五液之间相互影响,不独主于本脏,牵一发而动全身,治疗以调护根本为主兼顾它脏,并提出针药并用治疗五液病症思路与方法,为临床治疗五液相关病症拓展辨证思路,启发辨证思维,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中医儿科学》上五迟五软的定义是:五迟是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均属于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病证。现代医学的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自闭症、脑性瘫痪、佝偻病等,均可见到五迟、五软证候。五迟以发育迟缓为特征,五软以痿软无力为主症,两者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互为并见。  相似文献   

5.
总结田从豁教授“形神共调”学术思想,结合脑卒中肢体麻木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形”与“神”的深层含义和关系,“形神共调五部八法”的学术内涵及其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的应用特点。从脑卒中肢体麻木的核心组穴方案、针刺手法的选择以及常用临床配穴等方面,深入挖掘“形神共调五部八法”治疗特点,并结合病案举例,在脑卒中肢体麻木的治疗中,总结田从豁教授基于《内经》形神理论的应用经验,以脑络髓海受损、经络气血失养为病机,治疗以益气宁神,养血调形,形神共调为法则;在核心组穴的基础之上,指导配穴方案和针刺手法,对于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戴天章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精通医理,尤擅瘟疫的诊治,推动了瘟病辨治理论的发展。现基于戴天章《广瘟疫论》,从首创瘟疫五辨、力辨寒瘟异同,创瘟疫五种治法,完善外感病腹诊法3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系统总结其瘟疫辨治经验及学术思想,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温病学理论,亦对现代温病的临床辨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内经》气血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气血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桑曜指导黄永昌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215500)《内经》素、灵162篇,气血理论贯穿始终,对临床辨证施治、选方用药、判断预后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有“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除邪疾”之用,临床不可不通。1作为辨证诊断...  相似文献   

8.
《本草纲目·序例上》“五禁”条所论有与中医理论未合,有自相矛盾之处,究其源头,《素问·脏气法时论》的相关说法亦有不妥,本文抄录前代医家有关论述,并根据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对“五禁”说法予以校正,以求其与理论吻合,有利于“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9.
中医"黄疸"一词及病证首见于《内经》,散见于《素问》《灵枢》多篇。《内经》从黄疸病证特点鲜明易于鉴别、五运六气失常引发时疫黄疸、黄疸涉及多脏腑经脉等3个方面阐述了对黄疸的认识,其理论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价值。尤其外感六淫邪气、五运六气异常变化、感受时疫之邪可致黄疸的理论观点,应当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刘茜茜  李云华  王默然 《光明中医》2016,(13):1958-1959
五迟是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五软即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究其病因病机多系孕期调护不当,饮食、精神、起居等因素损伤胎元之气或父母精血虚损等,致先天精髓不充,脏气虚弱,筋骨肌肉失养而出现五迟五软。治以扶正补虚,固本培元为主。五迟、五软从预后来讲,疗程较长,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往往能改善预后,年龄在3个月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难经》“五损”治则机理探讨272600山东省梁山县中医院刘继生,刘树鹏《难经》云:“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牌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提出五脏虚损的治疗法则。然而其治虚不言补,却日...  相似文献   

12.
马丙祥  张建奎  任燕 《河南中医》2010,30(5):512-513
从病名记载、病因病机、治疗、预后4个方面论述了中医古籍对脑性瘫痪的认识。认为脑性瘫痪可归入“五迟”、“五软”、“五硬”、“胎怯”范围,病因病机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治疗多从肝、肾、脾、胃入手;预后多不佳。  相似文献   

13.
王朝阳 《中医研究》2010,23(2):72-73
肾脏理论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总结深化、发展提高而形成的,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和研究的中医脏腑理论。究其理论渊源,则出自被称为“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有关肾脏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论述对临床防病治病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将《黄帝内经》中的主要肾脏理论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在系统地总结清以前的正骨科理论与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其中许多理论与临床方法至今仍指导着骨伤科临床。简要分述如下。1学术特点五.五理论与临床并重这是《要旨》的一个最主要特征,纵观《要旨》全部四卷,依次是由理论向临床逐步过渡的。首卷完全从理论的高度开门见山地阐述了正骨手法的含义及要求。它要求正骨者首先必须对人体正常筋骨的结构关系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即“必先知其体相,识其部位”,然后“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以…  相似文献   

15.
《内经》提出“五神脏”与“五志论”的具体内容,说明情志学说对患者康复及护理的指导作用,提出了“情志致病,亦能治病”“调畅气机,情药并施”的中医康复理论。  相似文献   

16.
《素问·宣明五气》所论“五气所病”阐明了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特点, 历代医家对此认识不一。本文针对各家看法展开讨论与总结,并结合临床经验,旨在阐明“五气为病” 理论对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杲,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创始人。其著作《脾胃论》中记载很多关于针灸疗法的内容,并被高武整理、总结并命名为《东垣针法》。就《东垣针法》有关学术思想进行汇总与分析,分别从其理论基础、理论渊源和理论特点进行讨论,以期“东垣针法”能够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服务于针灸从业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伤寒论》对痞满的证治规律。方法:对《伤寒论》有关痞满的条文进行归纳分析,梳理六经病中痞满辨证论治理论,并以六经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对痞满规律性的认识。结果:痞满一病临床可简要分为太阳病寒热痞、阳明病热结腹满和太阴病脏寒腹满三证,分别运用半夏泻心汤、调胃承气汤及理中汤加减治疗,并配合相应的外治法,疗效较好。结论:从《伤寒论》中寻找痞满的证治规律,然后由博返约,将痞满分为三证进行治疗,此法或可为临床提供有益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9.
张登本 《中医药学刊》2005,23(4):586-588
唐王冰在次注《黄帝内经素问》的同时,“别撰《玄珠》,以陈其道”。今本《玄珠密语》已非王冰所作之旧,是唐后他人托王氏之名而传,但仍以五运六气理论为主旨,羽翼了“七篇大论”,充实了运气之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检索筛选、归纳、整理近10年颈源性头痛(CEH)的相关文献,发现《官针》针法广泛应用于CEH的治疗,其中“五刺”中有关刺、合谷刺和输刺,“十二刺”中有恢刺、齐刺、赞刺、短刺,“九刺”应用情况寥寥,临床上或单用针法,或配合其他方法,均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