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相高信号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将CSEP作为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术前术后脊髓功能状态的评分标准,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MRI T2相有无高信号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评估.方法将56例接受颈椎后路双开门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无高信号组及有高信号组,分别于手术前及术后8d行胫后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CSEP检查.结果 56例病人中21例(37.5%)手术前MRI显示有异常高信号(ISI).(1)手术前有MRI T2相高信号 (ISI)组正中神经、胫后神经及尺神经CSEP较无MRI T2相高信号(ISI)组潜伏期略长、波幅略小,但t检验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手术后CSEP潜伏期及波幅改善值两组 t检验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有无MRI T2相高信号与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有高信号患者同样可有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2.
颈椎MRIT2WI像颈髓高信号对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脊髓型颈椎病MRI脊髓局限性T2WI像高信号(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ISI)是指在颈髓病变部位及(或)相邻部位,MRI T2WI像出现一个有(或无)明显边缘的高密度区,有时可同时伴有T1WI像低信号,临床上一般称之为脊髓水肿或脊髓囊性改变。现将近年来对ISI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综述如下。1MRI T2WI像颈髓高信号出现的病理机制一般认为颈椎病患者在颈椎伸屈运动时会造成脊髓的慢性压迫、损伤而出现脊髓高信号。颈椎前屈活动时随着颈椎生理弧度的减小,椎体后缘增生骨赘、退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和增厚骨化的后纵韧带等将进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后路Hybrid术治疗伴颈髓MRIT2高信号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8-08采用后路Hybrid术治疗的21例伴颈髓MRI T2高信号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颈椎前凸角、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矢...  相似文献   

4.
袁之木  李勇  张宁  殷国勇 《骨科》2013,4(3):120-12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 T2 WI病理信号变化的危险因素。MRI T2 WI信号变化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常出现,信号强度的不同反映了脊髓的不同病理改变和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但目前没有对引起MRI T2 WI信号变化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尤其是对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颈椎动态特性。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7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本研究。按MRI T2 WI信号强度分为三组:组1,信号无增强;组2,信号轻微增强;组3,信号明显增强。颈椎动态指标采用测量直立位颈椎过屈过伸侧位片Cobb角。结果各组间年龄、症状持续时间、术前JOA评分及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颈椎整体过屈、过伸弧度、活动度,颈椎节段过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与组2、组3在节段过伸弧度与节段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2和组3在节段过伸弧度与节段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节段过伸弧度和活动度增加是脊髓型颈椎病MRI T2 WI出现高信号变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伴有髓内MRI T2WI高信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3月~2006年2月采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5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3例患者术前颈髓内出现MRIT2WI高信号,回顾分析这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进行比较,计算术后JOA评分改善率:随访髓内高信号变化情况.结果:23例伴MRI T2高信号患者的平均病程为10.6个月,其正中矢状位病变节段的平均压迫程度为46.7%;15例(65.2%)MRI T2高信号出现节段与压迫最重节段一致,8例(34.8%)与压迫最莺节段不一致.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7分改善剑术后平均14.9分,改善率为80.3%.平均随访2.4年(1.4~4.6年),术后12个月时复查MRI,髓内T2WI高信号强度降低13例,不变7例,增强3例;高信号面积减少8例,不变14例,增加1例,高信号改变与疗效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伴有髓内MRl T2WI高信号时,其髓内出现高信号的节段并不一定与病变压迫最重节段一致,经颈前路充分减压融合术后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术后12个月时髓内高信号强度和面积有改变,但与临床改善率并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术后MR T2WI脊髓高信号改变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功会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38~73岁,平均49.8岁.收集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以上脊髓MRI矢状位T2WI照片,用Yukawa法对脊髓信号强度进行评分,对照观察手术前后脊髓高信号变化情况.分别测量轴位T2WI压迫最重节段手术前后的脊髓横截面积.应用JOA17分法评价术前及术后脊髓功能,分析脊髓高信号改变与术后神经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 根据手术后脊髓高信号变化将患者分为3组:脊髓高信号减弱组18例,脊髓高信号不变组7例,脊髓高信号增强组1例.脊髓高信号减弱组与不变组术前脊髓信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脊髓高信号减弱组与不变组术前脊髓信号评分与术后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均无相关性.两组相比,脊髓高信号减弱组年龄小[(51.94±11.04):(61.12±10.14),P=0.048]、术前脊髓受压最重节段横截面积大[(60.90±14.77):(42.05±18.05),P=0.010]、术后JOA评分高[(14.44±1.82):(11.00±3.89),P=0.042]、神经功能改善率高[(64%±23%):(38%±30%),P=0.027].脊髓高信号增强组因例数少,未列入对比研究.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MR T2WI脊髓高信号改变可作为疗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脊髓MRI T2WI高信号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1月~2014年4月因CSM于我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185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将脊髓MRI T2WI高信号分为3级:0级,无高信号;1级,T2WI有模糊而边界不清的高信号,且高信号范围局限于一个节段;2级,T2WI有明亮而边界清晰的高信号或高信号范围超过一个节段。在MRI T2WI横断位上测量脊髓压迫程度,在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节段和整体活动度。对可能影响高信号的因素(性别、年龄、病程、术前mJOA评分、脊髓压迫程度、颈椎活动度、椎间盘退变程度)行单因素分析,挑选出有意义指标(P0.1)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脊髓MRI T2WI高信号的发生率为72.4%。按照分级标准,0级51例(27.6%),1级86例(46.5%),2级48例(25.9%)。性别和脊髓压迫程度对高信号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相对于男性的OR=0.366,脊髓压迫比值的OR=0.904,P0.05),而年龄、病程、术前mJOA评分、椎间盘退变程度、颈椎活动度与高信号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男性、脊髓压迫程度重为CSM患者脊髓MRI T2WI高信号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5—2019-05诊治的55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6例采用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观察组),29例采用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邻近节段退变数,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伤椎Cobb角、C_(2~7)活动度、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24个月的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邻近节段退变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_(2~7)活动度、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改善脊髓功能,增加颈椎活动度,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上伴有不同类型髓内信号的改变与临床预后的相关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6-2013-06我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5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析术前及术后临床和MRI图像资料,对术前及术后平均随访34.7个月脊髓信号改变进行评估,比较术前及术后脊髓高信号不同类型变化情况。采用改良JOA评分及临床改善率(RR)来评价临床预后。结果 T2WI高信号的强度评分变化经统计学分析,临床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高信号与多节段高信号经统计学分析,临床改善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节段高信号的患者较单节段高信号的患者临床预后较差;具有T1WI低信号的患者与T1WI等信号的患者相比,临床改善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具有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患者较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的患者临床预后差。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信号强度的改变具有多种类型的变化,其中MRI T2WI高信号发生的节段数不同及是否伴有T1WI低信号能评价患者临床预后。多节段T2WI高信号及T1WI低信号是临床预后差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动力位MRI在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治疗方案选择中的价值。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11例颈椎外伤后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的患者,通过X线及CT未发现明显骨折脱位,中立位MRI发现可疑损伤节段20个,再次行过屈位及过伸位MRI,判断椎管狭窄程度变化以及脊髓高信号损伤出现的情况,从而辅助制定治疗策略。结果中立位MRI上20个可疑损伤节段中,90%(18/20)节段颈椎过伸位MRI上椎管狭窄程度加重,55%(11/20)节段在颈椎过伸位MRI上椎管狭窄程度加重1级,35%(7/20)节段加重2级,10%(2/20)节段无变化(但其中包含一个在中立位即表现为3级椎管狭窄的);过屈位上,25%(5/20)节段椎管狭窄程度减轻1级,75%(15/20)节段无变化。70%(14/20)可疑损伤节段在任何体位均未出现T2像上颈脊髓高信号,10%(2/20)可疑损伤节段仅在过伸位上出现T2像上颈脊髓高信号,20%(4/20)可疑损伤节段在任何体位均出现T2像上颈脊髓高信号。根据中立位MRI,30%(6/20)节段明确脊髓受压具有手术指证,且均考虑行颈椎前路手术;根据过伸位MRI,60%(12/20)可疑损伤节段因明确脊髓受压具有手术指证,且有3个患者共因出现多节段椎管狭窄由原计划的前路手术改为后路手术。结论颈椎动力位MRI可以进一步揭示颈脊髓的动态压迫,是对常规中立位MRI的重要补充,对颈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手术方法及手术节段的选择具有重要的辅助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康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康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整理449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例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14月,平均9.1月,优良组及不佳组例数,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术前JOA评分、受累节段、MRI脊髓高信号、手术方式等因素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 术前JOA评分、MRI脊髓高信号与颈椎病手术疗效显著相关,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受累节段、手术方式等因素与颈椎病手术疗效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术前JOA评分分值低、MRI脊髓高信号可能是颈椎病手术预后不佳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治疗多节段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采用一期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侧块钛板固定加前路减压支撑植骨钛板固定术治疗术前MRI显示三个节段以上 (含三个节段 )颈脊髓前后方受压 ,X线动态片显示颈椎失稳或后突畸形的 2 0例脊髓型颈椎病。结果 一期后、前路手术 2 0例 ,手术时间平均 5 5h (5~ 7h) ,失血量平均 5 0 0ml。术后 1~ 2d病人戴颈围离床活动 ,颈围外固定 1 2周 ,所有病例随访 6~ 1 8个月 (平均 1 0个月 ) ,无伤口感染 ,未见颈椎内固定及植骨块松脱移位 ,X线摄片显示术后 4个月前方植骨块与椎体融合。临床颈痛消失 ,四肢神经症状按Nurick分级均较术前上升一级以上 ,平均从术前 3 3级升至术后 2 4级。结论 一期后、前路颈椎管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为复杂棘手的多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在达到充分解除颈脊髓前后压迫同时稳定颈椎 ,预防了前方支撑植骨的松脱、颈椎的后突畸形发生 ,提高了植骨融合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颈椎动态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椎动态MRI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及术式选择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对26例在常规MRI上显示为前方1个或2个相邻节段脊髓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行颈椎动态MRI检查.有15例患者在颈椎动态MRI上表现为多节段脊髓前后方受压,对此15例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进行JOA评分,计算手术改善率;观察颈椎前凸角变化.结果:15例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颈椎前凸角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为优者12例,良2例,好转1例.结论:动态颈椎MRI可以更客观真实了解脊髓受压情况.帮助术者更准确地选择手术入路及术式,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治疗多节段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采用一期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侧块钛板固定加前路减压支撑植骨钛板固定术治疗术前MRI显示三个节段以上(含三个节段)颈脊髓前后方受压,X线动态片显示颈椎失稳或后突畸形的20例脊髓型颈椎病。结果 一期后、前路手术20例,手术时间平均5.5h(5~7h),失血量平均500ml。术后1~2d病人戴颈围离床活动,颈围外固定12周,所有病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无伤口感染,未见颈椎内固定及植骨块松脱移位,X线摄片显示术后4个月前方植骨块与椎体融合。临床颈痛消失,四肢神经症状按Nurick分级均较术前上升一级以上,平均从术前3.3级升至术后2.4级。结论 一期后、前路颈椎管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为复杂棘手的多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在达到充分解除颈脊髓前后压迫同时稳定颈椎,预防了前方支撑植骨的松脱、颈椎的后突畸形发生,提高了植骨融合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颈脊髓前动脉CT血管造影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脊髓前动脉。方法 2009年2月~2012年8月,采用64排螺旋CT机对1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脊髓前动脉造影,观察脊髓前动脉阻塞和梗阻,以及MRI T2高信号与脊髓前动脉的关系。结果 2例脊髓型颈椎病并发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患者脊髓前动脉造影显示颈脊髓前动脉于病变部位中断;其余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T脊髓前动脉造影均显影,未见明显中断。结论 64排CT脊髓前动脉造影术可以显像脊髓型颈椎病的颈脊髓前动脉。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前动脉不易被压迫中断。脊髓型颈椎病MRI图像T2高信号与颈脊髓前动脉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的MRI表现,探讨术前预测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手术疗效的意义。方法:对115例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的MRI和术后半年以上复查的81例MRI图像,选椎管矢径最窄节段脊髓进行分辨、测量和对照,并依据脊髓功能40分评分法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髓内有边界清楚局限性T1WI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灶的26例,术后玉术前MRI各测量值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改善率<30%。髓内无上述异常信号灶的89例,其术后MRI各值及改善率与术前髓断面积、髓断面积与管断面积比值大小呈正相关。结论:术前髓内有无边界清楚局限性T1WI、T2WI异常信号灶、髓断面积的大小、髓断面积与管断面积比值可作为预测手术疗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方法]对8例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手术治疗。首先俯卧位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椎板钢板螺钉内固定,再改仰卧位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取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个月,6例患者四肢麻木症状完全消失,2例大部分消失(P<0.05);8例四肢肌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解除了来自前后方对脊髓的压迫,彻底减压,脊髓血供可得到提高和改善,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患者治疗周期短,疗效可靠,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改变患者的手术疗效,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于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的4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改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颈前路手术组(A组)和颈后路手术组(B组),其中A组男17例,女5例,年龄54.36±6.18岁;B组男19例,女4例,年龄58.09±8.83岁。在颈椎MRI T2WI上测量0.1cm2的高信号区与同一矢状面上0.1cm2正常颈髓内信号区的强度比值,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6.84±9.95个月。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数、术前JOA评分、术前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术后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64±1.09分,B组为13.09±1.56分,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B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4.14±12.76)%、(35.08±20.52)%,A组神经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B组(P0.05)。A组末次随访时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为1.36±0.14,B组为1.53±0.15,A组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4%,B组为13.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时,前、后路手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髓内高信号强度均有改善,但前路手术能更好地提高术后神经功能,并降低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与MRI所见的关系。方法回顾研究行颈前路或后路减压的脊髓型颈椎病37例,平均随访16.4个月(6~55个月)。大于60岁为观察组(A组),小于60岁为对照组(B组),评估比较两组术前术后JOA评分、术前术后MRI影像。结果颈椎病术后改善率A组(47.4±13.5)%,B组(65.6±15.8)%;MRI脊髓横截面积,术前A组(38.5±11.5)mm2,B组(48.3±12.8)mm2,术后A组(47.9±12.6)mm2,B组(61.6±11.4)mm2,A、B两组数据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脊髓高信号不变比例,A组为83.3%,B组为20.0%,A组信号不变比例高。平均患病时间A组(15.2±11.8)个月,B组(7.7±6.17)个月,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龄脊髓型颈椎病预后与颈髓最明显受压处的横截面积关系密切,面积越小,预后则越差;高龄患者疗效较年轻人差,与病程长、脊髓压迫重、脊髓变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双钢板在颈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双钢板固定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2003年7月~2004年7月对21例“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7例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手术患者行颈前路单间隙切除+单间隙切除(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双钢板内固定术。术后6、9、12个月随访摄片,对其症状缓解、植骨融合、内固定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6—32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根据JOA评分,患者平均改善率为88.5%;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82.1%,9个月融合率为89.3%,术后12个月融合率为93%;无患者死亡,供骨区并发症6例。此术式手术适应证:适用于病理压迫位于脊髓前方的患者,包括中央型、广基的椎间盘突出、邻近或位于椎间盘的较大桥接骨赘,尤其适用于非颈椎前凸的“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并发症:通常与解剖过程中软组织的损伤及神经受损有关,另外,亦可发生远期内固定与融合失败。[结论]“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手术患者行颈前路双钢板固定,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以重建椎管容积以及椎间孔的高度,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对于伴有颈椎后凸畸形的颈椎病患者,既能前路减压又能重建颈椎生理前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