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比较冲击波联合小切口手术与单纯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9-01诊治的50例腕管综合征,25例采用单纯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冲击波联合小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对照组术前与2组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波士顿腕管综合征问卷中的症状评分、功能评分。结果 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个月,患者术后3天开始康复治疗,手部疼痛明显减轻,手指麻木及活动功能有很大程度改善。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术前疼痛VAS评分、波士顿腕管综合征问卷症状评分、波士顿腕管综合征问卷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波士顿腕管综合征问卷症状评分、波士顿腕管综合征问卷功能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冲击波联合小切口手术较单纯行小切口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应用SuperPATH入路与直接前方入路(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行THA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SuperPATH入路行THA,15例)和B组(侧卧位DAA行THA,15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疼痛VAS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髋臼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4个月。切口长度A组短于B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A组长(多)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引流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末次随访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2天两组髋臼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见关节假体松动、移位或下沉。结论应用SuperPATH入路行THA可取得与侧卧位DAA同样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且SuperPATH入路切口小,可以减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开放腕管松解术与关节镜下腕管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6—2020—07诊治的120例腕管综合征,60例采用关节镜下腕管松解术治疗(观察组),60例采用开放腕管松解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BCTQ评分以及疗效,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屈伸活动度与尺桡活动度。结果1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9个月,平均5.3个月。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情况较对照组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正中神经长宽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疼痛VAS评分、BCTQ评分、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屈伸活动度、尺桡活动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腕管松解术与关节镜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远期疗效相当,但关节镜手术具有对腕关节功能破坏小、损伤轻、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后路小切口与后侧标准入路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手术切口不同分为A组(采用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60例)和B组(采用后侧标准入路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60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术后1 d VAS评分及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3(8. 23±3. 91)个月。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1 d疼痛VAS评分A组均优于B组(P 0. 01)。手术时间、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与后侧标准入路切口比较,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uper PATH入路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uper PATH入路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3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水泥型16例,生物型21例。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疼痛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切口长度7. 0~8. 5(7. 77±0. 44) cm,手术时间50~130(96. 41±23. 74) min,术中出血量50~300(112. 70±64. 41) ml。3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9(16. 62±1. 17)个月。VAS评分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无假体松动、失败、翻修病例。结论 Super PATH入路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创伤小,学习曲线不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改良肩关节前上方入路与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08采用改良肩关节前上方入路与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的67例肱骨近端骨折,35例采用改良肩关节前上方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32例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后1、3、6个月Constant评分。结果 6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7.3(6~8)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切口长度较对照组小,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并发症情况较对照组优,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术后1、3、6个月Constant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肩关节前上方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创伤小,可减轻疼痛,快速恢复肩关节功能,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内窥镜辅助下腕管切开减压术(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ECTR)与传统开放腕管切开减压术(open carpal tunnel release,OCTR)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58例单侧腕管综合征患者,分别有30例行内窥镜辅助下腕管切开减压术(ECTR组),28例行手掌部开放正中神经探查松解术(OCTR组),其中男16例,女42例;年龄39~68岁,平均(51.2±5.9)岁;病程3~24个月,平均(11.5±2.8)个月。采用Kelly评分系统、两点分辨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等作为随访评价指标,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优劣。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0个月,平均24.3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Kelly评分、两点分辨觉等临床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TR组患者手术耗时短、术后伤口小、恢复工作早、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与传统腕管切开减压术相比,内窥镜辅助下腕管切开减压手术瘢痕小、手术耗时短、恢复工作早,其他方面则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我院采用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选取相同时间段内行常规显露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做对比。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评估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及下肢放射痛VAS评分、ODI评分;测量围手术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结果;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测量术后1年时多裂肌残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术后随访时间30~54个月。小切口组平均随访时间35.5±7.3个月,常规显露组平均随访时间34.8±5.1个月。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和OD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优于常规显露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腿痛VAS、ODI均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小切口组术后3d腰痛VAS评分优于常规显露组(P<0.05)。小切口组患者术后3d和5d的CRP水平低于常规显露组(P<0.05)。手术节段在末次随访时仍存在4.1°±1.5°的活动度,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现断钉及螺钉松动病例,小切口组减压侧多裂肌残留率高于常规显露组(P<0.05)。手术椎间隙高度在术后3个月时有所增高,但在末次随访是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小切口组2例切口延迟愈合,常规显露组1例切口延迟愈合。结论: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规显露方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较常规显露小,对肌肉组织损伤小,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微创技术(内窥镜、腕部小切口)与传统切开方法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术后疗效。方法对60例(72侧)腕管综合征的患者,采用内窥镜、腕部小切口及传统切开方法进行治疗。采用Kelly评价、两点分辨觉的改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3组术式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2个月,3种手术方法术后疗效的优良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窥镜和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瘢痕痛方面均明显少于传统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创手术在手掌部残留的瘢痕小、手术耗时短,与传统腕管切开减压术疗效等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7-12行SuperPATH入路(SuperPATH组)与后外侧入路(常规组)THA治疗的7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比较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结果 7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8(6~18)个月。SuperPATH组和常规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切口长度较常规组短,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少于常规组,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低于常规组,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较后外侧入路有软组织创伤小、出血少、手术风险低、关节稳定性好、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势,早期疗效安全且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微创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施行THA的2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前外侧入路微创组和标准后外侧入路组,各100例患者,对两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评分、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12 ~30个月).两组患者均无骨折、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两组相比平均手术时间、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Harris评分及术后影像学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小、恢复快的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分析经皮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治疗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21-01—2023-02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29例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髓核最大直径≤6 mm),其中PELD组18例,UBE组11例。比较PELD组与UBE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术后第1天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神经损伤、硬膜撕裂、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天所有患者腰围保护下床活动自如,未诉不适症状。2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4个月,平均12.2个月。PELD组手术时间较UBE组短,切口长度较UBE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与UBE组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  相似文献   

13.
改良Judet入路微创手术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Judet入路微创手术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4—2016-03诊治的60例肩胛骨骨折,采用经典Judet入路手术治疗30例(对照组),采用改良Judet入路附加肌间小切口手术治疗30例(观察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疼痛VAS评分,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3个月肩关节功能Herscovici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3 d疼痛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均获得随访5~22个月,平均13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肩关节功能Herscovici评分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Judet入路附加肌间小切口显露骨折端、解剖复位骨折、个性化钢板内固定肩胛骨边缘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术中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疼痛轻,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直接前侧入路(DAA)和改良前外侧入路(OCM)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27例全髋关节置换或股骨头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AA组16例,OCM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影像学结果、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5个月。与OCM组相比,DAA组切口长度更小,手术显露时间更短,输血比例及术后1 d VAS评分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总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3 d VAS评分及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早期临床疗效相近,但DAA组操作显露更为简单有效,术后早期疼痛更加轻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掌侧小切口复位与Henry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01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6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16例采用掌侧小切口入路(微创入路组),20例采用Henry入路(Henry入路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Dienst评分。结果 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5(12~38)个月。与Henry入路组比较,微创入路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2组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Diens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小切口与Henry入路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采用掌侧小切口入路复位固定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软组织损伤小、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内镜辅助椎间孔内口入路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medial foraminal discectomy,PEMFD)与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椎间盘摘除术(Full endoscopic fenestration discectomy,Endo-LOV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12—2018-01诊治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采用PE-MFD治疗(PE-MFD组),40例采用Endo-LOVE治疗(Endo-LOVE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PE-MFD组手术时间较Endo-LOVE组少,术中透视次数较Endo-LOVE组多,术中疼痛VAS评分较Endo-LOVE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以及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MFD与Endo-LOV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都可取得显著疗效。相对于Endo-LOVE,PE-MFD手术时间较短,但患者术中舒适感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01—2022-12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分为SuperPATH入路组(采用SuperPATH入路,n=30)和后外侧入路组(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n=30)。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浓度差值、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60例随访时间3~8个月,平均6个月。SuperPATH入路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浓度差值、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假体周围骨折及术后感染,SuperPATH入路组术后褥疮1例,后外侧入路组术后褥疮1例、髋关节脱位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SuperPATH入路组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3、6个月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采用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6-06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2例髋臼骨折,16例采用改良Stoppa入路(观察组),16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对照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以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8~25)个月。观察组切口长度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改良Stoppa入路手术切口小,软组织损伤少,显露良好,能直视四边体骨折,骨折复位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5—2016-05采用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42例后Pilon骨折,末次随访时采用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踝关节骨关节炎评分、疼痛V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即刻X线片显示39例骨折获得解剖复位,3例骨折关节面出现台阶(分别为0.5、0.8、1.0 mm)。4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6(12~29)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无骨折复位丢失与内固定失败发生。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3.4(12~16)周。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为80~96分,平均87.5分;踝关节骨关节炎评分为0~2分,平均0.4分;休息状态下踝部疼痛VAS评分平均0.6(0~2)分,运动状态下踝部疼痛VAS评分平均0.8(0~4)分。结论采用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显露直接、操作方便,骨折可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4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4例,采用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和对照组(24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假体安装情况、疼痛VAS评分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各失访1例;4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7~18个月。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臼柄位置均在正常范围内,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偏心距及其恢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3 d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01);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