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呼吸运动幅度对静态IMRT剂量分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呼吸运动幅度对静态IMRT剂量分布的影响,为受其影响的剂量修正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QUASAR程控呼吸运动仪带动二维矩阵模拟人体上下方向呼吸运动,采集不同呼吸运动幅度等中心层面剂量分布。通过Verisoft软件及绝对剂量分析,分析采集数据与计划剂量分布、绝对剂量百分误差、射野通过率。结果 呼吸运动对靶区内剂量分布影响较小,主要使运动方向边缘靶区外剂量偏高;当呼吸运动幅度<6 mm时γ通过率能满足临床剂量验证需求,>8 mm时随着呼吸幅度的增加γ通过率变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结论 呼吸运动对静态IMRT技术的影响主要是模糊效应,可通过适当补偿方法确定静态IMRT周期性呼吸运动肿瘤的可行性。呼吸运动方向靶区边缘正常组织实际受量高于计划评价,制定放疗计划时应尽可能降低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对呼吸运动幅度较大者,应采取措施减小呼吸幅度提高靶区受照。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模拟呼吸运动研究呼吸运动对三维技术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对11例肺癌患者进行三维技术放疗计划设计,将二维半导体阵列Mapcheck放在呼吸模拟运动平板3 cm等效水模上,使用近似呼吸运动周期为3.5 s,运动幅度分别为±3、±5、±10、±15 mm,比较运动和静止状态下Mapcheck实测的剂量分布和治疗计划系统输出的相应平面剂量分布。两组数据行配对t检验。结果 呼吸运动均能降低靶区剂量分布的适形度,剂量分布产生模糊效应;11例患者呼吸运动状态下,3DCRT-QA的γ通过率平均值(3%/3 mm)均大于动态IMRT-QA的,且相互比较的P均<0.05;通过Mapcheck系统分析出呼吸运动对3DCRT剂量分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靶区周边,可对动态IMRT的影响分布于整个靶区。结论 对呼吸运动幅度较大的肿瘤建议采用3DCRT技术,更能确保运动的肿瘤得到预期较准确的剂量分布,若采用IMRT技术应根据情况对运动肿瘤进行呼吸运动补偿等方法以确保肿瘤相对静止。  相似文献   

3.
模拟呼吸运动对三维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模拟呼吸运动来观察对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将德国PTW 2D-ARRAY seven29剂量矩阵平板放在呼吸模拟机上,比较模拟呼吸运动和静止状态下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治疗计划系统输出的等中心处水平面剂量分布。两组间数据行配对t检验。结果 呼吸运动均能降低靶区剂量分布和靶区剂量的适形度;3DCRT的γ通过率(3%3 mm)大于IMRT的\[(53.58±0.74)%、(30.71±1.00)%,t=57.91,P<0.01\]。呼吸运动对3DCRT的影响集中在靶区周边,对IMRT的影响分布与整个靶区。结论 对呼吸运动幅度较大处肿瘤采用3DCRT,若采用IMRT应根据情况对靶区及剂量均应适当修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比较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与固定野调强放疗(F_IMRT)、电子束联合VMAT (E&VMAT)技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择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左乳腺癌患者 10例,靶区包括患侧胸壁和锁骨上淋巴引流区,处方剂量43.5Gy (2.9 Gy/次)。基于Pinnacle3计划系统为每位患者分别设计VMAT、F_IMRT、E&VMAT (胸壁靶区部分电子束照射、锁骨上区部分VMAT照射)计划。对比评价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与均匀性、危及器官受量以及治疗实施时间。结果 VMAT计划能改善靶区剂量分布,靶区剂量适形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优于F_IMRT和E&VMAT计划(均 P<0.05)。VMAT计划患侧肺平均剂量 、V30Gy、V20Gy、V10Gy均优于F_IMRT和E&VMAT计划(均 P<0.05)。VMAT计划患侧 肺V5Gy优于F_IMRT计划(P<0.05),与E&VMAT计划 的V5Gy相近(P>0.05)。VMAT计划的心脏、健侧乳腺、健侧肺均能满足临床剂量限制要求。VMAT、F_IMRT、E&VMAT计划的治疗时间分别为(326±27)、(1082±169)、(562±48) s。结论 与F_IMRT和E&VMAT计划相比,VMAT计划质量更优,治疗时间更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针对乳腺癌容积旋转调强(VMAT)计划设计,建立射野边界自动外放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在Pinnacle3 9.10计划系统制定乳腺癌边界外放的VMAT计划(E-VMAT):在计划CT图像的乳腺表面中间位置设置虚拟组织补偿物(P-bolus),将它作为靶区的一部分,进行VMAT计划优化计算,实现射野边界自动外放,然后保持优化得到的射野参数,去除P-bolus后进行最终计划剂量分布计算。选取10例乳腺癌患者,对比E-VMAT计划与常规VMAT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和计划执行效率。结果 在射野方向观图上,能观察到E-VMAT方法实现射野钨门和MLC叶片在胸廓方向上的位置外放到皮肤以外。两类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相似,计划执行效率一致(P>0.05)。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VMAT射野边界自动外放,防止由患者呼吸运动和(或)摆位误差引起的靶区漏照;方法不需要编程实现,适用于不同计划系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体转移瘤固定射束调强技术(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技术(VMAT)的比较。方法随机选取8例胸部椎体转移瘤患者,重新制订IMRT和VMAT计划。计划质量根据靶区剂量学参数、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等剂量曲线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进行比较。计划实施效率用机器跳数(MUs)和治疗时间来衡量。结果 VMAT的靶区均匀性、适形度、最大受照剂量、平均剂量都明显优于IMRT(P<0.05),位于环形靶区中心位置的脊髓受量也低于IMRT(P<0.05),但两种技术的肺受照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椎体转移瘤环形靶区的照射,VMAT的适形度、均匀性及其对脊髓的保护均优于IMRT。  相似文献   

7.
舒小镭  邱大  周宪 《肿瘤学杂志》2016,22(6):487-491
摘 要:[目的] 比较中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中三野与四野、固定野调强放疗(IMRT)、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MAT)的剂量学差异,并研究肺与靶区的体积比对肺受照剂量的影响,从而探索有效的个体化临床放疗方法。[方法] 选取10 例中段食管癌患者,在Varian Eclipse 11.0计划系统中分别制定4种放疗计划(VMAT/IMRT/3F-3DCRT/4F-3DCRT),所有计划均使 95%靶区达到处方剂量。比较不同计划的靶区、脊髓、肺等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结果] 与3DCRT相比,VMAT、IMRT计划的脊髓最大剂量及肺V5、V10、V20、V30都有显著降低(P<0.05);而VMAT、IMRT计划之间各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VMAT的机器跳数(Mu)及治疗时间有明显优势(P<0.05);对于靶区剂量VMAT、IMRT的适形指数与均匀指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3DCRT计划(P<0.05)。3DCRT的肺V5、V10、V20、V30与体积比具有强相关性(Rs>0.6),VMAT、IMRT计划中肺的DVH与体积比具有弱相关性(Rs>0.3)。[结论] 对于中段食管癌放疗患者,VMAT、IMRT在危及器官保护及靶区剂量覆盖方面均优于3DCRT;与IMRT比较,VMAT在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机器跳数上有优势。不同计划随肺与靶区的体积比的变化,其危及器官受量表现出不同的优势,这些差异同体积比具有相关性,而这种相关性为个体化制定中段食管癌放疗计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个性化容积旋转调强准直器角度优化在宫颈癌放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0例宫颈癌患者并分别设计VMATapt和VMAT20计划。其中,VMATapt计划全弧随机分成3个段弧,根据不同机架角度下靶区的投影形状,并基于最小面积法计算最优的分段方式和每段弧的最优准直器角度;VMAT20计划为常规设计,准直器角度为20°。比较两种计划的平均钨门面积,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机器总跳数(monitor units,MUs)以及靶区外2 cm (PTV+2 cm)的平均剂量。结果 VMATapt计划的平均坞门面积小于VMAT20计划[(18.5±0.7) cm2 vs (20.2±0.9) cm2,P<0.001]。VMATapt计划的靶区均匀性指数优于VMAT20计划[(0.05±0.02) vs (0.06±0.01),P=0.001],MUs和靶区外PTV+2 cm区域平均剂量低于VMAT20计划(P<0.05)。两种计划PTV参数、危及器官参数、适形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个性化容积旋转调强准直器角度优化方法设计VMATapt计划能满足宫颈癌患者处方剂量要求,且较VMAT20计划可提高靶区均匀性,降低机器总跳数和靶区外PTV+2 cm区域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调强治疗计划进行点、平面和三维剂量验证,在γ通过率基础上具体分析三维解剖结构的剂量误差。方法 分别用指形电离室、Matrixx和ArcCheck测量鼻咽癌和肺癌调强治疗计划各 6例,分别比较IMRT和VMAT治疗计划中心点测量剂量偏差,并行成组t检验。比较IMRT和VMAT治疗计划在3%/3 mm、2%/2 mm标准下剂量验证的γ通过率,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3DVH来分析患者靶区和OAR的测量剂量偏差。结果 IMRT和VMAT治疗计划中心点剂量平均偏差分别为(0.59±1.31)%和(-1.00±1.03)%,最大偏差均<3%。在3%/3 mm标准下,IMRT计划Matrixx、ArcCheck和3DVH的γ通过率分别为96.28%、97.55%和99.02%,VMAT计划的分别为97.24%、99.67%和98.48%。3DVH系统比较结果表明γ通过率较高情况下(3%/3 mm标准>95%),有 2例治疗计划(占总计划16.7%)测量结果中的靶区和OAR的DVH存在明显偏差,包括GTV、脊髓和脑干等在临床指标下的差异。结论 通过γ分析基于三维影像解剖结构来分析测量结果能更有效评估剂量误差对临床计划执行的影响和对临床治疗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D2SRS微型光栅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计划设计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间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基于调强放疗技术(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设计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分析对比Elekta Synergy VMAT 10mm多叶光栅与D2SRS 2mm微型光栅2种计划模式下靶区和危及器官所接受的剂量。结果基于D2SRS 2mm微型光栅的治疗计划与目前临床常规应用的ELekta Synergy VMAT 10mm多叶光栅计划相比进一步优化了治疗计划质量,适形度及均匀度提高,肺和脊髓等危及器官中剂量降低了。结论 D2SRS微型光栅系统可以用于早期肺癌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其2mm的等中心叶片厚度相对于10mm多叶光栅计划,对靶区有更好的适形性和剂量跌落梯度,危及器官的剂量更低。  相似文献   

11.
李巧巧  张瑞  张黎  刘孟忠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6):1211-1215
  目的  在食管多原发癌中比较三维适型、静态调强、容积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分布。  方法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收治的7例食管多原发癌患者, 利用CT模拟定位勾画靶区, 临床靶区包括全食管及全纵隔淋巴结引流区, 计划靶区为临床靶区外扩5 mm, 同时设计3DCRT、7野IMRT和单弧VMAT计划, 比较各个放疗计划靶区及危及器官受照射剂量体积。  结果  靶区内最低剂量IMRT与VMAT明显高于3DCRT[D99:(49.4±0.8)Gy, (49.2±0.7)Gy, (43.9±2.8)Gy, P < 0.001];IMRT、VMAT与3DCRT计划比较, 双肺V30稍低、V5明显升高(V30:11.8%±2.5%, 10.5%±2.1%, 13.2%±2.1%, P=0.096;V5:92.5%±3.2%, 93.6%±5.6%, 68.5%±2.1%, P < 0.001);心脏V30明显减少, 脊髓最高剂量明显降低。VMAT与IMRT计划在靶区均匀性、危及器官照射剂量体积无明显差异, VMAT较IMRT治疗时间明显缩短[(3.0±0.6)min, (6.2±0.2)min, P < 0.001]。  结论  调强设计明显改善处方剂量95%以上剂量覆盖的靶区体积, 降低心脏的V30及脊髓最高剂量, 但同时明显增加全肺V5体积。由于V5体积高于目前的推荐限制剂量, 调强设计全食管/全纵隔放射治疗需要谨慎。另外单弧VMAT与IMRT计划剂量分布无明显区别, 可使治疗时间缩短5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VMAT宫颈癌患者口服造影剂勾画小肠对盆腔放疗剂量的影响。方法共9例子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行定位CT扫描并勾画靶区及小肠等。每例患者先设定VMAT计划,再人为改变小肠电子密度行第2次剂量计算,分别形成常规VMAT计划和指定小肠电子密度的VMAT计划。配对t检验2个计划的剂量分布差异。结果 9例患者常规VMAT计划与指定小肠电子密度VMAT计划的靶区D98、D50分别为4989.1、5000.1 cGy与5208.6、5191.6 cGy (P=0.026、0.005),CI值分别为0.766、0.765(P=0.920),HI值分别为0.081、0.074(P=0.055);OAR中小肠接受30 Gy照射体积分别为309.3、314.3 cm3(P=0.207),膀胱V45分别为52.4%、51.1%(P=0.168);在相同靶区处方剂量下的机器跳数分别为893.3、865.8 MU (P=0.093)。结论 宫颈癌术后放疗时小肠内充盈的造影剂对盆腔剂量的增加未达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玲  卜明伟  杨筑春 《中国肿瘤》2016,25(7):575-578
[目的]比较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静态调强放疗(IMRT)与动态容积调强放疗(VMA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应用Pinnacle 9.0治疗计划系统分别对10例术前同步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行IMRT和VMAT放疗计划设计,比较两种放疗技术的靶区剂量分布特点以及小肠、膀胱、双侧股骨头等危及器官的受照射剂量及体积.[结果]10例患者的靶区中位体积为2321.25cm3(2021.19cm3~2741.65cm3).IMRT和VMAT计划均能满足计划设计要求.VMAT与IMRT计划靶区的Dmax、Dmin、Dmean、V95%、V100%和V105%均无统计学差异,适形指数(CI)和均匀指数(HI)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522,P=0.452).VMAT计划对小肠的保护较好,VMAT计划中小肠受量的Dmax、Dmean、V40及V50较IMRT计划均有明显下降(P=0.014,0.044,0.018和0.043).两组计划中膀胱及双侧股骨头受量的指标Dmax、Dmean、V50均未见统计学差异.VMAT计划的平均加速器跳数(MU)为507.220,IMRT计划为528.060(P=0.003).IMRT计划平均治疗时间390s,VMAT计划为157s (P<0.001).[结论]VMAT计划具有降低总MU,缩短治疗时间及减少小肠受照射剂量的优势,但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我国是宫颈癌的高发地区,放疗是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宫颈癌术后患者,采用逆向调强放疗技术(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和旋转容积调强技术(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放疗的剂量学分布特征.方法 分析四川省肿瘤医院2014-05-01-2015-10-31接受宫颈癌术后辅助放疗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在同一套CT图像上设计共面七野均分IMRT和共面二弧VMAT计划,处方剂量均为45 Gy/25次,危及器官限量参考临床要求,并基于MATLAB平台编程获取计划统计结果,在靶区95%的体积达到处方剂量的条件下,分析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相关参数、危及器官剂量分布、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等.结果 VMAT技术对危及器官的保护差异较大,小肠V30和V20、膀胱V40、股骨头V20和V30、骨盆V20和V30、马尾Dmax均优于IMRT计划(P<0.05),所有器官的Dmax和Dmean(除直肠偏高外)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VMAT计划体内>15 Gy左右剂量覆盖的体积较小,<15 Gy左右剂量覆盖的体积较大,P<0.05.两种治疗计划对整个骨盆受照射剂量分布影响最大的是髂骨和髋骨,骶骨的平均剂量Dmean均高于髂骨和髋骨,P<0.05.VMAT技术放疗的机器平均跳数(558±8) MU和平均治疗时间(2.6±0.3) min明显偏少,平均分别减小了71%和73%,P<0.05. 结论 宫颈癌术后患者采用IMRT和VMAT两种治疗计划,靶区均能获得较满意的剂量分布,但VMAT计划对特定危及器官的保护更好,靶区适形度和均匀度更佳,且放疗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明显降低.从剂量学角度分析,VMAT技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半弧容积动态旋转调强(VMAT)放疗、切线弧VMAT放疗和逆向调强放疗(IMRT)3种放疗技术在同步推量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1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使用MONACO 5.1计划系统,分别采用半弧VMAT、切线弧VMAT和IMRT三种放疗技术,处方剂量均为计划靶区(PTV)50 Gy/25 f、计划肿瘤靶区(PGTV)60 Gy/25 f,评估3种计划靶区剂量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以及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受照剂量.结果 半弧VMAT的PGTV靶区CI优于IMRT(P﹤0.05).切线弧VMAT放疗技术较IMRT放疗技术降低了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患侧肺组织V10的照射范围(P=0.04).切线弧VMAT放疗技术较半弧VMAT放疗技术降低了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健侧肺组织V5(P﹤0.001)、V10(P=0.04)、心脏的V10(P=0.01)、Dmean(P=0.01)及健侧乳腺组织V5(P﹤0.01)的剂量范围.而IMRT放疗技术降低了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健侧肺组织V5、V10的剂量范围(P﹤0.05).结论 对于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的同步推量放疗,VMAT放疗技术尤其是半弧VMAT放疗技术具有更好的靶区适形性;切线弧VMAT放疗技术可以降低周围大部分正常组织器官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口服造影剂对胰腺癌容积旋转调强(volumetric-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4-01-2013-08-30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治疗科6例胰腺癌放疗患者进行非增强CT扫描定位并设计VMAT计划,并在该套CT图像上分别赋予胃和十二指肠等造影剂区域不同CT值,将VMAT计划分别移植到改变了CT值的图像上,保持所有参数不变,重新计算剂量,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和剂量分布图分别比较危及器官和靶区的剂量分布差异。结果随着CT值的增加,靶区适形度和均匀度均有变差趋势,靶区Dmin、Dmax和V95呈下降趋势。当CT值≥800HU时,靶区已不符合临床要求,多层CT横断面上95%的处方剂量已不能包绕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项参数均在临床正常范围内,可忽略不计。结论口服造影剂浓度的变化对胰腺癌容积旋转调强的剂量分布有一定影响,为了提高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的准确率,放疗定位时可适当口服造影剂,但应掌握好剂量和扫描时间。当CT值<800 HU时,造影剂并不会对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造成太大影响。当CT值≥800HU时,造影剂会对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造成影响,定位时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与立体定向拉弧(S_ARC)计划剂量学参数比较,研究VMAT用于单发脑转移瘤剂量学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 2012年在本院治疗的单发脑转移瘤 31例,分别设计VMAT单双弧计划和S_ARC计划,要求处方剂量(40 Gy分4次)覆盖95%靶体积。计划评价参数包括靶区适形、梯度指数,正常脑组织 Dmean及低剂量体积、机器跳数和计划执行时间。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不同计划间差别。结果 VMAT单弧、双弧计划的CI值高于S_ARC计划,其中位数分别为0.815、0.818、0.779(P=0.000、0.000),3种计划的梯度指数中位数均不同,分别为5.865、5.706、3.133(P=0.000、0.000、0.000),VMAT计划具有更好靶区适形性但剂量梯度略差。VMAT计划的正常脑组织 Dmean更大、低剂量受照体积更大(P=0.000、0.000)。VMAT单弧和双弧计划及S_ARC计划的治疗时间分别为(2.7±0.1)、(2.8±0.1)、(7.6±0.2) min,VMAT计划执行时间短于S_ARC计划(P=0.000、0.000)。结论 VMAT用于单发脑转移瘤,计划执行时间短,剂量分布能满足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旋转容积调强(VMAT)与固定野动态调强(dIMRT)在直肠癌放疗计划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8例直肠癌患者利用瓦里安计划系统(Eclipse 8.6)分别进行VMAT和dIMRT放射治疗计划设计.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来比较两种计划中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结果:与dIMRT相比,VMAT靶区适合度指数(CI)、靶区剂量均匀性指数(HI)均更接近1,Dmin为(43.403±0.486)Gy,更接近处方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MAT计划中小肠的D30%、D50%和Dmean分别为(25.918±1.216)、(22.340士3.784)和(23.547±2.863) Gy,低于dIMRT计划的(28.073±3.114)、(24.172±2.540)和(25.257±1.374) Gy,P值分别为0.00、0.01和0.00;膀胱的D30%为(35.380±2.734) Gy,较dIMRT的(30.123±2.209) Gy偏高,P=0.00,但仍远低于剂量限值;股骨头的D5%和Dmean分别为(31.344±3.556)和(20.179±3.017) Gy,显著高于dIMRT计划的(26.731±2.828)和(17.459±3.279) Gy,P值均为0.00.VMAT总MU减少52.7%,治疗时间仅为dIMRT的1/4.结论:VMAT计划可以达到或优于dIMRT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能更好地降低部分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并且具有较少总MU、总治疗时间的优势,减少了治疗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及患者不适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左乳腺癌保乳术后三种放疗方式(3DCRT,IMRT,VMAT)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期间20例早期左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所有靶区及危及器官均由同一高级放疗医师勾画,包括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及危及器官(OAR),并由同一高级放疗物理师分别设计3DCRT、IMRT、VMAT 三种治疗计划,处方剂量为50 Gy。比较三种计划的计划靶区(PTV)的靶区均匀性指数(HI)及适形度指数(CI),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最小剂量(Dmin);肺、心脏的V5,V10,V20,V30,V40,Dmax,Dmean及Dmin等。结果:3DCRT、IMRT、VMAT三种放疗计划适形度指数(CI)分别为 0.75±0.08、0.84±0.04和0.89±0.04(P<0.05),均匀性指数(HI)分别为 0.11±0.12、0.11±0.08 和0.10±0.09。VMAT与IMRT计划降低了危及器官高剂量区体积,但相应增加了低剂量区体积,尤其VMAT计划的心脏、患侧肺V5、V10明显增加(P<0.05)。结论:IMRT计划不仅提高了靶区的适形度,而且降低了心脏和肺的低剂量受照体积及平均剂量。因此,IMRT计划更适用于左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常规切线野(TW)、野中野调强(FIF - IMRT)、切线逆向调强(T -IMRT)和容积调强(VMAT)4种放射治疗技术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参数。方法:15例左侧早期(pT1-2 N0 M0)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接受放疗。CT 模拟定位扫描后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在同一患者 CT 影像上分别做 TW、FIF - IMRT、T - IMRT 和 VMAT 4种治疗计划设计。PTV 剂量为50Gy,V47.5≥95%。4种计划的剂量限制相同。在剂量-体积直方图中读取4种计划靶区剂量的分布参数,心脏、双侧肺脏及对侧乳腺受照剂量和体积,对各参数的均数进行比较,并比较4组平均机器跳数差异。结果:4种计划都满足 V47.5≥95%。VMAT 与 T - IMRT、FIF - IMRT 和 TW 计划相比,明显提高了靶区适行指数(CI,P ﹤0.05)。VMAT、T - IMRT和 FIF - IMRT 与 TW 相比,明显改善了靶区均匀性指数(HI,P ﹤0.05)。VMAT 增加了危及器官(心脏和同侧肺脏)V 5、V10和 V20的受照射体积,但是没有增加﹥ V30的照射体积。VMAT 明显增加了右侧乳腺和右侧肺脏照射剂量(P ﹤0.05),T - IMRT 和 FIF - IMRT 明显降低了右侧乳腺和右侧肺脏照射剂量(P ﹤0.05)。VMAT 与T - IMRT、FIF - IMRT 和 TW 相比,明显增加了机器跳数(P ﹤0.05)。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4种计划比较,VMAT 明显提高了靶区的适行性和均匀性,增加了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和机器跳数,延长了治疗时间。T - IMRT 和 FIF - IMRT 也提高了靶区的适行性和均匀性,降低了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