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验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未来高水位运行对输水河道自然生长钉螺的影响。方法调查江都泵站应急抗旱调水期间消力池日平均水位,并以上年同期水位为对照;调查高水位运行前后消力池滩地自然生长钉螺动态;以应急抗旱调水水位为东线工程模拟运行水位,研究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未来输水河道运行水位对钉螺生长的影响。结果江都泵站消力池滩地高程为6.4~7.2m。自2010-11-20-2011-07-31连续抽调江水255d,抽调水量62.35亿m^3。调水期间江都泵站消力池日平均水位≥7.2m为216d,≥7.5m为161d,≥8.0m为38d;而上年同期分别为77、60d和16d。江都泵站消力池自然生长钉螺的3号滩地在高水位淹没前最高钉螺密度为0.856只/0.1m^2,连续淹没后钉螺密度下降为0.0153只/0.1m2,且未发现子代钉螺。调查消力池其他滩地也未发现钉螺。结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未来运行水位可有效抑制输水河道内钉螺繁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钉螺监测范围和监测点布局。方法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分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监测范围内水源河道、输水河道工程布置和钉螺分布情况;以秩和比综合评估法对各监测河段和监测点进行钉螺扩散风险评估;用GPS和Google地图描述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钉螺监测布局。结果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钉螺监测范围包括水源河道6个河段、输水河道4个河段及16个监测点,监测面积为640.66hm2。秩和比综合评估法表明,水源河道中芒稻河秩和比最高(2.17)、输水河道中以里运河最高(1.92);水源河道监测点秩和比以江都西闸外最高(2.07)、输水河道监测点以江都水利枢纽消力池最高(2.33)。研究发现,里运河钉螺分布最北点位于北纬33°02′40.32″、东经119°24′12.03″。GPS定位和Google地图显示南水北调东线钉螺监测呈点-线结合的布局。结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芒稻河、夹江、新通扬运河、三阳河等水源河道及里运河高邮段,以及江都西闸口、江都水利枢纽消力池滩地和泰州引江河口等监测点钉螺孳生和扩散风险较大,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点-线结合的钉螺监测布局被初步确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特点和水工建筑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影响。方法调查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布置情况,分析工程特点和水源调度方式对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现场试验观察硬化河岸、"胸墙"、清(拦)污设施、水泵、消力池等水工建筑防螺作用。结果东线工程东平湖以南将建13级、共34座泵站;江都泵站引河硬化后已连续3年未查获钉螺;泵站前设置的拦污栅和清污机可有效拦截大部分漂浮物而使钉螺失去吸附载体;水泵内复杂的螺旋水流可使钉螺和吸附的漂浮物完全分离;泵站消力池水体可沉淀钉螺,水淹3、6个月钉螺死亡率分别达74%和98%;控制流速在0.2 m/s时,涵闸"胸墙"可完全拦阻漂浮物而有效防止钉螺扩散;东线工程水源由长江、淮河等组成,淮河枯水期多抽调江水,淮河丰水期多用淮水。结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布局特点、水源组成、调度方式及各级泵站和附设水工建筑均不利于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北移扩散。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地区钉螺监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地区钉螺分布及其对调水安全的影响。方法每年春季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对东线工程源头地区进行钉螺分布调查,同时选择江都水利枢纽泵站消力池滩地定点监测钉螺扩散。结果2006-2009年东线工程源头地区查出钉螺面积分别为256.11、184.55、164.92hm2和121.16hm^2;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为8.3、1.0、1.0hm^2和0hm^2;活螺密度也呈逐年下降趋势。GoogleEarth地图显示东线工程源头地区钉螺主要分布在夹江和芒稻河。对江都泵站消力池滩地定点监测发现局限性低密度扩散钉螺,分析原因为引河疏浚工程建筑垃圾携带所致。结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地区存在钉螺扩散的风险,因此有必要长期开展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后水流水势变化对钉螺北移的影响。方法调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前后调水量、水流、水位资料,比较分析工程实施后水流水势变化及对钉螺北移扩散的影响。结果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后比江水北调现状计划增加抽江水量38亿m3,增调水量主要在10月至次年5月,枯水期增调水量占78.51%~92.36%。一期工程输水规模扩大,但输水河道输水水位基本不变。夹江、芒稻河等水源河道钉螺面积为255.96hm2,阳性钉螺面积为8.27hm2;输水河道钉螺面积为2.09hm2。GPS定位调查表明输水河道钉螺局限分布在里运河高邮段,西岸钉螺分布北端位于北纬32°54.076′,东岸钉螺分布北端位于北纬32°53.293′。结论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后枯水期调水量增加,避让了汛期钉螺漂流扩散的风险;冬春季输水河道长时间维持高水位可抑制钉螺的繁殖,因此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后水流水势变化未明显增加钉螺漂流北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区螺情和血吸虫病病情现状,为建立该工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宝应及金宝航道以南的输水河道及影响区为监测范围,采用常规法进行钉螺监测和人畜血吸虫病监测调查,同时选择里运河高邮界首渡口、金宝航道和宜陵河口为监测点,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进行水体钉螺监测。结果 2006-2009年南水北调东线钉螺面积70%以上分布在水源区,并呈下降趋势;17%~28%分布在相邻的湖区;输水河道钉螺面积占0.36%以下,分布于原历史有螺区域。3个监测点网捞法打捞漂浮物2 824kg,未发现钉螺;投放稻草帘880块,在宜陵河口诱获钉螺456只;居民查病血吸虫阳性率由0.19%下降至0,未发现病畜。结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区的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输水河道钉螺未发生北移扩散,主要风险是水源区及相邻的湖区尚有较多钉螺孳生,仍需对工程区加强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研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河道漂浮物漂流规律和水体钉螺扩散的潜在风险。方法 方法 采用打捞法和稻 草帘诱螺法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河道水体钉螺进行监测, 并通过GPS定位漂流试验对输水河道中钉螺随水扩散的 可能性进行评估。结果 结果 2006-2013年汛期, 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里运河及金宝航道打捞漂浮物8 338.0 kg, 投放稻草帘 2 100块, 均未发现钉螺。漂浮物定位漂流试验表明, 东线工程通水前高水河段表层北向水面流速为0.45 m/s时, 搭载 GPS定位器的漂浮物 (GPS漂浮物) 平均漂流速度为0.56 ~ 0.60 m/s, 平均每次漂流999.70 ~ 1 995.50 m; 金宝航道段则无 明显漂流。试通水期高水河水面流速为0.45 m/s时, GPS漂浮物平均漂流速度为0.35 ~ 0.41 m/s, 平均每次漂流1 248.06 ~ 1 289.44 m; 金宝航道段水面流速为0.28 m/s时, 平均漂流速度为0.25 ~ 0.27 m/s, 平均每次漂流477.76 ~ 496.38 m。漂流 试验显示GPS漂浮物在水流、 风向、 船行波作用下, 逐渐向岸边靠拢, 在受到芦苇、 水草或其他障碍阻滞时则停止不前, 如 无外力帮助则不能继续漂流。 结论 结论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河道水体监测未发现钉螺, GPS定位漂流试验显示漂浮物 随水漂流距离受流速和岸边环境限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运行后里运河高邮段钉螺分布及水位变化。方法 2014—2019年,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和打捞水体漂浮物观察法,分别对里运河高邮段河岸和水体进行钉螺监测;收集、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前典型水文年份以及2016—2019年里运河高邮段水位变化情况。结果 2014—2019年,里运河高邮段累计开展钉螺调查235.42 hm2、打捞漂浮物75.8 kg,均未发现钉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前,里运河高邮段水位多为汛期较高、枯水期较低,运行后呈枯水期水位抬高、汛期相对较低的状态。结论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后,里运河高邮段改变了河岸环境原有的 “冬陆夏水” 状态,因此不利于钉螺孳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运行后里运河高邮段钉螺分布及水位变化。方法 2014—2019年,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和打捞水体漂浮物观察法,分别对里运河高邮段河岸和水体进行钉螺监测;收集、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前典型水文年份以及2016—2019年里运河高邮段水位变化情况。结果 2014—2019年,里运河高邮段累计开展钉螺调查235.42 hm~2、打捞漂浮物75.8 kg,均未发现钉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前,里运河高邮段水位多为汛期较高、枯水期较低,运行后呈枯水期水位抬高、汛期相对较低的状态。结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后,里运河高邮段改变了河岸环境原有的"冬陆夏水"状态,因此不利于钉螺孳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为东线工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和制订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专家咨询法和流行病学多维综合评价等方法对东线工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指标进行评估,以确定预警指标。结果评估研究了53个监测预警指标,其中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40个。结果表明钉螺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的主要指标,其中又以钉螺孳生位置最为重要。据此建立了东线工程4个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等级,分别为Ⅰ级:钉螺扩散进入输水河道渠首(一级泵站上);Ⅱ级:里运河钉螺扩散越过N 32°54;′Ⅲ级:里运河钉螺扩散越过N 33°03′或越过金湖站;Ⅳ级:钉螺扩散越过N 33°15′或越过洪泽站。同时确定了4个人畜感染指标为重要的指示性指标。根据各项指标间关系,确定了东线工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方法。结论初步确定了钉螺为主、人畜感染为辅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东线工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层取水拦螺网用于电灌站防螺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中层取水拦螺网用于电灌站防螺的效果。方法在有螺河道肖梁河取水的王庄电灌站进水口设置中层取水拦螺网,用常规法对电灌站水源河道和灌区沟渠进行钉螺调查。对有螺水源河道和灌区有螺环境进行药物灭螺。根据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变化进行防螺效果评价。结果 2006~2011年肖梁河每年均查出钉螺,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972,P<0.01),并呈下降趋势。王庄电灌站设置中层取水拦螺网之前每年均查出钉螺,有螺面积与钉螺密度呈正相关(r=1.000,P<0.01);设置中层取水拦螺网后灌渠即未查出钉螺。结论在有钉螺扩散风险的电灌站设置中层取水拦螺网结合药物灭螺是简便有效的防控钉螺扩散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高邮段调水前钉螺分布和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方法 方法 选择南水北调东 线工程输水干线高邮段大运河、 三阳河及其两岸3 km 范围, 以及输水干线毗邻的高邮湖区为监测区, 采用常规法进行钉螺 和人畜血吸虫病监测。同时在大运河和三阳河各设立3个水体钉螺监测点, 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进行监测。结 结 果 果 2006-2012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高邮段未查出感染性钉螺以及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和病畜; 大运河钉螺面积呈下 降趋势, 三阳河未发现钉螺。水体钉螺监测点打捞漂浮物270 kg, 投放稻草帘720 块, 均未发现钉螺。结论 结论 南水北调东 线工程高邮段残存钉螺未发现北移扩散。  相似文献   

13.
电灌站涵管式中层取水防止钉螺扩散效果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观察电灌站涵管式中层取水防止钉螺扩散效果。方法通过在电灌站取水口打捞漂浮物、水泵出水口拦网检测钉螺,以及在灌区进行钉螺分布调查;同时以未经防螺改造电灌站及其灌区为对照,以比较防螺效果。结果两电灌站取水口附近的运河水面漂浮物中均检获钉螺;经防螺改造后电灌站水泵出水口连续5年拦网检测未发现钉螺,其灌区每年监测调查亦未发现钉螺;未经防螺改造的电灌站水泵出水口每年拦网检测均能截获钉螺,其灌区亦连续4年查到钉螺。结论电灌站取水口采用涵管式中层取水可有效防止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14.
洪涝灾害后通江河道砼护坡控制钉螺效果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评价洪涝灾害后通江河道砼护坡控制钉螺效果。方法 选择受长江洪涝灾害影响的通江河道及其流域作为研究现场,对通江河道砼护坡工程实施前后流域内河道、灌区及通江口外江滩进行钉螺消长的纵向观察,评价护坡工程控制钉螺效果;同时对河道内潮位变化、钉螺扩散、滩地淤积等影响因素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实施通江河道砼护坡3年,河道钉螺面积下降74. 68%,有螺框出现率下降61. 15%,活螺密度下降85. 65%,钉螺感染率及感染性钉螺面积降至O。但其后钉螺面积则徘徊不下,有螺框出现率上升,并再次出现感染性钉螺;内陆灌区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河道内水体持续保持血吸虫感染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通江河道内潮位变幅大,月平均潮位差在3. 45~5. 57 m;河道内由于工程原因和泥沙淤积,存在大量孳生钉螺的淤积滩地;汛期河道漂浮物平均携带钉螺18. 10只/kg;通江口外存在大面积江滩钉螺,钉螺密度呈增长趋势;同时河道沿线涵闸均缺乏防螺措施。结论 在水位未控制的通江河道单纯进行砼护坡不能防止钉螺扩散,也不能完全消除水体血吸虫感染性。建议此类通江河道应优先考虑控制水位,增加防螺措施,同时最大限度控制和杀灭通江口外江滩钉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