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的常用穴位及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案。方法通过对近十年来98篇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类文献4320例病例进行数据统计整理分析,然后对使用率最高的10个穴位进行分析,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共使用54个穴位,总频次为598次。出现频次15次以上的腧穴10个。使用率最高的10个穴位分别为廉泉、风池、翳风、哑门、完骨、金津、玉液、三阴交、内关、人中。结论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假性球麻痹的疗效好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现代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常用腧穴的应用规律,为提高临床疗效奠定文献学基础。方法:在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并记录从建库至2013年12月31日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常用腧穴及其应用规律。结果:检索出相关文献590篇,涉及腧穴87个,常用腧穴(文献30篇者)按应用频次依次为廉泉、风池、金津、玉液、翳风、风府、完骨、合谷、内关、人迎、三阴交、天突、人中、外金津、通里、上廉泉、太冲、哑门、百会、足三里、丰隆、外玉液,共计22个穴位。结论: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以廉泉、风池、金津、玉液、翳风、风府、完骨、合谷、内关、人迎10个腧穴为首选的腧穴,并且有显著地近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3.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3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施以醒脑开窍针剌法(取穴:人中及双侧内关、三阴交、风池、完骨;金津、玉液点刺放血,咽后壁点刺)治疗;对照组34例,以常规针刺法(取穴:哑门、廉泉、通里、合谷)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8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9.4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能有效地改善假性延髓麻痹患者的吞咽、语言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聚泉、廉泉对假性延髓麻痹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之上,治疗组予电针聚泉、廉泉、双翳风、双风池;对照组针刺上廉泉、金津、玉液、双风池、双翳风。两组治疗3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聚泉、廉泉穴治疗假性延髓麻痹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用穴规律。方法收集199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相关文献,严格依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建立处方数据库,从腧穴选用、腧穴配伍、部位归属、经络归属等方面对用穴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83篇,针灸处方390条,腧穴以廉泉、风池、金津、玉液、翳风使用频次最高,高频腧穴间的相互组合是常见配伍形式,腧穴分布以头面颈项部为主;所选腧穴经穴、非经穴占比分别为73.78%、26.22%,经穴遍布十四经,以足少阳胆经、任脉、督脉最为常用。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以局部选穴为主,配合远端选穴;优先选用廉泉、风池、金津、玉液等高频次腧穴进行处方配伍;重视阳经腧穴的运用,并辅以针对性强的非经穴。  相似文献   

6.
许磊  何玲  李慧  乔海法  王强  王渊 《中国针灸》2023,(4):471-47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失语症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收录的针灸治疗失语症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2021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腧穴频次及频率、腧穴归经、腧穴分布部位、特定穴使用情况,并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Gephi0.9.5绘制腧穴和经脉共现网络图。结果:共纳入140篇文献,包含146条针灸处方,涉及189个腧穴,腧穴总频次为1 211次。廉泉、金津、玉液、百会、哑门为针灸治疗失语症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经外奇穴和经验穴使用较多,使用频次前3位的经脉为督脉、足少阳胆经和任脉,所用腧穴多分布于头面颈项部,五输穴为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玉液-金津、玉液-廉泉-金津和风池-玉液-金津为针灸治疗失语症的高频穴对。因子分析提取的10个公因子为针灸治疗失语症的常用腧穴配伍组合...  相似文献   

7.
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12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项针”疗法,以项部的哑门、风池、天柱、治呛穴、廉泉、内金津、玉液、舌中诸穴针刺治疗124例假性延髓麻痹病人,临床总有效率98.48%,本法对由脑血管疾病导致假性延髓麻痹的吞咽障碍、发音障碍等症状吸十分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总结国内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腧穴谱,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制定文献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系统检索中国四大数据库,以手工翻检的方式作为辅助,筛选出符合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将年度分布、留针时间、对照模式、选穴频次、腧穴归经、腧穴属性、腧穴类型、取穴部位、选穴原则、配穴方法等信息录入《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随机对照试验信息采集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8篇合格文献,留针时间大部分集中在30min,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廉泉穴、经脉为足少阳胆经。结论:选取穴位和经脉频率前三位的分别是廉泉(45,93.8%)、风池(31,64.6%)、金津玉液(23,47.9%)、翳风(23,47.9%)和足少阳胆经(7,17.1%)、任脉(6,14.6%)、足阳明胃经(5,12.3%),特定穴中络穴应用最广,3条经脉均经过头颈部,其中以廉泉、风池为主穴,配合金津玉液、吞咽等穴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取穴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2007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系统聚类统计方法分析取穴的频次、归经及配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285篇,涉及针灸处方285首、腧穴78个。取穴频次较高的前五位腧穴为廉泉、金津、玉液、风池、翳风,取穴部位以头颈项为主,累计频次1315次(83.91%),腧穴关联分析中,关联度最高的一组穴位是金津、玉液、廉泉。结论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以局部取穴为基础,结合辨证配穴。  相似文献   

10.
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针灸辨证选穴规律微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现代临床研究文献进行频数和聚类分析,总结其针灸辨证选穴规律。方法:收集1949年至2009年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的吞咽困难的现代临床文献,临床观察病例数在30例以上,疗效80%以上的文献,对其辨证分型、取穴、归经使用聚类、频数、排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条件文献共220篇,使用聚类分析得出5个证型,共使用79个穴位,总频次为847次,其中出现频次占3%以上的经穴8个,阳经穴4个,阴经穴2个,经外奇穴2个。结论: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所致的吞咽困难主穴以阳阴两经为主,配合经外奇穴,并根据聚类分析主穴依次为廉泉、风池、金津、玉液、内关、翳风、完骨、风府,为制定有效、简洁、易推广的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规范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鲁玥  古英 《新中医》2024,56(4):119-123
目的:总结针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用穴规律,为临床取穴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收集2000—2022年针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频次分析,分别利用SPSS Modeler18.0和SPSS Statistics24.0进行复杂网络、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文献后纳入48篇文献,共囊括58组针刺处方,覆盖104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486次,其中使用频数前三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6.58%)、廉泉(5.76%)、太溪(4.94%)。涉及频数≥10次的高频腧穴有14个,频次共243次,占总频次的50%。使用频数前三的腧穴组合为三阴交-太溪、廉泉-三阴交、廉泉-太溪,出现频次≥10的腧穴组合有19组。选穴涉及十四经脉和经外奇穴,其中使用频次前三的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17.90%)、足阳明胃经(15.23%)、任脉和足太阴脾经(二者并列,11.32%)。通过数据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针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组合为三阴交-太冲-太溪。通过聚类分析谱系图得到5个针刺用穴处方。结论:针刺治疗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的选穴和配伍规律。【方法】 检索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科技信息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文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自建库至2020年11月1日针刺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的相关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5篇,涉及46个腧穴。选用频次前2位的腧穴为三阴交、足三里。涉及腧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经穴为主。下肢腧穴应用频次最高。常用的腧穴配伍为三阴交+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聚类分析中体现出上下配穴、交会穴配穴等取穴原则。【结论】 针刺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疗效确切,有一定规律可循,常选用三阴交、足三里为主穴,运用远近配穴及局部取穴发挥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1963—2018年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文献,归纳总结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在《中国针灸信息库》、中国知网、万方全文数据库和重庆维普数据库中检索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应用《中国针灸信息库》内相关分析软件、SPSS 21. 0和Clementine 12. 0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关联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是廉泉、风池、金津、玉液、翳风;应用频次最高的经络为足少阳胆经,以头颈部取穴为主。特定穴中以交会穴最为常用。关联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关联性最高的是风池、廉泉、金津与玉液穴对,在聚类分析中被聚为同一类;翳风、完骨、足三里、丰隆及三阴交等穴被聚为另一类。最常选用的治疗方法为针刺、针药结合及针刺结合功能训练。刺血疗法、药物治疗和针刺治疗的关联性最强。效应指标中最常选用洼田饮水试验、电视透视造影吞咽检查(VFSS)及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SA)。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以局部取穴为主,辅以近部或远道取穴。主穴多取廉泉、风池、金津及玉液,配穴建议从内关、水沟、翳风、完骨、太冲、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及风府中选取。治疗时针刺疗法常与药物治疗、功能训练相结合。效应指标建议选用VFSS或用洼田饮水试验和SSA联合评价疗效和误吸情况。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脑卒中的取穴规律:以近部取穴为原则,选取的均为头、面、颈项部腧穴;以近部取穴为原则,选取的穴位以四肢腧穴为主,特别是患侧肢体的腧穴。在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时,最常用五个穴位分别为:廉泉、风池、翳风、金津、玉液,且头颈面部的取穴频次为79. 30%;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时,最常用的五个穴位分别是:曲池、足三里、合谷、肩髃、百会,且四肢的选穴频次最多,频率达75. 46%。但是针刺所取穴位由于个体差异很难统一。脑卒中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感觉障碍,医者无法通过询问患者判断自己选取的穴位是否准确,缺少患者的感觉作为佐证,脑卒中后偏瘫容易引起肌肉萎缩,这对于腧穴的定位以及针刺的深度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医者只能以自己的临床经验作为取穴依据,而最终的康复效果也与取穴是否精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针刺治疗神经性吞咽困难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Ovid gateway中1999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所有中英文针刺治疗神经性吞咽困难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纳入文献信息建立针刺治疗神经性吞咽困难文献数据库,分别统计患者一般资料,经穴、经外穴及特定穴使用情况,经脉取穴及腧穴配伍情况。结果纳入文献51篇,涉及患者4606例、针刺处方51首。使用经穴36个,使用频次215;经外穴20个,使用频次93;特定穴13个,使用频次50。经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2位为廉泉(41)、风池(39),经外穴中分别为金津(20)、玉液(19),特定穴中分别为合谷(5)、足三里(5)。经脉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是任脉(62)、足少阳胆经(47)、足阳明胃经(27),合计使用率达63.3%。统计分析使用频次5次及以上的腧穴配穴情况显示,针刺治疗神经性吞咽困难以廉泉加风池作基础治疗为主,其使用频次为34(77.3%)。结论针刺治疗神经性吞咽困难基本方为廉泉、风池、翳风,多从任脉、胆经及胃经等与咽喉项部联系密切的经脉论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近20年来针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对纳入文献的腧穴、归经、分布情况等进行频次分析,进一步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①最终纳入90篇文献,共涉及85个腧穴,累计出现频次为594次。②使用频次居前6位的腧穴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风池、太溪、足三里。③选穴以督脉、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腧穴最为常见。④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0组常用关联组合,其中置信度最高组合为百会-风池、神庭,支持度最高组合为百会-神庭、百会-四神聪。⑤聚类分析总结出5个有效聚类群,分别为百会-命门-风府-大椎,本神-神庭,悬钟-足三里-神门-太溪-肾俞-丰隆,水沟-三阴交-内关,风池-四神聪-印堂-合谷-太冲。【结论】 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时选穴以阳经和头颈部为主,注重局部与远道取穴相结合、补泻兼施,从而达到调补脾肾、化痰行瘀、醒脑开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短时间内使用针刺疗法联合吞咽综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性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126例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翳风、完骨、风池、廉泉、吞咽、外金津玉液穴位,配合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对照组除不进行针刺外,其他康复训练方法同治疗组。病程为2周,每天1次,每周治疗6d。治疗前后各行1次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均得到改善,治疗组有效率达96.87%,对照组有效率为87.10%,治疗组效果更为明显(P〈0.05)。结论针刺疗法配合基础吞咽功能的综合训练和进食训练,短时间内即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9.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症30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隽 《河南中医》2010,30(6):598-59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取内关、人中、三阴交、风池、完骨、天柱、上廉泉、金津、玉液穴。对照组30例,取外金津、外玉液、廉泉、内关、通里穴,采用平补平泻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留针30min,12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30例,显效6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3.3%;对照组30例,显效4例,有效19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76.7%。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针刺廉泉、天鼎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廉泉、天鼎穴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分为2组:A组(30例):针刺风池、翳风、上廉泉、金津、玉液、咽后壁、水沟、通里。B组(32例):针刺廉泉、天鼎、风池、翳风、上廉泉、金津、玉液、咽后壁、水沟、通里。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咯痰功能计分进行吞咽功能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各组吞咽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B组优于A组(P〈0.05)。A、B两组总有效率比较,B组优于A组(P〈0.05)。结论:针刺廉泉、天鼎穴结合常规穴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佳,且优于针刺常规穴位,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