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口服胸腺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研究胸腺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大鼠血中胸腺肽浓度 ,3P87程序计算参数。结果 :胸腺肽微球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 :Cmax=2 8.6 0± 9.43μg/ml,tmax=2 10min ,t1/ 2 (β) =144 .40± 19.78min ,AUC0~∞ =76 6 2 .0 3± 70 4.36 μg·min/ml,相对于胶囊剂内容物的生物利用度是 2 38.8%。结论 :大鼠对胸腺肽微球的吸收明显优于胶囊剂内容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鼠灌胃不同厂家尼群地平片后体内药代动力学的一致性.方法:固体灌胃给予SD雄性大鼠尼群地平50 mg/kg,用液质联用的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用DAS 3.0数据处理系统对测得的血药浓度数据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三个原料药生产厂家的测定结果显示,晶Ⅳ型尼群地平原料药较常用晶型即晶Ⅰ型有着更好的药物吸收和相对生物利用度,为优势药物晶型;随机抽取的临床常用的16个不同厂家尼群地平产品的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呈现差异性,Cmax、tmax、t1-2、AUC(0-t)四个主要参数的最大差异分别可以达到2.5、24.4、4.5和1.6倍之多.结论:不同厂家的尼群地平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化合物的晶型状态是导致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以壳聚糖为生物黏附材料制备对香豆酸微球,延长药物在体内吸收时间并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对香豆酸壳聚糖生物黏附微球,采用激光粒度仪和扫描电镜考察微球的粒径及外观形态,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以大鼠为动物模型进行生物利用度评价。结果: 所制备的黏附微球粒径在4 μm左右,形态圆整,90 min内释放完全;在体内显示出较好的缓释和促吸收效果,大鼠口服后,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22%。结论:制备的对香豆酸生物黏附微球具有较好的体内缓释效果,并显著提高了口服生物利用度,可为对香豆酸的制剂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外源性标记法研究氯高铁血红素在大鼠体内的铁吸收。方法:以58Fe标记的氯高铁血红素分别以40mg/kg和2mg/kg的剂量灌胃和静脉注射给予大鼠,并在其给药前和给药后系列时间点采样,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法测定各个时间点58Fe的血药浓度,测得的血药浓度通过DAS2.1.1求算药动学参数。用58Fe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评价氯高铁血红素在大鼠体内的铁吸收。结果:源于氯高铁血红素中的58Fe在灌胃给药后1.5h吸收达峰,峰浓度为(220±89)μg/L,在此剂量下源于氯高铁血红素中的58Fe绝对生物利用度为0.93%。结论:外源性标记法可以用于评价氯高铁血红素在大鼠体内的铁吸收,源于氯高铁血红素的58 Fe绝对生物利用度为0.93%。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沙美特罗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12只大鼠随机分成沙美特罗白蛋白微球组和沙美特罗溶液组,每组6只,分别灌胃给药(20 μg·kg -1)后不同时间取血,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用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沙美特罗溶液和沙美特罗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0.73±0.15)和(3.22±0.20)h,Cmax分别为(1.10±0.19)和(1.25±0.24) μg·ml-1,t1/2ka分别为(0.35±0.05)和(1.58±0.07)h,t1/2ke分别为(2.30±0.85)和(8.21±1.20)h,AUCo→∞分别为(1.55±0.25)和(3.45±0.55) mg·h·L-1.结论:与沙美特罗溶液相比,沙美特罗白蛋白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同时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原料药粉、微粉化原料药粉的体外溶出特性,研究比较三者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并对其体内外相关性作出评价。方法以紫外分光法测定体外溶出度;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灌胃给药后的血药浓度;以Wagner-Nelson法计算体内吸收分数,考察体内吸收与体外溶出的相关性。结果纳米组AUC0-36h和Cmax分别为原料组、微粉组的10倍和2倍,纳米混悬剂组体内吸收分数fa与体外溶出速率ft的关系为:fa=4.407 9ft?303.31,r=0.983 8。结论与原料和微粉组相比,非诺贝特制成纳米混悬剂后,药物的溶出速度和生物利用度均有显著提高,体外溶出与体内吸收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原料药粉、微粉化原料药粉的体外溶出特性,研究比较三者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并对其体内外相关性作出评价。方法 以紫外分光法测定体外溶出度;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灌胃给药后的血药浓度;以Wagner-Nelson法计算体内吸收分数,考察体内吸收与体外溶出的相关性。结果 纳米组AUC0-36h 和Cmax分别为原料组、微粉组的10倍和2倍,纳米混悬剂组体内吸收分数fa与体外溶出速率ft的关系为:fa=4.407 9ft- 303.31,r=0.983 8。结论 与原料和微粉组相比,非诺贝特制成纳米混悬剂后,药物的溶出速度和生物利用度均有显著提高,体外溶出与体内吸收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田蓟苷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并考察生物利用度。方法:建立检测大鼠血浆中田蓟苷的HPLC方法,考察大鼠经灌胃和静脉途径给予田蓟苷单体及田蓟苷微乳后田蓟苷的药动学过程,DAS 2.0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并计算生物利用度。结果:田蓟苷在0.027~43.200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田蓟苷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当灌胃剂量由25 mg·kg-1增至50 mg·kg-1时,t1/2β显著降低,而K、AUC(0-t)Cmax显著增加;大鼠灌胃25 mg·kg-1和50 mg·kg-1田蓟苷微乳后田蓟苷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4%和3.2%,相对于等剂量田蓟苷单体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47.2%和168.2%。结论:微乳给药系统作为田蓟苷的载体显著增加了田蓟苷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9.
黄芩素自微乳的制备及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黄芩素自微乳化制剂(SMEDDS),考察其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筛选自微乳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药物浓度,与原料比较,对黄芩素自微乳进行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评价。结果:通过使用混合油相、混合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可获得较为理想的黄芩素自微乳。大鼠体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结果表明,黄芩素自微乳的AUC是原料的3.77倍,且药时曲线的形状发生一定的改变。结论:自微乳系统可显著增加黄芩素的溶解度,有利于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且自微乳可能改变其胃肠道吸收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梓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建立LC-MS/MS分析方法,应用Xcalibur 1.4数据处理工作站,以待测物(梓醇)与内标物(桃叶珊瑚苷)的色谱峰面积比计算大鼠灌胃50、100和200mg/kg和静脉注射50mg/kg梓醇后,各时间的血浆药物浓度。选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t检验法统计实验数据,计算生物利用度。结果:梓醇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大鼠灌胃50、100和200mg/kg梓醇后,AUC0→∞与剂量呈正比,t1/2与剂量无关;大鼠灌胃与静注50mg/kg梓醇后,AUC0→∞分别为(70±23)、(104±11)μg.h.mL-1,该剂量下梓醇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66.7%。结论:梓醇的吸收和消除呈一级动力学特征,在大鼠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